• 沒有找到結果。

已i 乞丐的出現 (c)頭目的選舉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79-83)

(8) 保;甲的言交置 (D) 各中土間的街突

( 93-13 . P19 D30)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 I 此題旨在測試考生對公有制社會,

尤其臺灣平埔族社會組織的認識。」並表示 I 公有制在某種程 度上意味著財富共享,在此種制度下,應不至於出現類似乞丐的 現象。」 l2l 但只有 19% 的答對率足見此題難度之高,然而,何以 至此?筆者在參加當年檢討會時,當場有位大學教授(教授臺灣 史)表示他亦無法做出標準答案來,如此驚人之語不知命題教授 會有何感想?新課程標準雖然增加臺灣史內容,然而就原住民文 化而言,篇幅仍嫌太少。此題「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J .依據

120 曹亮吉等編, {91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t,列一史地篇》﹒頁17 。 121 曹亮吉等編. {93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t,列一史地篇},頁 12 。

358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課程標準編寫的各家版本均未論及於此,大考中心的測驗範圍更 未標示,相信高中老師更不可能述及此事 o 此題以大學專門的教 授都無法作答的歷史內容出現,無怪乎學生會有如此低的答對 率,更何況不知有多少考生是「猜對」答案。個人以為,命題不 宜以個人的認知與能力來判斷學生的程度,如此偏離課程標準、

艱深難懂的題目不宜在大學考試中出現,但如果是「歷史系」單 獨招生,個人則認為可以作為測驗的題型。

3. 某殖民國家在殖民地舉行「眾神昇天」活動:在活動中先行祭 拜殖民地原有宗教的神祇,請祂們回到天上,然後將理論上已 不具神性的神像移走,再以殖民國本身的宗教取代之 o 這最可 能是以下哪一種情況?

已〉日本人在臺灣以神道教取代民間的宗教 (B) 阿拉伯人在北非以回教取代非洲的宗教 (c)英國人在印度以英國的國教取代印度教 (D) 西班牙人在南美以天主教取代馬雅宗教

( 95-10 • P36 D25)

此題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表示 I 本題旨在測試考生對於各 種殖民主義類型的理解程度o J 122依此敘述,那此題應該是偏離 課程標準'更超出各家版本的內容(檢視各家版本均無述及殖民 主義類型) .且教師上課授課的內容更是無法表述。雖然高分數 群同學有 50% 選擇正確的答案,他們應該不是認知殖民主義類型 的不同,而是出自臺灣史的認知 o 臺灣史中教授日治時期三階 段,第三階段進入「皇民化時期 J .此時日本要求臺灣同胞改姓 氏、說日語、供奉日本神祇、強化皇民教育思想,意圖將臺灣人

122 吳鑫俞等編. (95 拈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系列一史地篇〉﹒頁 12 。

i旦}1940 年的北京

(D)1990 年的上海

大學拈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59

同化為日本的「忠臣良民」。如此歷史事實,各家版本均有述 及,且教師講授時自會強調,是以高分數群同學有一半選擇正確 應不出預料之外,但值得探討的是,-為何仍有這麼多的同學 (全體考生只有 36% 答對)無法認知此一蔓灣史上重要的關 鍵? J 個人以為這是因為題幹的敘述,刻意避開單獨對臺灣的敘 述,而以整體殖民時代來表述;四項項選項亦以不同地區、不同 國家、不同宗教表達,造成學生認知的錯亂,這是一種不錯的命 題方式。此題低答對率可發現學生閱讀能力的問題,-只要題幹 敘述不是很詳細,語意不是很清晰,學生在判斷上會出現錯 誤。」如 D 選項的敘述,學生應該對「西班牙人在南美以天主教 取代馬雅宗教」此一歷史的事實有相當的認識o 因此它造成了 27% 的考生選擇此項,也高低分數群同學比例相當接近(27 : 24)

,足見目前學生對文字的閱讀能力是有所困擾的,從此題檢

視我們教授歷史時,是應該多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

4. 一位作家說: ,-這裡的臺灣人都是具有雙重身份,一邊放著中 國政府拾的居住證明,一邊放著日本發的配給票。」這應是何 時何地的情況?

(A)1905 年的臺北

(C)1965 年的東京

( 97-6 , P26 023)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表示,-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1940 年代

臺灣人在中國大陸處境的理解。」l23命題教授用心良苦。 1895 年

臺灣割讓後對於臺灣人而言這是一場災難的開始,當時,有些臺 灣人想盡辦法同中國大陸,至歐戰結束後,更有一些年輕學子假

123 林秀慧等編, {97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急列一史地篇》﹒頁1540

360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借留學之名到日本,再乘機回中國大陸;但隨著抗日戰爭的爆 發,身處於中國大陸的臺灣人卻遭遇很尷尬的場面,-就中國而 言,不承認他們為中國人;就日本而言,日本又不信任他們。」

是以居住在中國還必須發「居住證明 J '為生活還必須領「配給 票 J '足見當時在中國的臺灣人是多麼辛苦。我輩提及此事應該 相當感慨,但現在的學生,對於此段歷史卻是相當間生,學生無 法從課本的知識中推論如此情形 o 26% 的答對率、高分數群同學 只有 40% 答對,證實了學生對此段歷史的生疏。其次,此題有 58% 的同學選擇 A 選項,無論高、低分數群同學都具有同樣的認 知 (53 : 57) ,這說明了學生對於「歷史推理」能力是不足的。

筆者以為這是一題相當好的題目,測試學生的推理能力,這的確 是現今歷史教育所應加強部分。

5. 某地舉辦地方議會議員選舉,當時該地人口185 , 594 人,經登記 而有選舉權者僅有 7 , 195 人。選舉日守,投票率高達九成以上,川員 利完成。請問這場選舉於何時何地舉行?

(A)1895 年的倫敦 (B)1915 年的東京 正}1935 年的臺北 (D)1950 年的問普敦

(

97世 18

' P32 D31)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表示,-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瞭解日 據時期臺灣地方自治的發展。」lM臺灣地方自治一事,在日據時

期經過知識份于長期努力,積極迫使日本政府於1935 年舉行第一

次選舉 o 當時採取的是嚴格的限制選舉,因此使得有選舉權者比 例相當低,但因選舉取得困難,是以投票率相當高,這是臺灣地 區第一次選舉。如此歷史事實在課綱論及日據時期均視為重點,

124 林秀慧等編. {97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列一史地篇)).頁 158 。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一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61

各家版本亦都述及此次的選舉,只是沒有言及如此嚴格的「限 制」與人口比例 o 僅 32% 的同學答對率,似乎告訴我輩執教於高 中的教師們,我們應該檢討對於此段歷史的授課內容 o 此題另一 項警訊為,-竟然 36% 的同學選擇 A 選項(高分數群有 27%' 低 分數群同學則有 37%) 0 J 這項資訊似乎告訴我們,學生對於選 舉的歷史大都停留在西方的歷史;這也證明學生無法融會貫通歷

史,因為在世界文化歷史篇中大都述及英國選舉的演變,-十九 世紀英國經過三次的變革,至 1884 年成年男子已經取得普選 權。」學生應該可以判斷 1895 年的倫敦不可能有如此低的選舉人 數 O 從此題的答對率而言,我輩執教高中歷史,確實應該多訓練 學生的思考與整理的能力,多提醒學主自己整理資料、整合各項 資訊,做一份屬於自己的筆記,不要依賴老師的綜合、參考書的 整理,如此讀書只是「背」書而非讀書。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