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通車這兩件史事,要考生找出其背後共通的時代意義。」的個人亦 以為這是很好的題目內容。但是就課程標準而言,此題應屬「超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57-61)

出範圍 J '更是超出大考中心所擬定的「測驗範圍」。大考中心

的「測驗範闇」僅簡單表示「自強變法與新政」如此籠統的敘 述,無怪乎命題者可以「漫無邊際」命題。檢可見考生的做答,全 體考生有 68% '高分數群同學更高達 72% 選擇 C 選項(中國現代 化運動的開始) ,可見考生對「中國現代化運動」認識不足。此 題題幹中這兩件史事( 1874 年輪船招商局成立; 1911 年津浦鐵路 通車)均附有年代,理論上考生應該是可以區隔「現代化的開 始」不可能相隔如是久遠(?十七年)但何以考生還是無法岡 答?個人以為這是課程標準與教學無法相互配合,而命題者認為 高層次的題型,逕自命題,是以造成如此低的答對率。

2. 某地曾是宋朝與外族對峙的邊界,元代時因海運發達,開始建 立天妃宮,到清代改稱天后宮,香火鼎盛。城中還有幾座天主 堂,屢次毀於民教銜突,義和圍事件中,受創尤深。這是拈何 士也?

(A)鹿港 (8) 泉州 (C) 寧波 也i 天津

( 94-18 ' P34 D 13 )

個人以為有必要深入探討此題,題幹中述及「屢次毀於民教 衝突,義和團事件中,受創尤深。」這應該是一項非常明確的提 示,選項中的鹿港、泉州、卜寧波位於南方地區,而義和團事件的 禍害大都在北方,末擾及南方地區,這應該是簡單歷史事實認 知,但 34% 的答對率與高分數群考生 42% 的答對率,令我感到 訝異。如此事實表現,我輩執教歷史者是否應該仔細探討何以致

明曹亮吉等編. {91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象列一史地篇} ,頁 15 。

336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此?個人還是認定課程標準的問題,課程標準中大量減少歷史事 實,造成學生對歷史認識「一知半解J '無法掌握歷史全貌;更 因為課程時數的縮減,使得老師上課無法詳述,學生則必須自己 閱讀資料,而今日的學生卻沒有「閱讀」的習慣,因此造成如此 事實真相。誠如解析中所述 I 考生若對義和團事件之空間背景 有所了解...即可直接選出答案。」 100看似多麼簡單的題目,但 考生的答對率證明「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檢視依據課程標準所 編寫的教科書,有建宏與龍騰版本敘述較為詳細「義和圖」的發

展與該事件的影響。 101 其他如三民版(堇以一小段簡單述及義和

圈,並未詳述其禍亂的空間 102南一版及康熙版更以簡單的一句 話帶及此事「此種民間的仇外情緒,造成義和團的幅起。」;lo3

I ...守舊勢力... ...遂致利用義和團仇外,間接招致八間聯軍之 禍... 0 J 104 是以版本內容的不同應該會可以影響亨生作答甚 主巨,且授課時數不足更令老師無法補充,造成我們認定簡單的題

目卻對學生作答造成困擾。

3. 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 o 學生們指出:接管後 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 教育基礎 o 這最可能是在甚麼時空下發生的事?

(A) 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 (B) 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 (c)二二八事件中,臺北學生接管臺灣大學

1 的曾佩芬等編. 04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列一史地篇} .頁 14 。 101 詳見陳豐祥. {高級中學歷史下冊} .頁 46-47 。李孝悴. {高級中學歷史下

冊} .頁 92-96 。

102 許雪姬、劉妮玲. {高級中學歷史下冊〉﹒頁的。

103 林能士. {高級中學歷史下冊} .頁 60 。 l叫王仲手. {高級中學歷史下冊} .頁 72 。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37

也i 中共建國後,南京學生接管中央大學

( 93-14 , P16 D16)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此題旨在測試考生閱讀、理解材料 的能力,檢驗其能否由史料敘述中解讀出其內在意涵,進而推論 其歷史意義。」 l 的如若依據課程標準而論,如此測驗學生推理、

分析能力的試題,應該是很好的題目o 但全體考生答對率只有 16% 而言,考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的確非常的差o 高分數群同學

只有 26% 答對,低分數群亦有 10% 答對,鑑別度只有 16 '足見 命題教授欲測試考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是失敗的,(或許是高中 歷史教育失敗) 0 此題最值得玩味的是 44% 的考生選擇(A) 選 項,其中高分數群有46% 、低分數群有 41% 選擇選項,兩者只有 5% 之別,可見大多數同學對五四運動較為熟悉(更或許是92 年 第 28 題跟員中出現)。從此題的答對率檢視課程標準,其中雖然 增列一節「中共政權的演變J '但是學生對此段歷史仍然認識不 清,且此題題幹的敘述「接管大學、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對學生 而言,似乎停留在五四運動時期的學生運動。我們檢視各家版 本,無一述及中共取得政權後如是作為,而依據解析表達,-此 題幹敘述...背後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所指示社會主義反對資本

主義的價值觀。 J ,-至於五四運動時期並未發生學生接管學校之 事。」如此解析此題的題意,個人以為超乎時下教學,甚而大學 教育亦可能未能涉及此事o 期盼命題仍然應該儘量遵守「課程標 準」、「測驗範圍」及「各家版本J '雖然這不是要約束命題 者,但命題教授亦應對高中生有所瞭解,不宜偏離課程標準o

105 曹亮吉等編, {93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列一史地篇~,頁 12 。

338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二)鑑別度高的試題

此類難度高又要有鑑別度的題目,的確難以設計,是以此處 個人將鑑別度 20 以上的題目列於此類型探討。

1.中國共產黨在其革命階段,以「土地改革」為號召。但其政權 成立後,土地政策卻有很大的變化,以下關於中共政權成立之 後的農業土地政策何者的敘述為是?

(A) 先實施「人民公社」型的集體農場制,其後改行小農體制,

鄧小平改革後又回到集體農場制

也i 先實施小農體制 I 人民公社」實施後改為集體農場制,鄧 小平改革後重田小農體制

(c)先承認大地主 I 人民公社」實施後改為集體農場制,鄧小 平改革後則發展小農體制

(D) 先實施集體農場制,實行「人民公社」制時改行大土地所有 制,鄧小平改革後回復集體農場制

( 91-28 . P38 D51)

此題係考中共農村改革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建國以來為解決 農村問題,以「土地改革」為號召,強制沒收地主的土地,改分 配給農民,以取得農民對其政權的支持。其後,推動集體制度,

至鄧小平執政後,重新回到小農制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課程 標準的特色之一, ,.土地改革」更是其建國的重要政策,這也是 每個版本都會敘及的歷史;然而只有38% 答對率,突顯教學的確 出現嚴重問題。這或許是我國歷史教育長期以來忽視中國共產黨 歷史,是以高中老師無法針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詳細講述,且此 段歷史只有一節的內容,時間更是處於下學期期末,在還有兩章 臺灣史內容的緊迫 f' 教師授課無法詳述,因此學生答對率不高 應該符合教學的現況。還值得欣慰的是,鑑別度非常高(高分數

大學拍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39

群客對率 66% '低分數群只有 15% )這顯示此題還是可以區別高 低分數群同學的程度。

2. 網站上有人拍賣一塊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崇禎三年奉敕 立石」的石碑。對於這塊石碑,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 明末鄭成功部隊開設軍屯時樹立的界碑 (B) 清朝初年在臺灣建立軍事據點時的遺跡 (c)這是臺灣民主國成立後劃定界址的界碑 巴i這是古董商為賺取暴利所製成的假古物

( 94-10 , P30 D47)

此題有高達 47 的鑑別度,但是全體考生的答對率卻偏低

(30%) ,高分數群同學亦只有 57% 答對。依據大考中心認定此

題測驗目標為「能評估史料是否足為佐證J '其解析則表示:

「測試考生能否應用其歷史嘗試及推理能力,進行起碼的辨偽考 證。」 l 的同時要學生認知「崇禎」為明末帝王的年號而非清初帝 王年號 o 然而看似如此容易的題目,何以僅30% 的同學答對?這 或許可以說明現今歷史教學的「盲點J 我們希望訓練學生的分 析、邏輯推理能力,但卻不要學生記憶簡單的「歷史知識J '在 如此要求之下如何令學生知道「崇禎」非清初帝王的年號?我們 不應自以為簡單的「歷史知識」學生-定會,此題證明事實學生 的認知並非如此。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