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役租稅的編戶齊民 o J 如此段文字直接表達「編戶齊氏」與「賦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35-39)

稅」闢係密切,或許可以給學生作答的線索 o 其他,康熙版則以

圖表來表示。 58龍騰版則以「編戶齊民的出現」為一段落的標題強

調 I 貴族沒落後,全國人民成為一家一姓統治下,身份平等的

齊民。」"在這些版本的敘述中,幾乎都與「郡縣制」連結一起,

是以考生如果閱讀不同版本的課本,那郡縣制度的發展這個答案 相具誘答力 o 檢視學生作答的資料,發現果然高分數群同學有 57% 選(c) ,低分數群同學亦有 47% 選此項,足見此題的確是

「難 J 0 同時,針對此題的敘述 I 平民得姓一事與下列哪個趨 勢的關係最直接? J 所間的問題為「關係最直接 J '如此敘述應 該會混淆學性的觀念。以現今命題原則而言,不應該出現如是的 問法,這是命題者應該清楚的原則。

(二)鑑別度高的試題

此類難度高又要有鑑別度的題目,的確難以設計,是以此處 個人將鑑別度 25 以上的題目列於此類型探討。

1.朝廷討論調兵征討某地的叛亂,某官員說: I 這些地方軍隊平 時自行抽的稅就足以養兵,當朝廷命令他們出兵時,卻又向朝 廷要糧要俑,討伐時又常藉故遲緩不前,甚至和叛賊勾結。要 動員這些軍隊必須審慎,否則只是多耗錢財而少功效 o J 這位 官員最可能是:

57 陳豐祥, {高級中學歷史上冊} ,頁 48 。 刊王仲芋, {高級中學歷史上冊} ,頁 49 0 59 張元, ~高級中學歷史上冊》﹒頁 24 。

314 韓靖宇

(A);美﹒周亞夫 (c)宋﹒范仲淹

也i唐﹒李德裕 (Oh青﹒曾國藩

歷史教育第 15 期

( 92-21 , P30 035)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此睡在測驗考生對於唐代藩鎮割據 的認識。」 60然而課程標準對於唐朝歷史偏重於「民族融合J 雖 然大考中心的測驗範圍提出「藩鎮割據」之部分,此題看似符合 課程標準與「測驗範圍J '但在諸版本中只有龍騰版敘述:

,-...讓他們據有河北三個藩鎮,朝廷任命他們為節度使,允許 他們自行任命官吏,不供貢賦,宛如獨立王國,只是名義上歸順 唐王朝而已,一宜到唐末,未曾改變。」 6l 其他版本則大都沒有述 及此事。唐代藩鎮的史實或許命題教授認為這是普遍的歷史知 識,但 30% 的答對率證明並非如此。新課程標準原本就偏重社會 經濟的敘述,不再重視政治史的描述,舊版(古巴編版 7 課本對此 有比較詳細的敘述,近幾年來許多的試題都出現類似的情形,是 以舊版課本在最近幾年有逐漸借屍還魂的現象,個人期期以為不 可,但卻因學生歷史知識不足,在現實面又不得不然。這是個人 面對現今課程標準教育之下的無奈,而今仍暫綱或 99 課綱的第 二冊(中國史部分)都會出現如是的問題。

2. 一個王朝的末期,為了抵抗外患,政府必須增加稅收,卻因而 引發國內農民的叛亂;為了應付農民叛亂,必須再增加軍費,

又使農民叛亂擴大 o 在內外交迫下,首都被農民攻陷 O 這應是 那個時期 7

(A) 秦末 (8);美末 (C) 唐末 世i 明末

( 94-4 , P32 03!)

60 謝正主達等編, {92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列一史地篇},頁 140 61 張元, {高級中學歷史上冊} ,頁 97 。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15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 I 將明末的歷史敘述一番,最後流寇 攻陷北京導致明朝滅亡。」此題看似簡單,但事實上就課程標準 而論,明朝的歷史幾乎付諸闕如,而明末的歷史更是空白一片。

由於新課程標準中並沒有論及各朝末期的亂事(無論秦末陳勝、

吳廣起義;漢末黃巾之亂;唐未黃巢之亂或明末流寇之亂) ,是 以對考生造成困擾。若依據課程標準授課,教師不可能詳細述及 此段歷史,因此,看起來簡單的題目卻有偏低的答對率 32% '相 對的有不錯的鑑別度 31 0 (高分數群的同學選擇正確的明末只佔

51% '而低分數群同學亦有 20% 選擇正確)此題應該是偏離課程 標準,但就歷史老師而言,應該會認為是「極易」的題型,但為 何學生的答對率卻偏低,這正是現今課程標準教學之下的問題之 所在,正也是我們在討論要重視「歷史的分析、理解能力」不要 再強迫「歷史記憶」之下的問題。個人以為,歷史分析、理解與 綜合的能力是建構在豐富的歷史知識背景,沒有歷史知識我們如

分析、理解?

3. 曹操為了軍事需要,實施屯田和IJ ;孫、吳則大舉派軍進入山區,

征討山越;諸葛亮更是數度深入西南山區,以致有七擒孟獲的 傳說。這三件事的共同背景為何?

也};莫末大局L 人口流徒,戶籍掌握不易,各政權都欠缺勞動力 (B)五胡民族不斷騷擾邊境,成為三國各政權共同的政治困擾 (c)三國各政權秉持著秦漢以來的帝國思想,都表現出擴張性 (D)三國各政權都以華夏文化為主軸,有四海一家的共同理想

( 94-9 , P26 D31)

此題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 I 此題在測試考生能否分析歷史 事件背後之社會意義。」62就命題者而言是符合課程標準'但就現 62 曾佩芬等編, {94 指定科目考試 試題與解析急列一史地篇)) .頁 11 0

316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實的歷史教學而言卻完全不符合授課精神與內容,因為各版本均

未提及此事,各版本中只有龍騰版提及三國的簡單歷史,其中論 及此事者有以下一段文字,-吳國境內山巒起伏地區,土著居民 稱為『山越J] ,十分到悍,吳用兵多年,將其平服。山民部分為 政府屯田,部分為士族所有,在回莊中耕作,更增強了士族的實 力。」 63而三民版部分僅述及,-曹操討伐烏桓'和鮮卑合作的關 係。」 64 ,如此不足的歷史知識,故此題全體考生答對率僅26% '

高分數群考生亦僅有 42% '低分數群考生只有 11% '看似高低分 數群學生的鑑別度的確有所別,但是此類「偏離課程標準」的考 題確實為教學帶來困境。

4. 下列資料都來自唐代的典籍,如果你要撰寫一篇探討唐代經濟 活動的小論文,必須運用那些資料?

且i一切新舊徵科色(項)目停擺,年支兩稅徵納 (B) 窮用甲兵,竭取財賦,以致於患難相繼而起

正i 舊制,人丁戌(防守)邊(疆)者,錯(兔)其租庸 (D) 穀價騰繭,人情震驚,骨肉相棄,流離 F員斃

但i 元和年間,收酒、茶、鹽等稅,總三千餘萬

( 94-37 , P39 D23)

此題為一多選題,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此題冒在測驗考 生對史料性質的分辨。」65符合大考中心所制訂的「測驗目標」。

此題用意良多,題幹中敘述將題意限制在「唐代經濟活動J '因 此考生僅能就選項中的文字敘述與經濟活動有關者選擇正確的答 案。然而,此題意落入「史料分析」題的另一個困境,即學生的

的張元, <高級中學歷史上冊)) ,頁的-67'

64 李東華、許雪姬等﹒{高級中學歷史上冊)) ,頁 139 '

的曾佩芬等編,

<

94 指定科目考試一試題與解析系列一史地篇》﹒頁 19 。

大學拈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17

國語文能力不足、閱讀能力不佳;是否因為考生的語文能力不好 而造成成績的高低,這是大考歷史考題開始考「史料題」以來最 大的困擾。筆者在學校教書時,學生、同事(尤其國文老師)常 常詢問筆者I"到底是歷史考題還是國文文字解析題? J 我們無 從瞭解學生是因為看不懂文字敘述而做錯答案,還是的確不認識 這段歷史而選錯答案。

5. 某一部族領抽戚嘆:從祖先遷居中國境內之後,常受漢人欺 凌,雖有王侯名號,卻無實際的領土,與平民無異。他因此鼓 動分散於中國境內的部落反抗朝廷,並建立了政權。此部族應 為:

也i 匈奴 (B) 契丹 (C) 蒙古 (D)女真

( 96-20 , P22 038)

此題依據先考中心的解析I"此題冒在測試考生對匈奴遷居

中國與建立政權的認識。」66依據課程標準與大考中心擬定的測驗

範圖應該是符合的;但是全體考生的答對率只有22% '而鑑別度 卻高達到,這是一個低答對率而高鑑別度的題目。{可以至此,我 們檢視各版本的內容: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