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一份文契上說: I 郭土火因與妻玉娘不干口,願將主娘退還娘 家,由玉娘之父交付身價銀二百圓正,此後男婚女嫁各不相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74-79)

干。」關於這件文書,我們應有何認識?

(A) 婚姻可以買與買賣,顯見這是一種買賣婚姻,普遍存在於父權 社會中

LID 這種情形常見於男多女少的華人移民社會,如;青代臺灣與南 洋地區

(C) 從文書中得知女性可以改嫁,顯示女性意識抬頭與社會對女 性的尊重

(D) 這份文書顯示明確的交易觀念,庭、該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 現象

( 93-30 , P9 D7)

就此題的答對率而言,此題應該是一題「極為難」的題目,

而大考中心的解析表示 I 此題旨在測試考生對史料判讀能力,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53

同時也檢驗學生對臺灣早期移墾社會背景的瞭解。」 ll8似乎學生 應該都有如是的認知,但 9% 的答對率證明了這是失敗的命題。

個人相信學生對臺灣早期移墾社會「男女失衡」的特殊現象是有 所瞭解,但至於「清代臺灣地區婦女有「搖錢樹』之稱。」相信 是沒有幾位教師會教授如是觀念,因此學生當然無法理解。依據 課程標準而言,臺灣地區「男女失衡」一定是上課講授重心,但 是,會有多少老師可以分析到如此細微,更遑論學生如何能「判 讀此一史料? J 此題考生有 67% 選擇 (A) 選項「婚姻可以買與 贖'顯見這是一種買賣婚姻,普遍存在於父權社會中」高低分數 群同學「有志一同」的選擇此選項,可見學生對歷史觀念的認知 並不是很清晰,如果是「父權社會 J '那麼男方應該可以直接

「休妻 J '不必「交付身價銀」。我們可以從此年的試題中發 現,學生對較「史料判讀」的題目,往往無法做一個良好的判 斷,答對率均偏低,可見我們高中的歷史教學仍欠缺「史料判讀 教學」。但我們亦應檢討「高中有必要以史料來教學嗎? J

2. 下表是 1905 -1935 年間臺灣四個都市(高雄、臺南、臺北、基 隆)的人口變化統計表,表中的「丁」是指那一個城市?

1905 1920 1935

甲 74415 147000 254204

50712 76560 90919

15345 23772 81516

7206 21651 55914

自i 高雄 (B) 臺南 (c)臺北 (D)基隆

( 94-36 . PI0 05)

此題出現極低的答對率與鑑別度,全體考生只有10% 答對,

118 曹亮吉等編, ~ 93 指定科目考試試題與解析~列 史地篇》﹒頁 16 。

354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鑑別度只有 5 '且高分數群同學亦只有 13% 答對。值得探討的是 有 46% 的同學選擇(D)選項基隆,其中高分數群同學更有 53% 選 擇此項,可見此題誘答力相當高。但是,我們是否應該仔細檢討 高中歷史教育,為何臺灣史增加為四章,而學生仍然對臺灣開發 不甚了解。一般講解臺灣史都認定臺灣的開發是「由南向北」

北臺灣的發展較晚,或許學生就是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加以現 今高雄發展遠超越基隆,是以學生順理選擇基隆。且題幹中的敘 述將這四大都市依序排列,學生自然的被誘選擇了基降為正確的 選項。事實上基陸與高雄在 1860 年代開港時,已成為淡水與臺南 的副港,但高雄的開發卻相當晚,直到日本統治臺灣時,為經營 南洋才開始重視。基隆則因為臺北沒有港口(蜢肝、大稻捏、淡 水均已淤淺,無法航行大型船隻)對外聯絡,是以成為臺北的外

港,加上基隆位於北部,與日本本國的聯繫較為方便了日本優先

建設疏潰,使得基陸的發展早於高雄。但這項歷史事實,在現實 教學環境下,大部分教師恐怕無法講述,且各版本均無此詳細的 敘述,這都必須仰賴老師的講授,在這種情況之下此題答對率之 低亦不出乎預料。從這題目的答對率來檢視考題,此題與93 年的 第三十題有異曲同工之效,我們幾乎可以認定,-考生在課本沒 有描述,老師課堂上無法詳述的歷史事實。」學生是無法作答,

無論答對率或鑑別度都會偏低。

(A)1950 年代翱翔 已11980 年代初期

大學指考試題樣討 以課程標車Jl,依. 355

3 下團是-絡根護國際貿品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圖﹒

這惦圖反映的 ~J鳥啼-段時間的情況?

(B)1960 年代中期 (D)1990 年代後期

( 97-5 . P27 D20)

依據大考中心的解析表示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華灣經濟

發展的認識。 J 119就解析中表示,此圈可以「明顯看出壺ilIt、香

港、南韓、新加坡的突出,此應為亞洲四小組興起的時代﹒」如 此簡單的觀念,何以只有27% 的考生答對?四小龍興起的時代,

相信國人應是耳熟能詳,但這27% 的答對率質周圍偏低.值得重視

的是高分數群同學亦只有 38% 答對,難道課程線準未載9 教科 未書寫?授課老師上課未曾講授?這應該都是不可能的!這麼重

"﹒掉芳草等蝠. (97 指定f'l 0 考姐一試題與解輛車'11_史地矗}﹒買 154·

356 韓靖宇 歷史教育第 15 期

要的觀念,課程標準、教科書與教師講課都會提及,學生不至於 不認識這個觀念。個人認為會有如此低的答對率是那「圖表」不 清楚,題幹中敘述「根據國際貿易比重」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 圖,將東亞各國放置於同一圖上,對於高中同學而言,這無法認

知其中的「圖形」所言為何意?是以學生根本無法作答。筆者曾 經詢問學生 r 何以做錯答案? J 大部分的學生回答 r 看不懂 這張圖? J 可見這一題目是出在「圖」的問題,而不是學生的觀 念不清 o 個人以為如果改用比例圖,相信學生的答對率一定會更 高,成為更有效的試題。筆者建議指考的圖與表應該明白、清 晰,必須加上一些文字的敘述,且不要怕學生答對,應該給學生 信心 o

(二)鑑別度高的試題

此類難度高又要有鑑別度的題目,的確難以設計,是以此處 個人將鑑別度 25 以上的題目列於此類型探討。

I.有一座海港城市. 1774 年的文獻中記載: I 煙火數千家,帆培 農集,牙{會居奇,竟成通津矣 o J 1831 年編的地方志則記曰:

「街衝縱橫,皆有大衛,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 :奏,百貨亢盈 o J 到了二十世紀初年,這座城市已告衰落,盛 況不再。這是指下列那一個城市?

(A)福州 (B) 泉州 也i鹿港 (D)種辦

( 91-31 ' P36 034)

此題題意中所述鹿港的歷史發展,從極盛到沒落,依據課程 標準或教師講授大都只會述及「一府二鹿三蜢阱」的開發情形,

但因為教學的急迫性,教師對府城、鹿港或蜢腳開發的歷史無法 做詳細的敘述,題幹中雖有「泉廈郊商」的提示,但這對學生而 言仍然非常困難。大考中心的解析中敘述「到了天津條約要求臺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 357

灣開港後,鹿港逐漸失其優勢,至 20 世紀初期更行衰落。」 l2。這

對於考生而言,福州、泉州與蜢肝亦未列入條約中,是以考生無 法從題幹中判斷。值此之故高分數群有 54% 答對,而低分數群則 有 20% 選此項。 (8)選項泉州高分數群同學有高達 24% 選此項,

低分數群同學則更有高達 42% 選此項;筆者判斷可能與題幹中

「泉廈郊商」的敘述有闕,這種誘答的方式,或許可以成為未來 命題的原則之一。但就此題題幹的內容或題意而言,並不合課程 標準的精神,個人以為命題者不可以無限上綱,或自行認定教學 應該會教、學生應該會而命題。可惰的是,如此命題方式在學測 與指考甚或學校的考題中屢屢可見,個人期期以為不可。

2. 清代壹灣某地方志記錄南部平埔族社會,將「某個現象」的出 現視為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的逃象。此處「某個現象」最可 能是以下‘柯者:

已i 乞丐的出現

在文檔中 大學指考試題探討 (頁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