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城市格局變化的首部曲

第四章 匡屋、圈地與駐防:初次進駐福州的旗營

第一節 城市格局變化的首部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一個對於他們身份、人格全然無知的城市社會中,他們會以什麼樣的姿態面對?

相對地,由於他們對城市人群全無情感聯繫,只是外來毫無地緣關係,又擁有身 為特權階級的優越意識之下,城市居民所將會面對的又是如何?對城市本身所擁 有的各項資源而言,因為這批不事生產的群體入城而居,所需付出的成本代價理 應相當高昂。如此說來,伴隨著這群旗兵的入駐,福州究竟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再進一步的問題,旗營又是如何設置於城市之中,卻又絕對地獨立於城市之外?

凡此無一不值得探究。

第一節 城市格局變化的首部曲

究竟旗兵為何會入駐福州城中?定宜庄認為八旗駐防制度,首先是配合軍事 行動的需要產生的。

1

但是,這個解釋是從大的範圍所歸納出的結果,並無法說 明福州駐防是怎麼來的。雖然從目前已有的研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福州駐防旗 營設立的時間為順治十三年

2

(1656),但是究竟因何而設,則未見解釋。換言之,

順治十三年駐防福州一事,雖是因為軍事需求而設,但絕不是僅僅因為福州是省 城而設。那麼,清廷決定駐防福州的過程是如何呢?

順治十三年四月十四日(1656.5.7),在北京的順治皇帝發的一道勅諭,詢問遠在 漳州的定遠大將軍濟度:「如大兵回京有期,其固守福建地方,應設防若干處?

如何始為堅固?設防止用本省綠旗兵丁,及隨征二鎮標兵,果否足數?如有不足,

還應添漢軍兵丁若干?會同該撫及提督各鎮等官商榷,務使地方無虞。」

3

由於 濟度人在閩南,所以回覆內容主要是針對鄭成功戰事的兵力短缺,如何補足。順 治將其回覆交代給議政王、貝勒、大臣進行會議,會議結果呈上給順治後,他並 不滿意,彼此往返至第四次會議的結果,順治才同意。這次會議的結果是,「於 漢軍兵二千名之外,應再調京城兵一百名,沈永忠下兵九百名,共足三千之額。

其應遣固山額真,列名以請。」

4

順治帝並於順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1656.8.16), 任命固山額真郎賽(?-1671)為帥。

5

前引這三千名要到福州駐防的部隊,其中有九百 名為沈永忠所轄。據《清朝文獻通考》所載,沈永忠為漢軍正白旗

6

,故其麾下 撥入福州駐防士兵,應該也是漢軍正白旗;而郎賽本人則為漢軍正紅旗

7

,由於 郎賽為固山額真,故可知其為漢軍正紅旗的旗主。如此,上述「漢軍兵二千名」

1 定宜庄,《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頁 7。

2 肖麗宏,〈清代福州「滿城」論述〉(廈門: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頁 3;林承誌,

〈分鎮巖疆‧駐衛內裏-清朝駐防八旗問題研究〉(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53-54。

3 《清世祖實錄》,卷 100,順治十三年四月壬戌,頁 775a。

4 《清世祖實錄》,卷 102,順治十三年六月癸卯,頁 792a-793a。

5 《清世祖實錄》,卷 102,順治十三年六月癸卯,頁 793a。

6 (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卷 254,頁 7127-2。

7 《清世祖實錄》,卷 101,順治十三年閏五月戊午,頁 783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1

可以推斷應皆屬漢軍正紅旗。另外,從順治十五年的〈吏部題本〉中,有「掛寧 海將軍印鎮守福建固山額真郎賽」

8

的職銜,表明固山額真郎賽是以寧海將軍的 官銜鎮守福建。據上亦可知,在旗營駐守福州初期,尚未有福州將軍的職稱。其 次,朝廷於順治十四年三月十二日(1657.4.25),「陞正白旗漢軍甲喇章京徐知通,

為梅勒章京,駐防福建。」

9

承上可知,旗營駐防福州的主要官員為固山額真郎賽 及梅勒章京徐知通。

壹、 匡屋

這批旗軍,一直等到鄭成功撤圍福州之後,於順治十四年五月(1657.6)進駐福 州

10

,開始在城內匡屋。所謂「匡屋」,即是將福州城內一塊完整的區域直接劃 歸駐防旗兵居住,原本居住在該區域內的城市居民,則必須在期限內自其屋舍遷 移出去。據載:

移郎名賽固山兵駐防福省,屯城中東門、湯門、井樓、水部四關。自井樓 門街東邊一派,至法海寺止,民居概令搬移住兵,謂之「匡屋」,為滿洲 營。其兵正披甲三千,家眷、買賣、親戚人共四、五萬,亦分八旗,皆遼 東、山、陝籍,號「漢軍」,彼語曰「烏金超哈」。此滿洲一等八旗,八梅 勒統之,曰將軍。又如都統,為八固山。馬萬有三千匹,草穀、夫役皆如 滿兵之數,後郎將軍以夫役太煩,免之。其糧,每一名披甲月食米七十斗,

銀十兩,足十人之食,累上至官,皆十倍。

11

自上述可知:第一,旗營駐防城中的範圍,再考其城市街道、法海寺等處位置,

將其匡屋駐防範圍繪製於地圖上,即圖4-1。第二,「匡屋」之地原為福州城民居 所,這些人因「匡屋」皆流離失所。第三,入城駐防的旗軍雖僅有三千人,但隨 之而來的人員,總數竟達四、五萬人。第四,隨軍入城的馬匹有一萬三千匹,隨 著如此龐大數量的馬匹入城,相對地必須提供相當草穀。第五,每一名披甲,每 月需要食米七十斗,則三千人需要 21 萬斗,即 2.1 萬石食米,一年共需供食米 25.2 萬石。再則,每月每人十兩餉銀,則每月共需 3 萬兩,一年需餉銀 12 萬兩。

這些尚不包括,各級軍官的食米、餉銀,何況據上述所言,「纍至上官,皆十倍」; 而旗營所需之糧餉,究竟從何而來?福建當時正與鄭軍作戰,漳、泉、福、興四 府多在鄭軍控制之下,福寧州及上四府亦非清軍所能全面控制,況清軍在閩已投 入濟度所率部隊三萬人,則清廷所能控制府縣的稅糧收入,事實上根本無法應付。

加上順治十四年從五月到冬季,福州地區完全沒有下雨

12

,則糧食作物收穫必然 比起往年大幅減少,無疑是雪上加霜。

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鄭氏史料續編》,卷 6,頁 743。

9 《清世祖實錄》,卷 108,順治十四年三月乙卯,頁 849a。

10 歐陽英修,陳衍纂,《閩侯縣志》,卷 1,頁 7a。

11 (清)海外散人,《榕城紀聞》,頁 21-22。

12 (清)海外散人,《榕城紀聞》,頁 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圖4-1、順治十四年旗營駐防範圍示意圖

圖版來源:據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藏1938 年〈福州市街圖〉修改。

這三千名旗軍五月至省城,七月便與鄭氏駐防閩安鎮部隊展開攻防戰。前述 閩安鎮攻防戰過程,引用馬得功揭帖所述。然引文所述多有簡略、隱蔽之處,以 其揭帖為攻克閩安鎮後之敘功奏摺之故也。從福州當地百姓的角度來看,則閩安 鎮攻防戰的過程,與馬得功所述迥異。如此,清軍究竟由哪些部隊合攻閩安鎮?

其征戰過程如何?

貳、 駐防旗營的首戰:閩安鎮攻防戰

馬得功於其揭帖中提到自己於八月初十日(1657.9.17)先被調入省城內商討如 何進攻閩安鎮之後,至八月二十三日(9.30)由陸路進軍。該揭帖出現人物,除了他 自己,還有李率泰及黃梧,完全未提及郎賽亦參戰。據《清史稿校註》所載,「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四年,……(黃)梧與李率泰及提督馬得功、都統郎賽水陸分道進,破七城

13

,克 閩安鎮。」

14

《臺灣外記》則載,「(李率泰)密遣標下投誠總兵張蘊玉、隨征副將 劉陞耀帶兵三千,駕船潛渡長樂港,過羅星塔,截其歸路,方進兵合攻。賊將余 程戰死,閩安復失。……陳斌等死守羅星塔待援,總兵施琅遣人招斌。斌率盧謙 等薙髮投誠全師至福州。……成功接陳斌請援文,恐閩安有失,兩島難保,遂棄 台州南下。至狼崎,報斌已投誠,隨撥陳堯策守狼崎,禦閩安水師。功回廈門。」

15

由於成功於閩安鎮及羅星塔的布置嚴謹,並有重兵防守,攻奪不易。因此,李率 泰乃「合滿洲、烏金

16

、撫標、提標、城守各營,并招各府縣防守諸兵」

17

,用 以攻羅星塔、閩安鎮。換句話說,李率泰已將所能動用之全部兵力投入此役,福 州城內兵力傾巢而出,包括剛到福州駐防的三千旗兵在內。

從清鄭雙方的紀錄來看,兩軍攻防似為勝敗之因。然而,從福州百姓的觀點 來看,可能就不是僅有勝負之分。也就是說,無論勝負,從庶民觀點來看,此役 滿是苦難。據載:

又鑄彈子,作挨牌,一切攻戰之具,皆取民間。又八府取民夫十餘萬,運 炮、運牌、運火藥、糧草。又先期開馬路,自東門由古嶺一路,由鼓山一 路。七月開,至九月止。民夫行糧不足,枵腹就役,餓死數百。至期,令 民夫先鋒,運挨牌、火藥、砲石,被鎮內打死數千。凡發炮、洗炮、掘城,

皆役民夫。諸色兵各列帳山頭,飲酒食肉,故至鎮,聞官兵獨全。其夫遠 則二十兩一名,或十餘兩、三、五兩僱倩,費民幾萬萬。鎮開,滿洲兵回。

18

上述才是清軍攻破閩安鎮的實際情形。從李率泰的角度來說,必須盡量保全其軍 事實力,則大量地使役民夫是最佳策略。雖然動用民夫達十餘萬,數字恐有誇張 之嫌,但所用民夫規模應當不小。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最佳策略,往往 構築在隱藏性成本之上。就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此役對福州造成的傷害,不僅 是反映在城市人口的耗損上,也包括對於地方資源的掠奪。「一切攻戰之具,皆 取民間」,再則雇倩民夫的費用皆自地方攤派,「費民幾萬萬」。這些都是在閩安 鎮攻防戰中,上奏朝廷的摺子裡所未能呈現之事。

參、 勻屋

閩安鎮攻防戰後,駐防旗營返回城中。直到順治十五年(1658),對於旗營駐防 匡屋,造成原居住民失其居所一事,採取「勻屋」的手段,或者給銀貼補作為解 決的辦法。所謂「勻屋」,即「令城中未移者分勻,……三間者,與匡屋一間」

19

13 按,所謂「破七城」,包括閩安鎮及鄭軍於其周邊所築五寨,暨羅星塔寨,合共七城。

14 淸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第十一冊,卷 268,頁 8527。

15 (清)江日昇,《臺灣外記》,卷 4,頁 167。

16 按,烏金即烏金超哈,亦即八旗漢軍。

17 (清)海外散人,《榕城紀聞》,頁 22。

18 (清)海外散人,《榕城紀聞》,頁 22-23。

19 (清)海外散人,《榕城紀聞》,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匡屋使得原本被匡市民,無屋可住,流離失所。雖然官方推出了勻屋政策,意圖 使城內被匡屋百姓不致變成流民,成為治安隱患。但是,勻屋政策的推出,也進 一步使得原本未受匡屋影響的市民遭到波及。回過頭來看,原本匡屋駐防範圍,

匡屋使得原本被匡市民,無屋可住,流離失所。雖然官方推出了勻屋政策,意圖 使城內被匡屋百姓不致變成流民,成為治安隱患。但是,勻屋政策的推出,也進 一步使得原本未受匡屋影響的市民遭到波及。回過頭來看,原本匡屋駐防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