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4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 博士論文. 政 治 大. 立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 國. 學 ‧. The Fuzhou City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early Qing Empir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張哲郎教授 研究生:陳怡行撰 中華民國一〇四年六月.

(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明福建省城福州於十七世紀所面臨的各項挑戰與轉折,尤其是 福州如何因應明清兩朝交替的重大歷史變局,並分別從下列幾個面向進行探討。 首先,討論明清易代過程對福州所造成的影響。福州在十七世紀之初,先是 作為明朝的福建省城,其次成為隆武政權的首都,隨即轉為滿州控制下的省城, 再接著則是靖南王所控制的王城。直到十七世紀的後半期,伴隨著清朝平定台灣 之後,福州所管轄的範圍擴大至福建及台灣兩地,臺灣海峽遂成中國內海。故可 知,福州在十七世紀的城市地位伴隨著漫長的易代過程而有不同的變化。 其次,從海洋的角度來觀看福州發現,福州在東亞海域一系列的貿易節點中, 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當我們自海洋往陸地觀看時,福州城所代表的 意義與單純從福州自身出發,或者是從陸地的觀點來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福 州在易代之際因幾次的城市攻防戰而數度遭受嚴重破壞,但城市之所以能夠再度 興盛,與其在東亞海域貿易網絡所扮演的角色,促使城市得以迅速復原,兩者之 間有著絕對的關連。.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再者,探究城市在十七世紀所面臨的挑戰。福州在易代之際,受到戰爭的破. n. al. er. io. sit. y. Nat. 壞,不僅城市人口大幅減少,城市周邊地區也遭受到大規模的破壞,因而面臨極 大危機。此外,十七世紀也是東亞海域周邊國家及地區重新整合的時期,國際貿 易網絡起伏不定,再加上清廷採行海禁、遷界政策,城市商業機能遭受極大幾乎 難以維持。然而,在如此的困難時期,城市商人仍然透過走私貿易維持商業活動, 使得城市得以維持有限度的運作。是故,十七世紀對於福州而言,不僅是城市發 展上的重大挫折,也使得十六世紀以來城市不斷擴張的趨勢轉向萎縮。.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觀察城市空間在十七世紀所發生的變化。晚明以來,福州城市擴張主 要呈現在城牆之外,沿閩江岸不斷擴張的商業區,城牆之內的空間格局基本固定 不變。但是,到了易代之際,清朝為因應戰爭需求,城牆之內的空間格局發生重 大變化。滿州人在城中匡圈出一塊區域,作為八旗駐防之用的城中之城,即滿城。 除此,城牆之外的商業區因數度受到戰爭破壞,規模大幅萎縮。直到十七世紀後 期,清廷底定福建之後,城外商業區才漸次恢復。 總之,十七世紀是中國城市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透過本研究大致呈現福州 在這個時期所面臨的挑戰及其因應模式。. 關鍵字:福州、晚明、清初、十七世紀、福建省城.

(3)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how residents in the capital of Fujiang Province—the Fuzhou City—coped with changes and challenges to their cit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specially with the socio-political turbulences regarding to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from the Ming to the Qing Empire. The study focuses on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t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dynastic transition from the Ming to the Qing Empire. In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Fuzhou changed a few times from the province capital city of Fujiang of the Ming Empire, to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Longwu Regime, to a province capital city of the Manchu Empire, and then to the capital of King Jingnan’s territory. In the latter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Qing Empire conquered Taiwan, and Fuzhou thence became a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an extensive area including Fujiang and Taiwan. In due course, the Taiwan Strait turned into internal waters of China. In this view, the status of Fuzhou changed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political struggle in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Second, the study examines Fu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economics and trade, and finds that the cit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maritime trading network of East Asia. To put it differently, this perspective enables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Fuzhou than the one from a terrestrial perspective or an introverting one focusing on the city per se. As Fuzhou had been demolished several times during battles and sieges in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t could be shortly rebuilt and could timely regain its prosperity, largely due to its position in the East Asian trading network. The recovering capacity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 trading economics..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Third,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challenges presented to the residents in Fuzhou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uzhou lost a great portion of its population due to warfare, and its vicinities also suffered from large-scale destruction. The city was consequently in great peril.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mes commonly underwent a reorganiz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f the maritime network at the time was disrupted. Moreover, the Qing Empire’s later implementation of Haijing policy and Great Clearance further worsened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the end, residents in Fozhou could barely sustain their commercial activities. Nonetheless, urban merchants managed to maintain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rough smuggling trade, and retained a minimal level of such urban functions. Overall, Fuzhou encountered great difficultie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istent trend of urban expansion and growth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4) withered ou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Last,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hanges of urban spac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urban growth largely happened in the areas outside the city walls. The commercial districts restlessly mushroomed along the Ming River. By contrast, the urban fabrics of the inner city inside the city walls largely remained the same. The Qing Empire however chang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inner city greatly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he needs of war during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Manchus encircled an area of the inner city to be the compound of the Eight Banners. This walled city inside the inner city was known as Mancheng District. In addition, the commercial districts outside the original city walls were destroyed several times in battles and thereafter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These commercial districts can only gradually revived after the Qing Empire excised full control over the Fujiang Province in the latter seventeenth century.. 政 治 大 In general,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s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Chinese cities and 立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growth and means ‧. ‧ 國. 學. of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Fuzhou in this period.. Key word: Fuzhou、late Ming、early Qing、the seventeenth century、Fujiang Province.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章節目錄 緒論 ................................................... 1 壹、 研究動機—從福州開口的爭論談起 ................................................................................... 1 貳、 研究回顧 ............................................................... 6 參、 問題與方法 ............................................................ 25 肆、 章節架構 .............................................................. 30. 第一章 晚明福州見聞錄:葡、西、荷人筆下的城市描繪 ..... 35 第一節 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所見之十六世紀後半期的福州 ........................ 36 第二節 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到福州 ........................................... 46 第三節 在歐陸三國眼中的福州城之地位 ....................................... 52. 政 治 大. 小結 ...................................................................... 58. 立. 第二章 從省城到福京:城市地位的躍昇 ....................................... 59. ‧ 國. 學. 第一節 成為隆武政權的行在 ................................................. 59 第二節 省城規模與行在變化 ................................................. 68. ‧. 第三節 福州易幟與地方社會反應 ............................................. 77 小結 ...................................................................... 83. sit. y. Nat. 第三章 烽火蔽日:南明與滿清的城市爭奪戰................................ 87. al. er. io. 第一節 圍城福州,人相食 ................................................... 88. n. 第二節 清鄭交戰下的巨型堡壘 .............................................. 101. Ch. i n U. v. 小結 ..................................................................... 126. en chi. g 第四章 匡屋、圈地與駐防:初次進駐福州的旗營 ...................... 129 第一節 城市格局變化的首部曲 .............................................. 130 第二節 從廣東入閩的耿藩與旗兵駐防福州的展開 .............................. 142 小結 ..................................................................... 173. 第五章 覆瓦下的綠苗:城市治理與經濟維繫.............................. 178 第一節 戰火歲月下的城市治理 .............................................. 179 第二節 在官方視野之外:從通海案看城市經濟的維繫 ........................... 195 小結 ..................................................................... 227. 第六章 成為靖南王城:叛服之間的耿藩 ..................................... 230 第一節 耿藩與福州 ........................................................ 232. I.

(7) 章節目錄 第二節 耿藩叛清時期的靖南王城 ............................................ 257 餘論—追尋耿藩在福州城市空間所遺留的痕跡 .................................. 282. 第七章 重構省城:將福州鑲嵌於大清帝國體系之中 .................. 286 第一節 擘畫城市的藍圖:營造帝國體系下省城福州的過程 ....................... 288 第二節 在財政壓力與地方現實的考量之下:開放海禁與籌設閩海關 ............... 325 小結—兼論李光地筆下的姚啟聖 .............................................. 351. 結論 ................................................. 357 徵引書目 ............................................. 36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8)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圖目錄 圖 0-1、中心地理論與網絡系統理論比較圖示 ........................................ 14 圖 0-2、亞洲的海域圈 ............................................................ 18 圖 0-3、朝貢貿易體系下的中國統治關係暨清代中國與外部周邊關係圖 .................. 20 圖 1-1、西班牙人於 1570 年所繪製的〈在中國、日本之間的島嶼群〉 .................... 42 圖 1-2、雷理生一行至福州路線圖 .................................................. 49 圖 1-3、19 世紀福州內河水道的小船 ............................................... 55 圖 1-4、16 世紀福州與特諾鐵特蘭 (TENOCHTITLAN)兩座城市地圖對照 ................... 57 圖 2-1、郡城中市空間位置分佈示意圖 .............................................. 70. 政 治 大. 圖 2-2、郡城外市的中亭市、潭尾市位置分佈示意圖 .................................. 71. 立. 圖 2-3、郡城外市之中亭、潭尾與洪塘三市相對位置示意圖 ............................ 71. ‧ 國. 學. 圖 2-4、明末福州城內各衙署相關位置示意圖 ........................................ 75 圖 2-5、隆武政權下福京城內各衙署相關位置示意圖 .................................. 76. ‧. 圖 3-1、鎮東衛暨海口民城位置圖 .................................................. 89. sit. y. Nat. 圖 3-2、從城外看鼇峰狀元亭位置圖 ................................................ 91. io. er. 圖 3-3、東關三十六墩示意圖 ...................................................... 92 圖 3-4、洪塘造船一案相關地理位置圖 ............................................. 107. n. al. Ch. i n U. v. 圖 3-5、閩安鎮相對位置圖 ....................................................... 114. engchi. 圖 3-6、閩江自福州至出海口之沿岸地形圖 ......................................... 115 圖 3-7、清鄭福州攻防戰之相對位置示意圖 ......................................... 119 圖 3-8、福州城七門位置示意圖 ................................................... 122 圖 3-9、閩江沿岸市鎮暨清鄭雙方據點之地理位置示意圖 ............................. 124 圖 4-1、順治十四年旗營駐防範圍示意圖 ........................................... 132 圖 4-2、總督衙門設置暨遷徙示意圖 ............................................... 135 圖 4-3、順治十八年火患範圍示意圖 ............................................... 150 圖 4-4、順治十四年至康熙元年福州三次匡屋範圍示意圖 ............................. 155 圖 4-5、荷蘭使節團於 1655 年在廣州繪製的耿繼茂與尚可喜 .......................... 160 圖 5-1、日本與琉球之硫磺產地示意圖 ............................................. 204. III.

(9) 圖目錄 圖 5-2、自安海經崇武港至海口澳航行圖暨各港詳圖 ................................. 214 圖 5-3、自海口澳至長樂洋門示意圖 ............................................... 215 圖 5-4、自長樂洋門至閩安鎮示意圖 ............................................... 215 圖 5-5、自閩安鎮至南台潭尾示意圖 ............................................... 216 圖 5-6、福州與福寧州之秦嶼、沙埕相對位置圖 ..................................... 223 圖 5-7、秦嶼與沙埕相對位置圖 ................................................... 224 圖 6-1、康熙《福建通志》 〈福州府城池圖〉中「靖南王府」位置圖 .................... 239 圖 6-2、靖南王府及靖南王莊於福州之相對位置圖 ................................... 242 圖 6-3、靖南王莊周邊空間概況分析圖 ............................................. 243 圖 6-4、靖南王莊及其周邊鳥瞰圖 ................................................. 244. 政 治 大. 圖 6-5、十六世紀的柔遠驛及進貢廠 ............................................... 246. 立. 圖 6-6、福州城與南台市相對位置圖 ............................................... 248. ‧ 國. 學. 圖 6-7、十七世紀福州城與南台市相對位置鳥瞰圖 ................................... 250 圖 7-1、康熙二十年以前福州駐守兵丁所匡民房範圍示意圖 ........................... 311. ‧. 圖 7-2、清理相橋環河以西一帶所圈屋舍示意圖 ..................................... 312. sit. y. Nat. 圖 7-3、康熙二十三年省級以上行政暨軍事部門空間分布示意圖 ....................... 318. io. er. 圖 7-4、督理閩海關署、閩海關、閩安關相對位置示意圖 ............................. 336 圖 7-5、19 世紀的福州南台中洲島上的督理閩海關署 ................................ 336. n. al. Ch. i n U. v. 圖 7-6、20 世紀初期的萬壽橋 .................................................... 337. engchi. 圖 7-7、1899 年自福州裝載木材航抵上海停泊的趕繒船 .............................. 350. IV.

(10)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表目錄 表 5-1、 《內閣大庫檔案》順治朝福州城市治理檔案表 ................................ 188 表 5-2、順治十二年(明曆元年,1655)福州船(陳肇鼎船)商品交易數量之統計 ........... 209 表 5-3、附搭王自成一船赴日貿易各商交易一覽表 ................................... 220 表 5-4、1660 年 3 月 12 日南京船貨物清單 ......................................... 221 表 5-5、順治年間自福州、沙埕出航赴長崎貿易船隻數量表 ........................... 226 表 6-1、耿藩在閩期間自福州、沙埕出航赴長崎貿易船隻數量表 ....................... 272 表 7-1、開海之後至十七世紀為止福州啟航船隻數量統計表 ........................... 34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緒論 壹、. 研究動機—從福州開口的爭論談起.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1842.8),中英雙方在江寧城外展開一系列和談,英方於 七月初七日(1842.8.12)的會談上提出五口通商要求,福州赫然在列。 1 道光帝接到 耆英(1787-1858)奏摺,對於英方要求,除了「覽奏不勝憤恨」外,他對廣州、廈門、 寧波、上海四口開放沒有意見,唯獨不允許開放福州口岸通商。起初,道光皇帝 以為,若萬不得已時,即以泉州代替福州開口,2因此談判之際,道光帝在不到二 個月的時間內,連續發了兩道諭旨表明其不願開放福州的態度。 3 而英方卻相當 堅持,故以耆英為首的中方代表團回報奏摺說明,英方提出若不開福州,即要求 開天津。4英方以此策略逼迫道光帝同意福州開口,福州開港乃成事實。5這段圍 繞著福州開港與否,由於中英雙方各自利益的歧異,以致針鋒相對的論辯內容, 實饒富意義。中國對於福州的重視,是基於政治及軍事上的整體利益考量;英國 堅持要福州開口,則是基於 1832 年(道光十二年)的一次祕密調查任務所獲得的情 資。.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1832 年 1 月,英屬東印度公司廣州特別委員會主席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為了突破廣州貿易制度的限制,下達祕密訓令給高級大班林賽(Hugh Hamilton Lindsay, 1802-1881),乘船沿中國海岸北上,目的在尋找最適宜的北方口岸 及探查當地百姓與地方政府對英商的態度是否友善,林賽並且被告知絕對不能讓 人聯想到東印度公司。 6 於是林賽化名胡夏米,隨同化名為甲利的中國通郭士立 牧師(Rev. Charles Gützlaff, 1803-1851),搭乘由禮士船長(Capt. Rees)負責的阿美士德勳爵 號(Lord Amherst)於 1832 年 3 月初自澳門啟程出發。7沿途經過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朝鮮、琉球,於 1832 年 9 月 4 日返回澳門。8關於此次航程所見聞,林賽、 1. 2 3. 4 5 6. 7. 8. Ch. engchi. i n U. v.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史部,第 415 冊,卷 58,頁 34a-b。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8,頁 35b-36a。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8,頁 35b-36a,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 的上諭,以及(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3b-5a,八月二十二 日的上諭。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41b。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31b-34a。 (美)馬士著,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譯,《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社,1991),第四、五卷,頁 344。譯自 H. B.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Oxford : The Clarendon press, 1926-29), 5 Vols.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London : Frederick Westley and A. H. Davis, 1834), pp.153-154.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2 (Canton : Printed for the proprietors, 1833-1834) , pp.529. 1.

(13) 緒. 論. 郭士立都留有相關紀錄。 9當他們於 1832 年 4 月 21 沿著閩江口,溯江往福州前 進,完全不清楚福州究竟位於何處,對於閩江的航道情況也不瞭解。 10 換言之, 在此之前英國從未有船隻直接進入閩江到達福州。他們於 4 月 24 日抵達福州, 一直到 5 月 17 日離開,航向舟山群島,在福州總共待了 24 天。在這段時間,獲 取了許多關於福州的情報。東印度公司在總結他們的行動時提及,他們在福州時, 因地方官員的默許,作了一些買賣。 11 當林賽一行人在進入閩江口,遭到閩安鎮協副將沈鎮邦(1786-1847)的查訊時, 即冒稱其為英國貨船,往日本貿易途中,因遭風損壞槓索,無法續航,因此要將 貨物就地拋售。12但是他們抵達福州之後,除了發佈船上載運的貨單與當地商人 貿易之外,還四處散發宣揚基督教的書籍、 13〈英吉利國人品國事略說〉的小冊 子, 14 並且呈遞閩浙總督稟帖。 15 由於他們在福州待了二十餘日,從事活動相當 多元,與福州各階層的人士皆有接觸,包括地方官員、士紳、商人、中下階層的 百姓等。據林賽觀察,就福州地位與商業便利來說,中國很少有比福州更適宜的 城市,況且武夷茶就產在閩江上游,而福州因為氣候較廣州寒冷,故更適宜銷售 英國毛紡織品。16他進一步以其向茶商購買茶葉的經驗指出,在福州買茶的價錢 比起廣州低百分之三十,加上以每年十五萬担茶葉的需求來估計,自福州購買, 一担可節省四兩運費,則可節省六十萬兩。17他們甚至在閩浙總督的默許下,於 5 月 8 日與福州當地商人進行部分商品交易,包括羽紗(camlet)、哆囉呢(broad cloth)、 白洋布(calico),成交價為六千二百元。18最後在他們欲離開福州的前一天,署閩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Lindsay, Hugh Hamilton,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London : B. Fellowes, 1834).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London : Frederick Westley and A. H. Davis, 1834). 10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pp.215. 11 (美)馬士著,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組譯,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第四、五卷,頁 346。 12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 《史料旬刊》 ,11(北京,1930),頁 396a-397a,道光十二年五月初一日 (1832.5.30), 〈魏元烺摺〉 : 「船中共有七十餘人,內有胡夏米、甲利二人略曉漢語,粗識漢字。 給與紙筆,令其書寫。據稱,由英吉利裝載呢羽等貨,價值數十萬兩,欲往日本國銷售,因 在洋遭風,槓索損壞,不能駕駛,乘風漂至。又稱,由英吉利之屬國榜葛喇開船,所帶貨物 僅止值銀五、六萬兩,因粵省不准買賣,欲求就地銷售。其在閩洋一帶,並無與船戶人等交 接等情。」 13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 ,11(北京,1930),頁 397b-398b。道光十二年六月初一 日(1832.6.28), 〈魏元烺摺二〉 :「查該夷船以西洋不經之書,給與漁船,本屬謬妄,所刊被粵 人欺凌略說,亦難憑信。」 14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52-53.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編輯,《史料旬刊》 ,13(北京,1930),頁 472a-474b,〈英吉利國 人品國事略說〉 。 15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40-42. 許地山編, 《達衷集》 ,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編續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第五輯,第 42 冊,〈胡夏米上閩浙總督稟〉 ,頁 5-7。 16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56-57. 17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79-84. 18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9. Ch. engchi. 2. i n U. v.

(14)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鎮左營都司陳顯生與同僚一同上船拜訪林賽,在雙方經過二十餘日的互動後,陳 顯生私下表示歡迎英方再度到福州進行貿易。19此次航程的最後一站是琉球,林 賽提到,他們在港口看到日本船隻停泊;20而郭士立在報告中則提及,琉球主要 貿易的對象為福州,他們每年乘船到福州交易中方規定的商品及硫磺,並採購中 國商品返回。 21 此次航行報告,郭士立及林賽分別於 1834 年在倫敦出版專書,並隨即由廣 州發行的《中國叢報》 ,在 1834 年 4 月份出版的刊物中,介紹兩本書籍所提的內 22 容, 故其調查為廣州外商所周知。到了道光十五年(1835)的春夏之交,又有二艘 英國船隻到福州,並且有英人乘小船,由福州洪山橋溯閩江而上,欲探查上游茶 葉產區,恰巧請假要回浙江老家,時任福建布政使鄭祖琛(1784-1851)在竹崎遇見該 小船,他隨即要求塘汛兵開礮將其擊回。 23 一旦英人對於廣州以北口岸的情形有進一步認識之後,當中英雙方在廣州的 緊張逐步昇高,對於開戰的討論與未來英國所要獲取的港口及利益,便愈加明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自 1839 年起,怡和洋行的創辦人威廉.查甸(Dr. William Jardine, 1784-1843)建議英 方應要求中方開放福州口岸。自此以後,要求開放福州口岸的建議,屢屢見諸各 式英國官方文件。 24 所以若說對福州開口的要求,實際上早在 1832 年林賽一行 人調查過後便已決定,實不為過。. n. al. er. io. sit. y. Nat. 由於江寧城外的談判過程中,福州因道光帝反對開口,比起其他四個城市, 留下較多的論述。對比雙方的論述,一方面可以看出對於福州一城在兩方各自的 角度上,著眼的利益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爭論的焦點集中在福州一城,也凸顯 了福州城市在雙方眼中都具有高度利益,因此才有爭論。. i n U. v. 雖然中方的利益在於政治及軍事,但道光帝的上諭中,僅說「福州一處,內 地係屬陸路,且山徑叢雜,商旅不便。閩省既有廈門通市,自不得復求福州」25。 換言之,道光帝擬藉口福州在內地而不在海濱為由,以此拒絕英方開口要求。而 當開口已成定局之時,福州當地士紳「紛紛各為搬移之計」26。當其時,梁章鉅 (1775-1849)從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的職位因病請辭,正在返回福州的路上,到了.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h. engchi. pp.75-79.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91-97.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263.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 pp.295.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2 (Canton : Printed for the proprietors, 1833-1834) , pp.529-553.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頁 21。 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福建地方史研究室編, 《鴉片戰爭在閩、台史料選編》(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82),頁 117-130。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8,頁 35b-36a。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 ,頁 20。 3.

(15) 緒. 論. 浦城聽聞福州開口的消息不勝駭異,乃寫信給福建巡撫劉鴻翱(1778-1849),針對福 州開口一事反對頗激,他質問道: 試問執事,夷情重乎?民情重乎?夫前此之准議和,乃我皇上之順民情, 以順夷情,此經中之權,史傳中屢有之。今此之請添馬頭,乃執事之拂民 情,以順夷情,果何說以處此!民為邦本,執事於本末之分,順逆之理, 亦曾熟思而審處之乎!且此事本末,至易明也。以省分論,福建不能先於 江南、浙江、廣東也;以富強論,福建不能勝於江南、浙江、廣東也。乃 江南、浙江、廣東每省只准設一馬頭,而福建一省獨必添一馬頭以媚之, 此又何說以處之?且江南之上海,浙江之寧波,福建之廈門,廣東之澳門, 本為番舶交易之區,而福州則從開國以來,並無此舉。今以亘古未聞之事, 而為恭奉外夷之故,強率吾閩數十萬戶商民,必與上海、寧波、澳門一律 辦理,於國計民生政體均所未安,此又何說以處之?況中原濱海各省,不 一而足,倘該夷援福州之例,於山東索登州馬頭,於直隸索天津馬頭,於 遼東索錦州馬頭,則概將惟命是聽乎?況外番如英夷者,亦不一而足,倘 各外番並援英夷之例,亦於濱海各省請分設馬頭,則又將惟命是聽乎?且 福州省城外距五虎門大海尚有百十里之遙,蘇州省城外距常熟海口不過百 里,浙江省城外距龕、赭海門亦不過百里,廣州省城則外距澳門不過數十 里,若皆以海道可通之故,各援福州之例,並請於各省會分設馬頭,又何 詞以拒之? 2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當然梁章鉅不知道,英國即用要求開天津口岸來脅迫中國開口福州。而梁章鉅這 番說詞,除了因為他是福州人,且剛從中英戰事退下,並與林則徐交好之外,也 因為他曾與劉鴻翱在江蘇共事過,能說得上話,所以寫信希望劉鴻翱集結福州省 城各官與老成紳士極力陳奏,請道光帝發諭旨,改變福州開口的命運。梁章鉅十 分清楚,英國要求福州開口,乃是著眼於閩江上游的茶葉產區。因此一旦福州開 口,英方將會透過閩江往來於延平、建寧,藉此深入福建內部。上述梁章鉅的看 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福州地方士紳對於開口的觀點。.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中英爭執是否開放福州時,據耆英奏摺上說,中方堅持福建已開廈門, 不需要再開福州,英方代表之一馬儒翰 28(John Robert Morrison, 1814-1843)則答覆, 「廈 門相距福州,尚有數百里,雖海路可通,伊等販買茶葉,以福州為最便,務求准 予通商」,中方代表又委由熟悉福建事務的寧紹台道鹿澤長再議,英方仍「堅執 不從」29。耆英在議和事後,上奏說明英方對於堅持要福州開口的理由,除了福 27 28. 29.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 ,頁 20-21。 John Robert Morrison 在耆英的摺子上,稱其為馬禮遜,容易與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混 淆。一般中譯 Robert Morrison 為馬禮遜,而 John Robert Morrison 為其次子,中譯作馬儒翰以 為父子同姓之區別。另外,馬禮遜尚有一子,為馬儒翰同父異母的幼弟,Martin C. Morrison (1826-1870),一般中譯為馬理生,於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四日(1846.10.23)至福州任領事館翻譯 官。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31b-34a。 4.

(16)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州是武夷茶葉聚集之處外,福州原本就設有海關,因此福州開口的要素與通商應 設之機構皆具備,況且英國並非第一個在福州進行貿易的國家,尚有琉球,英方 僅要求在福州貿易時能與琉球同等待遇。英方以為,福州位於極南,遠離中國政 治核心,與廣州的地理位置相當,況且他們只想到福州買茶葉,因此希望應允開 口 30。最後,中方只好同意福州開口。道光帝對於中方割地、賠款、開放口岸的 談判結果,僅無奈地說了句,「徒增忿恨!念生民之塗炭,抑遏勉從」 31。 事實上英方要求福州開口的幾個理由,如同前述,乃是基於道光十二年(1832) 調查所得。林賽一行 1832 年 4 月 24 日(道光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抵達福州下船後, 當晚便是住宿在海關衙署中。32關於福州為武夷茶的集散地,也是由於林賽與福 州茶商接觸後,其中一名茶商寫了封信給林賽,提到「莫道此幾萬斤茶葉不難買, 即要幾千萬擔,亦何難之有哉?」33所獲悉。關於琉球與福州之間的關係,在他 們到琉球訪查後,對於中琉貿易之情況便十分明晰。上述英方要求福州開口的理 由與堅持,加之以戰逼和態勢,從中方的角度而言,實在無法反駁。. 政 治 大 透過中英雙方對於福州開口的正反意見,可知福州城市機能多元,不僅止有 立 政治及軍事機能。據英方提出要求開口的理由,描繪出福州城的另一面向,即福 ‧. ‧ 國. 學. 州為閩江上游茶葉集散地,也是中琉貿易的對口城市。換言之,福州還有商業與 外交機能。另外,福州城不僅要員雲集,也孕育出相當數量的地方菁英群體,諸 如前述林則徐、梁章鉅等;加之三年一次的大比,為福建應試學子盛會。也就是 說,福州還擁有文化機能。當然,自五口通商之後,英人在福州設領事館起,福 州才算是擁有符合現代意義的外交機能。但由於福州原本所從事的中琉貿易,其 隱含的外交機能,即為英方要求開口的理由之一。所以就五口通商之於福州來說, 可認為是強化了商業與外交機能,進而扭轉了省城所側重的政治、軍事機能。再 者,當我們撇開近代化歷程的史觀,而從福州城市自身發展的途徑來看,五口通 商所代表的意義,就如同在原本側重政治、軍事機能的天平上,將法碼投到另一 端的商業、外交機能,使城市發展的天平稍微趨中平衡。.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進一步說,五口通商使得福州城市發展趨勢,脫離了原來朝廷所控管的途徑。 然而在此之前,福州必須擁有可以走向不同途徑的可能性存在,如此方有機會使 之成真。而這樣的可能性,乃是植基於福州在明清易代之後,不斷發展與積累所 創造。故本研究的動機,在於探究福州城於中華帝國晚期最後一次的變化,即十 七世紀的福州如何從明帝國的省城轉而成為清帝國的省城,這個既漫長又複雜的 過程,藉以回應福州在 1842 年之後的變化,不僅只是五口通商所造成,應有其 更為深厚的歷史因素在其中醞釀;而五口通商對於福州而言,僅是巨大變化的契 30 31 32. 33.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40b。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59,頁 34a。 Charles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pp.219. Lindsay,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rts of China, in the ship Lord Amherst,pp.50-52. 許地山編,《達衷集》 ,頁 22。 5.

(17) 緒. 論. 機之一。例如,1842 年福州開放通商之後,英國一度無法派出領事進駐福州,直 到 1844 年,首任領事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 1800-1845)才進駐福州。 34在這之 後通商情形不佳,英方甚至一度想放棄福州口岸,直到太平天國爆發,福州口岸 於 1855 年之後的貿易量方才大增。35據此,雖然 1842 年對於中國歷史發展進程 而言,是近代化的分水嶺;但就福州城市發展來說,發生在福州的歷次歷史事件, 都成為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福州愈發繁榮的契機。. 貳、. 研究回顧. 本研究是接續筆者過去所研究明代福州 36,以十七世紀易代之際於福州所發 生的各式變化展開研究。十七世紀的福州從初期極盡繁華的晚明階段,中期經明 清易代使得城市遭受嚴重破壞轉而衰頹。到了十七世紀後期,鄭克塽降清、台灣 內屬之後,城市才逐漸自戰爭的狀態下恢復。換言之,福州在這百年之中,城市 發展歷經重大轉折,必須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從前述福州開口問題的討論中可知,在英國人的眼中,福州因為其絕佳的地 理位置以及充滿機會的商業機能,是其堅持開口的要因。何況早在英方要求開口 之前,福州在明初便與琉球王國展開朝貢貿易。故可知,福州與海洋的關連實在 深刻。那麼,是否可以從海洋史的角度據以展開福州城市史的研究,是本研究所 欲嘗試。職是之故,研究回顧主要從福州研究及海洋史研究兩個面向展開討論。. y. Nat. io. sit. 一、福州研究概況. n. al. er. 由於明清時期福州地區的史料相當豐富,因此相關研究的數量甚多,並且不 斷有相關研究發表。以福州為核心的相關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必須說明。 首先,福州研究的地域範圍界定不一。針對各個不同的研究課題,在研究空間範 圍的界定上有所不同。有時是以福州府作為討論範圍,並非僅止於福州城。就算 以福州城來說,也未精確界定其研究的空間範圍究竟是包括城牆內外、南台、洪 塘等處,或僅止於城牆之內。其次,研究領域紛雜,包括:第一、對外關係方面 的研究,尤其是以中琉關係為主。第二、地方信仰方面的研究。第三、環境史研 究。另外,針對其他課題的研究也為數甚夥。再者,相對於上述研究,專以城市 空間作為研究核心則較罕見。以下就針對以福州做為平台所展開的相關研究,大 致分類並擇要敘述研究概況。 (一)、. 34 35 36. Ch. engchi. i n U. v. 對外關係. (清)文慶、賈楨、寳鋆等纂輯, 《籌辦夷務始末》 ,卷 72,頁 10b-13b。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頁 49-52。 陳怡行,〈明代的福州:一個傳統省城的變遷(1368-1644)〉(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系碩士論文,2004)。 6.

(18)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福州對外關係方面,中琉貿易與福州之間的關係是研究的核心之一,本研究 在接下來的海洋史研究回顧,將進行較為全面的回顧。我們於此處,先將中琉貿 易與福州城市發展彼此的關連性之研究作一簡單介紹。近年來,研究福州城市發 展受到中琉封貢貿易影響者,積極考察琉球於福州留下了哪些的遺跡 37。例如, 傅衣凌在〈福州琉球通商史蹟調查記〉38中,將清代琉球人於福州的活動及其生 活概況,透過田野調查來加以釐清;並且將專做琉球生意的福州牙商(球商)所留 下的道光年間的碑刻,加以點校公布。至於琉球人到福州除了要進貢及做生意之 外,是否還有其他情事?據鄭樑生研究指出,琉球自明代開始派遣子弟至中國留 學。琉球遣其子弟留學中國,則分為官費與自費兩種,官費多前往北京的國子監、 太學就學,自費生則多留於福州就學。這些送往中國就學的琉球人,返回琉球後, 多入宦途,進而使得琉球深受中國影響。39由於琉球王國在明清易代之際,仍然 進行朝貢貿易而來到福州。因此,在琉球的官方記錄裡,保留了隆武政權以及清 初福州以及三藩中耿藩的相關資訊。這對於本研究建構十七世紀的福州樣貌,具 有相當重要的幫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對外關係所關注的另一個重點是,福州在東亞海域上的地位。從目前的研究 顯示,福州在對外關係方面的研究,主要仍是以中琉關係開展。40另外,據李金 強的研究指出,在清初駐守福州的耿藩駐防時期,福州與日本之間的頗為興盛。41 再則,從楊國楨的《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一書中所介紹的清代福州 商人船難材料可知,清代福州透過海洋進行貿易的對象,除了琉球、日本之外, 還包括與華北、東北沿海城市進行國內貿易。另外,陳紹剛於〈十七世紀上半期 的中國糖業及對外蔗糖貿易〉42一文中提及,十七世紀除了是中國明清易代之際, 也是荷蘭開始步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時。他從荷蘭與中國的蔗糖貿易著手,將 中國蔗糖業及其貿易之於世界糖業發展,以及蔗糖貿易的範圍進行分析。並在此 命題之下,指出十七世紀上半葉中國輸往日本的蔗糖,絕大部分由安海運出,其 次是福州和漳、泉等地。關於福州蔗糖業的發展,據鄭劍順所述, 「福州西門各. n. er. io. sit. y. Nat. al. 37. 38. 39. 40. 41 42. Ch. engchi. i n U. v. 關於近年來發表的文章,計有:朱振聲,〈從福州的幾處古跡看古代中琉關係〉,《海交史硏 究》3(泉州,1981),頁 94-103;王鐵藩,〈福州明代福建市舶司衙門考〉,《海交史硏究》 10(泉州,1986),頁 70-75;石言, 〈厚基薄發的力作-簡評《中國與琉球》〉 , 《中國社會經濟 史研究》2(廈門,1998),頁 90-91;朱振聲,〈從福州的幾處古跡看古代中琉關係〉,《海交 史硏究》3(泉州,1981),頁 94-103;李莉,〈明清福州琉球館考〉,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4(福州,2002),頁 29-34;張鐘鑫, 〈福州地區中琉友好關係遺存考〉 , 《福建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福州,2002),頁 25-28。 傅衣凌, 〈福州琉球通商史蹟調查記〉 , 《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頁 235-241。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第六章。另可參考,林 少駿,〈清代琉球來華學生之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如傅衣凌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中提及,雖然市舶司移往福州、鄭和下西洋自福州梅 花港開航等條件,但海貿僅限於與琉球的貿易,故「為數尚不多」 。 李金強,《清代福建史論區域研究》(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頁 43-44。 (荷)陳紹剛, 〈十七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糖業及對外蔗糖貿易〉 ,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廈門, 1994),頁 29-46。 7.

(19) 緒. 論. 鄉如新洲、馬洲、官洲、甘洲等都以種植甘蔗聞名」43。援此可知,福州蔗糖貿 易的對象除了琉球之外,還有日本 44、荷蘭。綜上述,福州對外關係的建構,主 要是基於海外貿易所形成。援上,我們必須再加以說明福州對荷貿易在十七世紀 的實質。荷蘭自 1624 年起在台灣建立其在東亞的貿易基地,一直到 1662 年鄭 成功戰勝荷蘭而擁有台灣為止,中荷貿易一直是透過臺灣海峽在閩台兩岸進行。 因此,在荷蘭的紀錄中也保存相當多當時的政經局勢之記錄。 (二)、. 地方信仰. 王振忠從環境史著手,以《近 600 年來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45一書,從福 州的自然環境與人的互動作為切入點進行論述,並且探討福州區域信仰之形成與 所處的自然環境關係密切。在其研究中,花費不少篇幅來論證五帝信仰與江南五 通神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福州的五帝信仰,其實深受徽州民間信仰的影響。至於 五通神信仰之所以會流布到福州,徽商實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故可知,徽商對於 福州影響不僅是商品經濟,還包含了社會信仰層面。然而,在其研究中雖提及明 代便有經營木材生意的徽商往來於閩北,但並未確切論證,福州五帝信仰與徽商 之間的關係,或者是五帝信仰如何自閩北流布到福州的過程。至於五帝信仰之所 以能夠在福州地區所崇祀的諸神中站穩腳根,進而盛行的原因,包括東南沿海社 會多瘟疫,以及閩人崇神信鬼的社會風氣等。總之,王振忠將自然災異與社會信 仰進行縝密論述,運用環境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研究取徑,據以分析福州傳統社 會。除此之外,其研究的另一重點則放在新作物(蕃薯)與福建缺糧的問題上,並 且描述蕃薯的種植區域如何因缺糧而擴大到整個福建地區的歷程。關於福州信仰 的研究,除了五帝信仰之外,另外還有屬於福州所專有的臨水夫人陳靖姑信仰的 研究。在石奕龍的〈臨水夫人信仰及其對民俗活動的影響與解釋〉46一文中,除 了對於陳靖姑的傳說神蹟進行簡介外,並進一步分析陳靖姑保赤、保嬰,與福州 地區婦女生產及兒童成長過程中,因醫療資源欠缺,故而在信仰方面具體反映對 於醫療資源的需求。緊接石氏之後,姚政志針對臨水夫人信仰的形成與瘟疫及生 產的關係,以及由巫女陳氏轉而成為女神陳靖姑的過程及其社會現象,做了相當 縝密且精采的論述。47另外,他也處理了知識份子對於民間信仰的態度及相互之 間的關係。雖然姚政志研究的時期為南宋,但是在民間信仰的延續方面,從南宋 到清代是一個傳承的過程而非斷裂;以臨水夫人信仰而言,一直延續到今日仍然 香火鼎盛。因此,透過姚政志的研究,能夠使我們對於福州民間信仰的形成與地 方社會的關係的演進過程提供線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3 44. 45 46 47. Ch. engchi. i n U. v. 鄭劍順,《福州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頁 37。 據前引《福州港》頁 51 提到, 「從福州港往日本航程比漳州月港和泉州往日本航程近,所以, 福州港成為海商通日本的理想港口。月港和泉州港的貨品往往運到福州港後再轉販日本」。 王振忠,《近 600 年來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石奕龍,〈臨水夫人信仰及其民俗活動的影響〉, 《民俗研究》3(濟南,1996),頁 63-65。 姚政志, 〈南宋福州民間信仰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頁 79-97。 8.

(20)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接續前述的五帝信仰,宋怡明 (Michael Szonyi)的研究取徑與王振忠有很大 的不同。宋怡明企圖透過研究 福州的五帝信仰,進一步討論福州地方社會與國 家權力之間的關係 48,並以此反駁民間信仰研究領域中華琛(James L. Watson)對 於「神明標準化」的論述 49。宋怡明認為,福州五帝信仰是源自於福建土著信仰 與漢人社會的結合轉化為五帝信仰,五帝信仰常與五通神(五顯)混為一談,但兩 者並不相同。五帝信仰從未被國家「標準化」,而是偽裝成為「標準化」的神靈 在福州地區受到崇祀。換言之,宋怡明並不同意王振忠的說法。宋怡明的研究, 使得福州的地方因素透過信仰行為而獲得呈現。換句話說,就算在國家權力控制 較為嚴密的省城中,不受國家承認的地方信仰仍然強而有力地透過各種形式存在 於民間社會,成為民間日常生活及精神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宋怡明之後又 將研究五帝信仰,在福州地區所收集的材料集結成書出版以饗學界 50。黃向春從 福州地區的另一個地方信仰―水部尚書,討論福州地區水上世界與民間信仰、社 會網絡之間的關係,並提出水部尚書信仰的傳布與信眾的身份認同,進而使得社 會身份較低的信徒獲得社會身份轉化的契機。 51.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綜上述,從地方民間信仰研究可以觀察到地方與國家如何對應以及地方社會 階層或族群與信仰之間的對應關係,以及其所反應的城市社會內容的複雜性等問 題。據此,如何進一步觀察民間信仰在城市空間中的分布、擴張、萎縮及其所代 表的歷史意涵,實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由於十七世紀處的福州長時段處於易代 戰亂之際,因此城市百姓對於現實的無力感,通常會轉化為對信仰的強烈需求。 反過來說,在這段時期所呈現的宗教信仰、儀式,甚至是神蹟等等的地方記錄, 也反映著當時的城市社會究竟是面臨了哪些在現實層面難以解決的問題。換言之, 我們確實可以透過民間信仰進入城市社會複雜如迷宮般的內裡並從中發掘問題; 而這也是瞭解當時城市究竟面臨了哪些問題的一種途徑。. n. al. er. io. sit. y. Nat. (三)、. Ch. 水災與火災. engchi. i n U. v. 關於福州地理環境的研究,姚頌恩在〈福州市區地貌、水文特點與防洪〉52 48. 49. 50 51. 52. Michael Szonyi, “The Illusion of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Cult of the Fives Empero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6:1(Feb 1997), pp.113-135. ; Michael Szonyi, “Making Claims about Standardization and Orthopra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Rituals and Cults in the Fuzhou Region in Light of Watson’s Theories,” Modern China, 33:1(Jan 2007), pp47-71.(中譯: (美)宋怡明著,劉永華、陳貴明譯, 〈帝制中國晚期的標準化和正確行動之說詞―從華琛理論 看福州地區的儀式與崇拜〉 ,收入劉永華主編, 《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1),頁 150-170。) James L. Watson,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s. David Johnson, Andrew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292324.(中譯:(美)華琛著,陳仲丹、劉永華譯, 〈神明的標準化―華南沿海天后的推廣,960-1960〉 , 收入收入劉永華主編,《中國社會文化史讀本》,頁 122-149。) (美)宋怡明編, 《明清福建五帝信仰研究資料彙編》(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06)。 黃向春, 〈地方社會中的族群話語與儀式傳統―以閩江下游地區的「水部尚書」信仰為中心的 分析〉, 《歷史人類學學刊》3:1(香港,2005.4),頁 115-154。 姚頌恩, 〈福州市區地貌、水文特點與防洪〉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0:4(1994.12), 9.

(21) 緒. 論. 一文中,將福州的地理特徵與水文特點作了完整的分析。由於福州位在閩江下游 近出海口之處;又因位於沿海地區,易受颱風侵襲;因此,是個容易發生洪澇災 害的城市。在其研究中,有關於「城市地貌演化與河道變遷」的論述,簡略的敘 述了城內河道淤塞,進而使得城市地景發生變化的過程。故可知,由於福州的地 理位置及環境特性,很容易受到水災的侵襲,更經常因水患導致城市景觀產生變 化。水災對城市所造成的傷害,除了城牆浸壞及人畜、屋舍漂沒之外,城市周邊 的田土亦因之流蕩,致使顆粒無收,若再加上儲糧浸濕霉爛,每每導致城市糧價 高漲,造成小民乏食,甚至於災後連飲用水也都會發生問題。53尤其是在水災之 後,某些不肖米商乘機哄抬糧價,更易造成城市社會的動盪。由於福州發生水災 的頻率相當得高,所以幾乎每隔幾年便會造成大小不等的災害。除了水災對福州 帶來災害之外,福州發生地震的頻率也相當高,對城市的破壞也不容小覷。換言 之,自然災害與城市地景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焦點。. 政 治 大. 其次,由於福州城內設施物多為木石結構,並且由於閩江上游盛產杉木,故 城市建物尤以木構為主,再加上建物密集之故,往往易因不戒於火而發生大型火 災。故而福州人稱其所居的城市為「紙褙的福州城」,意即容易引起火災,一燒 一大片。 54 據筆者研究近世以來發生在福州有紀錄可查的數十起大型城市火災, 發現城市火災的頻率伴隨著經濟活動的增長而頻繁發生。地方政府雖然與之相應 的投入大量心力針對火災進行各式行政工作以防止災情擴大,結果卻無法阻止火 災的頻繁發生,導致城市居民藉由火神信仰以尋求宗教上的慰藉。火神信仰因而 日漸擴大,火神的神格也漸次抬昇,甚至儼然成為城市守護神之一,崇祀火神甚 至成為整個城市的年度例行儀式。55也就是說,在福州城發生火災,似乎變成城 市生活的常態,地方官員及城市居民並已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模式來因應。然而, 城市火災雖然頻繁發生,但經由官方與地方的通力合作,火災仍能控制在一定的 受災空間範圍之內。但若不用人力加以控制時,火災究竟會對城市造成多大的傷 害,則實難逆料。.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綜上述,城市災害的研究不僅可以透過統計藉以得出發生頻率及其規模與城 市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可以透過個案研究,觀察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方官員 對於城市災害的處理態度,以及城市事務的解決模式。此外,一旦城市災害超出 了人力所能控制的範圍時,作為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活動便因此介入,成為城市生 活的一環。進一步說,天災如此,人禍亦不例外,尤其是大規模的人禍,例如戰 爭對於城市所造成的嚴重破壞,也會轉化成為信仰、儀式或是城市集體活動。由. 53 54 55. 頁 104-110。 陳怡行,〈明代的福州:一個傳統省城的變遷(1368-1644)〉 ,頁 38-40。 方炳桂、方向紅著, 《福州老行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頁 19。 陳怡行, 〈近世以來福州的城市火災、火政與火神信仰〉 ,發表於明代研究學會、東吳大學歷史 學系、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暨歷史學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主辦,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 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2007 年 10 月 27-31 日。 10.

(22)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於十七世紀的福州災疫不斷、兵禍連綿,在這段時期的城市情形究竟如何,有無 相關的案例可供探討,是可以注意的一個面向。 (四)、. 福州城市史研究. 到目前為止的研究回顧,大致可看出,此前對於福州之研究,是以各種不同 面向切入,並以福州做為空間的主體或者案例進行論述,並藉以與其他研究進行 對話。至於以福州作為研究主軸的《近 600 年來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一書,雖 視野開闊,並梳理相當多的材料;然而其過於平面化的橫向論述,使得研究所應 呈現的時間序列不易掌握,並且對於城市空間的掌握也略有不足。故可知,以福 州為主體並依時間序列據以觀察城市空間變化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實不多見。李 金強的〈清代福州之研究〉56是最早以福州為主體論述的城市史研究,然而其研 究雖言清代,但是研究內容則是集中在五口通商之後的變化。由於其研究年代甚 早,相關史料的蒐集斐易,加之相關的二手研究稀缺,因此李金強在福州城市史 的研究上,實是作為開啟研究的先行者,向其後的研究者展現了福州城市近代化 研究的可能性。其次,鄭力鵬 57的福州研究,其時段是從上古以至 1980 年代為 止,內容則是概略地描繪福州城市發展的輪廓。由於鄭力鵬所受訓練以建築學為 主,缺乏歷史學的訓練,再加上研究的時間過長,以至於從歷史學的角度觀之, 其研究如同歷朝福州城市發展的概述。總之,由於鄭力鵬是率先從福州城市發展 及城市空間輪廓變化開啟研究的學者,其研究方法與本研究有相契合之處,故必 須提及。再者,吳麒與吳巍 58兩人的研究,即以福州城在近代化歷程的空間變化 展開。但由於兩人研究皆為建築學背景,因此與前述的鄭力鵬一樣,在歷史縱深 的展開及論述上仍有所不足。.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林星 59的研究,則是近幾年來福州城市史研究之佼佼者。她運用大量的中外 史料,對於福州近代化的歷程著力頗深。除此之外,由於福建在近代化歷程中最 重要的城市是福州與廈門。因此,她將兩個城市在近代化的發展歷程進行比較。 其研究分上下篇,上篇以時代序列展開討論,下篇則針對城市內容進行論述。其 研究不僅填補了張仲禮所編《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60一書對於福、廈兩 城論述不足之處,並且詳述福、廈城市在各方面的變遷歷程。然而,關於福州開 口之前的城市情況,林星僅簡單略論而未能深入,以致於清代福州城市變化之情 況,在其研究中仍有大片空白。再則,林星的研究著重在城市比較、城市工商業 及貿易發展的分析,使用大量的數據資料是其研究的特色,但也因此缺少城市社 會生活內容的論述。換句話說,林星的研究對於城市社會、生活內容與時代變化 之間的關係,未有太多著墨,而是汲汲於呈現福州各項事業近代化的情況,這是 56 57 58. 59 60. Ch. engchi. i n U. v. 李金強,〈清代福州之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鄭力鵬,〈福建城市發展史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所博士論文,1991。) 吳麒, 〈開埠後福州商業街區及建築研究〉(廈門:華僑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吳巍, 〈福州近代城市規劃歷史研究(1844-1949)〉(湖北: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8)。 林星, 《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福建城市現代化研究(1843-1949)》(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張仲禮,《東南沿海城市與中國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

(23) 緒. 論. 比較可惜之處。總之,透過林星的研究,以大量的史料及統計數據,具體展現了 福州近代化的過程對城市所帶來的巨幅增長,實卓有貢獻。 最後,在傳統帝國晚期的福州城市史研究方面,筆者碩士論文〈明代的福州: 一個傳統省城的變遷(1368-1644)〉,是以明代福州城市變遷為核心展開研究,並 以明代城市空間發生變化的紀錄,進一步探討其變化背後所代表的歷史意涵。經 研究後發現,作為明帝國省城的福州,城市空間的變化實與政治有著深刻的互動 關係。然而時至晚明,由於經濟活動的增長,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空間的擴 張,導致官方在城市管理愈來愈趨於鬆動,這尤其展現在官方對於城市治理的失 能所產生的各式城市危機,以及地方社會參與城市管理,與官方通力合作來維護 城市社會穩定的努力,進而介入城市治理的行列上。換言之,晚明福州所呈現的 各式城市危機,恰巧便是城市變化的轉機。然而,此一歷經二百餘年的變化,最 終因明清易代而嘎然終止,福州城市發展至此面臨重大轉折。是故,本研究即是 接續上述研究,針對福州於易代之際所面臨的重大轉折展開研究,並仔細描繪明 清易代之際,福州究竟面臨了哪些問題,城市發展上遭遇了哪些困難,又如何因 應,終至成為清帝國底下的省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至於在清代福州城市史的研究方面,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全面性的研究。目前 可見以清代城市空間變化作為研究主題者,僅見肖麗宏針對福州的滿城及長樂水 師滿營進行研究。61然而,相對於滿城及八旗駐防制度的複雜性,肖麗宏的研究 實在過於簡略,對於福州滿城的變遷也仍有許多空白之處。尤其是清初將福州城 內空間圈出滿城的舉措,究竟對於福州城市空間的影響有多大?其匡圈的過程, 對於城市社會又造成什麼影響?從肖氏的研究看來,似乎滿人就只生活在駐防滿 城之內,自成一個隔絕的世界,而不與同處一城的漢人進行接觸。除此之外,究 竟駐防滿城與福州城之間的關係如何?關於上述各項問題,在其研究中皆未見討 論。因此,本研究將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城市網絡系統與東亞海上世界. 過去從事城市史研究的學者,常以施堅雅所提出的中心地理論 (Central Place Theory)作為理論基礎據以展開研究。然而,羅威廉在運用中心地理論作為研究漢 口的理論之一時,曾提出該理論是否適用於解釋中國城市體系的質疑。安東籬在 研究揚州時,也面臨同樣的疑問。她在論述明清時期的揚州時發現,雖然揚州與 其它城市之間仍然構成等級序列,但以揚州為主所構成的城市等級序列體系,並 非如中心地理論所揭示,城市彼此之間以有規律的距離進行分布,城市群在地理 空間上的分布反而比較類似於樹枝狀的分布。因此,揚州的城市發展機制,便難 以運用中心地理論進行分析及解釋。她在探討揚州的城市特性時,針對此一現象 提出解釋,即揚州的興起和發展並不是植基於江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的結果之上, 這個城市的繁榮所仰賴的是鹽與運河。當鹽貿易中心在十九世紀晚期,逐漸由揚 61. 肖麗宏,〈清代福州“滿城”述論〉(廈門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12.

(24)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州轉移到上海之後,揚州便被迫回歸自己的腹地, 62 逐漸失去昔日繁華。至此, 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也就是說,一旦當揚州失去鹽貿易中心的地位而回歸 腹地之後,結果城市的情況反而適用於中心地理論。這也就是說,揚州在 15501850 年這段時期,若僅用中心地理論來解釋其城市發展,其實是非常不充分的。 此乃因為在前述的時期中,與揚州發生重要經濟聯繫的城市群已經超出了長江宏 觀區域的範圍,而這便與中心地理論所提出, 「宏觀區域內的城市彼此間的聯繫, 要超過宏觀區域外城市的聯繫」之假設相矛盾。63為解決這個問題,她轉而採用 網絡系統理論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根據她的說法,網絡系統理論有助於我們理 解中華帝國晚期巨大的跨區域貿易系統,當時各個區域體系之間的差別依然非常 明顯。 64 事實上,網絡系統理論不只可作為分析國內跨區域貿易系統的方法,也可以 用來分析跨越國境的城市對外貿易體系。日本學者古田和子便採用網絡系統理論, 據以對十九世紀後半期以上海為核心的東亞城市群之間的貿易及各式情報交流 進行研究。65以福州來說,不僅參與國內跨區域的貿易活動,也是跨越國際的對 外貿易體系的重要城市,城市的情形與上海頗為類似。因此,就目前可見與福州 產生聯繫的城市而言,應同樣可透過網絡系統理論進行研究以取得城市發展途徑 的合理解釋。綜上,究竟何謂「網絡系統理論」必須進行說明。. 立. ‧ 國. 學. 網絡系統理論. ‧. (一).. 政 治 大. n. al. er. io. sit. y. Nat. 網絡系統理論是由保羅‧M‧霍恩伯格(Paul M. Hohenberg)和林恩‧霍倫‧利 斯(Lynn Hollen Lees)於 1980 年代後期所提出。前述兩位學者之所以提出此一理論, 是由於瓦爾特‧克里司徒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1969)在 1930 年代所提出的中心 地理論,一旦用來解釋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過程時,發現其在經濟及地理方面的 解釋均有所欠缺,或者有不完整之處;尤其是歐州城市並非均勻分佈在地理空間 上,而是集結成兩大城市群,分別位於義大利北部和西歐低地國家。霍恩伯格與 利斯兩人並直言,克里司徒勒模型的假設依據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不僅是地理 位置、不平等的收入和不均勻的人口密度打亂了聚居點的型態,商品的底價和種 類標準也是任意為之;而其所需要的文化和個體差異性也被忽視了。66在歐洲早 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分布不均勻;高級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在中心,而是靠近 區域邊緣;遠距離貿易與周邊腹地更為重要等,中心地理論並無法針對上述幾點 提供解釋。因此,他們另外提出網絡系統理論,作為解釋上述各種現象的新方法。 62 63. 64 65. 66. Ch. engchi. i n U. v. (澳大利亞)安東籬著,李霞譯, 《說揚州:1550-1850 年的一座中國城市》 ,頁 31。 (澳大利亞)安東籬, 〈揚州:清帝國的一座中心城市〉 ,收入林達.約翰遜編,成一農譯, 《帝國 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頁 147-190。 (澳大利亞)安東籬著,李霞譯, 《說揚州:1550-1850 年的一座中國城市》 ,頁 31。 (日)古田和子著,王小嘉譯, 《上海網絡與近代東亞:19 世紀後半期東亞的貿易與交流》(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美)保羅. M. 霍恩伯格、林恩.霍恩.利斯著,阮岳湘譯, 《都市歐州的形成,1000-1994 年》(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9),頁 50-51。 13.

(25) 緒. 論. 所謂「網絡系統理論」的意涵是:城市群體中的個別城市,分別構成了體系 的中心、節點、樞紐、前哨和中繼站的各式角色。由於個別城市是網絡系統的各 個環節,若以系統中的單一城市進行觀察,則它們既非商品的第一來源地,亦非 最終的目的地;在一定程度上,個別城市彼此之間的角色可以互換,所以網絡的 走向也可以隨時改變。至於市場轉移、政治衝突和政策法令,甚至是運輸和銀行 方面的改革等等的變因,上述每一項變因都有可能導致一個中心被另一個中心所 取代。67所以,安東籬筆下的揚州曾經一度做為鹽貿易的中心,其後又被上海所 取代,這個過程其實都可從網絡系統理論中獲得解釋。與中心地理論相較之下, 網絡系統呈現了可流動的財富和普遍性思想及靈活多變的優勢。68中心地理論與 網絡系統理論,透過圖 0-1 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彼此的差異,主要是在地理位置 上的分布及城市等級序列的排列模式。 圖 0-1、中心地理論與網絡系統理論比較圖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版來源:據(美)保羅.M.霍恩伯格、林恩.霍恩.利斯著,阮岳湘譯,《都市歐州的形成,10001994 年》 ,頁 63 修改。. 其實,霍恩伯格和利斯提出網絡體系理論並不是想要取代中心地理論,而是 他們認為這兩個理論是可以互為補充,藉以觀察城市之間的聯繫情況與城市化過 程。中心地理論強調的是,城市與鄉村(腹地)之間的聯繫,城市經由等級序列排 比而上,其結構的礎石即是透過鄉村的支持所發展形成;網絡系統理論則是強調, 貿易活動對於城市本身的發展至為重要,並且強調貿易是城市群體彼此聯繫的紐 67. 68. (美)保羅. M. 霍恩伯格、林恩.霍恩.利斯著,阮岳湘譯, 《都市歐州的形成,1000-1994 年》 ,頁 57-64。 (美)保羅. M. 霍恩伯格、林恩.霍恩.利斯著,阮岳湘譯, 《都市歐州的形成,1000-1994 年》 ,頁 68。 14.

(26) 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 帶,尤其關注遠距離貿易促進城市化現象產生的過程。在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1985)的研究中總結兩種理論,認為城市化起因於兩種力量的結合,即鄉村生 產和貨幣貿易。而霍恩伯格和利斯則認為,這兩種理論為考察歐洲中世紀時期所 形成的地區,提供了一種雙重框架。一種將注意力集中在作為城市化進程基礎的 傳統鄉村經濟和社會;另一種則指出引起鄉村變革的潛在城市動力,以及歐洲體 系或網絡中,區域位置的重要性。69雖然安東籬運用網絡系統理論研究揚州,並 聲稱中心地理論無法解釋明清時期揚州城市的發展。但是,如果通過兩種理論交 互運用,對於揚州城市發展的狀態應該能夠進一步釐清;尤其是,當上海取代揚 州成為鹽貿易中心之後,揚州雖然回歸江北腹地,但是揚州所擁有的其他優勢並 未消失,只是原本疊加其上的網絡體系中心位置被上海取代,造成與先前曾為中 心城市的規模相比之下,引發城市發展似乎因此停滯,甚至開始衰退的現象。其 實,這種情形在港口城市更為明顯,城市地位的變化更為迅速,起伏也更大。. 政 治 大. 據 包樂史 (Leonard Blussé)所描繪的十七、十八世紀時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 關係密切的巴達維亞、廣州、長崎三座城市中,具體論述了城市的興衰過程及其 原因。70在包氏的研究中,他聲稱欲採取年鑑學派的研究模式展開論述。其研究 脈絡主要在闡述三個不同的政權,由於商業利益及貿易所得等誘因的驅動之下, 乃透過國家的力量,分別建構或開放三座港口城市進行貿易。在這三座城市之間, 不僅彼此進行貿易,並且在貿易的過程當中,也促進了彼此的文化交流。經由包 氏所描繪的三座城市之構成基礎,若將三座城市所發現的現象,再疊合中心地理 論及網絡系統理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巴達維亞的網絡體系的強度顯然大於廣州 和長崎,而巴城與周邊腹地的鑲嵌程度卻是相當的低。因此,巴達維亞的發展便 與廣州、長崎兩城大不相同。在十八世紀末期,曾經是中國海外貿易重要對口城 市的巴達維亞和長崎,卻在華商網絡系統中逐漸下滑為次要港口。71荷蘭東印度 公司雖然想方設法來解決此一困境,卻因為策略錯誤再加上城市內疾病叢生,反 而造成巴達維亞的衰落。長崎則在德川幕府為保護貴金屬輸出的政策下,變得更 為保守、封閉。另外,廣州由於貿易額的急遽擴大,吸引了許多冒險之徒公然在 海上劫掠商船。綜上述,到最後除了巴達維亞真正衰落之外,廣州和長崎依然是 中國與日本對外貿易的最大港口,長崎更是德川幕府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總之, 巴達維亞的衰落與揚州的衰落幾乎如出一轍,皆可從網絡體系所揭示的功能轉移 來理解。如同廣州與長崎,福州因長年與琉球進行朝貢貿易,再加上大批海貿商 人從事中日貿易,以及經由海洋從事中國沿岸城市貿易,故可視其為港口城市; 若再加上原有的省城機能,兩相疊加之後的福州,不僅是周邊腹地的中心城市, 也是遠距離貿易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故可知,透過網絡體系及中心地體系兩.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9. 70. 71. Ch. engchi. i n U. v. (美)保羅. M. 霍恩伯格、林恩.霍恩.利斯著,阮岳湘譯, 《都市歐州的形成,1000-1994 年》 ,頁 68-71。 (荷)包樂史著,賴鈺勻,彭昉譯, 《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杭州:杭州大 學出版社,2010),頁 111-114。 (荷)包樂史著,賴鈺勻,彭昉譯,《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 ,頁 76-77。 15.

(27) 緒. 論. 種理論交叉分析,確實可以進一步釐清福州的城市發展機制。故可說,以此來觀 察並據以解釋十七世紀福州所面臨的轉折,無疑是相當值得嘗試的研究途徑。 (二).. 亞洲地中海的世界. 在包樂史的書中,曾引述蕭婷(Angela Schottenhammer)的研究指出,東亞大陸與 島鏈中間所包圍住的淺海,可以稱之為「中國的地中海」(Chinese Mediterranean)。72 然而在蕭婷本人的研究中,則是稱其為「東亞地中海」(East Asia Mediterranean)。據 蕭婷所述,其研究構想是起源於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地中海史》73的理論。 據布勞岱爾強調,地中海是作為促進周邊國家在經濟和文化上交流的觸媒,而非 阻隔;一個更大的地理區域,應是由海洋所劃定而非陸地。至於東亞地中海的鄰 國,主要是中國、日本、韓國、琉球和台灣。74此一由布勞岱爾所擘劃的海洋史 觀,將地中海沿岸的各個民族、地區及國家全部納入同一地理區域內,並闡釋地 中海區域是自成一個世界,在這個區域內,各地的文化、習慣、法律、商業活動 等各個方面彼此相互交流。這個論點對於當時以民族國家為框架,來理解人類過 去歷史的歷史學界給與很大的衝擊。75無論如何,布勞岱爾的論點被日本學者接 受,並在東亞海域史的研究中屢被援引,並且進一步的發展。例如永沼博道的研 究即指出,透過海洋史觀來觀察十六世紀的倭寇事件,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解釋。 倭寇成員的構成穿越了國境,包括九州、朝鮮半島、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以及歐 洲商人,這些沿海居民與內陸區隔,自成一個世界。76進一步說,東亞海域史的 研究基本上是由日本學界所展開,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主導了整個研究的走向。.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at. y. sit. n. al. er. io. 從地理空間來說,亞洲的海洋自東北亞至澳洲東南部可見的連續海域,從鄂 霍次克海開始,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蘇祿海、爪哇海、班達海, 然後進入澳洲近海,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珊瑚海(Coral Sea)至塔斯曼海(Tasman Sea),如果從爪哇海向西延伸,經過馬六甲海峽,便與孟加拉灣連接,進入印度 海的領域,如圖 0-2 所示。這些在大陸周圍的海域,具有最多且最複雜的組成, 並可與地中海海域的內部構成進行比較。77我們可以將亞洲海域圈自北而南再進 一步區分為,由西伯利亞、北海道、本州、九州、沖繩群島及台灣與歐亞大陸所 為成的海域,這包括:日本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此即構成「東亞地中 72 73. 74 75. 76. 77. Ch. engchi. i n U. v. (荷)包樂史著,賴鈺勻,彭昉譯,《看得見的城市:東亞三商港的盛衰浮沈錄》 ,頁 9。 Fernand Braudel,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中譯本:(法)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曾培耿、唐家龍 譯,《地中海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Angela Schttenhammer, Trade and Transfer across the East Asian ‘Mediterranean’. (Wiesbaden : Harrassowitz, 2005), pp.2-3. (日)羽田正, 〈東亞海域史的實驗〉 ,收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世界史中的東亞海域》(北 京:中華書局,2011),頁 1-10。 (日)永沼博道,〈海の原理とネツトワーク共同体―地中海からの視座〉 ,收入(日)川勝平太、 濱下武志編,《海と資本主義》(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2003),頁 99-124。 (日)溝口雄三等編,《地域システム》(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 〈序〉 ,頁 7;(日)濱下 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和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頁 103。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