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省城規模與行在變化

第二章 從省城到福京:城市地位的躍昇

第二節 省城規模與行在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順治三年九月十八日(1646.10.26),由署梅勒章京趙布泰(卓布泰)等,率領清兵 先鋒部隊由山路出泉州,至興化,再進入福州城。

81

清軍入城的相關紀錄,說是

「秋毫無犯」

82

、「兵不血刃,居民安堵」

83

。然而之所以如此順利,乃是因為從 閩北一路到福州,真正具有與清兵一戰之實力的鄭芝龍部隊撤守,全未設防之故。

至於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1613-1652),則於十月下旬,統大軍進駐福州城。

84

第二節 省城規模與行在變化

隆武政權的年號雖延續二年,然其真正維持的時間大約是一年三個月。在這 相當短暫的時間中,福州從省城轉而成為行在。隆武帝雖然力主簡省,但是因應 城市格局改變,福州城市內容仍有變化。換句話說,隆武政權下的變化,從省城 到行在的變動,僅是名稱上的更動呢?還是在實質的城市空間中有所變動?而變 動的情形及規模如何?雖然從材料上看來,大多的變化在於官署的更名改制,但 仍有實質空間的更動。這些實質的變動,是指官署的重修與改建,以符合行在官 制之所需。至於建設經費從何而來?是稅收?貿易所得?還是來自鄭芝龍集團?

再者,城市如何管理?從省城到行在的城市管理體系有否變化?凡此種種,在在 令人好奇。

伴隨著這些提問,我們先來看看福州作為省城的規模究竟如何。接著再論述 成為行在之後的變化及其成因。最後,述及城市管理的變化。

壹、 明後期的省城規模

所謂省城的「規模」,本處所指非是其城市編制這種抽象的規模,而是指實質 空間上的規模。以明中後期的福州城市規模而言,大概可以城牆做為空間分界,

區分為城內與城外兩部分。較為客觀的辦法,是依據明人自己在萬曆《福州府志》

中,以其對福州街市的區劃為基準。方志中將福州城的「市」,以城牆內外為界 線,劃分為「郡城中市」與「郡城外市」兩大項;「郡城中市」有六個,分別是:

還珠門市、安泰橋市、土街市、閩縣前市、相橋市、懷德坊市;「郡城外市」有 三個:中亭市、潭尾市及洪塘市。「郡城中市」中的六個市在福州城內的分布,

如圖2-1 所示。其次必須說明的是,如圖 2-1 所示,福州城的城市輪廓,一直到 1938 年為止,城牆的範圍並未有任何異動。換言之,自明代以來所築的城牆,一 直到1938 年為止,或者是重修城牆,或者是構築城牆上的敵臺、城樓,但是城

81 《清世祖實錄》,卷 29,順治三年十一月癸卯,頁 240b;(清)陳鴻,《莆變小乘》,收入(明)余 颺等著,《莆變紀事:外五種》,頁5。

82 (清)陳鴻,《莆變小乘》,收入(明)余颺等著,《莆變紀事:外五種》,頁 5。

83 (淸)金鋐、鄭開極纂修,康熙《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淸康熙刻本縮印),

63,頁 15b。

84 (清)陳鴻,《莆變小乘》,收入(明)余颺等著,《莆變紀事:外五種》,頁 5;《清世祖實錄》,卷 29,順治三年十一月癸卯,頁 240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市的基本輪廓未有任何改變。對於福州城而言,有變化的部分在城外沿著閩江岸 所形成的街市,統稱為南台(圖 2-2、圖 2-3)及洪塘(圖 2-3)的地區,也就是上述的

「郡城外市」所含括的三市。至於城牆之內的空間利用,除了百姓及地方官員的 居住空間外,還包括了省級以下個部門的衙署,駐在城內的部隊營舍以及作為省 城所需的各式公共空間為主。

從官方的角度來說,省城規模所指,並不包括城外因交通及商業逐步發展出 來的城區,而是僅指城牆所框限的範圍之內。然而本研究所指的城市規模則含括 了城牆之外所形成的市區,也就是將南台及洪塘都包含進來,將其與城牆之內的 區塊總合為一體,視為福州的城市規模。關於這點差異是必須先加以說明的。另 外,圖2-1 所標示的中軸線,歷明清兩代亦未有任何變化。這條中軸線,出了南 門之後,一直延伸到南台的閩江岸,再由跨江的萬壽橋,可直抵南台對岸的藤山 地區,然後離福州而去。換言之,透過中軸線的延伸,將受城牆所框限的福州城 與閩江岸邊的南台串連起來,成為一體。再者,從西門出城之後,沿著陸路官道 直至閩江岸邊,經洪山橋便可抵達洪塘。同樣的,透過西門外的聯繫動線,也可 將洪塘與福州串連成一體。基於此,本研究乃將南台及洪塘納入福州的城市規模 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圖2-1、郡城中市空間位置分佈示意圖

圖版來源:據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藏1938 年〈福州市街圖〉修改。

另外,「郡城外市」中的中亭市及潭尾市位於南門外一直延伸的閩江岸的兩個 市集,如圖2-2;郡城外市的洪塘市則位於城外西邊,與城外南邊兩市被閩江所 分開,見圖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圖2-2、郡城外市的中亭市、潭尾市位置分佈示意圖

圖版來源:據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藏1938 年〈福州市街圖〉修改。

圖2-3、郡城外市之中亭、潭尾與洪塘三市相對位置示意圖

圖版來源:據(明)胡宗憲,《籌海圖編》,收入《四庫全書‧史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584 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卷 4,〈福州府境圖〉修改。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由於本研究所使用的底圖是 1938 年經測繪符合比例尺 的地圖,因此底圖所呈現的福州市區是1938 年的福州城市樣貌,而非明代後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調,中亭市與潭尾市和1938 年底圖彼此關係的原因。

明末的福州究竟有多少人口?據前述萬曆三年(1575)到福州的西班牙使節拉 達(Martin de Rada)的紀錄,當時福州有十五萬戶,設若以一戶五口估算,福州大約 有七十五萬人口。然而這個數字實在過於誇大,據萬曆《福州府志》所載,福州 戶口的清查核實是在龐尚鵬(時任福建巡撫,1524-1580)及商為正(時任福建按察使)任內,

率先全國於萬曆六年(1578)施行一條鞭法。所以,關於戶口數字應具有相當高的準 確性。福州城為閩、侯官及懷安三縣所分轄。閩縣有23,784 戶,侯官縣有 10,696 戶,懷安縣為9,813 戶,

88

共有44,293 戶,以一戶五口計,三縣總人口為 221,465 人。其次,再據口數來估算。萬曆《福州府志》中的口數,是以成年男丁計口,

用以供調役的數字使用。則閩縣口數為47,962 口,侯官縣並懷安縣為 39,323 口,

合計為87,285 口。若非常概括地以一口男丁為一戶之家長,則以一戶五口計,合 計總人口為436,425 人。若是以一戶有兩位成年男丁來計算,並以一戶五口計,

則可列出算式並得到結果:87,285(人)÷2(一戶兩丁)×5(一戶五口)=218,212.5(人)。比 對這個數字與由戶口計算之數字,得到的數字都在22 萬人左右,誤差相對很小。

然而,三縣的地理空間遠比福州城的範圍廣袤。因此,三縣總人口並不等於福州 城市人口,這是可以確信的。因此,在萬曆初年,以福州城內及城外三市,屬廣 義的福州城市範圍內的城市人口數,最多不可能超過四十萬人,比較可信的數字 應是,城市人口約在二十萬人左右。

當然,以上的數字是以具有戶口的城市人口而言,並不計及到福州就食的逃 戶、寄籍及戶口仍在鄉村的城居富戶。另外,在福州城市活動的人口,尚包括各 地商人、僕役、差役、官戶、赴省科考的士子、琉球入貢人員及留學生等,這些 都無法含括於上計的城市人口之內。這當然也不包括鄰近各縣經閩江、陸路,白 天到福州營生,夜晚即返鄉休息的各色人員。若將這些人員含括於內,明末在福 州城中活動的人員,或許可達二十五萬到三十萬人。總之,明末福州城市人口絕 無法達到十五萬戶、七十五萬人之譜。

即便是如此,明末福州的城市人口仍然相當可觀。我們可與 16 世紀的歐洲 城市相比較,「在基督教地區,那不勒斯城是無與倫比的。它的人口――1595 年

(萬曆二十三年)是28 萬人――是威尼斯的二倍,羅馬的三倍,佛羅倫斯的四倍,馬 賽的九倍。」

89

而18 世紀歐陸最繁榮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於 1700 年(康熙三 十九年)時,城市人口方才成長到20 萬人。

90

據上可知,只有在城市之間進行比較,

才能夠突顯出福州城市規模所代表的意義。

綜上,我們對於明末福州的城市規模,大致建構起具體的印象,含括了空間

88 (明)喻政主修,萬曆《福州府志》,卷 26,頁 254-255。

89 (法)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地中海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第一 卷,頁409。

90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等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 與資本主義》,第三卷,頁2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及城市人口兩方面。而隆武政權下的福州,便是在此規模上躍昇為「福京」。 貳、 隆武政權下的行在變革

朱聿鍵自抵福州後,福州成為明朝繼北京、南京之後的第三個明朝首都。雖 然時間短暫,並因隆武帝欲北伐而無心長駐,因此所有應符合皇朝體制的各項設 施一切從簡。但是對於福州而言,從行政體系的劃分及其意義來說,城市地位確 實因而提升。相應於帝都所應有的規模,仍須具備。在這種情形之下,各級行政 官署便從原有的省、府、縣級衙署中挑選並改設。可是就算再怎麼簡省,作為供 隆武帝起居、朝議等使用的殿堂,雖以「行在」為名,但仍須置辦。因此,朱聿 鍵在水口驛會見官員之後,福州方面已決定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行在所在地。

當弘光元年閏六月初三日(1645.7.25)朱聿鍵隨同福建官員在水口驛討論決定,

在布政司尚未整修完畢期間,決定暫居總兵府。朱聿鍵還說,「各宜仍舊,勿得 營造,致滋勞費。」

91

據萬曆《福州府志》載:「總兵府,在將軍山之西。」

92

接 著,唐王更拿出「御用剩銀一百五十兩(係淮揚巡撫呈送),除在途犒賞買辦外,

即充修葺丹堊之施。」

93

當然這點錢是不夠用的,不過這也顯示了隆武帝的氣度 與決心。隨著入主福州一事確定之後,初六日(7.28),令諭「速於該省擇一公所,

扁曰『行在太廟』,以備屆時行禮。」

94

由於各版紀錄中,皆未標明太廟位置,因 此無從考訂。隔日(7.29),隆武帝入福州城,先以南安伯府(即舊督府)為行宮。督 府即是都指揮使司衙門,據萬曆《福州府志》載:「福建都指揮使司,在越王山 東麓布政司之東。」

95

換言之,隆武帝原本規劃暫居總兵府,後來卻是住在南安 伯鄭芝龍的府衙。隨後,隆武帝宣布省城各官署衙門的規劃:

陞福州府為天興府,司道府各帶兩銜,以福州府學為國子監。

96

以布政司為行在,建行在、太廟、社稷,改福州府為天興府。

97

改布政司為行殿,匾鼓樓門為「行在大明門」。……以按察司為平彝侯府,

改布政司為行殿,匾鼓樓門為「行在大明門」。……以按察司為平彝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