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繼上一個章節對立委選舉制度變革做出政黨競爭態樣全國化程度的分析之 後,本章繼續針對縣市長選舉及總統選舉進行分析,以觀測不同中央職位的選舉 層級,但同為單一選區制的縣市長選舉和總統選舉,分別受到全國化的影響程度 為何,與立委選舉結果有何差異,藉此探討全國化選舉的形成是否會隨著中央職 位的階級愈高,而有愈強的趨勢,並驗證單一選區制度是否有助全國化政黨競爭 形態的建立。

根據 Vertz et al.(1987:961-966)認為欲了解一個國家政治全國化的程度,並不 是一個可以單獨藉由國會選舉所提供的證據來了解的過程,而是必須同時觀察所 有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來了解是否會顯示不同的全國性及地方性效果的力 量在對於不同職務的政黨投票上,會有不同的影響力存在?Caramani(2004:48)也 認為選區的聚集層次不一,選區大小的劃分也不同,不同的選舉有不同的聚集層 次,有時為了個案間的比較分析,擴大單元間的比較,將選票聚集的較高層次納 入分析是必要的。而 Schlesinger(1985:1152-1169)也認同在新的政黨體系中,選民 通常將他們的支持劃分為在州或是在全國性政黨體系的選舉層次,選民會區分不 同職位的政黨候選人以及某個選舉的地理範圍層級,因此,選民對於所有不同層 級的選舉回應不可能一致,而是相當複雜的。由此顯示出,為了要對一國政黨體 系有完整的了解,以多職務觀點分析是相當重要的,全國化的研究也絕非一個簡 單單一面向的分析過程。

因此,為了要對政黨政治體系有完整的了解,對於政黨體系的測量與指標的 建立,就必須建立在個別不同層級的選舉上,針對不同的選舉結果,來分別測量 一國的全國化程度。雖然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其選區範圍的大小不一,對 於全國化的測量結果也有不同的結論,但由於本文之焦點在於對選制改革的立委 選舉之政黨競爭樣態做觀測,以探討在單一選區制的施行下,是否將能促使政黨 的選舉競爭型態有所轉型,以革除在複數選區制下所呈現的地方型政黨競爭樣

態,使政黨政治運作能更為良善。而因實施單一選區制的立委選舉目前僅使用過 一次,對於選舉結果及成效並不足以成為定論。

因而,為了要驗證單一選制對於政黨競爭形態的影響,本文將對同樣採用單 一選區相對多數決選舉制的總統及縣市長選舉結果進行測量與分析,以作為同樣 實施單一選區制的立委選舉其對政黨競爭樣態的影響做更多的例證與總體比較分 析,來觀察到底單一選制的實施與改革,是否有助於全國型政治的建立,對於各 政黨在不同層級的選舉中,其橫跨所有選區的政黨競爭情形及得票分佈狀況,與 在全國性的層次分布上是否一致,並觀察這兩個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分別受 地方化或全國化影響的程度為何,藉此去驗證本文的假設,觀測選制的改變對政 黨競爭樣態的影響,究竟是否有助全國型政黨競爭體制的建立。

第一節 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概況

本節將針對第十二屆至第十五屆縣市長選舉作為觀察分析重點,分析模式與 資料呈現的方式與前一章相同,因而本章節不予贅述。

下表 4-1 分別為第十二屆與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及得票概況。在第十 二屆縣市長選舉中,在全國層次上,有國民黨、民進黨及新黨三個政黨在做選舉 競爭的活動,其得票率分別為 0.47、0.41 與 0.03,然而進一步觀察各縣市參與選 舉競爭的政黨,可發現在各縣市的政黨競爭狀況,幾乎皆呈現為國民黨與民進黨 兩大黨對決的型態,甚至在台東縣、嘉義市、金門縣及連江縣等地,只有國民黨 一黨獨攬該地區的選舉,而其餘政黨皆未加入競爭。另外,新黨也僅有在台北縣 與新竹市兩地加入選戰行列,使這兩地呈現國民黨、民進黨與新黨等三黨共同角 逐縣市長選舉的寶座,但在其他縣市則完全未參與選舉競爭。整體而言,大部分 的縣市仍呈現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主的競爭形態,因地而異的政黨競爭樣態不明 顯,僅出現在少數的個別地區。

接著觀察這三個政黨在各縣市得票分配情形,可發現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選票 分配一致性程度同樣偏低,其變異數值相當高,甚至高於歷屆立委選舉的變異數

值,顯示國民黨與民進黨得票離散程度相當大,每個縣市所獲之得票差異情形相 當嚴重。而新黨僅在兩地獲有得票率,其於地區皆未參與競選活動,且兩地得票 率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因而其變異量並不大。

本文認為,1993 年的第十二屆立委選舉,雖以全國層次角度來看,共有國民 黨、民進黨及新黨一同加入競爭行列,但在縣市的層次上,新黨卻僅在零星的兩 個縣市才有加入選舉競爭的行列,因而事實上在大部分的縣市中所呈現出的選舉 競爭形態,皆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對抗,並沒有出現如立委選舉般各式各樣的多 元性政黨競爭樣態。這樣的狀況,本文認為可能與第二屆立委選舉所出現的情形 類似,即政治上剛解除戒嚴,因而在政治權力的掌控上,仍舊是國民黨一黨獨大 的情形,人民的意見反應、政治動員,以及集會結社的情形尚未活絡,因此選舉 競爭的樣態主要形成以兩大黨為主。然而,由於兩大政黨於各地得票率的變異數 相當高,顯示出政黨得票的不一致性程度相當大,因此即便選舉競爭的樣態呈現 以兩大黨為主的競爭模式,縣市長選舉依然沒有呈現全國型的政黨競爭樣態,政 黨競爭仍深受地方性力量所主導。

而在第十三屆的縣市長選舉中,在全國層次上,同樣為國民黨、民進黨及新 黨等三個政黨在做選舉競爭,其於全國層次得票率分別為 0.42、0.43,及 0.01。接 著將觀察單位縮小至各縣市來看,可發現大體上仍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在作 競爭的活動,新黨只有零星的出現在台北縣、台中市、台南市、金門縣與連江縣 等縣市,雖新黨僅有在五個縣市加入選戰,但比起第十二屆縣市長選舉參與選戰 競爭的情形,其參與率又更加提高,也因而使得幾個個別縣市出現不太一樣的政 黨競爭樣態,如台北縣、台中市及台南市,為國民黨、民進黨及新黨三黨競爭之 態樣;而金門縣、連江縣則形成國民黨與新黨互相爭霸的局面,地方型的選舉競 爭色彩似乎逐漸嶄露頭角。

接著觀察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政黨得票的分配情形,可發現政黨在各縣市的 得票分配差異仍相當大,尤其是民進黨與新黨,民進黨的得票變異數高達 0.03,

離散程度相當大。而新黨於僅有參與選舉的幾個縣市中,同樣也出現差距相當大

的得票分配情形,如台北縣、台中市、台南市等地僅獲個位數得票百分比;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