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屆總統選舉

第一節 測量結果的回顧

本文主要觀察台灣立委選舉制度的改革,對政黨體系發展的影響,同時並加 入縣市長及總統選舉等不同層級中央選舉的資料,以對台灣政黨體系全國化的發 展狀況有更為全面的認識。藉由蒐集台灣 1992 年至 2008 年立委選舉、1993 年至 2007 年縣市長選舉,及 1996 年至 2008 年總統選舉投開票的資料,分析國民黨與 民進黨在政黨平均得票的差異(即選票分散的程度),是否由地區層次的差異所造 成?還是與全國層次的因素有關?

在本文中,分別列出各政黨在歷屆立委選舉中於各縣市的競爭情形,並運用 單因素分層線性模型(HLM)的統計方法,透過帶有隨機效應變異成分的分析發現,

在選制的變革後,雖參與選舉競爭的政黨數有所減少,使得在全國層次與地方層 次上的政黨競爭情形趨於一致,但政黨的得票變異量並未因此下降,以政黨得票 分佈的一致性程度來看,各政黨所獲得票一致性程度仍然偏低,且離散程度有擴 大趨勢。此外,在立委選舉中國民黨部份,2000 年以後立委選舉國民黨平均得票 率的變異,全國層次的比重逐漸在擴大。但在 2008 年的立委選舉(制度變革後),

這個發展趨勢並沒有再被強化,反而縣市與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素,有逐漸 提升其比重的趨勢。在民進黨部份,立委選舉平均得票率的變異,主要受到縣市

與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素所影響,全國這一層次一直都不是重要的因素。這 個趨勢即使在 2008 年選制變革後,仍然沒有轉變的跡象。

因此,立委選舉制度的改革對台灣政黨體制有逐漸限縮政黨數目的趨勢;但 是,在發展全國化的政黨體系這個面向上,特別是在政黨平均得票的變異上,出 現全國層次的差異正在縮小,地方層次的差異正在擴大比重的趨勢,這樣的發展,

與當初改革選制的目的—將立委選舉競爭導向為全國型政黨競爭的訴求並不相 符。然而,這樣的結果與日本的改革經驗非常雷同:即國會議員不再重視政黨政 策黨綱的辯論,反而轉向個人選區的鞏固與經營,有「國會選舉地方化」的趨勢。

而在同為單一選區制的縣市長選舉部分,由各政黨在各縣市的歷屆選舉競爭 概況表可知,在單一選區制下的縣市長選舉層級上,參與選舉競爭的政黨數較複 數選區下的立委選舉政黨數少了許多,政黨競爭的態樣不若在立委選舉般的多 元,但以政黨得票的一致性程度來看,在縣市長選舉中,政黨得票的離散程度反 而比在立委選舉時來得大,顯示政黨競爭在縣市長選舉的層級中,並沒有因為單 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的關係,而形成全國化的政黨競爭體制,縣市長選舉仍舊受 地方性力量影響相當大。並且,國民黨在歷屆縣市長選舉中,其在全國層次平均 得票率的時間面向上,完全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而在縣市及鄉鎮市區層次上,

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變化,從 1993 年到 2005 年,在統計上都達到顯著的差異,

表示縣市和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素,在分析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變化上,是 相當重要的。在民進黨部分,自 2001 年以後,以 1993 年起的時間面向序列計算,

「全國平均得票率」的層次上,皆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而在縣市和鄉鎮市區這 兩個層次上,在統計上都達到顯著的差異,代表縣市及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 素,對於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變化也是相當重要的。由此可知,儘管縣市長選舉 為單一選區制度,但並沒有因此促使全國性政治的成立,全國性層次的力量並沒 有因而提升,反而是地方性的縣市層次佔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主導了歷屆縣市長 選舉的結果。

最後,在總統選舉部分,自 1996 至 2008 年的歷屆總統選舉中,無論是以地

方層次或全國層次來看,皆可觀察到由下而上形成完完全全的兩大黨競爭樣態,

並且政黨在各地得票一致性程度也較立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來得高,顯示政黨間 的競爭態樣在總統選舉層級上較不受地方性力量影響,因而較有建立全國型政治 的可能。此外,在 1996-2000 年兩次總統選舉中,國民黨在「全國平均得票率」這 個層次的差異上,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然而,在 2000 年以後,全國面向則達 到顯著的差異。在縣市及鄉鎮市區兩個層次上,國民黨平均得票的變化,從 1996 年到 2008 年,在統計上都達到顯著的差異。因此,自 2004 年第十一屆總統選舉 起,無論是全國層次、縣市層次及鄉鎮市區層次皆達統計上顯著性效果,因而皆 不能與以忽視,尤其以全國層次的影響力最為重要。

而民進黨在「全國平均得票率」的層次上,在 2000 年以前,並沒有達到顯著 的差異。但 2000 年以後,民進黨在「全國平均得票率」的層次上,已經達到顯著 的差異。這顯示民進黨在各屆總統選舉中,全國平均得票率的差異,隨著時間的 拉長而在擴大中,因而各屆全國平均得票率這個層次的因素,對民進黨平均得票 率的影響,是不可以被忽略的。而在縣市和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上,民進黨平均 得票的變化,從 1996 年到 2008 年,在統計上都達到顯著的差異。代表這兩個層 次的因素,在分析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變化上,同樣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素。這 樣的結果與國民黨相同,即自第十一屆總統起,無論是全國層次、縣市層次亦或 是鄉鎮市區層次,在統計上來看,皆達顯著性水準,因而不能與以忽視。

本文從以上三個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來看台灣政黨體系全國化的程度,

可知在立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的層級,明顯受到地方性層次的鄉鎮市區力量及縣 市力量影響較為深遠,而全國性層次的影響相當小,尤其對民進黨而言,甚至可 以忽略。這代表著在立委及縣市長等層級的選舉中,選民由於受到社會網絡及日 常生活接觸的影響,使選民更能直接感受人情壓力與對地方政治人物的觀感,也 因此候選人因素及地區性議題對於選民投票意向的影響力反而要高於政黨認同,

因而相較之下,選民較不重視政黨所提之公共議題,且受地方派系的影響相當大。

然而,在總統選舉的層級上,地方性的力量明顯縮小,代表全國性層次的力量興

起,意味著在總統選舉的層級中,全國型的政治得以建立,政黨的黨綱或全國性 的重大議題才能引起選民的重視,而得以藉此拋開地方派系或候選人個人因素的 影響。

對於本文的研究結果,學者間也有類似的研究發現,如 Aleman 及 Kellam 等 人(2008:193-212)觀察美國國會選舉,發現選民大多對於地區性的議題較有回應,

而對於全國性選舉的轉換相對較少影響地區性的選舉結果。這樣的趨勢加強了美 國政黨分權、現任者高度自治以及國會選舉具地方導向的觀點。王鼎銘(2003:

171-192)針對台灣縣市長選舉及立委選舉的結果發現,不同的選舉層級,選民投票 時所受的政策影響就不一樣。以縣市長選舉及立委選舉為例,選民對於政策議題 的關注,在縣市長選舉時的確比在選立委時來得大。在縣市長競選時,政黨須對 選民在統獨、經濟環保、及社會福利三種議題的位置點方向特別注意;而在立委選 舉時,除統獨傾向的拿捏需注意外,並不須要考量太多政策可能的影響。盛杏湲 等(2003:7-30)也發現二 00 一年以前立委選舉結果的最重要政治議題為省籍差異、

統獨議題的國家認同分歧、威權/民主政治價值觀。至於其他社會福利議題、環保/

經濟議題在立委選舉看來,並沒有影響民眾去對政黨所提議題與以重視。

由此可知,即便立委選制變革為單一選區制,但對於全國型政治的建立與否,

並無直接必然的關係。關鍵在於不同層級的選舉,選民對於不同政黨能力之議題 偏好,以及對不同選舉層級特性的議題偏好,會有不同的需求標準,政黨認同與 候選人評價對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性也各有不同,而這也將會影響到全國型政治 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