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來源:G.Cox,1999,〝Electoral Rules and Electoral Coordination〞

---Linkage ……… Local Coordination

資料來源:G.Cox,1999,〝Electoral Rules and Electoral Coordination〞

為了對政黨重組做分析,David Brady(1985:28-49)去研究測量全國化與政黨 重組之間的聯結關係,Brady 發現,當政黨在重組時期,所得的選舉結果會愈趨向

National Assembly

National Party 1 National Party 2 National Party n n

District 1 District 2 District d

全國化,而地方化的特色會愈少,這項分析顯示,選舉的全國化程度與政黨重組 的動態性有高度相關。Kawato(1987:1247-1248)也以 Stokes 的變異組成模型發現 支持了 Brady 的研究,認為全國化的形成與政黨重新排列組合的選舉動態有關。

由此種種,皆可強化 Caramani 對於全國化意涵中垂直整合的觀點,以政黨重組的 動態模式,顯現地方層次轉換為全國層次的過程,也代表著形成中央化的傾向。

此外,Jones&Mainwaring(2003:139-140)及 Kasuya&Moenius (2008:126)的 研究也可作為上述學者對於全國化研究的補充說明,他們發現全國化的程度對於 選舉結果,通常也會反映出選民長期以來對政黨的忠誠度及意識形態的表現。即 國會選舉若是被界定在偏向地方性的議題層面上,則會使得國會政黨較可能成為 由各地方不同利益代表所組成的組織,並使政策計畫的制定上會較偏向為某個地 區謀福利,而非以全國性的利益為考量,將使得這種地區性的次國家議題在立法 機構中較為受到重視。更甚者,若選區的代理人認為他們選舉的成功與否是建立 在地方性的議題上,則這些選區的國會議員與政黨之間的連結就會非常薄弱,政 黨的領導人也較無法代表全黨發言,在這種情況下也顯示出該國選區的政黨體系 全國化程度較低,地方性政黨體系影響力較強(Aleman&Kellam,2008:193)。相 對而言,若國會選舉被界定在全國性的層面上,則政黨的力量會藉由選舉的全國 化而獲得加強,全國性的議題在立院的生態中容易被集中,將有利於全國性的政 策議題塑造,發展全國性的公共政策,使民主政治更加鞏固。因而行政部門有很 大的能力去打造立法機構在全國議題上的聯盟關係,並得以和全國性政黨領導人 商討全國性政策事宜,而這也顯示出該國政黨體系全國化程度較高(Jones&

Mainwaring,2003:140-141;Aleman&Kellam,2008:193)。

對於全國化的研究,可得知政治的全國化將有助於提升國家的政黨政治競 爭,有利於跨越區域性的限制去推展全國性的整合,這將有助於民主政治的運作,

強化責任政治的精神(蔡佳泓等,2008:6)。而回顧以上的文獻探討,可以發現外 國學者對於政黨體系全國化議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但台灣對於此一議題 頂多只對政黨間重組情形做出觀察分析,對於立委選舉競爭形態是否有朝向全國

化發展的趨勢之研究似乎仍付之闕如。尤其台灣歷經選制的改變,更使吾人深思 台灣政黨競爭的型態,是否也已走向了全國化發展?過去呈現破碎化及地方化的 立委選舉是否已消失,而此後得以走上全國化的選舉體制,對於政黨體系是否也 從地方性走上全國性,是否出現以強調全國性政策訴求為主的政黨競爭,使選舉 競爭能導向政黨間的對決,並走向全國性政黨政治?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選 制變革所帶來的政治後果做出測量與分析,並且,本文也將檢驗各政黨在同為單 一選區制但不同的選舉層級中,其得票一致性程度加以評估,來觀察台灣選舉所 帶來的政治全國化程度為何?以了解台灣政黨競爭的形態是否已從地方化走向全 國化發展。接下來將檢視本文的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文的研究架構將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去觀察及分析選制變遷的前後,為台 灣選舉競爭的型態帶來了什麼樣的轉變?正如下圖 1-2 所呈現的分析架構,本文將 以選舉制度作為自變項,依變項為選舉競爭型態,亦即從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 制到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之間的轉換,是否將促使原先呈現地方型的競爭模 式,走向全國一致性以政黨為本位的選舉競爭型態。在此思維下,本文將以總體 層次的角度,觀察選制改革前後政黨競爭概況及得票分配的變化為何,以及觀察 同為單一選區選舉制度的總統、縣市長和第七屆立委選舉,藉由對不同層級中央 公職選舉的觀察,以對政黨在各選區得票率的一致性程度進行分析。從這個角度 來探討我國立委選舉的競爭形態是否能夠走向全國化之路,政黨體系是否擺脫地 方性力量影響而朝向全國化政黨體系發展。因而本文的研究重心在於,藉由選舉 制度的改革,對我國政黨政治的選舉競爭型態帶來了怎麼樣的轉變?在此轉變 下,是否更有助於我國政黨政治的穩定。

【圖 1-2】 研究架構

第四節 資料來源

本文在資料蒐集方法上,將透過相關報導資料,與過去學者對選制所做的相 關理論及分析研究,並輔以政大選研中心,和中選會網站等選舉資料庫、碩博士 生所發表之論文,及各相關之期刊、報章雜誌……等所探討之相關議題和報導,

藉由文獻上的檢閱與分析,對於欲以長時間序列去比較各地區投票率的變化,以 及對不同選舉類別的觀察……等等,是較為可行的方式,能夠同時考量時效性、

資料可追溯性及有效性,使本文得以更完整呈現選舉競爭的樣貌。由此,對於研 究選制改變與國家政黨政治的選舉競爭型態間關聯性及其中之影響和變化,將得 以成為本文有利之例證與分析來源。

選舉競爭形態(依變項) 地方性 → 全國性政黨競爭?

制度(自變項) 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 ↓

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

立委選制改革前後政 黨競爭概況及得票分 配情形。

測 量 指 標

總統、縣市長及立委選 舉結果所呈現出的政 黨得票一致性程度。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我國自 1992 年第二屆立委選舉起實施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至今已有十餘 年的時間,學術界對於此一選制對我國所造成影響之討論也相當的多。而自 2008 年起我國選制正式改為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由於新選制為第一次實施,使我 國政黨體系的轉換從原先的多黨制轉變為朝向兩黨制之態勢,本文在這個時間點 上去作相關探討恐有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新的選舉制度,其為該國政黨體制所帶 來的利弊影響應做長期性的觀察,才能較為明確及客觀,而本論文對選制改革的 研究僅能在這第一次實施新的選舉制度上作觀察與探討,針對目前這次選舉結果 的展現,其所產生的結果可能只是選制轉換所呈現的過度期,對於政黨體制的影 響也或許無法立即顯現;又或許在之後的選舉制度或是選舉策略會針對這次的選 舉作微幅調整,以使整個選制更臻完善,也讓政黨體制會有不同的面貌出現。

況且此一選制對我國之影響,目前國內學術界的討論也仍未臻完善,大多都 是停留在預測性的階段,或是根據學理上的依據來作推論。因而本論文僅能針對 目前第一次實施的新選制來作研究,尚無法獲得新選制長期性的資料,這將是本 論文最大的限制。

第六節 預期結果

藉由本文的研究,將可對於政黨競爭的模式與變遷有更深刻的體悟。藉由建 立測量全國化的指標去觀察政黨體系的動態變化,使本文對我國政黨競爭體制的 變化得以作更明確的觀察,使吾人對於台灣政黨競爭的本質能有更精確的了解,

這將有助於研究多方面的政黨體系,以及對選民投票傾向、立法機構的生態研究、

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公共政策及多民族社會中的民主穩定度…等等有很大的幫 助。

第七節 章節安排 本文之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緣起與目的、相關文獻檢閱,以及研究 架構、研究限制……等,建立起本文的全篇架構。

第二章為研究方法,本章專注在探討學界對於全國化政治測量方法的討論,

以確立本文將要使用的測量方法,為台灣的全國化政治作有效的測量,並說明本 文測量指標及研究假設。

第三章為對立委選舉測量結果的分析,將第二屆至第七屆的立委選舉資料作 一個總體的資料整理,並測量其全國化程度與結果,加以分析。

第一節,回顧立委選舉制度沿革。

第二節,整理與分析第二屆至第七屆(1992~2008)立委選舉中,政黨在各縣 市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

第三節,根據政黨得票進行線性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以觀 測選制變遷前後所帶來的變化,並對結果解釋討論。

第四節,根據第二節與第三節之結果做小結。

在第三章裡,本文將針對歷屆立委的選舉結果去做整理與計算,並對於所使 用的資料,解釋及討論統計模型所得之結果,以檢視在選舉制度的改變下,是否 促使政黨體系及選舉競爭型態走向全國化模式。

第四章對總統及縣市長選舉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作相關檢驗。

第一、二節,分析第九屆至第十二屆(1993~2005)縣市長選舉,政黨在各縣 市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並根據政黨得票分配結果,進行線 性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

第三、四節,分析第九屆至第十二屆(1996~2008)總統選舉,政黨在各縣市 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並根據政黨得票分配結果,進行線性 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

第三、四節,分析第九屆至第十二屆(1996~2008)總統選舉,政黨在各縣市 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並根據政黨得票分配結果,進行線性 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