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大小相等的選區,而在這兩個選區經營的政黨也都是A和B,且在這兩個選區中,

A和B的勢力均等,因而當選票被聚集至全國性層次時,全國性層次的政黨體系便 如同成為了個別選區的鏡子,同時,每個選區貢獻至全國性層次膨脹程度也為 0,

而既然每個貢獻至全國層次政黨體系的膨脹程度沒有差異,那麼也就沒有分散程 度的問題。至於第IV象限中,則顯示弱地方化的情形,亦即分散程度高而膨脹程 度低的情況。就選票數而言,在此象限中有三個大小相等的選區。在最左邊的選 區中,A政黨壟斷該地選舉,而中間的選區裡,政黨A和B為平分秋色的競爭者;

在最右邊的選區中,政黨A、B、C、D平均分配了所有地區層次的選票。因而平均 地區層次政黨體系的大小為 2.3(1+2+4 / 3),但當其聚集至全國性政黨體系時則為 2.418

這個測量方法可以與 Jones 和 Mainwaring(2003,139-166)所提 Gini 係數的方 法作對照,Jones 和 Mainwaring 建立政黨體系全國化的精密指標,所得數值稱為政 黨體系全國化分數(the party system nationalization score,簡稱 PSNS),是經由加總 所有個別政黨 Gini 係數反轉的值而獲得,再乘上每個政黨的得票分配。這個對於 個別政黨反轉的 Gini 係數被稱為政黨全國化分數(the party nationalization score,簡 稱 PNS),它可以測量橫跨次國家單元中,個別政黨對於其得票分配的全國化程度。

而 Kasuya&Moenius 所建立的測量方法(分散、膨脹和全國化程度)也同樣有這些功 能,且可用於跨國家,及跨時間的比較,而不問地區大小(每個地區的投票人數) 或政黨體系大小的差異。且 PSNS 的測量值僅介於 0~1 之間,值愈高代表政黨體系 全國化程度愈強,並將值建立在個別政黨強度上;而 Kasuya&Moenius 的模型沒 有上限,N 值(全國化)愈低代表著政黨體系全國化程度愈強,並且是將值建立在地 區層次的變異上,政黨間內部的競爭,因此可以對每個地區貢獻至全國化政黨體 系程度作出估計,因而可以使用 Kasuya&Moenius 的測量方式來分析地區層次政

,所以在此象限中的膨脹程度相當低,也因此呈現出這個地區層次政黨的膨 脹程度有相當大的差異,所以其分散程度相當高 (Kasuya&Moenius,2008:

128-129)。

18

假設每個選區總票數為 100,則 A 政黨共獲得 175 票,B 政黨為 75 票,而 C 和 D 政黨同為 25

票,經 Laakso 和 Taagepra(1979)對政黨計算公式,可得知全國性層次政黨體系大小為 2.4。

黨體系全國化程度的結果。而若是對於以政黨層次來研究政黨體系全國化程度較 有興趣者,則可選用 PSNS 的 Gini 係數方法。Kasuya&Moenius 的方法是可以測量 包括平均效果(膨脹)及異質效果(分散);而 Gini 係數是建立在測量誤差的累計及同 樣強烈的競爭,因而這兩個方法可視為互補,並適用於多黨制國家。

再介紹眾多對全國化的測量方法後,本文將使用 Stokes 所提出的變異數模型 計算方式的概念,並做些許修正,可以使吾人較為清楚且容易理解台灣的選舉過 程中,分別受到全國性或地方性影響的程度,並對於政黨在選舉競爭所獲得票分 配的一致性程度能有較為清晰的理解,以對台灣政黨選舉競爭的情形有更精確的 了解。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將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假設及測量指標為何,並將以不同於傳統 Stokes 之模型方法,而另以單因素分層線性模型統計方法去檢視立委選制的改革是 否有促使政黨競爭邁向全國化政治的型態。另外,本文也將採用 Verts et al.之觀點,

觀察在同為單一選區制的總統選舉及縣市長選舉之下,全國化政治型態的變化,

以更為全面對台灣全國型政治的建立與否做更完善的觀察。

一、統計方法的使用

本文對全國化概念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是修正 Stokes 等人針對政黨得票率 的變異數統計分析。Stokes 等人的統計方法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忽略資料結構 (data structure)的問題。他們將歷屆政黨得票率視為一個簡單的橫斷面的資料(the simple cross-sectional data),作法是把歷屆政黨得票率匯集(pooled)成一個資料檔作 分析。其實不然,事實上,歷屆得票資料之間有時間序列(time series)的關係,而 這些資料可以被視為是一個固定樣本定期追蹤(panel)的資料,因而傳統的 ANOVA 分析方法並不是一個正確與有效的統計分析。

因此,基於資料結構的特性,本文以下將運用單因素分層線性模型(Hierarchial Linear Models,HLM)的統計方法,透過帶有隨機效應(random effect)變異成分 (variance component)的分析,估計歷屆政黨平均得票率在各層次(共有三層,分別 是鄉鎮市區、縣市與全國)平均數的變異幅度,並估算政黨平均得票率在哪個層次 上出現最大的變異量。就統計理論而言,如果台灣立委選舉全國化的程度很高,

則政黨得票率的變化,主要由「全國平均得票率」這一層因素所產生,縣市層次 與鄉鎮市區層次這兩層因素則不具重要性;但是,如果台灣立委選舉全國化的程 度很低,則政黨平均得票率的變化,主要由縣市層次或鄉鎮市區層次這兩層因素 所產生,那麼各屆立委選舉中,政黨在全國平均得票率的差異這一層的因素則不 具重要性。

本文分析資料的來源,係整理自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選舉資料庫,時間

從 1992 年一直整理到 2008 年,共經歷六屆立委選舉,四屆縣市長選舉,以及四 屆總統選舉。至於統計軟體,則使用 STATA 10.0 的操作指令。

二、分析層次

由於本文欲探討的是,立委選制的改變對選舉競爭的型態所帶來的影響,因 而本文將從總體分析層次作觀察,以研究各層次的單元體在選制變革下,為其帶 來什麼變化,是否會促使原先呈現地方型的立委選舉競爭轉向全國化的競爭型 態。本文包含了如下的分析層次與單元(徐永明、陳鴻章,2004:201~203):

(一)總體層次:政黨

觀察各政黨在歷屆立委選舉中於各選區得票率的變化,尤其在經過選舉制度 的轉換後,是否促使各政黨在各選區所獲得票分布呈現較為一致性的結果。另外,

本文也一併觀察政黨在總統選舉及縣市長選舉的得票分配情形,並與立委選舉做 比較,以觀察同為單一選區制但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是否有共同走向全國 型政治的傾向。

(二)分析單元:鄉鎮市區、縣市及全國

本文將分析單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為鄉鎮市區層次、縣市層次以及 全國層次,以觀察政黨於選舉中所獲得票分配的變化,到底是由哪一個層次所影 響。此外,由於本文同時針對總統選舉、縣市長選舉及立委選舉等三個不同層級 的選舉進行全國化程度測量,然而此三者不同層級選舉的選區大小及數目皆相 異,因此,為求三個層級間分析單元的一致性,皆共同以最小的單位,即鄉鎮市 區作為資料蒐集的基礎,以利比較及分析政黨得票的一致性程度。

藉由以上分析單元與層次的建立,將有助於本文更加了解在選制的改革過程 中,是否將促使選舉競爭型態由地方型轉向全國化,而使台灣的政黨政治運作更 為順暢,以落實責任政治的精神;而也藉由本文的研究,將可對台灣政黨選舉競 爭的型態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三、分析面向

本文的分析面向主要依選舉年度、選舉類別及地理區域等,來進行總體資料 建構(徐永明、陳鴻章,2004:206~207)。首先,依選舉年度進行資料建構,本文 將針對自第二屆至第七屆的立委選舉、第十二屆至第十五屆縣市長選舉,以及第 九屆至第十二屆總統選舉做一長時間的序列性觀察,此舉將有助於了解各政黨在 不同屆的選舉中,其得票率的變化。透過選舉年度的分析,尤其可以明顯的看出 立委選制變遷前後,對政黨在各選區內所獲得票率的影響,以及不同年度對不同 政黨參與選舉競爭的變化,並可從中得知不同選區中的選民,對政黨支持的比例 是有較為一致性的支持比例,亦或是有明顯不同的支持程度。

其次,將依照選舉類別進行資料建構。由於對選舉競爭形態是否走向全國化 的發展,不能僅憑立委選舉此一中央職務的觀點分析,必須考慮多種中央職務的 選舉,將之共同納入分析,因此本文將納入同為單一選區制度的總統選舉及縣市 長選舉,以觀測在同為單一選區制的施行下,是否能促使政黨間的選舉競爭形態 走上全國一致性的分布,使政黨政治成為常態,以貫徹責任政治的精神。

最後,本文將根據不同的地理區域對政黨間競爭形態做出觀察。除了上述對 於選舉年度做一長時間序列的比較之外,還必須要輔以地理區域作為觀測,以探 討各政黨在各選區中所獲之得票率的變化。這一個分析面向相當重要,它將呈現 各地區在不同的選舉中,選民對於政黨支持率的變化,以及顯現出北部與南部的 差異、都市與鄉村結構的不同。(徐永明、陳鴻章,2004:207) 。

藉由選舉年度、選舉類別及地理區域等三面向的建立,將可以使本文更加清 楚的去比較政黨在不同時候的選舉,以及其在各地所獲之得票率的變化,藉此觀 察選舉競爭形態的動態變化,並能對於政黨間的競爭態樣有更為深刻的了解。

四、指標及測量

由上一章對全國型政治競爭定義可知,有關全國型政治建立的觀察主要可從 兩個層面來探討,包括:一、觀察各政黨在各地區競爭樣態及得票分配的一致性

程度,並將其匯聚至全國層次來看,全國層次的政黨競爭態樣與得票分配是否與 各地區的情形具有一致性;二、觀察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議題是以其個人、派系 為本位,亦或是以政黨為本位,藉此來觀察候選人所提出的議題是呈現地方型政 治的地方性政見,還是全國性政治的全國性政見。而本文將針對第一個觀察層面,

程度,並將其匯聚至全國層次來看,全國層次的政黨競爭態樣與得票分配是否與 各地區的情形具有一致性;二、觀察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議題是以其個人、派系 為本位,亦或是以政黨為本位,藉此來觀察候選人所提出的議題是呈現地方型政 治的地方性政見,還是全國性政治的全國性政見。而本文將針對第一個觀察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