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十屆總統選舉

第四節 總統選舉資料分析及結果

註:

#

= variance components; **p<.05; *p<.10; 2-tailed tests.

下圖 4-3 顯示國民黨在總統選舉的組內相關統計值,國民黨在各屆總統選舉

「全國平均得票率」這個層面上,2000 年以前雖然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但其變 異量所佔的百分比相當高(64%)。在 2000 年以後,其變異量所佔的百分比則逐漸 下降,但仍然是最大的差異所在。在縣市層次上,1996-2008 年都維持在二到三成

之間,但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在鄉鎮市區層次上,所佔的百分比約一成五到二成 五左右,但也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從組內相關這個統計數值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國民黨在總統選舉平均得票率的差異,主要是由全國這個層次所造成,但縣市與 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素,也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圖 4-3 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總統選舉

由上述的表 4-8 與圖 4-3 可知,國民黨自 2004 年第十一屆總統選舉起,在全 國層次的得票上開始出現了顯著性,其組內相關也顯示國民黨在全國層次佔有百 分之五十左右的影響力,雖全國層次的影響力有逐屆下滑的趨勢,但以整體來看,

國 民 黨 在 全 國 層 次 上 的 影 響 力 仍 是 相 當 突 出 的 , 因 而 若 以 Jones & Mainwaring(2003:139-141)所認為的政黨全國化情形來看總統選舉層級上國民黨的 狀況,可知國民黨全國化程度偏高。因而在總統選舉時,國民黨明顯呈現全國化 的型態。

下表 4-9 顯示,在 1996-2000 年兩屆總統選舉中,民進黨在「全國平均得票 率」的層次上,並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但 2000 年以後,民進黨「全國平均得票 率」的層次上,已經達到顯著的差異。這顯示民進黨在各屆總統選舉中,全國平

均得票率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拉長而在擴大中,因而各屆全國平均得票率這個層

註:

#

= variance components; **p<.05; *p<.10; 2-tailed tests.

圖 4-4 顯示民進黨組內相關的統計值,民進黨在各屆總統選舉「全國平均得

圖 4-4 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總統選舉

觀察上表 4-9 與圖 4-4 可發現,民進黨與國民黨相同,即自 2004 年第十一屆 總統選舉起,無論是全國層次、縣市層次亦或是鄉鎮市區層次皆達統計上的顯著 水準,但其組內相關顯示民進黨在全國層次僅佔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影響力,且 全國層次的影響力逐屆下滑,尤其到了 2008 年,縣市層次的影響力反而躍居為第 一位。因而以整體來看,民進黨在全國層次上的影響力並不突出,因此若以 Jones

&Mainwaring(2003:139-141)所認為的政黨全國化情形來看總統選舉時民進黨的狀 況,雖民進黨的全國層次在線性模型中有達到顯著性水準,但以組內相關來看,

則可知民進黨全國化程度不算高,但若與民進黨在立委選舉和縣市長選舉的層級 相較之下,則民進黨在總統選舉的層級上呈現了相當高的政黨全國化程度。

此外,由圖 4-3 與 4-4 可知,對於在 2000 年以前,國、民兩黨同時在「全國 平均得票率」層次的影響力上都有較為重大的展現,這是因為在 2000 年以前,「國 家認同」的議題主宰了歷屆總統大選的結果,統獨議題對於投票行為具有相當顯 著的影響力,而凌駕於民主化議題或其他經濟民生等議題之上。根據過往的歷史 事件可知,在 1994 年千島湖事件引起台灣群眾激憤,1996 年第一次總統大選前夕,

中共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又提升台灣人的族群意識;1999 年台灣發生 921 大地震,

中共阻止國際人道幫助及物資救援台灣……等等,皆讓台灣人民對於大陸相當失 望與憤怒,也促使台獨意識迅速成長。到了 2000 年總統大選的前夕,中共總理朱

鎔基再次警告威脅台灣,若堅持獨立,則不惜血洗台灣,再度刺激了台灣人民對 於台灣認同的支持度(蔡佳泓等,2007:8)。

另外,到了 2004 年後,民進黨推動總統大選綁公投,宣稱公投促進國家安全 與台灣的民主化,因而以兩個防禦性公投議題結合民進黨長期以來推動台灣獨立 的立場,也將國家認同的議題轉換為台灣人意識的議題。同時,由於國親陣營的 杯葛,形成「領或不領公投票」的兩極化。選民在接收到兩大陣營的訊息後,對 於領取公投票與否,也轉變成為了對於政黨的支持與否(蔡佳泓等,2007:15)。

由上可知,在總統選舉的層級中,由於選舉議題成功的定位在對於國家認同 的重大辯論上,因而使整個選舉競爭的主軸能圍繞在對於政黨黨綱,及對於政黨 所提出關乎全國性的重大公共政策議題上,讓選民得以藉此表達對政黨的支持與 否,而有別於立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所呈現出的地方型選舉型態,展現出了全國 型的政黨政治。

第五節 小結

對於第一小節觀察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的情形,及第二小節針對國民黨 與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所呈現的線性模型和組內相關值計算可知,以各縣市為單 一選區的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形態依然是呈現地方型政治的特色,每個地理區 皆有不同的政黨在參與選舉競爭,形成全國與地方不一致的政黨競爭樣態,且各 政黨的得票分配一致性程度偏低,離散程度相當大,儘管政黨競爭的樣態已不若 立委選舉如此豐富多元,但全國型的政黨政治依舊沒有建立起來,尤其縣市這個 層次的影響力對政黨得票率的影響更是深遠,使縣市長選舉依舊深受地方性力量 所影響。

另外,第三小節觀察歷屆總統選舉政黨競爭的情形,將全國視為單一選區的 總統選舉,無論是全國層次亦或是地方縣市層次,皆形成相同的兩大黨競爭,其 餘小黨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因而形成地方層次與全國層次的政黨競爭樣態一 致,顯現全國化政治型態的樣貌。而由第四小節針對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線性模型 和組內相關值的計算可知,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全國平均得票率」這個層面上所 佔的比例大幅提升,與立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做對比,顯示全國性的影響愈來愈 重要,而縣市及鄉鎮市區等地方層次的影響力,隨著選舉的層級愈高,其所佔的 比重也愈趨下降。

比較兩個政黨在總統選舉層級上的全國化程度,顯示出國民黨受全國性力量 的影響較大,政黨全國化的情形相當明顯,雖全國層次的影響力隨著時間逐漸下 降,但與立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相較,總統選舉所呈現出的全國性影響力是較為 明顯突出的。民進黨全國化的程度不若國民黨高,尤其在 2008 年的第十二屆總統 選舉,縣市層次所佔的比重甚至勝過全國層次所佔的比重,顯現出民進黨無論在 總統、縣市長抑或是立委層級上的選舉,都脫離不了地方性的影響力,尤其是縣 市這一個層次的力量,所佔的比重及影響力更是大,即便全國性的影響力在總統 選舉層級上有所提升,但仍脫離不了縣市層次的影響。

藉由本章節的分析可知,儘管縣市長選舉為單一選區制,政黨競爭形態依然

是呈現地方型政治的特色,每個地理區有不同的政黨在參與選舉競爭,形成不同 的政黨競爭樣態,且各政黨的得票分配一致性程度偏低,離散程度相當大,全國 型的政黨政治依舊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縣市長選舉仍然呈現地方型選舉樣態。然 而,這樣的情形,在總統選舉的層級獲得改善,不論是從政黨競爭情形,或是從 統計分析的結果來看,皆顯示總統選舉有全國化政黨競爭的情形產生,政黨政治 競爭所形成的全國化程度比起縣市長選舉及立委選舉來看顯得相當高。

由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對於立委、縣市長及總統選舉的分析可知,單一選區 制度的實施,的確能改善小黨林立的狀況,能將有效政黨的數量減少,使政黨政 治趨向兩黨制發展,然而卻未必能促使地方型政治轉型,無法單就單一選區制度 的改革來促使政黨政治走向全國化的發展,或因而建立起全國型的政黨政治。另 外,藉由這兩個章節的研究也可發現,全國型政治的建立,隨著不同的中央選舉 職位層級有不同的發展程度。正如 Verts et al.之研究發現,隨著選舉的層級不同,

所展現出的政黨競爭全國化程度也有所差異,層級愈高的選舉,選舉競爭愈能體 現在人民對政黨黨綱的認同上,或政黨所提出之關乎全國性的重大公共政策之 上,而將選舉競爭導向於政黨間的對決,而非地方型的選舉競爭形態。由此證實 了觀察一國政治全國化的程度,必須要多方觀察不同中央職位的層級,不能單憑 特定某一層級職位的選舉來下定論。

第五章 結論

在前述章節分別對於不同層級的選舉做出測量後,使吾人可知有關一國政黨 體系發展的問題,若只計算全國有效政黨數(量的問題),而不分析各政黨在不同層 次之間所獲得票率的差異(質的問題),是無法完全掌握全國化政黨體系這個概念。

全國只剩兩大黨,未必就表示政黨體系有全國化的現象,有可能是這兩個政黨的 選票結構具有區隔性,各受不同地方勢力的影響,因而導致選票的分佈不具全國 性;也有可能政黨所獲得的選票,不是使用政黨的標籤或政策黨綱,而是使用個 別利益的交換而來。因此,全國化政黨體系的發展,同時牽涉到「質」與「量」

的問題,唯有「質」與「量」同時獲得改善,全國化政黨體系才有建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