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國會選制改革對政黨競爭形態的影響 邁向地方型或全國化的選舉競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國會選制改革對政黨競爭形態的影響 邁向地方型或全國化的選舉競爭"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台灣國會選制改革對政黨競爭形態的影響 邁向地方型或全國化的選舉競爭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congress’s electoral reform to the form of party competition

Toward localization or nationalization electoral competition

周宛蓉 Chou Wan-jung

指導教授:張佑宗博士 Advisor:Chang Yu-tzung , Ph.D.

中華民國 98 年 6 月

June , 2009

(2)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由地方轉型向全國化的國會選舉競爭?

台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變遷政治後呆的分析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Congress's Electoral Reform

to the form ofParty Competition?

Toward Localization or Nationalization Party Competition.

本論文係、周宛蓉君(學號: R95322001 )在國立臺灣大學政 治學系完成之碩士學位論文,於民國 98 年 6

10

日承下列

考試委員審查通過及口試及格,特此證明

口試委員:

支支 lq (簽名)

(指導教授)

;長佑亨、

主吐~ 3 謠請參

(3)

謝誌

三年的碩士生涯終於告了一段落,不太願意認真去回想這三年來的點滴及寫 論文的過程!但是,所有相關的人事物仍然值得我去感謝並紀錄一番。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佑宗老師,從我碩一下進台大東亞研究室起,老 師總是給我相當多的磨練機會:讓我跟著學習統計抽樣、舉辦學術研討會、擔任 計劃助理…等等,使我在人生歷練上成長了許多。在寫論文的過程中,看到了老 師對學術的熱誠及積極,常讓我感到羞愧,也因此常受到老師的關切及督促。由 於張老師的耐心與細心指導,使我在學業上有了相當多的收穫,也學到了許多新 的知識與學問。而除了學業之外,老師就像個父親一樣的關心自己的孩子,總會 擔心因為我的個性,將來出社會容易吃虧,因而總是苦口婆心的叮嚀我、為我著 想、給我機會教育。回想這過往的點滴,對老師真的由衷充滿了感謝,老師,謝 謝您!

接著,感謝我的口試委員,政大選研中心的游清鑫老師,台大王鼎銘老師以 及中研院的吳親恩老師。三位老師給了我相當寶貴的建議及提供我相當多的想 法,並提醒我許多寫作該注意的面向,在口試的過程中,三位老師也都不吝惜的 給予我相當大的鼓勵。此外,還有中研院的張傳賢老師,多虧張傳賢老師適時指 導我論文上的困境,提供我解決的辦法,我的論文才能順利的繼續寫下去。由於 四位老師的專業指導,我才能順利完成這本論文,非常謝謝老師們的指導與建議,

讓我在學術生涯上獲益良多。

再來,感謝我家人的支持,謝謝我的爸媽支持我念研究所的決定,讓我沒有 後顧之憂的衝刺我的學業,並包容我的任性與嬌縱。很多時候,我遇到了挫折、

受到委屈,都自己悶在心理不肯說,或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而與你們起爭執,但 你們總是不會吝於對我付出你們的關心與耐心,默默的在一旁支持我、為我加油 打氣。謝謝你們總是在第一線承受我所有最直接的脾氣,在寫論文過程中,我深 知自己變得很情緒化、脾氣暴躁、自我封閉,壓力大到一度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

當走過這一切後,才知道自己有變得多麼可怕!謝謝我的奶奶、二伯父、叔叔、

(4)

兩個姑姑,還有弟妹們,你們總是三不五時的為我加油打氣,鼓勵我繼續向前,

成為我相當重要的心理支柱。另外,謝謝明峰對我不離不棄的陪伴,總是默默的 當我的出氣筒,任由我無理取鬧,承受我所有荒謬的情緒,而獨自包容這一切,

謝謝你陪我走過這人生中的低潮!

接著要感謝所有曾經及目前在東亞研究室當助理的學長、學姐、同學、學弟 及學妹們:宗漢、漢宇、心喆、恭安、振嘉、銘傑、頌恩、蕙芬、嘉如、佳怡、

倩雯、百潔、維琪、珮如、柯達、盈全、秀琳、譽文、宜琴、俊穎、恩邦、信宏、

淑媚、千玶。謝謝你們曾帶給我所有無論是實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永遠不吝嗇 的為我加油打氣、聽我抱怨發牢騷、提供我論文上的啟發,並解決我所遇到的疑 難雜症。每當我在論文遇到挫折時,你們總是能提供第一線的救援,幫我想辦法,

教我該怎麼做,該如何面對我所遇到的困境,提供我許多意見,如同我的家人般 的關心我。即便有些學長姐已經離開東亞,但你們對我的關心卻未曾少過。能夠 認識你們,是我在研究所這三年裡最大的收穫。東亞因為有你們的存在,就像我 的第二個家,為我提供了許多的溫暖,真的很感謝所有東亞的助理群。

當然,我不會忘了感謝其他的好友:妍華、芷榕、唐牛、怡彣、佳鴻、以喬、

家榕、瓊文和得利。謝謝你們不時的給予我關心及精神上的安慰,給我打氣,替 我加油。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本論文將獻給我最敬愛的爺爺!我的爺爺在我考 上台大研究所的前半年過世。很可惜,從小呵護我長大的爺爺沒能來得及看我考 上台大,參與我的研究所生活,並參加我的畢業典禮、看我穿上碩士服。如今,

我終於完成我的碩士論文,對於這三年的求學歷程也告一段落,我希望,能將這 本小小的論文獻給我最親愛的爺爺,讓他也能感受我畢業的喜悅,並告訴爺爺:

我做到了!

宛蓉 于台大女四舍

(5)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觀察台灣立委選舉制度的改革,對政黨體系發展的影響。藉由台灣 1992 年至 2008 年立委選舉投開票的資料,分析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政黨平均得票的 差異(即選票分散的程度),是否由地區層次的差異所造成?還是與全國層次的因 素有關?本文運用單因素分層線性模型(HLM)的統計方法,透過帶有隨機效應

(random effect)變異成分(variance component)的分析。本文發現,兩大政黨在 2008 年的立委選舉(制度變革後),全國層次的變異量並沒有因而提昇,反而縣市 與鄉鎮市區這兩個層次的因素,有逐漸提升其比重的趨勢。因此,選舉制度限縮 了台灣的政黨數目。但是,在國民黨與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變異上,全國的差異 正在縮小,地方的差異正在擴大,這與日本的改革經驗非常雷同:國會議員不再 重視政黨政策黨綱的辯論,反而轉向個人選區的鞏固與經營,有「國會選舉地方 化」的趨勢。

此外,本文也列入同為單一選制的縣市長及總統選舉作比較,以觀察同為單 一選制但不同層級的中央公職選舉,其各自對全國性政治建立的影響程度為何,

以檢驗單一選制是否有助於全國性政治的建立。而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單一選制 與全國性政治的建立並無必然的關係,關鍵在於不同層級的選舉,所展現出的政 黨競爭全國化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選制的改革並無法建立起全國型政治,

而是必須經由各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解決舊有選制所帶來的問題,達成政治改 革之美意。

關鍵詞:立委選舉變革、全國化政黨體系、單因素分層線性模型、全國性政治、

單一選制

(6)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aiwan congress’s electoral reform to the form of party competition . By using the data of 1992~2008 Taiwan congress’s voting and HLM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votes dispersion of KMT and DPP , to see the deference is generated by level of local or level of national . The finding is two parties’ variance of level of national were not raise, instead variance of level of county and country have raised in 2008 congress voting (the institution have reformed) .

Therefore the electoral institution limit number of Taiwan parties, but the average voting variance of KMT and DPP of level of national is reduction, level of local is expand . Our finding is similar to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 That is Representative no more respect the policy debate of parties, but place importance on personal district to become

“congress elect localization ” .

To examine the single-member district could back up national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is article also include local government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 to observe as the single-member district but different level of government elections, what their influence is ?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single-member district has no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with national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the point is different level elections will show different degree of nationalization . Therefore, electoral reform could not set up national political, it should be cooperate by other aspects . Thus could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SNTV generate .

Keywords:congress’s electoral reform、national party system、HLM、national political、the single-member district

(7)

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i

謝詞............................i i

中文摘要.........................i i i

英文摘要..........................i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4

一、 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在我國實行之狀況......4

二、 實施新選制可能的衝擊與轉變............ 7

三、 選舉改革帶來的政治效應..............12

四、 地方型和全國化政黨競爭之概念與意義........ 14

第三節、 研究架構....................19

第四節、資料來源....................20

第五節、研究限制....................21

第六節、預期結果....................21

第七節、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全國化測量方法的探討..............24

(8)

一、總論.......................24

二、Donald Stokes 政治效果的變異組成模型........26

三、Vertz 等人對 Stokes 研究之概念補充......... 29

四、Kasuya&Moenius 對全國化概念的測量........ 30

第二節、研究方法....................34

一、統計方法的使用..................34

二、分析層次.....................35

三、分析面項.....................36

四、指標及測量....................36

五、研究假設.....................39

第三章、 立委選舉測量結果及分析..............40

第一節、立委選舉制度的沿革...............41

第二節、政黨競爭的概況.................43

第三節、資料分析及結果.................56

第四節、小結......................61

第四章、縣市長選舉與總統選舉測量結果及分析........63

第一節、縣市長選舉政黨競爭概況.............64

第二節、縣市長選舉資料分析及結果............72

第三節、總統選舉政黨競爭概況..............76

(9)

第四節、總統選舉資料分析及結果.............82 第五節、小結......................87 第五章、結論.......................89 第一節、測量結果的回顧.................89 第二節、影響全國化政治建立之其他因素..........93 第三節、研究發現與限制.................97 第四節、總結......................98 參考資料........................101

圖目錄

圖 1-1、全國性政黨體系的塑造................17 圖 1-2、研究架構......................20 圖 2-1、測量全國化的指標:膨脹、分散............31 圖 3-1、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立委選舉........58 圖 3-2、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立委選舉........60

圖 4-1、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縣市長選舉.......73 圖 4-2、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縣市長選舉.......75

圖 4-3、國民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總統選舉........83

圖 4-4、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總統選舉........85

(10)

表目錄

表 3-1、第二、第三屆立委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46

表 3-2、第四屆立委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48

表 3-3、第五屆立委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50

表 3-4、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52

表 3-5、第七屆立委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54

表 3-6、HLM 分析的結果:立法委員選舉(國民黨)........57

表 3-7、HLM 分析的結果: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59

表 4-1、第十二與第十三屆縣市長選舉概況表..........66

表 4-2、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概況表..............68

表 4-3、第十五屆縣市長選舉概況表..............70

表 4-4、HLM 分析的結果:縣市長選舉(國民黨).........72

表 4-5、HLM 分析的結果:縣市長選舉(民進黨).........74

表 4-6、第九、第十屆總統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78

表 4-7、第十一、十二屆總統選舉各黨於各縣市及全國得票率概況.80

表 4-8、HLM 分析的結果:總統選舉(國民黨)..........82

表 4-9、HLM 分析的結果:總統選舉(民進黨)..........84

附錄表..........................108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民主政治即政黨政治,對於一個國家政局的安定、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的 成長……等等,皆有密切相關,而影響一個國家政黨體制最關鍵者,即在於該國 的選舉制度。在民主政治下,選舉乃是落實民主政治運作之核心制度安排,透過 選舉,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實現。健全的選舉制度可以將未健全的黨派競爭奠定基 礎,而健全的黨派競爭,將有助於民主政治的良好運作,因此,民主政治能否發 揮其效能,選舉制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吳文程,1996:181)。選舉不但是民 主政治必備的要件,同時也會形塑一國的政治形態,並為該政治體制帶來許多層 面的影響,並且也將左右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對一國的政治穩定將帶來深遠的 影響。因而,透過選舉亦可落實責任政治,使一國的政黨政治運作更上軌道,民 主也能更加成熟。

長久以來,我國立委及地方民意代表之選舉制度,均採用複數選區單記不可 讓渡制。期間,立法委員選舉制度配合著政治情勢和社會需要而做了多次的修改,

以使立法委員能夠充分代表民意以發揮其職能。因而在歷經前四次的修憲後,使 我國的立法委員數額擴增至二百二十五名,其中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共四 十九個席位,由比例代表制選出。在此一選舉制度發展下,使我國的政黨體制逐 漸走向了多黨制的局面,並造成台灣社會賄選歪風橫行、黑金充斥、候選人個人 主義與派系主義盛行、意識形態掛帥的競選策略、政黨黨紀不彰……等等缺失,

弊病叢生(王業立 2003:105-112,吳重禮 2002:45-60),這樣選風敗壞的選舉,

已不能完全達成民主政治的要求。並且,在此制度下,使立院組成結構呈現多黨 並存的局面,也讓過去八年(2000~2008)來民進黨的少數分立政府得以存續,出現 台灣政治史上少有的府會不一致情形產生,進而導致政黨惡鬥、府會對立嚴重、

責任政治不明確、政局動盪不安……等情形產生。

對於這種種因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所產生的敗壞選風及對政治所產生的

(12)

影響,追根究底可歸結至派系的橫行,使選舉呈現地方型的競爭形態,因而導致 政黨體系的破碎化,並呈現濃厚的地方化傾向,及以派系為主的競爭特色。在此 情形下,公民與政黨間的連結相當薄弱,必頇藉由地方派系或家族等其他個人關 係來形成,不但使政黨政治的精神因此衰弱,政黨組織也較為鬆散,使其對選民 的影響力較小,而選民也只根據候選人個人特質或利益交換來作為其投票的依 據,因而政黨無法建立起具政策綱領的競爭體系,不利全國性政策的討論,民主 的課責機制也無法有效建立。有鑑於此,學者莫不呼籲廢除現有選制,將立委選 制改採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以杜絕惡習,讓立委及國會素質提升,減少極端 候選人出現,降低買票、黑金等問題,讓委員的「當選─責任」機制更為明確。期 待藉由單一選區的實施,可以矯正過去選舉競爭的模式,將過程導向為強調政黨 為中心的型態,也讓政黨能更加貫徹其黨紀,使政黨落實服務,以杜絕派系的操 弄,並善盡監督政府之職責,奠定良好政黨政治發展,進而提升民主品質。

此外,學界也期望藉由選制的改革,能使立委選舉走上全國化型態,讓政黨 競爭形態由地方型轉為全國型競爭模式,當全國性的選舉競爭模式建立,意味著 全國型的政黨體系也因而形成,如此將能強化公民與政黨間的聯結關係,使政黨 組織更為嚴謹,具有政策綱領的政黨競爭體系得以存在,讓選民的投票選擇不僅 根據候選人個人的因素,同時也會根據政黨的特質及所建立的政策表現來決定投 票。在此情況下,不但能使政黨政治更上軌道,以落實民主課責的理念,讓選民 得以經由選舉機制產生對政府課責的目的,而政府也能提出具全國性的政策,而 非個別地方選區服務或利益的交換,來做出符合全國人民期待的行為與決策,並 對其負責。因而藉由建立起全國型政黨競爭的模式,將有助於政黨體系全國化,

建立起制度化的政黨體制,進而增強民主政治的可治理性。

於此之際,適逢民意對立委人數過多,以致國會亂象層出不窮而不滿,各政 黨也紛紛順應民意,以「立委減半」作為吸引選票之策略,因而終於在民國九十 三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啟動我國第七次修憲,並於九十四年通過。在第七次憲法增

(13)

修條文中規定1,將立委選舉制度從原先的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改為並立式 單一選區兩票制,其規定如下:

(一) 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減為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

(二) 立法委員席次分配如下:

1. 自由地區直轄市、縣市七十三人。每縣市至少一人。依各直轄市、縣市人 口比例分配,並按應選名額劃分同額選舉區選出之。

2. 自由地區帄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各三人。

3.

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共三十四人。依政黨名單投票選舉之,由獲得 百分之五以上政黨選舉票之政黨依得票比率選出之,各政黨當選名單中,

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經過這次修憲,使我國選制及政黨政治生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由第七屆立 委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與民進黨這兩大黨幾乎囊括了立法院所有的席位,台灣 團結聯盟、第三社會黨、綠黨……等等小黨,全軍覆沒,不但在單一選區席次上 沒有獲得席位,連原先認為有機會的政黨比例票也沒能跨過全國百分之五的門 檻,而造成小黨全部敗北的慘狀,使台灣走向了兩黨制的政黨生態。

對於政黨體制這樣的轉變,是否意味著地方派系的沒落或轉型,而促使選舉 的競爭形態轉而以政黨競爭為本位?全國性的政黨組織是否因而出現,取代過去 破碎的地方派系政治體系?是否也促使立委選舉由地方型轉為全國性的選舉競 爭?這個研究議題對於了解政黨競爭相當重要,因為全國化選舉制度的改變不只 會影響立法院政黨的組成,對行政部門及行政與立法部門間的動態關係也有深刻 的影響。若沒有考慮政黨體系競爭全國化的程度,我們就無法對一個國家政黨競 爭的本質有精確了解;能夠掌握政黨競爭全國化的狀況,也有助於學界研究政黨 體系全國化多變的政治現象、政黨體系重組以及政策制定的過程,因而對政黨體 系全國化的測量對於了解政黨的競爭形態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研究擬分析選制的轉變對我國選舉競爭形態的發展及運作的穩定有

1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add_94.html

(14)

何影響?政黨間的動態競爭模式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藉由立委選舉制度的變遷,

對政黨動態競爭間的觀察作出分析,來檢視台灣的選舉競爭形態是否走向全國 化,故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

一、選制的改變是否有達成其所欲改革的目標?

二、觀察立委選舉制度改變後,是否使立委選舉的競爭型態由地方型轉向全國化 發展?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本文文獻回顧將探討選制改變前後對選舉競爭形態的影響,以及目前學界對 選制變遷的相關研究情形。第一部分為觀察立委選舉在過去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 渡制下,對我國的政治生態帶來什麼樣的陋習,立委選舉的競爭形態呈現什麼樣 的狀況,因而引發改革選舉制度的訴求出現;第二部份將對新選制的運行作觀察,

新選制的運作是否能有效達成選制改革的目的,以及政黨在選舉競爭樣態上是否 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是否能夠促使政黨競爭走向全國化模式發展?第三部份則彙 整選制改革所產生的政治效應為何?第四部分則對地方化和全國化的概念和其所 產生的影響做探討。

一、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在我國實行之狀況

所謂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 under multi-member district system,簡稱 SNTV-MMD 制),其意指每個選區之應選名額大於一,而不 論應選名額為若干,每位選民均只能投一票,且無論候選人所得票數為何,均不 得將多餘的選票轉移至其他候選人得票上(王業立,2001:100)。此一制度由於是 複數選區與比例代表制的混合,故其比例性大於單一選區制而小於比例代表制,

且選區愈大,比例代表性會愈彰顯,也因此小黨的生存空間會比在單一選區制下 來得大(謝復生,1992:19)。SNTV-MMD 制的當選公式在理論上,在應選 N 席的

(15)

複數選區中,政黨只要能獲得(V / N+1) +1 以上的「安全票數」2,則至少可篤定當 選一席,而若是在選區中出現明星候選人,導致某一、兩位候選人獲得超高選票,

則候選人實際所需的最低當選票數會比「安全票數」來得更低(王業立,2001:104),

因而在複數選區下,小黨及獨立參選的候選人之生存空間是相當大的,較能夠保 障小黨生存的地位並兼顧比例性,同時也較容易出現多黨林立的政黨體制。

然而,這樣的邏輯也顯示,黨內的地方派系或山頭勢力,只要能掌握到 (V/N+1)+1 張選票,即可不受黨紀約束,並具備分裂的實力(王業立,2001:106)。

因此,儘管 SNTV-MMD 制所隱含的比例性高,使小黨及無黨籍人士有生存的空 間,但其所帶來的弊端也是相當多的,歸納學者對 SNTV-MMD 制之批評包括:刺 激極端意識形態的發展、裨益派系政治的運作、弱化政黨競爭的分際、形成以候 選人為中心的選戰型態、助長賄選風氣與黑金政治…等五大缺失(謝復生,1992:

21;張世賢,1995:1-8;王業立,2001:109-113 吳重禮,2002:45-59;張昆山、

黃政雄,1996:15;蔡學儀,2002:117-150;林繼文,2003:93-104;Cox,1999:

37)。

簡單而言,由於在 SNTV-MMD 制下,候選人只需爭取到一部分的特定選民,

使其票數剛好跨過當選門檻即可當選,因而候選人不需要仰賴政黨標籤,可以憑 藉著人脈或個人魅力,選擇一些鄉鎮做長期的經營,藉由特定比例選民的支持來 獲得當選。選民投票行為也趨向「選人不選黨」,使政黨標籤不受重視,導致選舉 過程中無法出現以政黨為中心的政策辯論,候選人的當選也無關於其所屬政黨提 出的政見,是故,只要候選人能做深入的基層經營,縱然其非政黨所推薦的候選 人,但仍有相當大的當選機會(謝秉憲等,2005:229~276)。因此,政黨在輔選的 過程中退居次要的地位,使得黨紀不易維持,降低以政黨為本位的選舉意義。

此外,由於候選人必頇靠地方派系的支援才能戮力鞏固這些特定支持群眾,

因而導致選區的政黨提名與席位分配常被派系壟斷,使得派系的力量已經大到可 以不在乎政黨的指揮,一切提名資源的分配,都可以由派系完全自主。並透過恩

2

(V / N+1) +1,此處 V 係指選區中的有效票數,即比例代表制中所使用的族普基數(Droop Quota)

(16)

庇侍從主義3的發揮,將地方派系與候選人緊密結合在一塊,由此助長地方派系的 力量及鞏固其運作。而小黨為了求得生存空間,亦以刺激意識形態的對立作為其 生存之利基,這種情形往往導致政黨體系的極化發展,並使各地區的政黨競爭樣 態獨樹一幟,使選舉競爭形態呈現破碎化的情形,不利政治局勢的穩定。

由 SNTV-MMD 制下所衍生的種種弊端大體可歸結為地方派系政治運作在作 祟,多數學者也證實這項研究的關連性存在。地方派系做為政黨與候選人中間的 特殊紐帶,選制所帶來的缺失皆可歸因於此,使得政黨政治淪為派系政治鬥爭,

導致民意代表素質低落、議事效率不彰,甚至個人、派系的利益都遠比黨的整體 利益來得重要,因而促使政黨體系的破碎化、地方化和朝向極化發展(吳重禮,

2002:45-59)。這樣的情形,不但使政黨的角色及功能不受重視,對於候選人而言,

也只注重特定區域或族群的利益,當選後也著重選區服務而輕忽立法問政,藉以 換取政治獻金和選票支持,因而關於國家社會長遠發展的公共政策,並非大多數 立委所關切的,即便有案待議,也會因偏狹的選區利益而造成立法品質不佳(林繼 文,2003:93-104),進而產生肉桶政治及滾木立法的情形出現,對於民主政治來 說是一項嚴重的傷害。

從這個角度來看,選舉的意義早已變調,使得選舉競爭不僅只是黨對黨、派 系對派系,也同時是派系內部間的競爭,即便隨著民主化的來臨,開放中央民代 選舉、新政黨的成立,及立委席次大量增加…等社會發展,雖增強了選舉的競爭 性,使得派系運作方式有所轉變,但根據徐永明、陳鴻章(2004:198)指出,黃德 福與趙永茂等學者之研究證明,地方派系在地方政治上仍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 鍵地位。藉由中央政治愈趨民主化的結果,促使地方派系中央化,地方派系勢力 因而能由地方深入中央進行結盟,不少派系的資源因此而擴大,使其地位更加提

3

一般而言,侍從主義是透過資源擁有的大小,以人情為基礎,所建立的交換關係。 「主」通常擁有

較多的金錢與財產,而能夠隨其意願分配給跟隨者的「從」 。而「從」相對則擁有較少的資源,因

此他與「主」之間的交換關係,必頇以私人的服務,來彌補這交換的不足。而主從之間的關係基本 上是私人性的。雖然他們之間並無正式的和法定的契約關係,但是透過長期的私人關係,已經建立 了隱形的契約。正因為主從之間並沒有法定契約,也無正式的組織形式和內容,因此並無法律規範 這個關係,它是外在於正式制度的社會運作方式。資料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62105312。

(17)

升,造成地方派系在選舉或議會中的地位愈形重要,因而政黨對於地方派系的依 賴將更加濃厚,也讓台灣立委選舉的競爭模式充滿了地方化及破碎化的特色,使 得在 SNTV-MMD 制下,派系運作取代政黨而成為選舉競爭中的重點所在。

派系政治各國皆有,但台灣的情形相當嚴重。地方派系的橫行配合台灣獨有 SNTV-MMD 制度的設計,讓派系政治成為台灣政治文化的特產,進而造成選舉中 的黑金氾濫,導致一系列衰敗的選舉文化,這樣的選制並不利政黨政治的良性發 展,因而學界莫不呼籲進行選舉制度的改革,以改善惡質的選舉文化,期待出現 全國性的政治競爭形態,強調全國性的政策訴求,加強政黨影響力,使政黨政治 的運作能更為良善。

而此時適逢台灣人民對於立院政治生態的厭惡,認為不僅法案審查速度緩 慢,許多攸關民生的重大法案也無法獲得注意,取而代之的是政黨間對抗杯葛、

政黨惡鬥、作秀演出,加上選舉過程賄選、暴力問題不斷……等等(蔡學儀,2002:

123),引起選民相當不滿,因而在民粹的鼓動下,希望國會人數減半,以降低立法 院的亂象,結果終於在 2004 年進行修憲,將立委選舉制度改為並立式單一選區兩 票制,並將國會人數由原先的 225 名減半為 113 人,單一選區 73 人,全國不分區 34 人。

二、實施新選制可能的衝擊與轉變

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係單一選區與比例代表制的混合,每個選民在選舉中 可以投兩票,一票投人、一票投黨,兩票分開計算。所謂「單一選區」,意即選區 內只有一名當選者,且只能由得票最高者當選,所以產生「勝者全拿」的情況(王 業立,2001:13)。第二票政黨票,以台灣為例,將全國視為一個單一選區,選民 將選票投給所喜愛的政黨,並根據選票比例,將不分區的席位分配給得票比例超 過百分之五以上的政黨。這樣的選舉方式與過去複數選區下的型態完全不同。從 學理上來看,由於在單一選區下,應選名額只有一席,候選人如要獲勝,就必頇 努力爭取選區多數民意的支持,因而候選人所標榜的競選主軸,政見發表及意識

(18)

型態會往中間路線靠近,使走偏鋒型的候選人不易當選,並會趨向以全國性的公 共政策為主要訴求,讓政黨影響力更為重要(蔡佳泓等,2008:6)。此外,因政黨 幾乎在每個選區只提名一位候選人,然後地方黨部全力輔選,大大降低了在 SVTV-MMD 制下,黨內同志自相殘殺的情況,使得政黨標籤變得相當重要。因而 在新制度下,可望能有效遏止衰敗的選風,並改善地方派系橫行的政黨政治,使 地方型的立委選舉得以被轉換(王業立,2001:122)。

由台灣第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來看,國民黨以 81 席、區域得票率 53.49%、政黨 票得票率 51.23%取得大勝,成為國會第一大黨;而民進黨僅以 27 席、區域得票率 38.17%、政黨票得票率 36.9%,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其他小黨如無黨團結聯盟 3 席,親民黨和無政黨推薦者各 1 席4,但在政黨票得票率部分,新黨 3.95%,台聯 3.53%,另外幾個政黨得票率都未過 1%5。以單一選區來看,正如Duverger’s Law 所預測,選制的機械性因素與選民的心理性因素發生作用,使得小黨在單一選區 上根本難有突破的空間(黃秀端,2006:181-190),且大黨容易因此囊括超額席次,

使其議席率大於得票率,小黨在這樣的制度下相對吃虧,呈現得票率大於議席率 的情況,顯示出小黨生存的困境。儘管立委選制有第二票政黨票的設計,但根據 選罷法第二十四條6及第六十七條第二項第五款7的規定,再加上我國第三勢力尚未 成氣候,因此,雖然不想投給兩大黨的選票超過百分之十,但最後還是沒有任何 小黨越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分配到任何席次,因而小黨無論在制度上或實務上都 顯得其生存不易。此外,從實務的角度觀察,在選舉開始之前,就已出現了政黨 及派系重組的現象,如親民黨、新黨之政治人物大多回復國民黨籍或加入國民黨 參選;而台聯黨的多數政治人物也紛紛尋求和民進黨結盟或直接加入民進黨,因 而台灣走向國民黨與民進黨等藍綠大黨主導立院的兩黨政治是必然之現象(陳朝

4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08.01.13「81:27 國民黨狂勝」。

5

資料來源,聯合報,2008.01.13「立委選舉國民黨狂勝 逾三分之二席」。

6

選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可以推薦不分區的政黨,必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最近一次總統、副

總統得票沒有超過 2%的政黨;2.最近三次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曾達 2%以上;3.現有立法委員五人以上;4.該次區域及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推薦候選人達十人以上。

7

各該政黨之得票比率未達 5%以上者,不予分配當選名額。換言之,小黨提名不分區,不但有提名

資格的門檻,還有席次分配的門檻,要設法讓政黨票的得票率高於 5%以上。

(19)

政,2007)。以此看來,過去台灣所呈現地方化的選舉競爭形態似乎也出現了轉變,

政黨的角色不但大幅提升並重返選戰舞台之中心焦點。

然而,儘管立委選舉制度的改變,促使我國多黨制走向兩黨制,乍看之下,

新選制似乎有助於政黨體制的穩定,能改善舊選制下的弊端,但這對於台灣政黨 競爭的型態帶來什麼樣的轉變?過去以派系競爭為選舉模式的形態是否因而消 退,而得以轉為具全國性的選舉競爭型態,使選舉能重回政黨政治的常軌?

回溯日本過去的經驗來看,日本與我國同樣為改革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 之缺失,希望改善金權政治,及派閥政治的現象,並期待能有助於民主政治之發 展,以呈現良性競爭的兩黨政治,而將選制改採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但根據 學者對日本的觀察,認為家族與地方派系勢力,並沒有因為單一選區的改革而稍 加收斂,反而日益蓬勃8。學者間普遍認為日本選制改革後,影響勝選最重要的三 個因素,為地盤、知名度,以及政治資金。而小選舉區對地方上有實力者有利,

且政治世家的後代當選率相當高,能進一步鞏固原有地盤。原有的派閥,雖在名 義上解散,但大多只是變更名稱並調整運作方式,並未因選制改變而消失 (盛治 仁,2006:63-86)。

楊鈞池(2005:167-216)根據日本眾議院之選舉結果分析認為,新的眾議院選 舉制度確實有利於組織嚴密、地方實力厚實的大政黨(自民黨)。這意味著在小選區 的選舉過程,勝選者最主要的優勢條件仍是候選人個人的地方實力以及個人經營 地方的績效,候選人的後援會組織與動員在新的眾議員選舉制度中仍然可以發揮 相當大的作用,並且促使自民黨恢復原有的派閥政治及其運作。且儘管自 1990 年 代以來,因新的選舉制度的實行,導致政黨間不斷的進行重組與連橫,然而到了 選後便正式的分裂,充分反映出這些政黨只是為了選舉與選票而做結合,根本無 關於這些政黨與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政治改革理念,這樣的政治結盟沒有任何的政 治理念或原則,因此,日本新的選舉制度尚無法表現出以政黨為本位的選舉特質。

此外,楊鈞池認為(2005:194)當年日本改革論者提出的「以政見或政黨為本

8

鄭孝莉,2005, 「選區重劃,立委心慌慌---地方派系比形象牌有勝算」,新新聞,6/16~6/22,954

期,22~24

(20)

位的選舉特質」等問題,在實際上,兩大政黨領袖與其他政黨領袖在選舉中卻沒 有正式進行政策辯論,缺少「面對面」政策辯論機會,因而還是無法具體地落實

「以政見為本位的選舉特質」。並且,從各政黨所提出的主張中可知,各政黨的政 見大多大同小異,並沒有出現重大的歧見與對立。這也說明了若採取單一小選區 制的選舉制度,往往比較容易造成不同政黨或候選人採取「政策模糊」的立場,

藉此吸引更多選民的支持。另一方面,日本各政黨或候選人,尤其是企圖在小選 舉區爭取勝選的候選人,依舊強調國會議員候選人對地方服務的績效,以及過去 為選區爭取的政策福利與福祉補助來訴諸選民,令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屬於國 會層級的眾議員選舉,還是屬於地方議會的議員選舉。

因此,整體而言,單一選舉區制無法促使日本眾議員改選過程與結果表現出 以政黨為本位的特質;而候選人個人的特質、後援會組織、特殊的地緣與人際關 係、甚至是候選人與利益團體之間的結合,才是單一小選區決定勝選的關鍵因素。

學者潘誠財(2007:421-435)及林繼文也認為9,日本選制改革所顯示出的成果仍無 法呈現以政黨本位為中心,其所彰顯的政策辯論不夠清晰,並顯現地方主義和區 域主義的喧賓奪主等缺失出現。根據日本朝日新聞所做的問卷調查指出,只有四 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選戰焦點在於政策,全國性的政策議題仍舊無法成為選戰重 心,相對而言,候選人個人形象,乃至於和選民的「密合度」仍是關切焦點,到 頭來,選舉仍不脫社會網絡的動員。但小選舉區的實施的確能使自民黨派閥不再 互鬥,黨內有充分的共識,即「派閥變成分配職位匯集選票的互助會」,因而派閥 激烈抗爭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對此,林繼文認為畢竟台灣的地方派系是在各縣 市自成體系,而與日本具全國性派系的樣態有所迥異,因此單一選區對日本選舉 競爭型態所造成的影響,對台灣未必如是,必頇進一步觀察才行。

然而,蔡佳泓等學者(2008:8)與多數學者的意見相反,其觀察日本在 2005 年 大選後,發現許多候選人儘管在地方上沒有支持團體、也沒有全國性的聲望,單 憑代表某政黨參選的身分卻還能當選,表示政黨形象越來越重要,已逐漸發展出

9

資料來源: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55_9.pdf

(21)

以政黨為中心的選舉方式。

另外,McKean&Scheiner(2000:447-477)對日本新選制之研究,發現日本實 施的單一選區制,由於具有惜敗率之設計,使候選人具備雙重提名的候選人資格,

因而儘管選制有所改革,但卻使得經由比例代表制所產生的議員,成為只注重經 營個人人脈與選區服務的地方型政治人物,而拋棄了原應以政黨所提之全國性政 策為基礎的選舉規則;並且地方組織及地方政治活動在為政黨挑選合適參選的候 選人資格上,其所帶來的影響力將比過去的 SNTV-MMD 制對整體的選舉影響更為 加深。而正如 McKean&Scheiner 對日本之觀察,日本之社論也紛紛指出,新選制 的設計,是期望將選舉焦點集中在以政策和政黨為本位上,然而,事與願違,從 候選人競選口號的政見訴求來看,並沒有針對全國性政策進行辯論,候選人仍舊 依賴傳統選舉的個人式網絡經營策略,且政黨也無法想出特定的議題以供選民做 選擇,使得即便將 SNTV-MMD 制改為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但卻仍舊無法促使 選舉競爭走上以政黨為本位的全國化模式。

Cox&Rosenbluth&Thies (1999:33-56)也認為,日本的選制經過改變之後,由 於政黨在每一個選區僅能有一個代表人出來參選,因此,在地方層次上,儘管派 系的影響力下降,但派系內部候選人之間仍會彼此互相爭取代表政黨參選的機 會,並尋求跨派系的結盟以取得更多的地方性支持,及獲得派系所提供的資源,

來求得勝選,因而派系政治的情況不會消失,只是提前於提名過程中發生罷了。

最後,學者吳明上(2003:79-92)也提出類似的看法,認為在爭取黨提名的階 段時,各個派閥的競爭會異常激烈,為了獲得內閣改組時的優勢,各派閥競相擴 充勢力。每一個派閥都希望在較多的小選舉區中推出候選人,或是在比例代表名 單上列入較多的候選人,順位的先後也是競爭的焦點之一。因此,在新制度之下,

派閥競爭的情形只是提前至黨公認階段時發生,並未消失。並且,政黨本身以及 政黨之間的政策不明確,各政黨間的政策距離縮小,以至於政黨之間的政策或理 念並無很大的差異。加上因為小選舉區的議席佔總議席的五分之三,所以各個政 黨將資源投入小選舉區的競選,爭取選區中唯一的名額,而形成了以候選人為中

(22)

心的選舉。

總而言之,由日本的經驗看來,派系雖已不若以往在 SNTV-MMD 制下般,能 有如此廣且深的控制力,其對選舉的穿透性程度也已大幅降低,不再如同過往能 對提名過程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但儘管派系的角色有所消褪,派系在選舉競爭過 程中仍是有其影響力存在,使國會選舉仍舊呈現地方型、以候選人個人為中心式 的選舉競爭樣態,因而,選制的改革並未能成功的發展出以政黨為主的全國型競 爭樣態。

三、選舉改革帶來的政治效應

有了日本改革選制的前例,可歸納出單一選區的改革,將帶來一些效應(王曉 麟,2007:52-54):

(一)政治效應:

1. 促使策略性投票形成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由於選舉規則本身之「機械性因素」,第三黨會產生代 表不足之現象,選民為避免選票浪費,而發生轉投二大黨候選人之心理因素。

2. 兩黨政策趨同

由於兩大黨都必頇爭取多數選民之認同,故候選人通常不會提出偏激之政見,

而是在政策上盡量向中間靠攏,因而雙方重疊與同質性程度愈來愈高。

3. 萬年議員的產生

在單一選區的制度下,國會議員的連任比例將大幅提高。過去在複數選區下,

每一次立法院改選後,立委連任的比例都維持在五成左右,委員本身有相當大的 不確定感,國會換血比例也算高。但是在單一選區之下,在第一次改選能夠獲勝 的立委,將成為該選區中唯一的現任者,享有知名度、募款能力、選民熟悉度以 及行政資源的優勢,且在單一選區的制度下,去除了配票和棄保所引發的不確定 性,將使得選區中唯一的現任者優勢更加被放大。因而我國也可能會有如同在美 國政治中經常出現的高連任比例及長期連任的議員。這樣的發展對於形成議會中

(23)

的資深制度有所幫助,但是對於民意的更迭卻相對不利(盛治仁,2006:63-86)。

(二)對政黨政治之影響:

1. 兩黨制的形成

藉由日本新的選舉制度實施,可說明「單一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的確有促 進兩大政黨相互競爭與對抗的制度誘因。選制的實行對大黨較為有利,對小黨來 說反而是比較不利的制度。尤其,台灣在目前的制度設計上,由於不分區名額所 佔的比例偏低,因此小黨靠不分區的第二票生存的空間(三成)比日本(約四成)還 小,不利於小黨的發展。從實務面來看,臺灣政黨間的競爭態勢,不管在形象、

財力、人才、資源、和支持度上,小黨皆受到選舉資源稀少性的限制,無法在小 選舉區勝選其它大黨候選人;另一方面,小黨也受限於比例代表得票率的過於分 散,反而減少小黨的當選席次 (楊鈞池,2005:200、盛治仁,2006:63-86) 。 2. 政黨權力集中

全國為單一選區之比例代表制最有利於政黨權力集中,且由於政黨具有提名 次序排列之權力,故對維持黨紀相當有力,相對的造成政黨權力集中。

(三)選舉策略的改變

原有選舉制度容許候選人只要得到選區相當數量的選票即可贏得席位,使政 黨或候選人政見立場傾向於較為注重偏狹的訴求。但是在單一選區下,任何政黨 或候選人如要贏得席位,其政見訴求自然需要以選區多數人之意見為主要考量,

無法再依靠選區少數選民的支持就可以當選,因此,其政見訴求及競爭形態將轉 而走向一種「趨中」模式。

另一方面,同時實施單一選區及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的確顯示相當程度的 分裂投票。分裂投票的機會提供屬於相同陣營的政黨更多合作的機會,實力較弱 的政黨由於無法在單一選區中與大政黨相競爭,但可藉由在單一選區中支持同一 陣營的候選人之方式,換取大黨支持者在政黨比例名單中支持較小的政黨,如此 則顯現出另一種形式的政黨合作,或是兩個不同政黨集團間之競爭。

(24)

(四)政治勢力的重整

由於選區地理範圍縮小且固定,當候選人一但當選後,所需服務的對象在數 量與幅員上也隨之縮小,因此,選區定義顯得更為明確,選民與立法委員的連結 性也更為加強,進一步強化代議式民主政治中所代表的意涵。但是,也由於選民 與立法委員的連結更加清楚與強化,使得立法委員在立法院中的各項作為,必頇 時時刻刻以選區利益為重,更強調地方型的回饋政策,分肥制度也將更有效率與 制度化。

由上可知,台灣在歷經選制改革後,勢必將走向兩黨制,但光是如此,我們 仍舊無法得知政黨競爭的實際情形。因而,到底台灣在選舉制度改變下,選舉競 爭的型態究竟能否有所轉變,成為以政黨政治為主軸的選戰競爭形態,塑造出全 國性的政黨政治競爭,還是會如同日本的改革經驗並無帶來任何的改善?因而本 文將焦點集中於立委選制的改變,是否促使原先呈現地方性政治競爭形態的派系 政治衰退?是否使原本破碎地方性政黨體系走向全國一致性的政黨競爭模式?又 各自獨樹一幟的地方派系,是否也將整合進全國性政黨的旗幟下,使政黨走上全 國化一途,以落實政黨政治的理想,達成民主課責的目標?而地方化和全國化是 什麼?對我們的影響為何?至此,有必要對全國化的相關文獻做一回顧。

四、地方型和全國化政黨競爭之概念與意義

在討論全國化的政黨競爭體系之前,必頇要先了解地方型的選舉競爭及政黨 體系為何?所謂地方型選舉競爭形態,即個別選區皆有其獨樹一幟的競爭樣態,

在選區中,充滿了地方派系或政治明星以個別名義加入選舉競爭,使得選舉成為 以個人或派系為本位的競爭模式。此外,地方型的選舉競爭及政黨體系也意謂著 地方派系做為政黨與候選人中間的特殊紐帶來操控選舉競爭,且候選人並非代表 政黨參選,而是代表其個人或背後的地方派系加入選戰。在這種地方型的選舉競 爭模式中,候選人所提之政見及公共政策容易偏向為特定地區服務,使得全國性 的公共政策不容易出現,政黨角色因而退居第二線或第三線運作。在此情況下,

(25)

每個選區皆自成一個派系生態,並藉由不斷選舉、競爭的結果,各自形成或強化 了不同的政治力量,顯示該地區特有的派系生態和政治版圖,各地區選民的投票 行為也因此大相逕庭,使得選舉充滿了極化和破碎化的競爭形態,導致選風的敗 壞,降低了以政黨為本位的選舉意義。

Caramani(2004:1-2)認為,「政治全國化」代表著朝向全國性全體選民、政黨 體系、政黨組織、政黨運動及政黨議題發展的一個廣大歷史進程,意謂著從一個 由地方仕紳主導的破碎型侍從主義,具高度分歧的地方政治類型轉變為具全國性 代表的政治活動或選舉競爭樣態。透過這種全國化的過程,將使以高度地方化及 區域化為特徵的政治活動消失,轉而被以全國性選舉的政黨結盟與對抗所取代,

使破碎的地方性政治被轉換成具全國性的結盟,並透過中央政黨組織的發展,將 地方候選人吸收進具全國性的政黨結構及思想體系中,讓政黨綱領及公共政策成 為具有全國性的發展,以減少被侷限於局部地區的地方性問題為發展主軸,並使 原先代表不同選區的候選人在全國化政黨體系的結構下,成為”政黨候選人”。這不 僅是代表地方上的利益,也成為具全國實用性利益與價值的代表者,使大眾能有 機會去直接影響全國性政策制定的過程,因此全國化在政黨政治的建構上代表著 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

若以政黨得票一致性的程度來看待地方化和全國化的概念,可以複數選區下 的日本與台灣,及採單一選區制度的歐美國家做對照。在複數選區下的日本與台 灣,由於選制以候選人為中心,政黨競爭被地方派系所把持,地方侍從主義高漲,

使得各選區呈現獨樹一幟的選舉競爭樣態,因而各地的選舉競爭模式不一。從得 票分配來看,政黨得票分配的一致性程度較低,顯示選民較為重視個別候選人,

及其所提之地方性政見議題,以致於各地區的得票分配不均。而採單一選區的英 美等國,由於選舉競爭以政黨為本位,使政黨在各選區得票分布的一致性較高,

也由此顯示選民較為重視政黨在全國性議題上的立場與表現(蔡佳泓等,2008:1)。

Kasuya&Moenius(2008:126-129)同樣以得票一致性觀點來說明全國化的意 義。在全國化較強的政黨體系中,政黨在橫跨不同地區中所獲得的選票都大致相

(26)

同,政黨的投票分配(vote share),不會因為不同的省份而有太大的差異,因而每個 地區的政黨競爭模式皆大致一致;而在全國化較弱的政黨體系中,對於各地區的 政黨而言,其選票分配會因不同的省份而展現較大的差異,政黨在某些地區中會 出現,但在某些地區中會消失,使得代表某政黨參選的候選人,在某地參選可能 會相當順利當選,但在其他區域卻不見得如此(Jones&Mainwaring,2003:139-141;

Kasuya&Moenius,2008:126-129)。

另外,對於政黨體系全國化的概念,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還可以從兩個不同的 面向來解釋 (Aleman&Kellam,2008:127-128):

(一)橫跨全國層次上對政黨支持的匯聚:

全國化在此一概念上包含了對地區及州、郡差異的消除,以對政黨支持的地 區異質性混合,取代區別地區性的差異,因而在每個地理區上會產生投票行 為較為一致的選民,讓選民在對政黨支持層面上得以匯聚。這個概念隱含著 各個具區別性的政治文化和傳統,將被一個橫跨全國的政治情感混合所取 代。大多數的學者皆使用此一概念,如 Claggett、Kawato、Schattschneider、

Sundquist 以及 Sorauf 等人。

(二)個別地理區對政治力量的共同回應

Aleman&Kellam 等人認為,全國化意謂著在特定選舉中選民共同的反應,儘 管在一國之內對政黨支持的層次上有廣大的差異,共同一致的反應(Uniform response)仍是可以發生,以及在橫跨次級區域中高度的差異性是可能改變成為 具相似性的政黨結構。

根據上述的定義,蔡佳泓等學者(2008:4)提到 Caramani 更進一步認為政治全 國化的過程,可以從水帄(Horizontal)和垂直(Vertical)的整合分別來看:水帄意謂著 跨越不同地區界線,使選民政治態度與行為會漸趨同質性,而不同地理區間周圍 的彼此滲透使標準呈現一致化的型態,即政治全國化的意涵。而垂直對於全國化 則代表了另一個面向的呈現,即針對公共政策議題、組織結盟、選舉競爭…等等,

由地方層次轉換為全國層次的過程,也代表著形成中央化的傾向。

(27)

對於垂直整合的論點,Cox(1999:147-148)也認為全國性政黨競爭體系是經由 兩階段過程所塑造而成(如下圖 1-1),首先由不同的地理選區經地方性的整合,匯 聚為較高層級的全國性政黨,接著經由更高層級的選舉,使政黨間發生重組,再 度整合連結,形成最高層級全國性的集合。Cox 認為當選舉進行時,政黨間會發生 重組,個別競爭者也會有協調的情形產生,或是來自不同地區的競爭者,會尋求 與區域性組織或全國性政黨進行結盟。而對於地區性政黨體系組織跨區域的政治 聯盟所發生的政黨重組現象,Cox 認為這與州、郡或總統選舉等上層選舉有關,是 由於上層選舉對於基層選舉地區選票的聚集和分配之需求,以增進某人或某黨控 制中央政府的機會,因而將使個別地區的地方性政黨體系,不斷的經由彼此的整 合及聯結,而組織成為一個全國性政黨體系。也因為不同層級選舉規則的制定與 變遷,會影響選舉中的政黨及競爭者,使彼此都有互相協調彼此努力和資源的動 機,以求個別競爭者的當選及政黨獲得國會中最大席次份額,也因而使破碎的地 方性政黨匯聚連結,經由政黨重組而產生政黨體系全國化的情形。

【圖 1-1】 全國性政黨體系的塑造

…...

---Linkage ……… Local Coordination

資料來源:G.Cox,1999,〝Electoral Rules and Electoral Coordination〞

為了對政黨重組做分析,David Brady(1985:28-49)去研究測量全國化與政黨 重組之間的聯結關係,Brady 發現,當政黨在重組時期,所得的選舉結果會愈趨向

National Assembly

National Party 1 National Party 2 National Party n n

District 1 District 2 District d

(28)

全國化,而地方化的特色會愈少,這項分析顯示,選舉的全國化程度與政黨重組 的動態性有高度相關。Kawato(1987:1247-1248)也以 Stokes 的變異組成模型發現 支持了 Brady 的研究,認為全國化的形成與政黨重新排列組合的選舉動態有關。

由此種種,皆可強化 Caramani 對於全國化意涵中垂直整合的觀點,以政黨重組的 動態模式,顯現地方層次轉換為全國層次的過程,也代表著形成中央化的傾向。

此外,Jones&Mainwaring(2003:139-140)及 Kasuya&Moenius (2008:126)的 研究也可作為上述學者對於全國化研究的補充說明,他們發現全國化的程度對於 選舉結果,通常也會反映出選民長期以來對政黨的忠誠度及意識形態的表現。即 國會選舉若是被界定在偏向地方性的議題層面上,則會使得國會政黨較可能成為 由各地方不同利益代表所組成的組織,並使政策計畫的制定上會較偏向為某個地 區謀福利,而非以全國性的利益為考量,將使得這種地區性的次國家議題在立法 機構中較為受到重視。更甚者,若選區的代理人認為他們選舉的成功與否是建立 在地方性的議題上,則這些選區的國會議員與政黨之間的連結就會非常薄弱,政 黨的領導人也較無法代表全黨發言,在這種情況下也顯示出該國選區的政黨體系 全國化程度較低,地方性政黨體系影響力較強(Aleman&Kellam,2008:193)。相 對而言,若國會選舉被界定在全國性的層面上,則政黨的力量會藉由選舉的全國 化而獲得加強,全國性的議題在立院的生態中容易被集中,將有利於全國性的政 策議題塑造,發展全國性的公共政策,使民主政治更加鞏固。因而行政部門有很 大的能力去打造立法機構在全國議題上的聯盟關係,並得以和全國性政黨領導人 商討全國性政策事宜,而這也顯示出該國政黨體系全國化程度較高(Jones&

Mainwaring,2003:140-141;Aleman&Kellam,2008:193)。

對於全國化的研究,可得知政治的全國化將有助於提升國家的政黨政治競 爭,有利於跨越區域性的限制去推展全國性的整合,這將有助於民主政治的運作,

強化責任政治的精神(蔡佳泓等,2008:6)。而回顧以上的文獻探討,可以發現外 國學者對於政黨體系全國化議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進行,但台灣對於此一議題 頂多只對政黨間重組情形做出觀察分析,對於立委選舉競爭形態是否有朝向全國

(29)

化發展的趨勢之研究似乎仍付之闕如。尤其台灣歷經選制的改變,更使吾人深思 台灣政黨競爭的型態,是否也已走向了全國化發展?過去呈現破碎化及地方化的 立委選舉是否已消失,而此後得以走上全國化的選舉體制,對於政黨體系是否也 從地方性走上全國性,是否出現以強調全國性政策訴求為主的政黨競爭,使選舉 競爭能導向政黨間的對決,並走向全國性政黨政治?對此,我們有必要對我國選 制變革所帶來的政治後果做出測量與分析,並且,本文也將檢驗各政黨在同為單 一選區制但不同的選舉層級中,其得票一致性程度加以評估,來觀察台灣選舉所 帶來的政治全國化程度為何?以了解台灣政黨競爭的形態是否已從地方化走向全 國化發展。接下來將檢視本文的研究架構。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文的研究架構將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去觀察及分析選制變遷的前後,為台 灣選舉競爭的型態帶來了什麼樣的轉變?正如下圖 1-2 所呈現的分析架構,本文將 以選舉制度作為自變項,依變項為選舉競爭型態,亦即從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 制到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之間的轉換,是否將促使原先呈現地方型的競爭模 式,走向全國一致性以政黨為本位的選舉競爭型態。在此思維下,本文將以總體 層次的角度,觀察選制改革前後政黨競爭概況及得票分配的變化為何,以及觀察 同為單一選區選舉制度的總統、縣市長和第七屆立委選舉,藉由對不同層級中央 公職選舉的觀察,以對政黨在各選區得票率的一致性程度進行分析。從這個角度 來探討我國立委選舉的競爭形態是否能夠走向全國化之路,政黨體系是否擺脫地 方性力量影響而朝向全國化政黨體系發展。因而本文的研究重心在於,藉由選舉 制度的改革,對我國政黨政治的選舉競爭型態帶來了怎麼樣的轉變?在此轉變 下,是否更有助於我國政黨政治的穩定。

(30)

【圖 1-2】 研究架構

第四節 資料來源

本文在資料蒐集方法上,將透過相關報導資料,與過去學者對選制所做的相 關理論及分析研究,並輔以政大選研中心,和中選會網站等選舉資料庫、碩博士 生所發表之論文,及各相關之期刊、報章雜誌……等所探討之相關議題和報導,

藉由文獻上的檢閱與分析,對於欲以長時間序列去比較各地區投票率的變化,以 及對不同選舉類別的觀察……等等,是較為可行的方式,能夠同時考量時效性、

資料可追溯性及有效性,使本文得以更完整呈現選舉競爭的樣貌。由此,對於研 究選制改變與國家政黨政治的選舉競爭型態間關聯性及其中之影響和變化,將得 以成為本文有利之例證與分析來源。

選舉競爭形態(依變項) 地方性 → 全國性政黨競爭?

制度(自變項) 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 ↓

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

立委選制改革前後政 黨競爭概況及得票分 配情形。

測 量 指 標

總統、縣市長及立委選 舉結果所呈現出的政 黨得票一致性程度。

(31)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我國自 1992 年第二屆立委選舉起實施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至今已有十餘 年的時間,學術界對於此一選制對我國所造成影響之討論也相當的多。而自 2008 年起我國選制正式改為並立式單一選區兩票制,由於新選制為第一次實施,使我 國政黨體系的轉換從原先的多黨制轉變為朝向兩黨制之態勢,本文在這個時間點 上去作相關探討恐有不足之處。作為一個新的選舉制度,其為該國政黨體制所帶 來的利弊影響應做長期性的觀察,才能較為明確及客觀,而本論文對選制改革的 研究僅能在這第一次實施新的選舉制度上作觀察與探討,針對目前這次選舉結果 的展現,其所產生的結果可能只是選制轉換所呈現的過度期,對於政黨體制的影 響也或許無法立即顯現;又或許在之後的選舉制度或是選舉策略會針對這次的選 舉作微幅調整,以使整個選制更臻完善,也讓政黨體制會有不同的面貌出現。

況且此一選制對我國之影響,目前國內學術界的討論也仍未臻完善,大多都 是停留在預測性的階段,或是根據學理上的依據來作推論。因而本論文僅能針對 目前第一次實施的新選制來作研究,尚無法獲得新選制長期性的資料,這將是本 論文最大的限制。

第六節 預期結果

藉由本文的研究,將可對於政黨競爭的模式與變遷有更深刻的體悟。藉由建 立測量全國化的指標去觀察政黨體系的動態變化,使本文對我國政黨競爭體制的 變化得以作更明確的觀察,使吾人對於台灣政黨競爭的本質能有更精確的了解,

這將有助於研究多方面的政黨體系,以及對選民投票傾向、立法機構的生態研究、

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公共政策及多民族社會中的民主穩定度…等等有很大的幫 助。

(32)

第七節 章節安排 本文之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緣起與目的、相關文獻檢閱,以及研究 架構、研究限制……等,建立起本文的全篇架構。

第二章為研究方法,本章專注在探討學界對於全國化政治測量方法的討論,

以確立本文將要使用的測量方法,為台灣的全國化政治作有效的測量,並說明本 文測量指標及研究假設。

第三章為對立委選舉測量結果的分析,將第二屆至第七屆的立委選舉資料作 一個總體的資料整理,並測量其全國化程度與結果,加以分析。

第一節,回顧立委選舉制度沿革。

第二節,整理與分析第二屆至第七屆(1992~2008)立委選舉中,政黨在各縣 市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

第三節,根據政黨得票進行線性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以觀 測選制變遷前後所帶來的變化,並對結果解釋討論。

第四節,根據第二節與第三節之結果做小結。

在第三章裡,本文將針對歷屆立委的選舉結果去做整理與計算,並對於所使 用的資料,解釋及討論統計模型所得之結果,以檢視在選舉制度的改變下,是否 促使政黨體系及選舉競爭型態走向全國化模式。

第四章對總統及縣市長選舉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作相關檢驗。

第一、二節,分析第九屆至第十二屆(1993~2005)縣市長選舉,政黨在各縣 市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並根據政黨得票分配結果,進行線 性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

第三、四節,分析第九屆至第十二屆(1996~2008)總統選舉,政黨在各縣市 的競爭情形,及得票率分配的一致性程度。並根據政黨得票分配結果,進行線性 模型分析,及組內相關變異量分析。

第五節,根據前四節之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並做小結。

(33)

在第四章中,本文將針對總統大選及縣市長選舉進行檢視,對於政黨得票分 布結果及選民投票行為模式,是否會因單一選區的因素,而使其得票分配呈現全 國型政治的樣態,以對台灣的選舉競爭形態是否得以建立起全國型政黨政治做更 為全面的測量與觀察。

第五章為結論,將根據以上各章節的測量來驗證本文的研究假設,並以本文 的發現做為總結。

第一節,檢視各個測量指標的結果,並做統整分析。

第二節,回顧學者對於全國化的建立與否做出解釋。

第三節,說明本文的研究發現與限制。

第四節,做本文的總結。

在本篇的最末章,將統整前面各章節指標所測量的結果,進行統整分析,以 驗證本文之研究假設,證明選舉制度的改變是否為選舉競爭形態帶來變化,且認 識同為單一選區制度但不同層級選舉的全國化影響力量,並以本文的發現做總結。

(34)

第二章 研究方法

學界對於一國的政黨政治是否有全國化情形的探討,大致可區分為三個分析 種類(Caramani,2004:50),包括:一、兩次(連續)選舉間的相關性;二、兩次(連 續)選舉間一致搖擺(swing)的分析:如 Bulter、Stokes、Johnston、Hay…等人之研 究;三、建立在變異數的模型分析:如 Stokes 及其模型之發明,及 Katz 和 Claggett 等人的貢獻。本章將介紹學界對於全國化程度測量的方法,藉由體認學者們所使 用的測量方法,以正確觀察一國全國型政治的程度為何?並從中擷取適合台灣的 測量方法,以分析台灣政治的全國化程度。此外,本章也將分別說明本文之分析 層次、測量指標及研究假設,以建立本文之研究方法。

第一節 全國化測量方法的探討

在選舉制度改變的前後,對於每一次的選舉結果其所展現出來的意義必需與 以正確有效的解讀,倘若只是單純的計算政黨得票率的變化,而去推論政黨的表 現及選民支持的變化,則將過於簡化選舉結果背後所帶來的訊息(蔡佳泓、王鼎銘、

林超琦,2008:9)。以下將回顧過去學界對政治全國化的測量方法。

一、總論

蔡佳泓等人(2008:9)提到根據外國的經驗,過去對選舉結果變化的測量,通 常是對於鄰近的兩次選舉結果進行以州為單位的相關分析測量,從相關係數的高 低來看出一系列的選舉之間,是否有突然的變化產生,以此來判斷在選舉中,是 否有某一政黨的支持者愈來愈多,還是愈來愈少,亦或是有部分減少或部分增加 的情形產生,從而可看出政黨重組之後的選舉結果往往高度相關,因為政黨體系 處於新的穩定狀態。

對於「全國化」的概念,Caramani(2004:46)認為測量全國化,首先要操作化 區域選民及政黨體系的同質性,這可以分成兩類來看:

數據

圖 3-2 顯示民進黨組內相關的統計值,民進黨在各屆立委選舉「全國平均得 票率」的差異這個層面上,1992-2008 年之間所佔的百分比相當低,都沒有超過 10  %。在縣市層次上,1992-2008 年之間所佔的比率都很高,均超過 50 %,顯示縣市 這個層次對民進黨選舉佔相當大的影響力。而在鄉鎮市區層次上,也達到顯著的 差異,所佔的百分比大約在四成上下,表示民進黨得票率的總平均,大約有四成 左右是鄉鎮市區之間的差異。從組內相關這個統計數值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民進 黨立委選舉平均得票率的差異,主要是由縣市這
圖 4-2 顯示民進黨組內相關的統計值,民進黨在各屆立委選舉「全國平均得 票率」的差異這個層面上,1993-2005 年之間所佔的百分比相當低,都沒有超過 10
圖 4-4 顯示民進黨組內相關的統計值,民進黨在各屆總統選舉「全國平均得 票率」這個層面上,雖然 2000 年以前沒有達到顯著的差異,但其變異量所佔的百 分比相當高(38.7%)。2004 年以後,其變異量所佔的百分比才逐漸下降,成為第二 位。在縣市層次上,1996-2008 年之間的變異量一直都維持在三成到四成之間,並 在 2008 年,躍升為第一的位置,顯示出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上,縣市這個層次的地 位愈形重要。而在鄉鎮市區層次上,所佔的百分比約在二成五到三成左右,其影 響力在 2008 年也呈現上昇的趨勢
圖 4-4  民進黨平均得票率的組內相關:總統選舉  觀察上表 4-9 與圖 4-4 可發現,民進黨與國民黨相同,即自 2004 年第十一屆 總統選舉起,無論是全國層次、縣市層次亦或是鄉鎮市區層次皆達統計上的顯著 水準,但其組內相關顯示民進黨在全國層次僅佔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影響力,且 全國層次的影響力逐屆下滑,尤其到了 2008 年,縣市層次的影響力反而躍居為第 一位。因而以整體來看,民進黨在全國層次上的影響力並不突出,因此若以 Jones &Mainwaring(2003:139-141)所認為的政黨全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¾真實案例 2:美國政府商業部:透過 知識管理,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 知識管理 運用資訊科技來開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