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2.2 永續發展目標歷程

2.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

為了接續 MDGs 於 2015 年到期後的全球目標,並且改善 MDGs 的缺失,聯 合國除了於2011 年成立聯合系統任務小組外,也於 2012 年 7 月成立後 2015 年發 展議程高階專家小組 (High-level Panel of Eminent Persons on Post 2015 Development Agenda),目的是匯聚聯合國發展出來的相關討論,該論壇已於 2013 年 6 月發布

「新的全球夥伴關係:透過永續發展消除貧窮與轉型經濟(A new global partnership:

Eradicate Poverty And Transform Economies Through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內 容為聯合國對後2015 年發展議程的願景,及提出了 12 項後 2015 年發展議程的目 標,代表聯合國體系對發展議程的具體意見(吳宜瑾,2018)。

另依據2012 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之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簡稱 Rio+20)成 果文件「我們想要的未來 (The Future We Want) 」,由聯合國成員國代表於2013 年 1 月組成開放工作小組(open working group, OWG),OWG 主要工作是在 2014 年提 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因此 2014 年 9 月第 68 屆 大會OWG 即提出該草案,即為 SDGs 17 個目標的草稿(吳宜瑾,2018)。

由上可知聯合國自2012 年起即開始蒐集多方意見,期望改善 MDGs 缺失並避 免重蹈 MDGs 由少數技術官僚在閉門會議的覆轍,且聯合國認知民眾參與公共事 務程度逐漸提高以及社群媒體日益普及,因此除以傳統的國家和議題做為討論的 單位外,也採創新方式加入公眾意見,如網路票選和即時結果分層分析、開放個人 和公民團體上傳影片或文字建議,並促成先進國家與其他國家整合特定議題的意 見後共同提出報告等等。無論是創新或傳統手法,共同點均為容納弱勢國家與弱勢 族群的聲音,盡可能做到全面的公眾對話。這些機制帶動頻繁的意見交流,有助於 凝聚共識和日後的目標執行(曾育慧、江東亮,2017)。

這一連串的討論及獲得公眾意見參與的方式,可簡單分為2012 設定為機制建 立年,成立如上所述的各種任務小組;2013 年為腦力激盪時期,各任務小組就負

責的議題討論;2014 年為協商與討論,這時期開始匯聚各方意見並建立草案或報 告,最後在2015 年達成共識正式提出並通過永續發展議程(如圖 2-3)。

圖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決策歷程 2.2.4 永續發展議程

針對接續MDGs 的 SDGs,聯合國提出了六大指導原則,希望落實制定 SDGs 框架的完整性及改善MDGs 的問題,六大指導原則如下(新北市政府 VLR,2019):

1. 國家目標在地性 National ownership 2. 多方參與式方法 Participatory approach 3. 各國普及廣泛性 Universality

4. 不遺漏任何一人 Leaving no one behind 5. 人類權利為基礎 Human rights based 6. 永續整合多元性 Integrated approach

在指導原則底下,SDGs 可歸結出三大特點:

1. 普遍性(Universal):作為全球規範的準則,以所有國家為對象,目的是擴 大所有國家和行為者必須分擔建設永續發展世界的責任。以往MDGs 只著 重在發展中國家,但實際上,已發展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作出的決定將影響 到其他地區的消除貧窮和包容性。

2. 整合性(Integrated):以全面均衡概念,期望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大面

向之間的平衡。SDGs 目標、標的和評量指標皆以考量社會、經濟和環境 的因素,且目標和目標之間亦有重要聯繫。

3. 變革性(transformative):SDG 宣言指出「每個國家有首當其衝的責任,要 為自己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負責。」,即所有國家都被要求解決國內以及全 球的貧困與不平等現象,減少以往對於其他國家資源挹注的依賴。

最終,2015 年 9 月聯合國大會上全球領導人同意通過「翻轉世界:2030 年永 續 發 展 議 程 宣 言(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且以「5P」作為核心概念(如圖 2-4):

圖2-4 永續發展議程核心概念圖

1. 人類(people):主要對應 SDG1、2、3、4、5 及 6,強調社會發展,希望終 結貧窮與飢餓,確保所有人類可以平等且健康的在環境中綻放潛能。

2. 繁榮(prosperity):主要對應 SDG7、8、9、10 及 11,強調經濟發展,在經 濟成長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兼顧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 星球(planet):主要對應 SDG12、13、14 及 15,強調環境發展,必須保護 地球防止退化,積極的遏止氣候變遷,應採用永續的方式消費、生產及管 理自然資源。

4. 和平(peace):主要對應 SDG16,強調發展原則,建立和平、公正、包容、

沒有恐懼與暴力的社會。

5. 夥伴關係(partnership):主要對應 SDG17,強調發展方法,包含籌措財源、

技術、培力、貿易及各種系統性的推動方式,並持著全球團結的精神,共 同推動永續發展的夥伴關係。

由 5 個核心原則可看出 SDGs 蘊含環境倫理精神,由人類中心至生命中心提 高到地球生態中心,甚至宇宙中心倫理將整個宇宙生命共同體概念皆納入其中(駱 尚廉等,2007),在此 5P 架構當中,人類與地球是永續發展的二大主角,人與人、

人與物種、人與環境,彼此禍福與共,只有互相維護保全才能達到繁榮與和平的結 果。這個框架整合了每一項目標,使目標彼此相連,同時確保每一項都朝向永續發 展(曾育慧、江東亮,2014)。

2.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由OWG 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於 2015 年通過,並於 2016 年 1 月 1 日 正式生效,比照MDGs 一樣採用簡單易懂且色彩鮮明的圖示作為 SDGs 意象圖(圖 2-5),也和 MDGs 一樣訂有明確期程,SDGs 設定為 2016 年至 2030 年間全球永續 發展目標,以推動全球共同努力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宣言願景。

]

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圖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SDGs 共有 17 個目標(goals)(表 2-5),分別有不同的主題,然各主題間的目標

SDGs 另一特點為強調執行方法(Means of Implementation, Mol),凡與達成 SDGs 有關的國際公約協定、財務資源、技術創新、人力資源、夥伴關係之發展皆 屬於此一範疇。在目標1 至 16 中如為執行方法則以 a、b、c、d 方式編碼,與其他 標的以數字編碼作為區分,而目標17 的夥伴關係內容雖以數字編碼但均為執行方 法(Mol) (吳宜瑾,2018) (如圖 2-6)。

資料來源:吳宜瑾(2018)

圖2-6 永續發展目標(SDGs)標的編碼方式 2.2.6 SDGs 與 MDGs 差異

SDGs 是以 MDGs 為基礎,從 2012 年後執行一連串的協商討論後所訂定出來 的目標,期望能針對原有 MDGs 的缺失加以改善,並再度以經濟、社會與環境三 個面向做更為完備的考量,一般認為 SDGs 與 MDGs 比較有四項差異(吳宜瑾,

2018),分別說明如下:

1. 目標對象:MDGs 旨在處理貧窮國家的發展問題,但卻導致已開發國家缺乏 誘因提供資源,而貧窮國家也缺乏資源推動政策。SDGs 的設計則可讓不同 發展階段的國家,依照各自的發展問題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

2. 議題範圍:2000 年通過的 MDGs 宣言與最終產出的八個目標無法全數呼

應,仍侷限在經濟、社會層面。而SDGs 的 17 個目標涵蓋的議題更為多元 且全面,包含了經濟、環境及社會等永續發展的關鍵元素。

3. 資源分配: 因 MDGs 目標間較無關聯,因此涉及不同面向的目標時,容易 造成利益團體遊說以確保他們所關心的重點議題得到更多支持,為了避免 資源競爭關係和任務破碎化,SDGs 特別重視各個目標間的聯結性以及所有 目標的整合,並且注重各目標的均等進展。

4. 政治因素:MDGs 較忽略政治因素,但往往政治是影響執行成效的重要因 素,因此SDGs 目標 16 特別指出和平與安全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針對MDGs 與 SDGs 的基本比較,整理如表 2-6。

表2-6 MDGs 與 SDGs 比較表

項目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生效年份 2001 年 201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核心理念 聯合國千禧年宣言 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 執行期間 作為 2001 年至 2015 年的永續發

展方針

作為 2016 年至 2030 年的永續發 展方針

制定過程 閉門會議、缺乏開發中國家參與 多元參與,建立工作小組並廣泛 的諮詢各利益關係人意見

目標對象 以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為主 以全球所有國家為對象

主要面向 社會層次為主 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因素

主要內容 8 大目標、擴增為 21 項標的及 60 個評量指標

17 大目標、169 項標的及 234 項 指標

成果評核 追求整體目標達成 注重各國家在目標執行上的均等

發展

資料來源:吳宜瑾(2018)、新北市政府(2018)及本研究整理。

2.3 臺灣永續發展歷程

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加上位處歐亞板塊交界使 得天然災害頻繁,而由於臺灣國際政治地位特殊,在多數國際環境議題上始終處於 被動的狀態。然而永續指標拓展了環境運動的空間、資源與量能,也讓臺灣在全球 化的趨勢下,能與國際社會有更多元的互動,擴大與其他國家間互動的管道(葉俊 榮等,2005)。

臺灣為呼應1992 年里約宣言提出的「全球考量,在地行動」,於 1994 年 8 月 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1997 年 8 月將該小組提升為「行政院國家 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2002 年 11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

該法第 29 條:「行政院應設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國家永續發展相關業務 之決策,並交由相關部會執行,委員會由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及社會團體各三分之 一組成」,賦予永續會法定位階,永續會下設 7 個工作分組及 2 個專案小組(永續 會,2020),其組織架構如圖 2-7。

圖片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圖2-7 臺灣永續會組織架構圖

永續會設置目的是加強環境保護、強化社會正義、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國土資 源、建設永續家園及追求國家永續發展,並且協助縣市建置永續發展架構及制定永 續發展推動計畫,因此,永續會自成立後即順應全球國際趨勢,制定臺灣相關永續 政策與行動規劃,有關聯合國重要政策與臺灣對應之永續發展歷程如表2-7。

表2-7 永續會對應國際制定歷程

時間 內容

1992 年 ◆聯合國發布二十一世紀議程

1996 年 ◆聯合國發布第 1 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2000 年 ◆聯合國發表千禧年宣言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網領 2002 年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

◇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2003 年 ◇將 2003 年定為永續發展行動元年

◇臺灣永續發展宣言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2004 年 ◇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2009 年 ◇永續發展政策綱領

2004 年 ◇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2009 年 ◇永續發展政策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