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北市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關係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北市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關係探討"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新北市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關係探討 Relationship investigation between local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New Taipei City

李曉芸 Hsiao-Yun Lee

指導教授:駱尚廉 教授 Advisor: Professor Shang-Lien Lo

中華民國109年6月

June,2020

(2)
(3)

誌謝

從沒想過自己會一腳踏進環工的世界,當初無心陪考公職進入了環保局工作 後,深覺非相關科系背景的我應該要再繼續學習,很幸運的進入了臺大環工所,雖 然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不同領域的世界,充滿著許多挑戰和不安,但每位老師對 於課程的用心安排以及認真教學,讓我這個環工界門外漢,得以很快的跟上腳步,

學習到許多新知也過了十分充實的兩年碩士班生活。

在求學期間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老師駱尚廉教授,總覺得老師是個充滿品 味的文人雅士,在專業學術上的豐富涵養以及認真的教學態度更是我學習的榜樣,

也由於老師細心的指導、溫暖的鼓勵,這份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另外也十分感謝 口試委員闕蓓德老師及鄒倫老師的指導與建議,使得這份論文更加完整。

在職進修是段辛苦的過程,家人與朋友的鼓勵常讓我備感溫馨,除了感謝我 的父母無條件支持外,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妹妹曉芳,她總是比我還關心我的課業,

不時的督促和激勵我,甚至會和我的妹夫一起幫忙研究我的課業,而他們兩個可愛 的小寶貝,沐比和啾比更是我的精神支柱,跨領域的學習常我覺得困難重重,但每 每看到她們的笑容就能一解陰霾,讓我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一路走來也受到很多人的鼓勵,謝謝我的好友彥妮、韻如、立民及格字,工 作上的長官長奎科長、彥伶主任,一起努力的同儕心潔、彭云、雅順、風光,還有 在論文上給我許多幫助的順雄學長,最後要感謝承偉,沒有他,我不會踏入環保的 領域,感謝他對於我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能專心在工作與課業上。

未來,也期勉自己要繼續充實自我、精益求精,將所學運用到工作上,期盼 對於臺灣的環境品質以及環境保育能貢獻自己小小的心力。

李曉芸 謹誌 2020.06

(4)

中文摘要

2015 年 9 月聯合國通過「翻轉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宣言,2016 年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正式生效,訂有明確期程及建立審查機制,持續以兼顧 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層面,作為2030 年前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指導方針。

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是不遺漏任何一人,故其較千禧年發展目標全面且完善,

然永續發展目標重要的是實踐與執行,身為地球村的一員,臺灣已於2017 年發表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新北市也在 2019 年成為全球前十個發表地方自願檢視 報告(VLR)的城市,皆是向國際揭露永續發展的決心,而本研究選定的新北市里環 境認證制度則是地方行動的具體實踐方案。

本研究以德爾菲法探討新北市里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性,篩 選出高度相關目標為SDG4:全民教育;SDG6:淨水與衛生;SDG9:工業、創新 與基礎建設;SDG11:永續城市;SDG17 夥伴關係,顯見里環境認證制度涵蓋了 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層面。進一步再以層級分析法探討里環境認證指標與上述5 個 目標的關聯程度則依序為低碳永續、環保推廣、循環資源、環境美化與巷弄乾淨並 列,最後則為公廁清新,本研究結果可推論新北市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目標具 正面關聯,且具差異性可做為未來推動或調整的參考依據。

新北市里環境認證制度帶來了一個新的思考,大至國家,小至個人都能透過 自我的行動與永續發展目標產生聯結,而地方政府可藉由良好制度的推動,帶領在 地居民實踐永續發展之在地思維,轉化為永續發展動能。

關鍵字:永續發展目標、環境認證指標、國家自願檢視報告、地方自願檢視 報告、層級分析法

(5)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adopted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eptember 2015 and effective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in 2016. The SDGs has the clear timeline and an inspection mechanism, continually to balance the three dimensions as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nd were the common guild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2030 globally.

The SDGs are universal, more completed and even better than the goal of 2000.

However, the critical step of SDG were to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As a member of global village, Taiwan had published the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NR) in 2017, and New Taipei City had published the 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 in 2019 and was one of the first ten cities whom had published the VLR in the world. These were the facts for revealing our determination of achieving the SDG.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of village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could be the practice a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sed Delphi method as the prediction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of villages in New Taipei City and SDGs. The results of highest correlated indicators of SDG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SDG4-Quality education, SDG6-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SDG9-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SDG11-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and SDG17-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These indicated the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of villages could cover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urthermore, we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heck the correlation of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of villages with above SDGs, the ranking as follow: 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motion, resource recycling, beauty environment and clean alley, and

(6)

the last one was fresh public toile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clud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of villages in New Taipei City had a positive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implentation or modification the future certification plan.

The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plan in New Taipei City bring out a new thought for the country and even for individual, to connecting their action with the SDG. The local government could promopt a well plan agenda and led the citizen to practi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ocal thinking, and transforming into the pow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dicators,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oluntary local review,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7)

目錄

誌謝 ... II 中文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圖目錄 ... IX 表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內容 ... 4

1.3.1 文獻回顧 ... 4

1.3.2 研究方法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2.1 全球永續發展概況 ... 9

2.1.1 永續概念發展時期 ... 9

2.1.2 地球高峰會 ... 11

2.2 永續發展目標歷程 ... 14

2.2.1 二十一世紀議程 ... 15

2.2.2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 16

2.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 ... 20

2.2.4 永續發展議程 ... 21

2.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 23

2.2.6 SDGs 與 MDGs 差異 ... 25

2.3 臺灣永續發展歷程 ... 27

(8)

2.3.1 臺灣 21 世紀議程 ... 29

2.3.2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 30

2.4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 ... 33

2.4.1 臺灣國家自願檢視報告 ... 38

2.5 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 ... 41

2.5.1 新北市自願檢視報告 ... 44

2.5.2 新北市 SDGs 檢視框架 ... 46

2.5.3 新北市里環境認證制度 ... 55

2.6 德爾菲法 ... 58

2.7 AHP 層級分析法 ... 59

2.7.1 AHP 理論假設 ... 60

2.7.2 AHP 應用步驟 ... 6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64

3.1 第一階段:德爾菲法 ... 64

3.2 第二階段:AHP 層級分析法 ...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8

4.1 德爾菲分析結果 ... 68

4.1.1 填答者資料分析 ... 68

4.1.2 問卷內容與架構 ... 69

4.1.3 結果分析 ... 70

4.1.4 結果與討論 ... 73

4.2 AHP 分析結果 ... 75

4.2.1 填答者資料分析 ... 75

4.2.2 問卷內容與架構 ... 76

4.2.3 結果分析 ... 77

(9)

4.2.4 第二層評估準則分析 ... 78

4.2.5 第三層評估因子分析 ... 79

4.3 總結 ...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5

附錄一 千禧年發展目標 ... 90

附錄二 永續發展目標 ... 93

附錄三 臺灣指標第二版系統架構 ... 114

附錄四 新北市里環境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關係探討-問卷(一) ... 118

附錄五 新北市里環境認證指標之永續發展效益-問卷(一) ... 127

(10)

圖目錄

圖1-1 研究脈絡關係圖 ... 4

圖1-2 永續發展各利害關係人檢視方式 ... 6

圖1-3 研究標的關聯示意圖 ... 7

圖1-4 研究架構 ... 8

圖2-1 永續發展目標建立之歷程 ... 15

圖2-2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 17

圖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決策歷程 ... 21

圖2-4 永續發展議程核心概念圖 ... 22

圖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 23

圖2-6 永續發展目標(SDGs)標的編碼方式 ... 25

圖2-7 臺灣永續會組織架構圖 ... 27

圖2-8 臺灣 21 世紀議程架構圖 ... 29

圖2-9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 32

圖2-10 歷年 VNR 國家數量及區域比例圖 ... 36

圖2-11 2017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 37

圖2-12 2018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 37

圖2-13 2019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 38

圖2-14 臺灣國家自願檢視報告架構圖 ... 39

圖2-15 VLR 撰寫步驟圖 ... 42

圖2-16 發表 VLR 於 IGES 之城市 ... 43

圖2-17 新北市健康城市及永續發展委員會 ... 44

圖2-18 城市 VLR 核心檢視目標 ... 47

圖2-19 AHP 層級架構圖 ... 61

(11)

圖2-20 AHP 成對比較矩陣圖 ... 62

圖3-1 本研究德爾菲法流程圖 ... 66

圖3-2 本研究 AHP 流程圖 ... 67

圖4-1 德爾菲法男女比例直條圖 ... 68

圖4-2 德爾菲法填答者工作年資比例圖 ... 69

圖4-3 第一階段研究設計概念圖 ... 69

圖4-4 SDG 三層面分類圖 ... 73

圖4-5 層級分析法男女比例直條圖 ... 75

圖4-6 層級分析法填答者工作年資比例圖 ... 76

圖4-7 本研究 AHP 層級架構圖 ... 76

(12)

表目錄

表1-1 傳統城市與永續城市比較表 ... 3

表2-1 永續概念發展歷程表 ... 10

表2-2 里約宣言核心原則 ... 12

表2-3 里約五大公約 ... 13

表2-4 千禧年發展目標優缺點分析表 ... 18

表2-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 24

表2-6 MDGs 與 SDGs 比較表 ... 26

表2-7 永續會對應國際制定歷程 ... 28

表2-8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版本架構表 ... 30

表2-9 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歷年主題表 ... 34

表2-10 臺灣 2030 永續發展核心目標 ... 40

表2-11 新北市 SDGs 檢視順序表 ... 46

表2-12 新北市 VLR 檢視框架一 ... 48

表2-13 新北市 VLR 檢視框架二 ... 49

表2-14 新北市 VLR 檢視框架三 ... 51

表2-15 新北市 VLR 案例成果彙整表 ... 53

表2-16 里環境認證指標說明表 ... 56

表2-17 AHP 評估尺度表 ... 62

表2-18 隨機指標(R.I)表 ... 63

表4-1 第一階段各評估因子平均數表 ... 70

表4-2 第一階段各評估因子變異係數表 ... 71

表4-3 第一階段各評估因子評選表 ... 72

表4-4 第一階段各評估因子評選總表 ... 74

(13)

表4-5 問卷一致性結果 ... 77

表4-6 評估準則權重 ... 78

表4-7 評估因子權重表 ... 80

表 4-8 評估因子綜合結果表 ... 81

(14)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87 年於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明確的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 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故永續發展是一種動態循環的過程、追求生生不息傳承後代 的重要精神,其內涵包含了珍惜資源、保護生態的永續環境;強調社會公平、創造 和諧的永續社會以及追求物質生活、便利富足的永續經濟。然而人類對許多自然環 境規律認識不足,以致未正確預估各種開發或生產行為而對環境造了長期影響,加 上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及環境狀態改變的不可逆特性,使得當開發利用超過環境閥 值 (限度值),即易導致環境生態系統失去平衡,一旦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將可能難 以恢復到原來的環境面貌,而目前由於環境議題的影響層面和範圍已更廣、更深,

因此人類應徹底了解並全力防止不可逆的環境問題發生(駱尚廉,蕭代基,2007)。

人類實踐永續發展的腳步可能遠遠不及環境崩解的速度(李永展,2012),面對 全球氣候變遷,各國不得不正視全球性行動的重要性,於是1992 年聯合國環境與 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於巴 西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其間通過「里約宣言」及「二十一世紀議程」,並簽署「氣 候變化綱要公約」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其中二十一世紀議程呼籲各國制訂永續 發展政策,鼓勵國際合作,加強夥伴關係以共謀全人類的福祉,可視為永續發展目 標的開端。而後 2001 年公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及 2016 年生效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都 為全球永續發展的願景及具體目標開啟了新的扉頁。

國際間的相互合作,到各個國家能將國家發展的目標路徑與永續發展的願景 作高度連結,都是永續發展是否能推展成功,世代延續的重要關鍵。然而永續發展

(15)

重要的是執行面的問題,倘若光說不練則流於紙上談兵。因此,近年來永續發展相 關議題已成為各國政府施政重點,甚至已是政治學、行政學、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 議題,並且成為主流(張世賢,2007)。

臺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成員,但秉持是地球村一員的概念,仍主動積極的回應各 項國際公約及規範。為了響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臺灣已於 2017 年發表了臺灣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NR),新北市也在 2019 年 7 月發表 了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不但是臺灣第一個發表的城市 也是全球前十個提出VLR 的城市,而臺北市隨後也在 2019 年 9 月發表 VLR,由 臺灣重要的城市相繼推出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可知永續發展目標的在地化思 維及行動方案已受到地方政的重視,除了國家政府願意展現行動力,實踐永續發展 目標,共同推動未來的願景以外,地方政府在永續發展的實踐上也扮演著極為重要 的角色,本研究即從全球角度、在地思維來探討地方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制定、計畫 方案的設計,成為永續發展的在地行動引領者。

1.2 研究目的

永續發展重視國家、各級政府、與非政府部門的利害關係人(如非營利組織、

一般企業、社區等)的參與,也重視在地行動的實例貢獻(杜文苓,李翰林,2008)。

城市永續發展聯盟(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ICLEL)1認為永續城市是永 續世界最重要的關鍵,2015 年城市永續發展聯盟發表的城市議題中即提到,城市 是決定各國永續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

永續發展概念最終須落實於地方行動,以一個城市為主體的永續性則以發展 永續城市為目標。對所謂永續城市在產官學界雖各有不同的詮釋,但重視人類發展 環境與生態系統間的平衡,其出發點是不變的。永續城市與傳統城市在經濟、社會

1 1990 年成立國際地方政府環境行動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ICLEI」, 2003 年改為「ICLEI-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16)

以及環境的層面已明顯不同(如表 1-1),永續城市已由追求經濟成長邁向環境永續 的方向,在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間尋求平衡點,使城市的發展具備全球競爭的視野 及更能滿足世代間對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渴望(陳冠位,2012)。

表1-1 傳統城市與永續城市比較表 城市

面向 傳統城市 永續城市

經濟面向 注重短期之經濟成長 注重長期之經濟發展

經濟成本第一 兼顧經濟、社會及環境成本平衡

商業導向 保護導向

強調生產效率、資源密集 強調循環經濟、資源有限 社會面向 消費趨勢(consumption-driven) 消費與保護之平衡觀

強調充裕且便宜的供應 強調資源保育與再利用

以人類為中心,人類支配環境 環境倫理,人類與環境相互依賴 環境面向

環境是豐富的資源

環境資源有限性,環境狀態改變為 不可逆

環境衝擊對經濟是外部性 環境衝擊對經濟是內部性 修護導向

(rehabilitation-oriented)

預防導向

(prevention-oriented)

忽略環境之衝擊 重視環境敏感性之設計

資料來源:陳冠位(2012)及本研究彙整

本研究即探討城市邁向永續發展願景的在地行動化,選定新北市政府自 2013 年開始推動的里環境認證制度(下稱里認證),由其里認證指標作為評估因子探討其 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聯性,以研究地方政府如何以環境指標認證 方式,引導鄰里社區與城市人民共同實踐永續發展目標,使永續發展行動方案落實 於生活中,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17)

1. 藉由文獻回顧,瞭解永續發展歷程及永續發展目標意涵。

2. 以臺灣國家自願檢視報告及新北市自願檢視報告,探討國家與城市呼應 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在地作為。

3. 探討新北市里認證指標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關聯性之高低,期透過本 研究提升永續發展之在地化思維與效益。

1.3 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分為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兩大部分。

1.3.1 文獻回顧

文 獻 回 顧 以 全 球 化2 (Globalization) 、 國 際 化 (Internationalization) 及 在 地 化 (Localization) 的脈絡(圖 1-1)關係依序探討,說明如下:

圖1-1 研究脈絡關係圖

1. 全球化:文獻回顧第一部分為全球永續發展概況,主要是蒐集國際永續發展 歷程資料,有關永續概念在東方遠古時期亦有相關文獻,如論語述而篇:「子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釣魚打獵不一網打盡,才能留下生生不息的資

2 全球化:時空概念的變化、文化互動的增長、世界所有居民都面臨共同問題的增加、相互聯繫

和相互依存的增強、跨國行為體的發展和跨國組織網絡的擴展,以及全方位的一體化。(Robin Cohen, P. Kennedy,2012)

(18)

源(劉阿榮,2007)。惟後續近代討論永續發展概念多以 1962 年「寂靜的春 天」一書為濫觴,故本研究主要以西方永續概念發展、聯合國主要國際會議 及永續發展目標建立歷程為內容,討論近代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2. 國際化:永續發展目標背後所隱含的觀念、定義及方法可隨各國國情及發展 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臺灣的永續發展目標應以合於我國社會、經濟及環境 狀況加以調整修正,而不是全盤移植其他國家的指標系統(葉俊榮、施亦任,

2005)。故接續全球永續發展歷史進程及永續發展目標歷程後,文獻回顧第 3 節及第 4 節將以臺灣永續發展概況為內容,探討面對全球永續發展議題,

臺灣如何回應以期與世界接軌。

3. 在地化:達成永續發展的方式應是全球思維、國際合作與在地實踐,依據環 境基本法第4 條:「國民、事業及各級政府應共負環境保護之義務與責任。」, 因此文獻回顧第 5 節以新北市為例,探討城市或地方政府如何呼應國際永 續發展目標,以在地化角度制定政策、推動各項計畫以及帶領市民共同執行 永續發展行動。

如以利害關係人角度探討,則可分為國際、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團體到民眾 個人,對檢視永續發展目標達成成效分別有不同檢視方式(如圖 1-2),說明如下:

1. 國際:以 2015 年聯合國通過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全球共同基準。

2. 國家:以自願承諾發布的國家自願檢視報告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NR),作為各國向全球宣示其實踐之成果與決心的代表文件。

3. 中央部會:可發表部會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Departmental Review, VDR),

臺灣目前有審計部為呼應「阿布達比宣言」3之倡議,於2019 年提出的審計 部自願檢視報告。

3 2016 年第 22 屆會員代表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 INCOSAI)通過

「阿布達比宣言」(Abu Dhabi Declaration),宣示各國審計機關將聚焦 2030 永續發展議程並做 出貢獻。

(19)

4. 地方政府:城市可以發表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 VLR)作 為城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自我檢視執行成果,目前臺灣已發表城 市為新北市及臺北市,本研究以新北市為主要目標對象。

5. 企業:企業永續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 CSR)已是企業間對於 企業永續社會責任揭露的共同趨勢,依據KPMG 2017 年企業責任報告書指 出,SDGs 在發布兩年後已與全球企業發展出強烈共鳴,至 2017 年約有 4 成的前 100 大(N100)4與全球前 250 大企業(G250)企業於其報告書中揭露 SDGs 的對應情形,而臺灣亦有 31%企業於報告書中呼應 SDGs。

圖1-2 永續發展各利害關係人檢視方式

另永續發展探討或評估仍有許多目標對象,如永續校園、永續社區等等,然本 研究係探討地方政府環境認證指標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之聯結程度,因此範疇係 界定在國際、國家、地方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討論。

1.3.2 研究方法

經由文獻回顧蒐集及探討國際與臺灣永續發展後,本研究目標進一步聚焦在 新北市的永續發展政策,因新北市為臺灣第一個發表自願檢視報告(VLR)的城市,

具有指標性意義,而新北市政府永續發展的執行單位為市府一級局處單位以及 28 區公所(不含烏來自治區),各區公所向下推展則為鄰里單位,再向下推展則為里民

4 N100 是由 49 國家中約 4,900 個樣本中營收前 100 名公司。

(20)

(個人),因此本研究選定新北市自 2013 年起首創的里認證指標做為研究標的,里 認證係由機關所制定之計畫,設定環境認證指標及各項指標之執行作為,由專家學 者實際考核評比通過後視為該項指標通過認證。本研究為探討新北市環境認證指 標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意涵之關聯性,以期瞭解環境認證指標與與 SDGs 關聯程 度(圖 1-3),並做為日後強化該認證制度永續發展內涵的參考。

圖1-3 研究標的關聯示意圖

本研究方式以上述說明確定分析要素後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先以德爾菲法 由實際訂定計畫的相關科室主管及承辦人以問卷填寫的方式,評估里認證指標與 永續發展目標(SDGs)關聯性高低,求取指標權重後擇定關聯性高的目標,作為第二 階段評估準則之依據。第二階段則由上述擇定之SDG 目標作為評估準則,再由里 認證委員及實際協辦人員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後以AHP 層級分析法加以分析探討,

期望研究結果能顯示新北市里環境認證指標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之關聯程度,以 及期望找出關鍵 SDG,做為未來新北市里環境認證指標內涵調整之依據,並作為 相關機關單位在永續發展相關計畫制定上的參考,研究架構如圖1-4。

(21)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內容與架構

文獻回顧

全球永續發展概況 研究方法 臺灣永續發展概況

永 續 發 展 歷 史 進 程

AHP 層級分

析法

德爾菲 法

國 家 自 願 檢 視 報 告

地 方 自 願 檢 視 報 告

新 北 市 里 認 證 指 標

問卷設計

AHP 層級分析法

結果分析

討論與建議 德爾菲法

圖1-4 研究架構

(22)

2.1 全球永續發展概況

本章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份以全球永續發展歷史進程介紹國際永續發展之 重要會議及規約,第二部分為臺灣永續發展現況介紹,以瞭解面對國際永續發展的 腳步,臺灣的中央與地方是如何的回應,最後一部分則是針對本研究使用的德爾菲 法和AHP 層級分析法做基本論述。

2.1.1 永續概念發展時期

永續概念思想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62 年美國自然文學作家 Rachel Carson 所發表的「寂靜的春天」,其著作對於生態所提出的觀點喚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 高度重視。從此環境問題由一個邊緣層次,逐漸成為全球政治與經濟議程的中心 (林德昌,2005)。

1972 年由梅多(D. L. Meadow)為首的歐美科學界人,組織了羅馬俱樂部,發表 了「成長的極限 (The Limits to Growth)」,此團體對全球問題展現悲觀主義,認為 世界人口快速擴張,工業化伴隨而來的是污染、糧食不足及自然資源耗損,世界將 面臨災難性的崩潰,人類終將走到極限,因此該報告提出了零成長與限制成長才能 避免災難發生,此一論述引起全球普遍性的討論,成為當時環境保護運動的理論根 據,也為1972 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奠定了基礎(林德昌,2005)。

1972 年 6 月在瑞典舉行的斯德哥爾摩會議,可說是歷史上首次討論環境保護 議題的國際會議,由113 國共 1,300 多名代表參與「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並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 議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簡稱人類 環境宣言,會中表達了對於未來環境的擔憂,提出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呼 籲人類共同為保護自然環境努力,是有史以來針對環境問題給予國際性的規範。

(23)

1980 年在《世界保育策略》5(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出現了「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用字,是目前公認最早使用永續發展一詞的出版品,

1980 年 3 月聯合國大會也首次使用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呼籲全 世界「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 係,以確保全球的永續發展」(李永展,2006)。

1983 年 11 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由當時挪威首相 Gro Harlem Brundtland 擔 任主席,共有來自經濟、社會、政治及教育等各不同領域專長的22 名成員,而其 中14 名來自發展中國家,因永續發展的概念在發展中國家要具體實踐,依然充滿 困難與挑戰。聯合國要求WCED 以永續發展作為基本綱領,制定全球的變革日程。

1987 年 WCED 於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中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將永續發展定義為「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需求的 發展」,其核心思想是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永續能力、社會公平和人民積極參與 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所追求的目標是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 分發展,而這些都必建立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後代子孫的生存和發展構成 威脅上(孫志鴻、林冠慧、劉彥蘭、江映瑩,2011)。至此奠定了環境、社會與經濟 兼容並蓄發展的重大意涵。上述永續發展概念歷程整理如下表2-1。

表2-1 永續概念發展歷程表

年份 代表人物或組織 重要進展

1972 年 Meadow 羅馬俱樂部

1. 成長極限說

2. 悲觀主義,用一個簡單的模式引起人們對於 自然資源耗損的重視

5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 署(UNEP)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共同出版

(24)

年份 代表人物或組織 重要進展 1972 年 6

聯合國第一次人類 環境會議

1. 歷史上首次為環境保護召開的國際會議 2. 闡釋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生命共同體概念

1980 年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 、聯合國環 境規劃署(UNEP)及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 會(WWF)

1. 永續發展一詞出現於世界保育策略著作中 2. 1980 年 3 月聯合國大會首次使用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詞

1983 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WCED)

1. 以永續發展作為基本綱領,制定全球的變革 日程。

1987 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 員會(WCED)

1. 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中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 來(Our Common Future),正式闡述了永續發 展的觀念

2. 奠定了環境、社會與經濟兼容並蓄發展的重 大意涵

資料來源:李永展(2006)、林德昌(2005)及本研究彙整 2.1.2 地球高峰會

雖然永續發展的概念已然萌芽且受到國際重要,世界各國也紛紛對於環境議 題制定相關政策,然而環境問題卻依舊存在甚至惡化,尤其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 等等與地球生物息息相關的問題仍不見成效,是以概念性的宣示或是願景原則之 設定無法與實際成效產生鏈結,無法使得世界各國衡量執行成果,因此永續發展應 朝向更為有效、具體且明確的方式論述,而將環境議題明確界定目標的開端一般認 為是1992 年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該會議為全球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企圖尋找 平衡的重要里程碑,影響著後續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及公約的制定。

(25)

1992 年 6 月聯合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簡稱

「Rio 會 議 」, 又 稱 聯 合 國 環 境 與 發 展 會 議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 UNCED),會議公布了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其 中第4 條明確指出「為實現永續發展,環境保護應被視為整體發展的一部份,而且 不應獨立於發展之外」,並發表了12 項核心原則(如表 2-2),由此可看出里約宣言 確實呼應了1987 年永續發展的定義,並以此為發展願景。

表2-2 里約宣言核心原則

編號 原則

1 國家主權(State Sovereignty ) 2 發展的權利(Right to development ) 3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 生活與健康環境的權利(Right to life and a healthy environment) 5 不造成環境危害的義務(Duty not to cause environmental harm) 6 跨世代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7 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8 共同但責任不同(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9 評估環境影響的義務(Duty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impacts)

10 公眾參與的權利、環境民主(政府有義務建立公民與非政府組織獲取環境 資 訊 的 流 程 )(Righ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 Environmental democracy (Obligates governments to establish a process for citizens and NGOs to obtai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11 人類共同的資產(Common heritage in mankind) 12 人類共同關切的議題(Common concern of mankind) 資料來源:鄭欽龍(2014)

(26)

地球高峰會同時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與森林原則(Statement of Forest Principles),以及氣候變化綱要公約(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和生物多 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草案,與里約宣言,合稱里約五大公 約,由這些重要文件的通過,可以看出從 1972 年到 1992 年的 20 年間,國際社會 關注環境的焦點,已由環境保護的層次,擴展到環境與發展的層次(林德昌,2005)。

里約五大公約分別有其重要意涵,整理如表2-3。

表2-3 里約五大公約

名稱 重要意涵

里約宣言 Rio Declaration

通過年月:1992 年 6 月

1. 揭示永續發展理念,強化公民參與並兼顧未來世代 2. 各國有責任確保其境內活動不會損及他國環境

3. 強化全球技術與資訊合作,慎用國際貿易手段達成永續 發展

二 十 一 世 紀 議 程 Agenda 21

通過年月:1992 年 6 月

1. 四大主題:全球性社會經濟問題、資源的保育與管理、

各主要團體的角色貢獻及實施方案 2. 備載 2,500 餘項行動建議

森林原則

Statement of Forest Principles

通過年月:1992 年 6 月

1. 如何使全球所有類型的森林永續經營達成初步共識 2. 強調原住民權利與生物保育的重要性

3. 各國應評估森林開發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並採行降低 損害的措施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Convention on

簽署年月:1992 年 6 月 生效年月:1994 年 3 月

(27)

Climate Change 主要內容:

1. 抑制溫室氣體排放

2. 公約強調對應氣候變遷是世界各國責任,但因各國發展 狀況不同,容許各國負有不同的責任

3. 附錄一(Annex I)成員(共 38 個,包括 OECD24 國、13 個 經濟轉型國家及歐盟)於 2000 年將二氣化碳等溫室氣體 減量至1990 年水準

4. 非附錄一(Non-Annex I)國家(共 134 個)則進行本國溫室 氣體排放資料統計

生物多樣性公約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簽署年月:1992 年 6 月 生效年月:1993 年 12 月 主要內容:

1. 主旨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其成分的永續利用,透過適 當的基金,公平合理分配基因資源使用所獲得的利益,

包括基因資源取得的管道及相關科技的移轉

2. 各締約國應配合其特殊國情與能力,整合相關部門的策 略、計畫及方案以達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 3. 恢復與重建瀕臨絕滅的物種,採行措施以保護區域內的

多樣性生物資源 資料來源:林駿(2002)

2.2 永續發展目標歷程

永續發展的概念從1962 年「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已發展了 30 年,其意涵雖已 逐漸為人所知,也已開始付諸行動,但如何衡量永續發展的成效卻付之闕如。直到 1992 年里約會議才真正奠定了日後各國際公約、規範採取具體量化,明確目標的

(28)

時代。里約會議有著其歷史上重要的地位,國際之後再召開環境與發展會議,即以

「里約後幾年」(Rio+)表示,因里約會議不但明確的將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轉化為 具體行動方案,也界定了各國的權益與義務的原則,將以往著重環境保護的層次提 升到環境與發展的層次。

里約宣言與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簽署,可說日後永續發展目標建立的重要依據,

有關永續指標建立之重要歷程可以二十一世紀議程為開端,其作為1992 年至 2000 年以前的永續發展願景及方向,為了持續維持永續發展動能,聯合國也積極在設定 期程到達前即開始展開下一階段討論的工作,以期時程到達後能無縫接軌。因此在 二十一世紀議程後接續的即是千禧年宣言及2001 年公布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MDGs 為 2001 年至 2015 年全球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之後接續即為 2016 年生效 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SDGs 作為 2030 年前的指導方針,整理如下圖 2-1,並分 別在下一節就其重要性說明。

圖2-1 永續發展目標建立之歷程 2.2.1 二十一世紀議程

自從1992 年的巴西地球高峰會以來,永續發展已逐漸由傳教士的論述轉變為 腳踏實地的行動方案(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2005),其中里 約會議發表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第40 章表示各國政府「應建立永續發展目標,以作 為政府各階段決策之堅實基礎,而資料收集及分析的方法應予以改進」。由此可知,

(29)

二十一世紀議程明確要各國政府建立永續發展目標,而二十一世紀議程也是首次 提供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工作藍圖,亦是各國推動永續發展政策的範本。

而 二 十 一 世 紀 議 程 另 一 個 重 要 意 義 在 於 揮 別 了 以 往 限 縮 在 生 態 永 續 性 (Baker,et al.,1997),開啟除了環境以外的重要議題討論,如性別平等、兒童福利、

貧窮及貿易等等議題都被納入永續指標的範疇當中。而這種像用一個袋子將所有 議題收納的概念,學者之為「環境乾坤袋」現象(葉俊榮,1999),不再侷限環境層 面而是囊括了包羅萬象的議題,也顯示環境問題的複雜程度,非僅僅只是加強自然 生態的保育或維護環境資源即可解決,而是須整合多面向跨領域的議題,才有可能 相輔相成達到綜效。

二十一世紀議程分為四大主題,包含全球性社會經濟問題、資源的保育與管理、

各主要團體的角色貢獻及實施方案,而後於每一方案訂定行動依據、目標、活動和 實施手段,共計備載2,500 餘項行動建議,各國政府據以做為 1993 年至 2000 年間 執行永續發展的工作藍圖,紛紛開始制定具體政策與相關計畫,聯合國又於 1997 年推動「進一步執行二十一世紀議程方案」,旨在落實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具體成效。

然而二十一世紀議程雖獲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但實際執行成效卻不彰,但無論如 何二十一世紀議程已經為永續發展開啟了新一頁,使得永續發展真正邁入具體政 策及行動方案。

2.2.2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永續發展是解決全球因人類活動及經濟發展等所造成環境、生態及資源耗竭 的共同方法,全球面臨因經濟競爭而造成的貧窮與區域發展不均的經濟與社會問 題,使得貧窮國家的環境惡化問題也相對嚴重。因此1990 年代後聯合國、世界銀 行與已開發國家再度對於永續發展的經濟、環境與社會三層面反思,反思後認為貧 窮為拖垮全球經濟發展與環境退化的原因,但也需藉發展經濟才能解決貧窮問題,

之後環境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 (杜文苓、李翰林,2008)。

(30)

2000 年 9 月 189 位世界領袖簽定千禧年宣言 (Millennium Declaration) ,並於 2001 年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簡稱 MDGs),MDGs 是一套具體可評量的指標,以簡 單明瞭的圖示傳達8 大目標(goal)(如圖 2-2),分別為目標 1:消滅極端貧窮及飢餓;

目標2:普及基礎教育;目標 3:性別平等並賦予女性權利;目標 4:降低兒童死 亡率;目標5:改善產婦保健;目標 6:對抗愛滋病、瘧疾及其他疾病;目標 7:

確保環境永續以及目標8:全球發展夥伴關係。由排序目標 1 為消除貧窮與飢餓,

即可看出 MDGs 對於改善貧窮的重視程度,顯示世界各國已經展開了前所未有的 努力,以滿足世界上最貧窮和最弱勢群體的需求 (Oleribe, O. O., & Taylor-Robinson, S. D. ,2016)。

資料來源: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聯合國,2015) 圖2-2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MDGs 另一特點是有明確期程設定,自 2001 年提出後將期程設定在 2015 年,

作為2001 年至 2015 年間全球願景,期望各國能共同合作達成目標,MDGs 除了 8 大目標外,也再細分為18 個標的(trget)與 48 個評量指標(indicator),以量化或可具 體達成的指令表達,有利於各國制定政策及方案。2005 年時聯合國再將就業、獲 得生殖健康服務、獲得愛滋病毒治療和生物多樣性的機會共 4 項列入新標的,同 時也就評量指標做了評估與增減,因此更新為 21 個標的和 60 個評量指標。另有

(31)

關MDGs 的 8 大目標、標的以及 2015 年成果整理於附錄一。

MDGs 簡單明瞭、便於溝通的特性,有助於政府和援助機構聚焦,維持政策的 一貫性,其最受到肯定的是其對於「發展」,給予了清楚明確的定義,使得執行有 所依據,同時也讓所謂的發展程度能夠被評量與比較,然而 MDGs 的結果也受到 許多質疑,如過於偏重經濟、健康項目進度落後、已開發國家參與不足、環境持續 惡化及各區發展不均等缺失(曾育慧、江東亮,2014)。

為了改善MDGs 的缺失以及籌劃 2015 年後的發展機制,聯合國於 2011 年成 立聯合系統任務小組(UN System Task Team),針對 MDGs 的執行狀況做研究分析,

以 便 作 為 2015 年後新發展框架的依據,該任務小組發布了 「Review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MDG Agenda to foster development:Lessons for the post-2015 UN development agenda」報告,將 MDGs 以整體概念特性、形式編排及執行狀況三大 項來分別探討其優缺點,整理如表2-4。

表2-4 千禧年發展目標優缺點分析表

項目 優點 缺點

整體概念 特性

1. 給於人類發展不同操作面向 及優先順序,以利制定相關政 策

2. 簡單明瞭且統一一致的發展 框架

3. 對於低度發展中國家給予特 別關注與資源

4. 有助於建立全球夥伴關係發 展

1. 概念發展過程缺乏多元參與,

以致最後偏重以援助者為核 心(donor-centric)

2. 未涵蓋千禧年宣言中所有重 要議題

3. 對部分目標議題投入不足(如 環境永續、社會正義等) 4. 對於可促進發展的行為者的

想像過於侷限

5. 未考量各地起始狀況差異性

(32)

形式編排 1. 目標清晰明瞭

2. 有助於政策的監測與檢討 3. 增強各國統計與數據資料整

理能力

4. 強化國內與國際間數據資料 的統合與整理

1. 部分目標無明確量化依據,如 目標 8 的子項目

2. 未考慮人口型態變化的影響 3. 由上而下的運作模式

4. 缺乏將全球目標納入國家政 策及對地域性做差異的具體 實施辦法依據

5. 缺乏針對弱勢族群設置的衡 量標準,重視量化忽略質化面 向以及忽略目標之間的關聯 性

執行狀況 1. 提供具體改善的缺失的方法 2. 提供共同框架與合作機會 3. 促進不同形式的跨區域合作 4. 可依據各國狀況調整目標內

1. 忽略了地方特性與發展進程 的複雜性

2. 各個目標獨立作業,忽略了政 策與計畫間的合作機會 3. 量測方式可能使得低度發展

區域的進步成果被忽略 4. 經濟相關目標容易執行,而忽

略了制度和結構面的改革 資料來源:吳宜瑾(2018)

聯合系統任務小組也於2012 年提出「了解我們想要的未來(Realizing the Future We Want for All)」,定義了全球發展 11 個重要主題,包括不平等、治理、衛生、環 境永續、人口、水、成長與發展、衝突與脆弱性、糧食安全及營養、教育和能源,

該報告被視為永續發展目標的前身(吳宜瑾,2018)。

(33)

2.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

為了接續 MDGs 於 2015 年到期後的全球目標,並且改善 MDGs 的缺失,聯 合國除了於2011 年成立聯合系統任務小組外,也於 2012 年 7 月成立後 2015 年發 展議程高階專家小組 (High-level Panel of Eminent Persons on Post 2015 Development Agenda),目的是匯聚聯合國發展出來的相關討論,該論壇已於 2013 年 6 月發布

「新的全球夥伴關係:透過永續發展消除貧窮與轉型經濟(A new global partnership:

Eradicate Poverty And Transform Economies Through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內 容為聯合國對後2015 年發展議程的願景,及提出了 12 項後 2015 年發展議程的目 標,代表聯合國體系對發展議程的具體意見(吳宜瑾,2018)。

另依據2012 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之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簡稱 Rio+20)成 果文件「我們想要的未來 (The Future We Want) 」,由聯合國成員國代表於2013 年 1 月組成開放工作小組(open working group, OWG),OWG 主要工作是在 2014 年提 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因此 2014 年 9 月第 68 屆 大會OWG 即提出該草案,即為 SDGs 17 個目標的草稿(吳宜瑾,2018)。

由上可知聯合國自2012 年起即開始蒐集多方意見,期望改善 MDGs 缺失並避 免重蹈 MDGs 由少數技術官僚在閉門會議的覆轍,且聯合國認知民眾參與公共事 務程度逐漸提高以及社群媒體日益普及,因此除以傳統的國家和議題做為討論的 單位外,也採創新方式加入公眾意見,如網路票選和即時結果分層分析、開放個人 和公民團體上傳影片或文字建議,並促成先進國家與其他國家整合特定議題的意 見後共同提出報告等等。無論是創新或傳統手法,共同點均為容納弱勢國家與弱勢 族群的聲音,盡可能做到全面的公眾對話。這些機制帶動頻繁的意見交流,有助於 凝聚共識和日後的目標執行(曾育慧、江東亮,2017)。

這一連串的討論及獲得公眾意見參與的方式,可簡單分為2012 設定為機制建 立年,成立如上所述的各種任務小組;2013 年為腦力激盪時期,各任務小組就負

(34)

責的議題討論;2014 年為協商與討論,這時期開始匯聚各方意見並建立草案或報 告,最後在2015 年達成共識正式提出並通過永續發展議程(如圖 2-3)。

圖2-3 後 2015 年發展議程決策歷程 2.2.4 永續發展議程

針對接續MDGs 的 SDGs,聯合國提出了六大指導原則,希望落實制定 SDGs 框架的完整性及改善MDGs 的問題,六大指導原則如下(新北市政府 VLR,2019):

1. 國家目標在地性 National ownership 2. 多方參與式方法 Participatory approach 3. 各國普及廣泛性 Universality

4. 不遺漏任何一人 Leaving no one behind 5. 人類權利為基礎 Human rights based 6. 永續整合多元性 Integrated approach

在指導原則底下,SDGs 可歸結出三大特點:

1. 普遍性(Universal):作為全球規範的準則,以所有國家為對象,目的是擴 大所有國家和行為者必須分擔建設永續發展世界的責任。以往MDGs 只著 重在發展中國家,但實際上,已發展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作出的決定將影響 到其他地區的消除貧窮和包容性。

2. 整合性(Integrated):以全面均衡概念,期望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大面

(35)

向之間的平衡。SDGs 目標、標的和評量指標皆以考量社會、經濟和環境 的因素,且目標和目標之間亦有重要聯繫。

3. 變革性(transformative):SDG 宣言指出「每個國家有首當其衝的責任,要 為自己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負責。」,即所有國家都被要求解決國內以及全 球的貧困與不平等現象,減少以往對於其他國家資源挹注的依賴。

最終,2015 年 9 月聯合國大會上全球領導人同意通過「翻轉世界:2030 年永 續 發 展 議 程 宣 言(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並且以「5P」作為核心概念(如圖 2-4):

圖2-4 永續發展議程核心概念圖

1. 人類(people):主要對應 SDG1、2、3、4、5 及 6,強調社會發展,希望終 結貧窮與飢餓,確保所有人類可以平等且健康的在環境中綻放潛能。

2. 繁榮(prosperity):主要對應 SDG7、8、9、10 及 11,強調經濟發展,在經 濟成長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也要兼顧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 星球(planet):主要對應 SDG12、13、14 及 15,強調環境發展,必須保護 地球防止退化,積極的遏止氣候變遷,應採用永續的方式消費、生產及管 理自然資源。

4. 和平(peace):主要對應 SDG16,強調發展原則,建立和平、公正、包容、

(36)

沒有恐懼與暴力的社會。

5. 夥伴關係(partnership):主要對應 SDG17,強調發展方法,包含籌措財源、

技術、培力、貿易及各種系統性的推動方式,並持著全球團結的精神,共 同推動永續發展的夥伴關係。

由 5 個核心原則可看出 SDGs 蘊含環境倫理精神,由人類中心至生命中心提 高到地球生態中心,甚至宇宙中心倫理將整個宇宙生命共同體概念皆納入其中(駱 尚廉等,2007),在此 5P 架構當中,人類與地球是永續發展的二大主角,人與人、

人與物種、人與環境,彼此禍福與共,只有互相維護保全才能達到繁榮與和平的結 果。這個框架整合了每一項目標,使目標彼此相連,同時確保每一項都朝向永續發 展(曾育慧、江東亮,2014)。

2.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由OWG 制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於 2015 年通過,並於 2016 年 1 月 1 日 正式生效,比照MDGs 一樣採用簡單易懂且色彩鮮明的圖示作為 SDGs 意象圖(圖 2-5),也和 MDGs 一樣訂有明確期程,SDGs 設定為 2016 年至 2030 年間全球永續 發展目標,以推動全球共同努力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宣言願景。

]

圖片來源:聯合國官網

圖2-5 永續發展目標(SDGs)

(37)

SDGs 共有 17 個目標(goals)(表 2-5),分別有不同的主題,然各主題間的目標 相互關聯,每個目標底下另制定其標的和評量指標,共計有 169 個標的與 232 項 評量指標(詳見附錄二),以利各國依循執行及審查,在標的設定上,有部分是延續 或延伸MDGs 的標的,有部分則是 SDGs 才有的新項目,另有一部分為執行方法,

於下一節說明。

表2-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目標

項次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1 消除全球一切貧窮

2 消除飢餓,確保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生活及促進各年齡層福祉

4 確保平等及優質的全民教育,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及所有女性之賦權

6 確保及永續管理水資源及衛生設施

7 確保人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穩定、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8

促進永續及共享的經濟成長,達成全面且高產值就業,使人人都有適當 的工作

9 建構抗災的基礎建設,推動永續且共享的工業化,並鼓勵創新 10 縮小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11 建設包容、安全、抗災及永續的城市與村落 12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13 採取緊急措施對抗氣候變遷及其衝擊

14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15

保護及促進陸域生態系永續利用,永續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逆轉土 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消失

16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 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17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措施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資料來源:聯合國官網

(38)

SDGs 另一特點為強調執行方法(Means of Implementation, Mol),凡與達成 SDGs 有關的國際公約協定、財務資源、技術創新、人力資源、夥伴關係之發展皆 屬於此一範疇。在目標1 至 16 中如為執行方法則以 a、b、c、d 方式編碼,與其他 標的以數字編碼作為區分,而目標17 的夥伴關係內容雖以數字編碼但均為執行方 法(Mol) (吳宜瑾,2018) (如圖 2-6)。

資料來源:吳宜瑾(2018)

圖2-6 永續發展目標(SDGs)標的編碼方式 2.2.6 SDGs 與 MDGs 差異

SDGs 是以 MDGs 為基礎,從 2012 年後執行一連串的協商討論後所訂定出來 的目標,期望能針對原有 MDGs 的缺失加以改善,並再度以經濟、社會與環境三 個面向做更為完備的考量,一般認為 SDGs 與 MDGs 比較有四項差異(吳宜瑾,

2018),分別說明如下:

1. 目標對象:MDGs 旨在處理貧窮國家的發展問題,但卻導致已開發國家缺乏 誘因提供資源,而貧窮國家也缺乏資源推動政策。SDGs 的設計則可讓不同 發展階段的國家,依照各自的發展問題制定相應的發展政策。

2. 議題範圍:2000 年通過的 MDGs 宣言與最終產出的八個目標無法全數呼

(39)

應,仍侷限在經濟、社會層面。而SDGs 的 17 個目標涵蓋的議題更為多元 且全面,包含了經濟、環境及社會等永續發展的關鍵元素。

3. 資源分配: 因 MDGs 目標間較無關聯,因此涉及不同面向的目標時,容易 造成利益團體遊說以確保他們所關心的重點議題得到更多支持,為了避免 資源競爭關係和任務破碎化,SDGs 特別重視各個目標間的聯結性以及所有 目標的整合,並且注重各目標的均等進展。

4. 政治因素:MDGs 較忽略政治因素,但往往政治是影響執行成效的重要因 素,因此SDGs 目標 16 特別指出和平與安全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針對MDGs 與 SDGs 的基本比較,整理如表 2-6。

表2-6 MDGs 與 SDGs 比較表

項目 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 永續發展目標(SDGs) 生效年份 2001 年 2016 年 1 月 1 日正式生效 核心理念 聯合國千禧年宣言 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 執行期間 作為 2001 年至 2015 年的永續發

展方針

作為 2016 年至 2030 年的永續發 展方針

制定過程 閉門會議、缺乏開發中國家參與 多元參與,建立工作小組並廣泛 的諮詢各利益關係人意見

目標對象 以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為主 以全球所有國家為對象

主要面向 社會層次為主 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因素

主要內容 8 大目標、擴增為 21 項標的及 60 個評量指標

17 大目標、169 項標的及 234 項 指標

成果評核 追求整體目標達成 注重各國家在目標執行上的均等

發展

資料來源:吳宜瑾(2018)、新北市政府(2018)及本研究整理。

(40)

2.3 臺灣永續發展歷程

臺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加上位處歐亞板塊交界使 得天然災害頻繁,而由於臺灣國際政治地位特殊,在多數國際環境議題上始終處於 被動的狀態。然而永續指標拓展了環境運動的空間、資源與量能,也讓臺灣在全球 化的趨勢下,能與國際社會有更多元的互動,擴大與其他國家間互動的管道(葉俊 榮等,2005)。

臺灣為呼應1992 年里約宣言提出的「全球考量,在地行動」,於 1994 年 8 月 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1997 年 8 月將該小組提升為「行政院國家 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2002 年 11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

該法第 29 條:「行政院應設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國家永續發展相關業務 之決策,並交由相關部會執行,委員會由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及社會團體各三分之 一組成」,賦予永續會法定位階,永續會下設 7 個工作分組及 2 個專案小組(永續 會,2020),其組織架構如圖 2-7。

圖片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圖2-7 臺灣永續會組織架構圖

(41)

永續會設置目的是加強環境保護、強化社會正義、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國土資 源、建設永續家園及追求國家永續發展,並且協助縣市建置永續發展架構及制定永 續發展推動計畫,因此,永續會自成立後即順應全球國際趨勢,制定臺灣相關永續 政策與行動規劃,有關聯合國重要政策與臺灣對應之永續發展歷程如表2-7。

表2-7 永續會對應國際制定歷程

時間 內容

1992 年 ◆聯合國發布二十一世紀議程

1996 年 ◆聯合國發布第 1 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2000 年 ◆聯合國發表千禧年宣言

◇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網領 2002 年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

◇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2003 年 ◇將 2003 年定為永續發展行動元年

◇臺灣永續發展宣言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2004 年 ◇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2009 年 ◇永續發展政策綱領

◇第 2 版永續發展目標系統

2015 年 ◆聯合國發表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及 SDGs

◇推動綠色經濟之策略與方向

2016 年 ◇開始參考聯合國 SDGs 研訂我國永續發展目標 2018 年 ◇臺灣永續發展目標

備註◆表聯合國事項;◇表臺灣作為或發表文件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42)

2.3.1 臺灣 21 世紀議程

臺灣永續發展重要文件當屬「21 世紀議程一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其 內容架構係參考聯合國二十一世紀議程及考量臺灣地理、人文、自然及經濟發展等 條件後所制定,2004 年 11 月再修訂為「臺灣 21 世紀議程一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 策略綱領」,以永續海島台灣為主軸,向外以永續經濟、永續環境及永續社會三面 向延伸(圖 2-8),為臺灣首部永續發展策略及行動指導方針。

圖片來源:臺灣21 世紀議程一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圖2-8 臺灣 21 世紀議程架構圖

(43)

2.3.2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於 1996 年發布了第 1 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後, 再於 2001 年發布了第 2 版指標系統,其指標撰寫方式為 PSR 架構與 DSR 架 構,而聯合國於2007 年發布第 3 版指標系統,則改由主題範疇及對應指標作為架 構,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也因應國際撰寫架構的不同而轉變,整理如表2-8。

表2-8 永續發展指標系統版本架構表

年代 組織 版本 撰寫架構

1996 年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 會(UNCSD)

第 1 版永續發展指標 系統

DSR

2001 年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 會(UNCSD)

第 2 版永續發展指標 系統

DSR

2003 年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 會

第 1 版臺灣永續發展 指標系統

PSR(海島臺灣) DSR(都市臺灣) 2007 年 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

會(UNCSD)

第 3 版永續發展指標 系統

主題(themes)與次主題 (sub-themes)

2009 年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 會

第 2 版臺灣永續發展 指標系統

面向(themes)議題 (sub-themes)及指標 (Indicator)三層次架構 臺灣永續會於2003 年發表了第 1 版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係以國際經濟合 作發展組織(OECD)於 1994 年提出指標兼具有因果關係的「壓力一現狀一回應」

(Pressure-Sate-Response, PSR) 及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修改後的「驅動 力一現狀一回應」(Driving forces-State- Response, DSR)架構為制定依據。說明如下:

1. PSR 架構:是指人類活動造成自然環境品質及資源改變,此一改變社會必須 有所回應,如訂定相關政策、方案及計畫等等,以改變人類活動後的改變,

(44)

進而使壓力改變(減低),藉由動態的循環引導人類與環境間取得的良好互動,

期能朝向永續發展的方向。

2. DSR 架構:則是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UNCSD)加以修改,認為以「驅動 力」標取代「壓力」較符合實際需求。因UNCSD 認為「壓力(P)」指標較適 用於環境議題且較為負面,而「驅動力(D)」指標則可涵蓋社會、經濟與制 度觀點,較為全面且較可同時表達正面及負面影響的驅動力因素(蔡慧敏,

2014)。

臺灣由於地理環境特殊,雖四面環海為海島型國家,然而由於中央山脈關係使 得都市發展東西迥異,臺灣本島有近 80%的人口居住於西部且高度都市化,因此 永續會於民國97 年發表的第一版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分為海島臺灣及都市臺灣 兩部分,說明如下(永續會,2008):

1. 海島臺灣(Island Taiwan) :根據 PSR 架構,「現況(S)」指標係呈現環境生態 品質,「壓力」指標係指造成環境生態壓力的社會與經濟活動。回應指標為 改善現況與壓力之制度量能建立與調整,分為五個系統:

(1) 「環境現況」:指標可反映臺灣的氣域、水域、陸域污染現狀。

(2) 「生態現況」:評量可再生資源的現況,以反映質量的變化。

(3) 「社會壓力」:以對永續發展施壓的社會面為對象,掌握造成壓力的來源。

(4) 「經濟壓力」:主要探討經濟活動對臺灣的環境及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共 分成消費型態、產業結構、能源使用三大範疇。

(5) 「制度回應」:評估政府改善生態及環境的狀況,減低社會及經濟對環境 造成的壓力的制度量能(capacity building)。焦點在如何建構機制,使社會 運作時能適當地分配資源、協調環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衝突,並使整體 的發展方向朝向永續發展的境界。

2. 都市臺灣(Urban Taiwan):都市發展指標的選擇方式是基於永續臺灣評量系 統中指標之角色特性考量,期望在代表都市發展的生產、生活、生態與生命

(45)

四個範疇能夠選擇適當的指標來代表其發展的永續性,並且能夠概括驅動 力(D)、狀態(S)與回應(R)三種類型的指標,以突顯都市為動態的有機體,並 觀察個別指標的互動狀況。

有關第一版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圖如下圖2-9。

資料來源:97 年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評量結果報告 (永續會) 圖2-9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6

2001 年 UNCSD 公告了第二版指標系統,以「社會」、「環境」、「經濟」及「制

6 過漁即是過度捕魚,又稱過度捕撈,指捕魚產業將魚類資源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下。

6

(46)

度」四個面向,以 DSR 為架構,並分為各種主題(themes)與次主題(sub-themes),

進而選擇次主題下之適用指標,共計 15 個主題、38 個次主題及 58 個指標(UN,

2001),永續發展指標由 DSR 架構慢慢朝向主題基礎(theme-based)之架構。

2007 年 UNCSD 公告第三版指標系統,則完全調整為以議題或主題導向(theme- based)為主,不再考量 DSR 架構,訂出共 14 個主題、40 個次主題、50 個核心指 標,包含其他則共計96 個指標(UN,2007) 。

為與國際接軌,臺灣於2009 年發布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也改以主題架構方式 撰寫。臺灣第二新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主要參考UNCSD 公告第三版指標系統、臺 灣第一版永續發展指標以及臺灣永續發展政策綱領、國際永續發展評比指標(ESI、

EPI)及先進國家永續指標等。整合後以面向(Theme)、議題(Sub–theme)及指標 (Indicator)三層次架構撰寫,主要面向、議題及指標詳見附錄三。

永續會自 2003 年發表第 1 版指標系統後,每年均會公布前一年度之指標評量 結果。年度指標評量的過程係由各指標主政機關提報前一年度之數據,透過永續建 置之「永續發展指標計資訊管理系統」計算指標初步結果,再邀集相關單位及永續 會委員召開年度指標檢討會議,確認各項指標之數據、評量結果及報告撰寫內容後,

公布於永續會資訊網站作為公開資訊(永續會,2020)。

2.4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NR)是聯合國「2030 年永續 發展議程」後續行動與審查的一部分,旨在追蹤所有國家「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

的實施與進展,包括永續發展目標與具體目標,審查具有實質性與專業性,並將結 果對外開放。透過VNR 使得各國形成夥伴關係,並且交流學習,彼此分享成功因 素、面臨挑戰、經驗及教訓等(鄭景鴻、王雨讓、侯仁義、柯亮群,2019)。

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High-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為公認的 SDGs 全球審查與追蹤機制之平台,主要任務為提供永續發展政

(47)

治領導、指引和建議、審查落實相關承諾的進度,並加強整合經濟、社會和環境等 三個永續發展層面。每年七月在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 的主持下召開部長級會議,每四年則會在聯合國大會主持下召 開國家首長級會議。其會議分為兩大主軸,第一是專題,第二即為國家自願審查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 VNR),分別介紹如下:

HLPF 第一部分為專題,自 2016 年公布實施 SDGs 後,HLPF 於 2017 年至 2019 年,每年皆訂定當年度主題及核心SDG 目標,而 2020 年主題為:「加快行動和變 革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十年行動和行動成果發表」,目的是為了使各國順利達 成2030 議程,共同承諾加速進行及設定項目,整理如表 2-9。

表2-9 永續發展高階政治論壇歷年主題表

年代 主題 目標

2017 年

在 變 動 中 的 世 界 消 除 貧 窮 及 促 進 繁榮

2018 年

邁 向 永 續 且 韌 性 的社會

2019 年

賦予人民權利、確 保包容與平等

2020 年 加速行動及改革, 共同承諾加速進行項目包括:

(48)

以 實 現 永 續 發 展 10 年計畫

(一)不遺漏任何人(Leaving no one behind) (二)準備足夠資金並妥善運用

(三)強化各國執行力道

(四)透過各級單位協調,提出整合式解決方案 (五)強化地方層級的執行力並提高執行效率 (六)降低災害帶來的風險,提高防災韌性 (七)強化國際間合作,共同解決問題與挑戰 (八)透過科學、技術與創新來協助目標的達成 (九)強化 SDGs 相關的資料收集與統計

(十)透過各國高層論壇持續討論與改進行動方案 資料來源:聯合國官網及本研究自行整理

國家自願檢視報告(VNR)是各國在 HLPF 上就其國内執行 SDGs 成果及優 先規劃議題進行口頭報告,主要目的為各國間就SDGs 議題相互交流與學習,

包括成功案例、面臨的挑戰或失敗的經驗等等,期使各國透過經驗交流討論出 解決方案,轉化為促進2030 年議程的實際行動,自願性評估報告也是各國展 現落實進展與影響政策的有用的工具。為了有效落實永續發展目標,各國應將 其納入各國相關政策框架,因此評估報告中應展現的架構有目標和具體指標 所採取的措施、評估實際成果,各國應說明為實現2030 年議程所採取的具體 行動方案,而成果展現應以數據、監測和評估作為支撐。

依 據 聯 合 國 經 濟 社 會 與 事 務 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United Nations, DESA)資料,於 2016 年共有 22 國首次提出 VNR,2017 年則有 43 國提出;2018 年共有 46 國,2019 年共有 51 個國家提出(圖 2-10),報告其為實施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 17 個 SDGs 所做的努力(DESA, 2019)。

(49)

資料來源:Synthesis of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s 2018(DESA) 圖2-10 歷年 VNR 國家數量及區域比例圖

2017 年至 2019 年已發表 VNR 個國家區域分布圖,分別如圖 2-11 至 2-13。依 據DESA 發表的 2019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指出 2020 年 7 月,預 計有50 個國家向 HLPF 提出其國家自願檢視報告,其中 28 個為首次發表、22 個 第二次發表。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 Network,

SDSN)也會在會後,出版當年度查核結果,並且說明各國評分、相關措施及檢討,

以供各國借鏡參考。(鄭景鴻等,2019)

(50)

資料來源:HLPF 官網

圖2-11 2017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資料來源:HLPF 官網

圖2-12 2018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數據

圖 2-12 2018 年發表 VNR 國家區域圖
圖 2-14 臺灣國家自願檢視報告架構圖
圖 2-16 發表 VLR 於 IGES 之城市
表 2-12  新北市 VLR 檢視框架一  SDG11 標的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11  新北市 VLR  (列舉一項對應符合指標)  是否可量化且符合效 益  11.1  西元 2030 年前,確保所有的人 都可取得適當、安全及負擔得 起的住宅與基本服務,並改善 弱勢家庭生活狀況  為協助弱勢家庭解決居住問題,符合資格者可申請住宅補貼津貼民國(下同)107 年已有 1 萬 5, 177 戶獲准申請  V  11.2  西元 2030 年前,為所有的人提 供安全的、負擔得起、可使用 的,及永續發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re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imension include: (1) the commitment of the administer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chool

From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obtains some capability indicators in four functional areas of market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human

From analyze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find the overall OEM/ODM competence indicators sequence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 Taiwan are manufacture

From“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eries”, by Saaty,T.L., 1994,

Keywords :Tourism industry, Green hotel, Key success factor (KS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nsistent fuzzy preference

Key words: travel agency, service quality,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ality Function

【Keywords】Life-Cit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MADA);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Fuzzy exten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Keyword: Cyberytutor SiteServer, Quality improvement index, Kano mode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ality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