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從中文電子期刊資料庫搜尋,國內目前僅有一篇以社工 人員幸福感為主題的碩士論文。若以幸福感為搜尋關鍵字,則發現有近千篇期刊 論文,其中大多數來自教育、輔導、護理、醫療、管理和運動休閒等專業的研究,

顯示幸福感在國內學術界相當熱門。然而,近年來社工學界雖然對於社工人員的 服務困境與挑戰的討論較多,但有關正面探討如幸福感的討論卻付之闕如,顯然 社工人員的幸福感議題尚未受到重視與關注;另一方面,社工人員所面臨的服務 困境與挑戰如此複雜與多元,難道沒有幸福感嗎?為何有許多社工人員依然留在 工作條件差的環境下,仍公而忘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國外研究的情形也和 國內雷同,六年內針對社工人員幸福感的研究僅發現二篇。這三篇國內外的研究 中,兩篇為量化研究,一篇先量化後質性的研究,從幸福感高的受訪者了解其幸 福感的內在主觀感受與想法(Shier & Graham., 2011)。

由前述亦可以發現影響幸福感的因素非常複雜,受到先天與後天,個人與環 境等相關因素交織之影響,包含:客觀條件、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

社會化歷程等等,對社工人員的幸福感產生暫時或長期累積轉換的影響。本研究 就社工人員職場特性與關注焦點,僅就相關研究報告作概況性的整理:

壹、影響幸福感的相關因素

一、客觀條件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

客觀條件因素對產生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包含:年齡、性別、婚 姻狀況、教育程度、工作年資、工作收入、宗教信仰、健康狀況等等。

(一) 年齡

在 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指出成年中期(31-50 歲)的成人,若順利 通過發展任務,則會精力充沛,主動積極,具有生產力,熱愛家庭,關懷社 會,有責任心與正義感。尤其是,個人即使年長仍然持續有生活目的與個人 成長的機會(引自 Ryff & Singer, 2008)。因此,隨著年齡增長,個人越懂得紓 解壓力與釋懷,因而越有幸福感(謝玫芸 2008;黃郁婷等,2011;溫文傑,

2011)。李境(2012)研究中以 Super (1957)生涯成熟理論觀點指出生涯成熟可 以預測個人在工作滿意度、幸福感與離職率等。然而,亦有研究指出隨著年 齡增長,愉悅活動明顯減少,幸福感隨之降低(張珮琦,2008),在跨世代研 究結果亦如此(Keyes, 2007),且年齡對生活滿意度和不愉悅感受只有些微的 影響。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年齡與幸福感是沒有相關的(陳佳琳,2011)。因 此,年齡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是沒有一致的結果,即使有小變化也要視幸福 感測量組成因素而定(引自 Diener et al., 2009)。

(二) 性別

性別與幸福感的相關性有不同的研究結果,有的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幸 福(謝玫芸,2008);另有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幸福(Lu, 2010;張珮琦,2008);

然而,也有研究無法顯示性別在幸福感的差異性。因此,性別對幸福感的影 響需要考量研究對象性質與性別比例等其他因素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 (溫文傑,2011;陳佳琳,2012)。

(三) 婚姻狀況

大部分的研究指出已婚者的幸福感高於未婚者或鰥寡失婚者(林崇逸,

2007;謝玫芸,2008;張珮琦,2008;溫文傑,2011;黃郁婷等,2011;張 家婕,2012),且也會因已婚的男女性別、婚姻年數、婚姻滿意度等的主觀 幸福感有所差異。然而,在大規模的縱貫研究顯示婚姻對快樂不會造成長期 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受到人格特質的影響(Diener et al., 2009)。

(四) 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意味著工作能力較高,較能應付工作的困境與挑戰,發展機會 較多,工作收入與社會支持較多,相對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的體驗也會較 多。然而,仍有研究顯示高教育程度者的幸福感未必比低教育程度者高(林

崇逸,2007;張珮琦,2008;溫文傑,2011;黃郁婷等,2011),或是教育 程度與幸福感沒有顯著相關(謝玫芸,2008;張家婕,2012)。

(五) 工作年資

工作年資或機構年資高的人相對來說,對工作的熟悉度、專業能力與服 務品質較為穩定與具有自我/工作效能,問題解決能力較高,經過一段時間 的適應與調適,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已達成平衡(溫文傑,2011;張家婕,

2012);但亦有研究也指出工作年資與幸福感沒有顯著相關(郭珮怡,2008;

許智威,2011)。

(六) 工作收入

工作收入在過去所有相關研究中一直被認為與幸福感有密切關係,工作 收入與經濟負擔似乎畫上等號,當收入越多,相對的幸福感就越高,是工作 付出後所獲得的酬賞(林崇逸,2007;張珮琦,2008;黃郁婷等,2011);但 亦有研究指出工作收入與幸福感沒有顯著相關(溫文傑,2011)。然而,不論 是個人或國家發展程度,工作收入的確對幸福感有些微影響,尤其是當個人 的物質欲望高於財富時,提高工作收入,個人才會覺得獲得好處,進而感到 滿足。

(七) 宗教信仰

有研究顯示宗教信仰與幸福感有顯著相關(Soons &Kalmijn, 2009;黃韞 臻、林淑惠,2008;李嘉惠,2010;黃郁婷等,2011;溫文傑,2011),宗 教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易引起人們對生命的意義、目標與整合等心靈寄託 與安定人心之外,另一方面透過教友們的支持,成為個人重要的社會支持來 源,帶給個人正向的能量與思維,將困境視為挑戰的積極面對。

(八) 健康狀況

身心健康不僅是主觀感受,亦是客觀測量因子,在實際健康狀況差不多 的人當中,自覺身體狀況不佳的人,較易焦慮和感到不幸福(施建彬、陸洛,

1997);再者,健康是幸福感重要的成分之一,人們不快樂和其生心理健康、

與他人關係有很大關聯(Jordan, 2007)。亦即健康狀況越佳者,幸福感越高,

且生心健康者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支持,進而影響其幸福感的感受 (林頡翔,2011)。此外,壓力工作環境和不良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有關,社工 人員的疾病多於其他部門,且缺席率較高(Coffey et al., 2004)。因此,健康狀 況除了反映出工作壓力的影響外,亦是幸福感的重要內涵之一。

二、主觀條件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

過去許多研究多著重在客觀條件因素與幸福感的關係,但近年來研究者

逐漸將研究重點放在主觀條件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或是幸福感對主觀條件 因素的影響,然而,幸福感的組成要素有健康、親密關係、信仰或社會參與、

工作滿足和信任同胞(Jordan, 2007),其中包含多元主客觀條件因素。研究者 認為幸福感是個人本身、個人與外界情境長期交互作用所累積產生整體正向 之主觀感受。因此,依據研究者對幸福感之定義茲將各種主觀條件因素與幸 福感的關係分別整理說明如下:

(一)個人本身因素:

在此所謂個人本身因素為正向人格特質、正向情緒、正向認知與主觀生 心健康感受等對幸福感的影響。人格特質能夠描述個人的行為規則,個人會 依據人格特質表現該特質被形容的方式行動(引自葉光輝譯,2012)。亦即正 向性格者對人性是相信且肯定的,願意付出心力,面對挑戰,同時會營造正 向、溫暖的氛圍,帶給他人快樂,進而提升幸福感(張書豪,2008)。此外,

溫文傑(2011)研究指出社工人員特質傾向於和善性,且內控性、外向性、和 善性、嚴謹性、開放性等人格特質與幸福感呈正相關,神經質與幸福感呈負 相關。曾艾岑(2009)研究發現教師工作價值觀中的利他、人際關係、自主與 休閒健康、自我實現對幸福感具有正向預測力,此與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工 作性質雷同,是否同樣能預測社工人員的幸福感呢?Waterman (2007)研究大 學生自我認同狀態與幸福感關係的研究中發現個人的自我認同越成功(定性 型認同),幸福感越高。

另一方面,正向情緒對個人想法與行動有獨特的效果,會拓展思考與行 動的可能性,並增加可及的想法與可能的行動範圍,例如:使人願意接受挑 戰、提升持續行動的動機、處理事情具有彈性、面對困境有復原力,減輕負 向壓力的影響等正向影響(引自葉光輝譯,2012)。對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的社 工人員而言,能保有對自己、他人與世界保有正向情緒與觀感,是相當重要 的,其帶來的影響涉及層面相當廣泛與深遠,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二)環境交互作用:

從幸福感相關理論與研究發現,幸福感的知覺感受不僅受到個人本身特 質、情緒狀態的影響,還包含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如:社會支持、人際 關係、組織制度與文化、工作壓力、角色壓力,以及透過操作干預活動等,

當個人知覺到環境對個人的支持、關懷與提供正向氣氛與環境時,不僅有益 於健康,如:症狀少、痛苦小、肺功能較好 (Pressman & Cohen, 2005;轉引 自 Diener et al., 2009),同時,個人的幸福感會隨之提高。亦即幸福感是伴隨 正向結果之後出現(Lyubomirsky et al., 2005;轉引自 Diener et al., 2009),社 會支持、工作成就、自我效能、人際關係良好,如:知己好友數越多,或者 擁有穩定的交往關係,幸福感也會較高。因此,正向環境不僅能紓解負向情 緒,也能渲染正向情緒。

1.組織支持與干預

減少組織限制、增加員工、行政支持、獎勵制度、了解工作者困難與 提供教育訓練,能夠降低工作負擔(Coffey et al., 2004;引自 Van Hook, &

Rothenberg, 2008),亦即除了知識、技能、專業技術、和處理個案的協助 之外,社工人員需要適當的訓練、督導、諮詢和支持,才能在保護個人幸 福感和服務低功能家庭的工作之間維持平衡(DHHS, 2007)。Fordyce (1977,1983)指出干預方案(如:學習模仿快樂者的特質-有組織性、持續忙 碌、投入社交、發展正向觀點、健康人格),或者是後來研究發現引進仁 慈、感恩等優勢特質的干預活動,皆能夠有助於提升主觀幸福感(引自 Diener et al., 2009);除此之外,組織文化、組織氣候,以及組織所提供的 員工協助方案亦能有效調解員工困擾事件(林栢章,2009;許智威,2011)。

Wallace 和 Lemaire (2007)研究醫生的幸福感因素指出醫院和部門的文化 價值和規範會影響醫生是否能夠獲得在工作困境中向外求助的支持,進而

Wallace 和 Lemaire (2007)研究醫生的幸福感因素指出醫院和部門的文化 價值和規範會影響醫生是否能夠獲得在工作困境中向外求助的支持,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