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工人員對職場幸福感的詮釋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社工人員對職場幸福感的詮釋

本研究強調社工人員對職場幸福感的主觀理解與詮釋,所以首先將焦點置於 社工人員何以投入社工專業的生活情境與脈絡下,對從事社會工作的內在真實感 受與觀點,進而深入探討社工人員對幸福感受的心理歷程與行為轉變的過程與意 義,最後產生對職場幸福感的詮釋。

壹、從事社會工作的緣由

社工人員投入社工專業依據投入職場動機,可區分為覺察反思投入與隨遇而 安投入。覺察反思型的社工人員又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社工人員當時有 其個人生命議題待處理,欲解決其個人問題而從原本其他專業領域轉入社工專業,

發現社工專業的幫助,畢業後持續從事社會工作;第二種類型的社工人員則是因 為其生活環境與個人特質的生命脈絡而選擇主修與從事社工專業;第三種類型的 社工人員則是在自主進入社會工作學系,但在大學修業期間才開始對社會工作產 生認同,亦培養出專業知能,畢業後持續從事社會工作。

在隨遇而安型的社工人員方面也分為二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過去所學和工 作的專業不同,畢業後因為要到外面謀職而開始與社會工作接觸;第二種類型是 以老師為職志,但因為聯考篩選機制落入社會工作學系,修業期間對社工專業逐 漸產生自我與專業的認同,以致畢業後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務。

一、覺察反思型 (一)生命議題

生命議題會促發個人投入社會工作行業,受訪者的某生命階段中存在著困擾 或問題事件,如:自我探索、人際關係等生活困擾,並試圖解決個人議題,在透 過參與助人組織後,覺察個人對未來職涯的期待,如受訪者 C。或者在早年生命 階段中思索生命存在的意義,轉換原有的專業領域而選擇投身社工專業,進而發 現社會工作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個人議題,更是有專業方法的幫助他人,最後 將社工專業視為職志,如受訪者 C 及受訪者 F。

受訪者 C:「…之前的背景…對社工不是很了解…回到自我…遇到一些困難、

狀況…了解自己到底要什麼…喜歡社會工作,…比較貼近自己想要做的工 作。」(C1)

受訪者 F:「原本讀五專國際貿易科…人際關係沒有很好,一直在思考人活 著到底有什麼意義《笑笑說》?,…對社工沒有很了解,大概類似張老師。…

一方面想要對自己的了解,再來是可以去幫助別人。」(F1) (二)生活脈絡

個人成長的生活背景也會影響個人是否願意投入社會工作,社工人員對生活 背景的感知與對個人內在的認識,即使對社工專業不甚了解,仍可透過自我覺察 特質、興趣等相關因素,進而選擇投入社工專業,如受訪者 B。此外,社工人員 因個人生命經驗、生活環境與社會工作具有關連性,因而主動選擇進入社會工作 領域,從學習中才真正了解社會工作是什麼,如受訪者 J。

受訪者 B:「填志願…只知道社工是助人的工作,…跟志工不一樣,…不適 合從商…唸這個應該會很開心,又可以幫助別人<<齊笑>>…是自己特質的關 係。」(B4)

受訪者 J…本科系畢業…家族中有身心障礙…住家在特殊學校的附近…還蠻熟悉的…工作對象…

對社工是陌生的,…不太知道在做什麼…是念了之後才知道在做些什麼。」(J1) (三)專業認同

此類型與前兩種類型相同的是修習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前,僅初淺認知社工專 業是門助人工作。不同的是,前兩種類型是受訪者在回溯當初選擇修習專業領域 的想法,發現過去的生命議題和生活脈絡是與社工專業有些淵源,而此類型則是 經過社工專業養成之後,對社工專業進行反思進而認同該專業,以致畢業後從事 社會工作。

1.自覺社工具專業發展性

社工人員選擇畢業後投身社工專業,不僅除了和受訪者 B 一樣,從工作過 程中發現社會工作的助人特性很符合自己的人格特質之外,在思索職涯規劃時,

覺得社工專業的未來具有發展性,喜愛工作可能所帶來的挑戰性,因而畢業後持 續從事社會工作,如受訪者 D。

受訪者 D:「是大學念的學系,也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發展的領域。…可發展 的比較廣,比較符合自己喜歡求新求變,想要廣的服務工作,…跟我的性格、

工作態度,比較適合我,因為它比較廣泛、多元,也比較有挑戰性。」(D1) 2.專業自信因素

社工人員對自身是否擁有專業能力的自信心,也會影響其是否選擇從事社會 工作的考量。從專業培養的過程中,社工人員大致了解社會工作實務現場的狀況,

以及社工人員在專業服務可能所需肩負的職責與面臨的挑戰,即使很認同社工專 業的價值與信念,但很可能因專業能力的自信心不足而未一畢業即從事社會工作,

如受訪者 E 嘗試在其他行業工作三個月後,因為對社會工作比較熟悉而返回社 會工作領域。

受訪者 E:「唸社工系,…剛畢業曾應徵…無關的工作,…很快跳回社工領 域,…感覺可以伸張正義,…擔心自己能否做…,所以先看看其他的可能,…」

(E1)

綜上所述,因自我覺察而主動選擇從事社會工作的受訪者與社會工作的淵源 都來自於自己本身對生活脈絡、生活事件、生命經驗的感受與評價,透過個人努 力,主動將社會工作與世界產生連結,進而對他人與社會具有貢獻。不論是個人 特質、生命議題或是專業認同,顯示社工人員從事社會工作的情緒感受與認知從 微視層面到中介層面最後到鉅視層面都有所觸發,進而形成對從事社會工作的整 體感受。此猶如心理幸福所認為的幸福感是透過個人自我覺察、自我了解,進而 靠著努力與才能所爭取的(Ryff &Singer., 2008)。

二、隨遇而安型

(一)專業草創期的因緣際會

民國 69 年台灣各縣市政府始陸續聘用社工人員,當時的社工專業正是草創 時期,社會工作尚未法制化,專業制度尚未建立,社會工作的形象對社會大眾來 說仍然相當陌生(詹火生,2007;秦燕,2012)。而受訪者I 及 H 完成學業適逢 80 年代初期,對於當時進入社會工作領域的社工人員來說亦是如此,社工專業在尚 未完備,社福單位尚未講究社工專業,只要因緣際會或適逢招聘即可加入。

受訪者 I:「之前…當代課老師,…被問你要不要跟未婚媽媽工作?…進去…

做會計…邊做收出養…工作也還蠻不錯的…是一個助人的工作…。」(I1) 受訪者 H:「我 68 年…我是唸法律系。…那時候我有想要結婚,我不想繼

續待在家,看到社會局在找人,需要法律系的,我就去考試,還不錯,我考 上…。」(H1)

(二)升學制度下的第二選擇

過去因升學制度未能達到適性、適才、適所的功能,即使社工人員在選擇領 域時將老師列為第一個選擇,或考量到未來想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而將社會工 作視為第二個選擇,進而進入社工專業的養成教育,但他們藉由四年的專業洗禮 後,從學習中開始認同社工專業,進而畢業後即從事社會工作,如受訪者 A。此 外,也有社工人員同時受到第一類型中生活脈絡的影響選擇進入會工作專業,如 受訪者 G。

受訪者 A:「…第一份工作一直到現在都在同一個單位,當初想進社工主要 的原因是我一直很想做跟人有關的工作,在我的選擇裡是想當老師,社工其 實是排在老師後面的順位…」(A1)

受訪者 G:「…921 大地震…弟弟…叛逆,…有機會長期關照那邊的青少年,

開始覺得社會工作是有意義跟有趣的,…生命經驗…是滿好的空間跟機會…

家人覺得讀老師好…不小心進了社工…不認識社工…」(G1)

不論是因緣際會或升學制度的命運安排下,社工人員們剛開始大致是隨遇而 安的人,誤打誤撞進入社工專業,而開始他們漫長的社會工作之路,在「做中學」

的過程中,藉由實踐、體驗和反思後,逐漸在社工專業紮根,這十至三十幾年的 社工生涯中從未曾真正離開過社工專業。他們對於從事社工專業所持有的想法是 什麼?他們何以從一而終、始終如一而樂此不疲呢?

從受訪者進入社會工作的時代背景與緣由可以知道,社工人員雖然剛開始對 社工專業懵懵懂懂,似懂非懂,但在社會工作教育養成或從事社會工作的過程中,

皆慢慢對社工專業產生認同,自我省思個人的人格特質、生心理狀態與社會工作 的性質相符,發現社工專業亦符合其對工作價值與意義的期待,且從中獲得一些 幫助與成長,為他們的人生帶來不同的影響和意義。在此與主觀幸福感所言「個 人喜歡自己的生活,對整體生活認知和情緒的正向評價即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 (Diener, 1984)」不謀而合。

貳、從事社會工作的反思

受訪者認為在現行社工專業的環境與制度之下,社工專業逐漸獲得社會大眾 的認同,社工人員也因工作年資的增長,社工專業能力提升,處理事情的成熟度 也夠了,漸漸地能夠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以及能將專業做得更細緻,服務更有品 質,如受訪者 D 及受訪者 I。

受訪者 D:「…走到現在,還蠻開心的是以前覺得困難的點可能沒有了,那 我就會繼續的往前走,而且工作熟悉度增高,自己在工作上更順手,減輕自 己的焦慮,讓我更容易去面對說我接下來這份工作。」(D2)

受訪者 I:「…我覺得做的更細緻,…也更專業囉。」(I2)

受訪者皆是從事十年以上社會工作的資深社工人員,直接服務經驗也都超過 十年以上,在從事社會工作中皆能透過反思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狀態與看見,以

受訪者皆是從事十年以上社會工作的資深社工人員,直接服務經驗也都超過 十年以上,在從事社會工作中皆能透過反思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狀態與看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