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壹、研究者的角色與立場

Hutchinson 和 Wilson(1994)建議在進行訪談之前,研究者要先確認自己的角 色與立場,在訪談過程扮演互補的角色,運用引導與催化技巧,幫助受訪者在自 然的情境中,敞開心胸,充分表達自己。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要創造出讓受訪者 在無拘無束的情境下敞開心房說明自己內在的想法與感受(引自潘淑滿,2003)。

研究者帶著的研究角度、經驗、感受與態度都會影響著訪談中雙方的互動,以及 受訪者所描述的生命經驗。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擔任訪談者、紀錄者與資料分析者 等角色。由於本研究主題之產生是源於對社會工作場域的觀察與親身經歷的體會、

困惑,對於社工人員在整個鉅視系統下的樣貌,以及社工人員在追求幸福人生的 心路歷程感到好奇,因此,研究者是帶著「在實務工作中的專業困頓與追求幸福 之路的掙扎」的角度進入本研究中;再者,研究者過去六年的實務工作經驗,深 刻體會在私人機構與公部門下社工人員的困難與掙脫出一條活路的力量,讓我更 好奇其他身為社工人員是如何追求自己職場上的幸福。因而,相對於受訪者而言,

研究者的立場是「局內人的局外人」與「拜訪者」,透過訪談的方式與受訪者互 動,進而從受訪者蒐集豐富的資訊,了解他們這一路上的心路歷程與心境轉變的 完整圖像,不從受訪者的生活情境脈絡抽離,才不至於扭曲社會行動之意義(潘 淑滿,2003)。

貳、資料收集

質性研究方法最普遍的資料收集方法是深度訪談法,它是一個有目的、有問 題導向的談話,以有效的溝通與說明,獲取所需的資料(簡春安、鄒平儀,2004)。

研究者創造一種夥伴關係的情境,聆聽與觀察受訪者,透過雙方積極談話與雙向 語言溝通過程,共同建構出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行動的意義,進而透過詮釋過程,

將被研究者的現象與行動還原再現(2003,潘淑滿)。由此可知,訪談是一種有目 的性的談話過程,藉此了解受訪者的認知、看法與感受。而本研究欲了解受訪者 擁有幸福感的心理歷程與轉變,重視受訪者的主觀感知與對事件的理解,因此,

深度訪談法應是本研究最有效的資料蒐集方式。

一、半結構式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依據嚴謹度分為三種類型:結構式訪談、無結構式訪談、半結構 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是結構式與無結構式訪談之間的資料收集方式,依據研究 目的與問題設計訪談大綱或訪談指引,以半開放方式提問。對特殊議題以較為開 放的態度會有意外的收穫;受訪者在訪談過程當中受到較少限制,較會開放反思 自己的經驗;倘若研究者要深入了解個人生活經驗或進行資料比較,都是使用半 結構式訪談的優點(2003,潘淑滿)。因此,本研究依據文獻檢閱、研究問題與目 的將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擬訂訪談大綱,作為訪談過程的指引與參考。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在實際訪談前設計一份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內容包含與研究主題與 目的相關之問題與概念,作為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的提醒。訪談問題是根據研究 問題與文獻探討而發展出來的,內容包含二個部分:受訪者個人背景資料、受訪 者在職場中的幸福感經驗與詮釋。每個問題都依據受訪者的特質與訪談情境做適 度的彈性運用與調整,避免引導或暗示,以求得最真實原始的資料(如附件二)。

三、訪談札記

除了將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所提及的重要詞彙、重要事件及時標記在訪談札 記之外,於訪談結束後盡速記錄受訪者的非語言訊息,如:眼眶泛紅、提筆書寫、

態度激昂、微笑、大笑等,紀錄研究者當時的想法與感受以及往後訪談須注意的 事項。盡量完整詳實記錄訪談過程,避免研究者選擇性記憶與主觀偏見,以提升 研究的可靠性與可驗證性之外,亦作為資料整理與分析的參考之一(如附件三)。

四、資料編碼

研究者將訪談的錄音內容謄寫成逐字稿,重聽訪談錄音檔,在逐字稿上加註 聲音、表情、姿態等,校正逐字稿的錯誤與刪除無關的語助詞或贅字。依照受訪 者陳述的內容順序進行第二組第一次編碼,並寄回給受訪者修正。接著依照段落 編號進行資料分析,待研究結果分析完成後,將本研究報告引用個別受訪者的資

料再進行第二組第二次編碼,將同一段落不同節數依序編號,使編碼較為簡潔、 001-999

阿拉伯數字二碼 編碼為 B1、B2-1、B2-2、B3、B4、B5、B6、B7、B8、B9。

五、資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