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一般變項不同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比較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幼兒一般變項不同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比較分析

本節旨在考驗幼兒的一般變項不同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為本研究問題 3-1~

3-6,研究者以獨立樣本 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驗一般變項不同的幼兒在社會 行為各層面與整體的差異情形,以瞭解幼兒之社會行為是否會因幼兒的「性別」、「年 齡」、「出生序」、「手足數」、「BMI 值」以及「缺課率」不同而有所差異。

一、性別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性別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其量 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1 所示。

由表 4-3-1 可知,性別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總量表」之中達顯著,表示幼兒 的社會行為,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且女生(M=101.95;SD=14.25)的分數顯著 優於男生(M=98.76;SD=13.94),亦即女生相較於男生展現較正向的社會行為。在國 內研究中,有關性別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並無一致結果,但本研究的結果與簡淑真(1985)

的研究發現一致。

研究者更進一步發現,負向社會行為中的「情緒化」向度,女生得分顯著高於男生,

亦即女生比起男生,展現較少的情緒化行為,這與黃迺毓(1995)的研究發現男孩比起 女孩較為情緒化的結果符合(引自吳承姍,2000),而黃迺毓另一個「女孩的自我規範 優於男孩」的研究結果亦與本研究相似,本研究發現女生(M=15.64;SD=2.81)比起 男生(M=15.10;SD=2.77)有較為獨立的社會行為。另外本研究亦顯示,男生的分心 行為顯著多於女生。

表 4-3-1 性別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項目 性別 N M SD t 值 事後比較

男 260 14.30 3.10

情緒化 女 245 14.91 2.92 -2.26* 女>男

男 260 14.51 2.90

退縮 女 245 14.80 2.65 -1.18 NS

男 260 10.99 2.55

分心 女 245 11.78 2.24 -3.69*** 女>男

男 260 17.99 3.10

互動 女 245 18.49 3.88 -1.58 NS

男 260 25.85 4.40

親和 女 245 26.32 5.03 -1.13 NS

男 260 15.10 2.77

獨立 女 245 15.64 2.81 -2.17* 女>男

男 260 98.76 13.94 社會行為總量表

女 245 101.95 14.25 -2.54* 女>男

*p<.05 ***p<.001 NS 是指未達顯著差異

二、年齡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年齡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

本研究以 Levene 檢定進行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情緒化行為是 1.54(p>.05);退縮 行為是 2.30(p>.05);分心行為是 0.76(p>.05);親和行為是 0.42(p>.05);獨立行為 是 1.21(p>.05);社會行為總量表是 0.70(p>.05),皆未達顯著,表示組內具同質性,

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但互動行為的 Levene 統計量為 4.32(p<.001),達到 顯著,代表組內為異質性,並不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此此向度便不再進行差

異性考驗。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2 所示。

p<.01)、「獨立」(F=6.89, p<.001)與「社會行為總量表」(F=3.33, p<.05)的分數有顯著 差異,亦即幼兒的社會行為,會因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

經 Tukey 事後比較,進一步發現在「情緒化」以及「退縮」行為的分量表中,5 足 歲的幼兒比起 3 足歲的幼兒,較少出現情緒化及退縮的行為,而 6 足歲的幼兒亦比 3 足 歲幼兒少出現情緒化及退縮的行為;而「獨立」的行為則是 5 足歲及 6 足歲皆顯著優於 3 足歲,且 6 足歲幼兒又顯著比 4 足歲幼兒獨立;此外在「社會行為總量表」方面,則 顯示 6 足歲幼兒之社會行為顯著優於 3 足歲幼兒。此研究結果與梁瑪莉(1987)、戴禹 心(2005)相符合,年齡較大的幼兒,其正向的社會行為顯著多於年齡較小的幼兒。

三、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年齡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

本研究以 Levene 檢定進行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情緒化行為是 0.64(p>.05);退縮 行為是 0.28(p>.05);分心行為是 1.03(p>.05);親和行為是 0.26(p>.05);獨立行為 是 0.96(p>.05);互動行為是 0.06(p>.05);社會行為總量表是 4.32(p>.05),皆未達 顯著,表示組內具同質性,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其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 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3 所示。

由表 4-3-3 發現,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情緒化」(F=2.72, p<.05)、「獨立」(F=4.32, p<.01)與「社會行為總量表」(F=2.98, p<.05)的分數有顯著差異,亦即幼兒的社會行 為,會因出生序不同而有所差異。

經 Tukey 事後比較,進一步發現在「情緒化」的分量表中,老么的分數較獨生子女 高,亦即老么比起獨生子女展現較正向的情緒;而「獨立」的分量表顯示,老大以及老 么顯著的比獨生子女獨立;在「社會行為總量表」中,老大比起獨生子女展現較正向的 社會行為。

表 4-3-3 出生序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瑪莉(1987)的研究卻發現頭胎幼兒的利社會行為明顯多於其他排行的幼兒,此結果與 本研究結果較為接近,研究者推論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可能因為學前幼兒尚在自我中心 階段,道德觀亦未發展成熟,因此許多行為表現會被較為「寬容」的解讀,造成分數上 的不一,使得研究結果出現分歧。

四、手足數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手足數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

本研究以 Levene 檢定進行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情緒化行為是 0.16(p>.05);退縮 行為是 0.57(p>.05);分心行為是 2.82(p>.05);親和行為是 0.68(p>.05);獨立行為 是 1.51(p>.05);互動行為是 0.08(p>.05);社會行為總量表是 0.65(p>.05),皆未達 顯著,表示組內具同質性,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其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 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4 所示。

由表 4-3-4 發現,手足數不同的幼兒,在「情緒化」(F=4.07, p<.05)、「分心」(F=3.08, p<.05)、「互動」(F=3.20, p<.05)、「獨立」(F=7.68, p<.01)與「社會行為總量表」(F=4.65, p<.01)的分數有顯著差異,亦即幼兒的社會行為,會因手足數不同而有所差異。

經由 LSD 事後比較,進一步發現在「情緒化」的行為上,手足數 1 人的組別,分 數比手足數 0 人的組別高,可見手足數 1 人的組別情緒化行為較少;在「分心」行為方 面,則是手足數 1 人比起 2 人以上的組別較少出現分心的狀況;而「互動」的行為分量 表則顯示,手足數 1 人比起 2 人以上的組別有較多互動行為;獨立的狀況,則是手足數 1 人的組別比 0 人的組別還要獨立;最後在「社會行為總量表」顯示,手足數 1 人的組 別之社會行為顯著優於手足數 0 人的組別。

從上述結果可發現,幼兒的手足數較少(0 人,亦即獨生子女)或是較多(2 人以 上),則其社會行為分數較差,游淑芬(2004)便指出,獨生子女因缺少年齡相近的玩

伴,習慣和年長者相處,慣用成人的說話與思考模式,因此在與同年齡的幼兒相處時,

五、BMI 值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BMI 值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

本研究以 Levene 檢定進行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情緒化行為是 0.76(p>.05);退縮 行為是 0.80(p>.05);分心行為是 2.11(p>.05);親和行為是 0.96(p>.01);獨立行為 是 1.88(p>.05);社會行為總量表是 1.09(p>.05),皆未達顯著,表示組內具同質性,

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但互動行為的 Levene 統計量為 4.11(p<.01),達到顯 著,代表組內為異質性,並不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因此此向度便不再進行差異 性考驗。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5 所示。

由表 4-3-5 發現,不論在分量表或是總量表之中,BMI 值不同的幼兒,其社會行為 皆未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某些相關研究結果不同,林薇等(1993)指出社會對瘦 的迷思與肥胖的刻板印象,將使得肥胖或是瘦弱的人可能會有社會退縮及情緒適應不良 的情形,謝寒琪(2003)亦指出肥胖會成為同學攻擊的利器,使得兒童會加以反擊而出 現負向的社會行為。但研究者考量影響社會行為的因素眾多,且從本研究數據並不能進 一步分析肥胖兒的家庭背景或是教養模式,因此不適合做過度的推論。

表 4-3-5 BMI 值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六、缺課率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缺課率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差異情形,研究者分別從「情緒化」、「退縮」、「分 心」、「互動」、「親和」、「獨立」等六個分量表,以及「社會行為總量表」來探討。

本研究以 Levene 檢定進行同質性考驗,結果顯示情緒化行為是 0.16(p>.05);退縮 行為是 1.49(p>.05);分心行為是 0.91(p>.05);親和行為是 0.11(p>.05);獨立行為 是 1.01(p>.05);互動行為是 0.51(p>.05);社會行為總量表是 1.07(p>.05),皆未達 顯著,表示組內具同質性,適合進行單因子變異數統計分析,其量表得分之平均數、標 準差與差異情形,如表 4-3-6 所示。

由表 4-3-6 可發現,缺課率不同的幼兒,在「情緒化」行為(F=5.27, p<.01)、「退 縮」行為(F=8.63, p<.001)、「分心」行為(F=7.28, p<.001)、「互動」行為(F=11.35, p<.001)、

「親和」行為(F=14.10, p<.001)、「獨立」行為(F=11.45, p<.001)以及「社會行為總 量表」(F=18.67, p<.001)之中皆有顯著差異,亦即缺課率不同的幼兒,其社會行為有顯 著差異。

經 Scheffe 事後比較,進一步發現在「情緒化」行為方面,在一個月中不曾請假的 幼兒,比起請假 3 次以上的幼兒,較少出現情緒化的行為;而「退縮」行為,則是每月 請假 1 次的幼兒,比每月請假 3 次以上的幼兒來的少,另外不曾請假的幼兒,亦比每月 請假 2 次以及 3 次以上的幼兒較少出現退縮行為;「分心」行為顯示,不曾請假的幼兒,

其分心行為比起每月請假 2 次與 3 次以上的幼兒少;「互動」行為與「親和」行為則是 每月請假 1 次的幼兒,比每月請假 3 次以上的幼兒高分,而不曾請假的幼兒,則比每月 請假 2 次、3 次以上的幼兒展現較多互動、親和行為;「獨立」行為方面,每月請假 1 次的幼兒,比每月請假 2 次的幼兒獨立,另外不曾請假的幼兒,亦比每月請假 2 次、3 次以上的幼兒獨立;最後在「社會行為總量表」上,顯示每月請假 1 次的幼兒,和每月 請假 2 次與 3 次以上的幼兒相較之下,展現出較佳的社會行為,而不曾請假的幼兒,其 社會行為則比每月請假 1 次、2 次與 3 次以上為佳。

表 4-3-6 缺課率不同的幼兒在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由上述可發現,無論在任一分量表或是總量表,缺課率低的幼兒,都能展現較佳的

由上述可發現,無論在任一分量表或是總量表,缺課率低的幼兒,都能展現較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