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與現況分析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與現況分析

第一節 幼兒個人基本資料與現況分析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所蒐集到之 505 份樣本中,有 114 位幼兒經醫生診斷為氣喘,

而 391 位幼兒則無氣喘病史,以下便將幼兒之背景變項,藉由個數、百分比的方式呈現,

以瞭解樣本的基本資料分佈,並從平均數、標準差來分析台中地區學齡前氣喘兒之生活 型態與社會行為的現況。

一、幼兒一般變項

本研究中幼兒的一般變項為性別、年齡、出生序、手足數、BMI 值以及缺課率(過 去一個月)等 6 個變項,其次數分配如表 4-1-1 所示:

表 4-1-1 幼兒一般變項之次數分配表

依據表 4-1-1,研究者茲將其一般變項分述如下:

(一)幼兒性別

從幼兒一般變項的次數分配顯示,在本研究樣本中,男、女人數相近,分別為 260 人(51.5%)與 245 人(48.5%)。

(二)幼兒年齡

而在幼兒年齡方面,則以 5 足歲組別最多,為 181 人(35.8%),最少的是 52 人的 3 足歲組(10.3%)。

(三)幼兒出生序

幼兒的出生序人數由高至低依序為老么、老大、獨生子女、老二、中間子女,而中 間子女的人數甚少,只有 4 人(0.8%),老么則高達 200 人(39.6%)。

(四)幼兒手足數

幼兒手足數為 1 人的組別為最多,有 315 人(62.4%),其次則是手足數 0 人的組別,

有 110 人(21.8%),極少數幼兒的手足數為 4 人以上,僅有 2 人(0.4%)。

(五)幼兒 BMI 值

依據衛生署所公布之 BMI 值分類,3~6 歲的幼兒可分為正常範圍、過重與肥胖三 種類型(詳見表 2-2-5),但從本研究的樣本中卻發現部分幼兒甚至未達到正常範圍的標 準,因此研究者新增「過輕」組別,將幼兒的 BMI 值分為四個類型。在本研究樣本中,

以正常範圍的幼兒最多,有 351 人(69.5%),其餘依序為過重 67 人(13.3%)、肥胖 44 人(8.7%),以及最少的過輕幼兒 43 人(8.5%)。

(六)幼兒缺課率

幼兒缺課率的部分是以過去一個月為基準,不曾請假的幼兒佔最多數,為 242 人

(47.9%),其次為請假 1 次,有 145 人(28.7%),而請假 5 次以上的已經相當少數,

僅有 1 位幼兒請假 10 次以上。

二、幼兒氣喘變項

由於「氣喘發作的時間」變項為複選題,為求閱讀的便利,研究者將之獨立整理成 表 4-1-5 呈現,其餘變項次數分配分述如下:

(一)照顧者對氣喘的瞭解程度

在照顧者對氣喘的瞭解程度變項中,以「有一點瞭解」的 90 人(78.9%)最多,非 常瞭解的則為 20 人(17.5%),完全不瞭解的人數最少,只有 4 人(3.5%)。

(二)幼兒的氣喘程度

幼兒的氣喘程度大多數為控制良好,有 76 人(66.7%),控制不佳的僅有 1 人(0.8

%),佔相當少的比例。現今的氣喘治療技術已相當進步,且曾麗芬(2005)指出正確 的診斷加上良好的處理可以減少發作次數,因此幼兒的氣喘控制不佳的情況已經相當罕 見。

(三)幼兒初次診斷出氣喘至今的時間

幼兒初次診斷出氣喘至今的時間,以 1~2 年最多,有 34 人(29.8%),1 年以下的 為 30 人(26.3%),最少的為 5 年以上的組別,僅有 3 人(2.6%)。

(四)氣喘發作的原因

在氣喘發作的原因方面,研究者分別從內因性原因:運動、情緒;外因性原因:感 染、過敏原、污染、刺激物、氣溫、藥物、食物等方面進行調查。

調查發現內因性的原因以運動最多,有44人(38.6%),而外因性的原因則是以過敏 原為最多,有84位(73.7%),其次依序為氣溫、感染、食物、刺激物、藥物、污染,其 中藥物以及污染的人數相當少,只各為5人(4.4%),其內容詳見表4-1-3。

但若同時包含「內因性」與「外因性」兩種原因,便將此樣本歸為「混合性」,在 本研究樣本之中,以外因性的62人(54.4%)最多,其次是混合性的52人(45.6%),本 研究樣本並未出現內因性的氣喘發作原因,此調查結果與學者所提出,在臨床上小兒氣 喘以「混合性」與「外因性」為主的結果符合(洪濬、謝文彬,1998;黃焜璋,1991)。

表 4-1-3 氣喘發作原因之次數分配表

人(87.2%),最少的是肥胖與月亮臉,楊曜旭(2005)指出月亮臉、水牛肩、肥胖等副

%,早晨發作的狀況亦不多,僅有 12 人(10.5%),而在從事特定活動時發作氣喘的幼 兒則有 35 人(30.7%)。綜合上述數據可發現,幼兒氣喘發作的時間,依序為季節性發 作、夜間發作、從事特定活動時發作、隨時可能發作、早晨發作。

表 4-1-5 氣喘發作的時間之次數分配表

項目 類別 人數(人) 有效百分比(%)

季節性發作 是 58 50.9

否 56 49.1

從事特定活動時發作 是 35 30.7

否 79 69.3

夜間發作 是 34 29.8

否 80 70.2

隨時可能發作 是 22 19.3

否 92 80.7

早晨發作 是 12 10.5

氣 喘 發 作 的 時 間

否 102 89.5

合計 114 100

三、台中地區幼兒生活型態與社會行為現況分析

本研究依據回收之 505 份有效問卷,進行台中地區之現況分析,以下便就其母乳哺 餵、生活型態與社會行為等三方面,進行現況之分析與探究。

(一)母乳哺餵現況

多年以來的研究尚無法證實母乳的哺育是否可以避免過敏原的致敏,或是預防氣喘 的發生,這也可能是因為每個研究方法不同,因此難以比較,不過毫無疑問母乳是嬰兒 最佳的營養來源(吳如芳,2005)。在本研究 505 份有效樣本中,沒有哺餵母乳的樣本 最多,有 189 人(37.4%),而有哺餵母乳的樣本有 316 人(62.6%),其中多數的母親 僅持續 1 個月以下(87 人,17.2%),其餘組別除了 11 個月以上的有 47 人(9.3%)以 及 5~7 個月的有 42 人(8.3%)之外,皆顯現幼兒持續喝母乳的時間越久,人數便越少,

詳細內容詳見表 4-1-6。

表 4-1-6 母乳哺餵狀況之次數分配表

項目 類別 人數(人) 有效百分比(%)

沒有哺餵母乳 189 37.4

1 個月以下 87 17.2

1~3 個月 75 14.9

11 個月以上 47 9.3

5~7 個月 42 8.3

3~5 個月 31 6.1

7~9 個月 18 3.6

幼兒持續喝母乳的時間

9~11 個月 16 3.2

合計 505 100

此次調查結果,與新加坡 2005 年調查母乳哺餵狀況相似:71.6%的母親於第 1 個月 進行哺乳,49.6%持續到第 2 個月,只有 29.8%堅持到 4 個月,皆是哺乳時間持續越久 的組別,人數便越少,可見母乳哺餵的倡導工作仍是目前急需推廣的要務之一。

(二)生活型態現況

本研究將幼兒的生活型態分成「幼兒生活作息規律性」、「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幼 兒社會性活動多寡」以及「照顧者情緒反應」等四個部分,採李克特四點量表計分,分 數越高便表示其生活型態越傾向該量表的正向表現。每題以4分為最高分,1分最低分,

研究結果如表4-1-7所示。

表4-1-7 生活型態量表之現況分析(N=505)

次序 項目 M SD

1 幼兒生活作息規律性 3.08 1.67

2 幼兒社會性活動多寡 3.06 2.70

3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2.89 2.38

4 照顧者情緒穩定度 2.84 2.17

生活型態總量表 2.97 6.45

表 4-1-7 顯示,幼兒生活型態總量表平均分數為 2.97,顯示台中地區之幼兒之生活 型態普遍偏向正向;而分量表部分的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幼兒生活作息規律性」

(3.08)、「幼兒社會性活動多寡」(3.06)、「幼兒生活自理能力」(2.89)以及「照顧者情 緒穩定度」(2.84)。由此可知,在台中地區學齡前幼兒的生活型態上,生活作息普遍相 當規律,且有許多參與社會性活動的機會,但在生活自理能力得分較低,可見此方面在 學齡前仍是需要再加強,而得分最低的為照顧者情緒反應,推論可能因為學齡前幼兒年 紀尚小,因此照顧者對其之日常照護,仍會比較操心,因此其情緒狀況較為不穩定。

(三)社會行為現況

研究將幼兒的社會行為分成「情緒化行為」、「退縮行為」、「分心行為」、「互動行為」、

「親和行為」以及「獨立行為」等六個部分,其中前三個向度為負向的社會行為,後三 個則是正向社會行為。本量表採李克特四點量表計分,分數越高便表示其社會行為越傾 向該量表的正向表現,每題以 4 分為最高分,1 分最低分,研究結果如表 4-1-8 所示。

表4-1-8 社會行為量表之現況分析(N=505)

次序 項目 M SD

1 親和行為 3.26 4.71

2 獨立行為 3.07 2.79

3 互動行為 3.04 3.51

4 退縮行為 2.93 2.78

5 情緒化行為 2.91 3.02

6 分心行為 2.84 2.43

社會行為總量表 3.04 14.17

由表 4-1-8 顯示,幼兒社會行為總量表平均分數為 3.04,顯現台中地區幼兒的社會 行為偏向正向;而在分量表的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親和」(3.26)、「獨立」(3.07)、「互 動」(3.04)、「退縮」(2.93)、「情緒化」(2.91)與「分心」(2.84),尤以親和、獨立以 及互動行為的平均分數較高,皆在 3 分以上,可見台中地區幼兒的社會行為,展現較多 親和、獨立以及互動的行為,而退縮、情緒化、分心的行為則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