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探討與本研究結果,對幼兒主要照顧者、幼托園所、政府相關 單位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其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一、對主要照顧者之建議

(一)加強母乳哺餵

從本研究發現,母乳哺育的狀況並不佳,大部分都僅維持一個月以下,雖然多年以 來的研究尚無法證實母乳的哺育是否可以避免過敏原的致敏,或是預防氣喘的發生,不 過毫無疑問的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所以母乳仍舊是美國兒科醫學會、歐洲過敏 免疫學會所建議避免過敏的基本原則之一(吳如芳,2005),可見母乳哺餵仍是值得推 廣的活動,而且哺餵母乳除了可提供嬰幼兒最佳營養之外,亦可節省家中奶粉的支出。

(二)幼兒成長過程需要同伴

本研究發現,手足數 1 人的幼兒(亦即子女數 2 人),其生活型態以及社會行為皆 比手足數 0 人(獨生子女)來的正向,且老大以及老么皆比獨生子女獨立,可見手足互 動對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影響之深,但現今社會經濟壓力以及教養觀念的影響,獨生子 女越形普遍,幼兒在缺乏手足互動機會之下,其正向社會行為養成較為困難,因此父母 應多讓幼兒接觸年齡相仿的玩伴,例如堂兄弟、鄰居,增加孩子與人群互動之機會。

(三)避免幼兒無故請假

本研究發現幼兒缺課率不同,其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有顯著差異,且過去 1 個月未 曾請假之幼兒,其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普遍較佳,Piaget 認為同儕之間的接觸,是影響 社會觀點取替及人際瞭解的重要因素(戴禹心,2005),而 Vygoesky 亦認為幼兒能從 其他較有能力的伙伴進行社會互動而進化(陳淑敏譯,2006),再從社會學習論來看,

人類必需透過觀察學習的歷程建構各種能力(引自周念縈譯,2005),而對幼兒來說,

學校便是一個最佳的社會化場所,因此缺課太多,便會失去許多與同儕的互動機會,例 如本研究便發現每月請假 3 次以上的幼兒,比每月請假 1 次的幼兒還要退縮。

(四)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氣喘兒 1.關注氣喘兒行為問題

本研究發現,氣喘程度不同以及氣喘治療效果不同,其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皆有顯 著差異,而且沒有氣喘、氣喘控制良好的幼兒,表現都比氣喘部分控制的幼兒佳,其中 氣喘治療效果非常好的幼兒,在生活型態各層面的表現比治療效果有改善的幼兒好,此 結果改變了過去對於氣喘治療僅止於病徵改善的觀念,事實上氣喘兒受影響的還有行為 表現,此研究發現更是提醒照顧者除了疾病之外,對於氣喘兒的行為表現必需投注更多 的關注。

2.照顧者與學校密切合作

本研究發現,「氣喘並非隨時發作」的氣喘兒,其社會性活動比「氣喘隨時發作」

的氣喘兒多,因為「氣喘隨時發作」給人「不要任意活動」的刻板印象,因此氣喘兒在 學校可能受到過多限制,所以照顧者應該與老師溝通,確認幼兒的疾病程度,讓學校提 供適合的活動,無謂的限制反而讓幼兒失去許多與同儕互動的機會。

另外研究亦發現「氣喘非早晨發作」的氣喘兒,其分心行為較「早晨發作」的氣喘 兒少,照顧者可與老師溝通當幼兒因為早晨氣喘發作而精神不佳,不適合立即加入動態 活動,可請老師安排幼兒先於靜態的學習區活動,例如語文區、益智區,讓幼兒不至於 遠離同儕,卻又能休息恢復體力。

3.別給氣喘兒過多的壓力

研究者發現初次診斷氣喘至今已 3 年以上的幼兒,生活作息比診斷出氣喘 2~3 年 的幼兒規律,可見氣喘兒是可以和疾病「共存」的,隨著時間累積,氣喘兒會有一套合 適的因應之道,例如本研究便發現氣喘於夜間發作的幼兒,比非夜間發作的幼兒還要獨 立,可看出氣喘兒「被迫早熟」的狀況,承擔超乎年齡的壓力將會使其對於團體生活不 適應。因此照顧者對氣喘兒的教養方針應與一般幼兒無異,不要給予無謂的限制或保護。

二、對幼托園所及相關單位之建議

(一)老師必需因應幼兒的個別差異而提出輔導策略

本研究發現性別年齡不同的孩子,其生活型態以及社會行為有顯著差異,且不論是 在分量表或是總量表,皆顯現年齡較高的孩子,其生活型態以及社會行為皆有較佳的表 現,例如本研究發現 5 足歲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 3 足歲幼兒佳,而 5、6 足歲的幼兒 皆比 3 足歲幼兒少出現情緒化行為;另外本研究亦發現性別不同的幼兒其生活型態及社 會行為皆為女生表現較佳,例如男生比女生有較多分心的行為,可見幼兒的行為表現,

會受到成熟及先天因素的影響,因此老師必需針對不同的幼兒特質而提出不一樣的要求 以及輔導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醫療門診需重視氣喘兒行為問題的輔導

只重視「生理」而忽視「心理」的觀念必需被抹除,而第一線接觸病患的醫師是很 重要的角色,除了治療病癥之外,更因傳達正確的疾病觀念給父母及幼兒,例如本研究 便發現沒有氣喘的幼兒比起氣喘部分控制的幼兒,其照顧者情緒穩定度較佳,可見氣喘 兒的父母情緒較不穩定,而照顧者若處於高度焦慮的狀態下,將使他們接收疾病訊息的 能力受限,影響其採用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疾病,間接也影響幼兒對待疾病的態度,

而出現負向的社會行為(郭美滿,2002;楊婷舒譯,1995),因此醫生若能給予照顧者 以及氣喘兒正確的心理建設以及治療態度,對於其負向行為的消彌將大有助益。

(三)提倡母乳哺餵以及獎勵生育

研究顯示目前母乳哺餵狀況不佳,可能導因於雙薪家庭居多,職業婦女並無太多時 間哺育母乳,雖目前以法律已明訂「育嬰假」的相關規章,但仍有多數民眾對於母乳的 瞭解偏頗,甚至還有「導致身材變形」這樣的觀念,因此政府應極力宣導,可透過電視 媒體、坐月子中心或是醫療相關門診,藉由各式管道傳達正確的訊息,甚至建立獎勵制 度鼓勵母親哺餵母乳。

另外社會的「少子化」現象持續延伸,獨生子女與日遽增,本研究便發現手足數 1

人的幼兒(亦即子女數 2 人),其生活型態以及社會行為皆比手足數 0 人(獨生子女)

來的正向,手足互動對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影響深遠,可見鼓勵生育確有其必要。政府 雖已有相關的獎勵方案,但要能「治本」仍有賴各界相關人士研擬適當策略。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是以台中地區幼兒為樣本,因而僅適合推論至與台中地區地理氣候、經濟結 構相仿之地區,但有文獻顯示,氣喘將會受其氣候、溫度、空氣品質等因素之影響,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對象可擴大至不同區域,以更深一層探討不同的氣喘變項與幼兒社會行 為之相關因素,例如城鄉、南北。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以大量樣本分析小兒氣喘影響社會行為的相關因素,因此所得 數據適合解釋現象的通則,但有些結果可能需要再做更深入的探討,例如本研究便發現 BMI 值為肥胖的幼兒比體重在正常範圍的幼兒有較規律的生活作息及社會性活動,以及 幼兒出生序對分心行為的影響力都相當值得採質性研究深入探討,若未來研究能夠徵求 到具代表性的個案,更深入瞭解其生活型態及社會行為模式,將使此研究結果更趨豐富。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卞金峰(2008.8.15)。基隆長庚調查:基隆學齡前兒童一成有氣喘。中央社。

王仲凱(2008)。跑走活動及健康生活形態在健康體適能促進之研究:以嘉義市育人國 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年報-人口年齡分配。檢索日期:2008.11.20。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王家弘、何紹彰(2001)。氣喘。台北:書泉。

台中市政府教育處(2008)。各級學校。檢索日期:2008.11.20。取自 http://www.tceb.edu.tw/new/school/index.php?m=99&m1=6&m2=53。

台中市政府社會處(2008)。台中市立案托育機構名冊。檢索日期:2008.11.20。取自 http://society.tccg.gov.tw/from/index-1.asp?m=3&m1=4&m2=20&sid=190&id=1240。

台中縣政府教育處(2008)。學校一覽表。檢索日期:2008.11.20。取自 http://www.tcc.edu.tw/school_query/sch_query.php?local_id=01&attr_id=3。

台中縣政府社會處(2008)。立案托兒所查詢。檢索日期:2008.11.20。取自 http://www.taichung.gov.tw/social_b/service/service_2.asp?bull_id=27610。

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Taiwan Asyhma Control, TAC)(2008)。台灣氣喘診療指引。

檢索日期:2008.10.15。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taiwanasthma.com.tw/。

江麗莉、蘇靖媛譯(2003)。Katz, L. G., & McClellan, D. E.(1997)原著。幼兒社會能 力輔導(Fostering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The Teacher’s Role)。台北:華騰。

吳如芳(2005)。母乳哺育與過敏。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學會通訊,6(3),

15-16。

吳克恭(2002)。兒童氣喘。臨床醫學,49(1),48-57。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1992)。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出版。

吳淑美(1989)。病弱兒的教養。台北:時報文化。

呂克桓、王文卿(1998)。小兒氣喘。台中:晨星。

李宜賢、李翰林、黃志祥、楊婷舒、高慧芬、毛萬儀(2002)。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

台北:永大。

李靈芝譯(2001)。Carson P.(1994)原著。家有氣喘兒(Your Child’s Asthma)。台 北:創意力文化事業。

周文欽、劉嘉年、翁嘉英、陳秀蓉、洪福建(2006)。健康心理學。台北:空大。

周正成(1997)。氣喘病童的疾病特性及治療。兒童保健,3(2),15-19。

周念縈譯(2005)。Crandell, T. L., & Crandell, C. H.(2003)修訂。Zanden, J. W. V.(2003)

原著。人類發展學-兒童發展(Human Development, 7th ed.)。台北:具流。

周怡宏(2000)。嬰幼兒疾病與保育實務。台北:華騰。

周傳姜、曾資蓉(2006)。氣喘孩童母親的親職壓力及因應行為。護理雜誌,53(4),

31-40。

林宜美、田玲瑋、許秋田、郭玲妃譯(2003)。Flanagan, C.(1999)原著。早期社會化

林宜美、田玲瑋、許秋田、郭玲妃譯(2003)。Flanagan, C.(1999)原著。早期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