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幼兒社會行為

對於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的探討,從 1960 年代以後已廣為心理學領域所注 意(羅瑞玉,1997),雖然學者們定義角度不同,關注的層面各殊,但是視社會行為為 幼兒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毫無疑義的,到底幼兒的社會行為有何重要意涵?以下便就其

「社會行為的內涵」、「形成社會行為的要素」、「幼兒社會行為的理論基礎」以及「影 響社會行為發展的因素」加以論述。

一、幼兒社會行為的內涵

(一)社會行為的定義

人類成長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由一個自然人轉變成為社會人,這段歷程叫做社會化

(socialization),而人為了要社會化所表現的行為便是「社會行為」,而這樣的行為模 式又有什麼特色?

溫世頌(2006)認為一個人在社會影響或控制下所產生的行為,便是社會行為,鄭 淑俐(2001)則強調社會行為會與他人產生心理或生理的交互作用,劉奕樺(1996)明 確的將社會行為分成正向社會行為及負向社會行為,指出這個在社會影響或控制下,與 他人產生的心理、生理的交互作用,不一定是正向,亦會有負向的行為產生。

事實上專家學者因探討的社會行為內涵各異,也會衍生出不同的定義,因此研究 者將各學者對於社會行為的定義依據年代整理成表 2-2-1 加以說明,並加以歸納出本研 究的「社會行為」之定義。

表2-2-1 社會行為的定義

研究者 年代 社會行為的定義

溫世頌 2006 在社會影響或控制下的行為。

陳雅芬 2006 當幼兒與他人互動時,能有效知覺人際間的關係與個人社會 角色,並以適當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意志,善於處理情緒、及 運用語言的能力,以有效的行為結交朋友。

鄭雅婷 2006 人與人互動而表現出來的行為。

戴禹心 2005 幼兒在幼兒園中與他人接觸交互作用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李宜賢等 2002 受社會刺激或互動影響的行為便稱為社會行為。

鄭淑俐 2001 個體與外在環境接觸的過程中,與他人互相影響,產生心理 或生理的交互作用。

陳幗眉、洪福財 2001 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調適所產生的行為模式。

吳承珊 2000 社會行為是社會化經驗的結果。

洪儷瑜 1997 社會適應行為有尊重、互惠、合群、衝突處理、溝通技巧等,

而不適應行為有攻擊、過動、衝突、人際問題等。

陳聖謨 1996 在工作能力、主動性、瞭解人己關係、禮貌、陌生及公共場 合所反應出來的行為。

劉奕樺 1996 社會行為分成正向社會行為及負向社會行為。

涂妙如 1994 幼兒在幼兒園中與他人互動的行為。

張春興 1994 人與人之間交感互動時所表現的外顯行動或內在感覺與思 想,因此社會行為雖可由個體表現出來,但所表現的行為,

總是與他人有關。

表 2-2-1 社會行為的定義(續)

研究者 年代 社會行為的定義

詹棟樑 1994 社會行為是各種因素複合而成,並非單一因素的作用,且社 會行為是互動的,必須與他人交往而發生交互作用的行為。

Newcomb,

Bukowski & Pattee

1993 社會行為大致可歸納出四要素-攻擊(aggression)、退縮

(withdrawal)、社交能力(sociability)、認知(cognitive)。

游淑芬 1993 個體與別人接觸或相處時所表現的行為。

吳武典 1992 良好的社會行為應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較明確的自我 概念、有滿意的心理效能、健康的身體、智能成熟、情緒成 熟、社會行為成熟、能夠接受現實,通常具有以上特質的人 也較能適應社會。

黃淑苓 1991 人的行為就是社會行為。

Asher & Coie 1990 社會行為分為利社會行為以及反社會行為,前者有利於社會 適應,後者容易造成社會適應不良現象。

張春興 1989 經由與他人交往而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使個人逐漸學到符 合社會要求的行為,此種在社會因素下改變的行為歷程。

Bellack & Hersen 1979 人際情境中,所用以引起別人反應的語言(verbal)或非語 言(nonverbal)的行為模式(behavioral repertoire)。

Hurlock 1978 個體社會化後與他人相處接觸時所表現出的行為。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編製。

根據表2-2-1,可歸納出社會行為定義如下:

1.社會行為從一出生便開始

人的行為就是社會行為(黃淑苓,1991),嬰兒肚子餓發出的哭聲,面對照顧者展

現的笑容,就是希望可以引起別人反應的語言,例如呱呱的逗弄聲,或非語言行為模式,

例如擁抱(Bellack & Hersen, 1979),可見當一個「人」誕生時,社會行為便隨之到來。

2.與他人相處互動時所表現出的行為

社會行為可以說是社會化經驗的結果,是必須要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受社會化 的刺激進而與他人互相影響,產生互動的相處模式及心理或生理的交互作用(陳雅芬,

2006;鄭雅婷,2006;陳幗眉、洪福財,2001;鄭淑俐,2001;詹棟樑,1994),學習 了社會所認可的信念、行為方式及價值觀與他人接觸(溫世頌,2006;Hurlock, 1978),

且表現出的行為總是與他人有關的就稱之為「社會行為」(張春興,1994)。

3.在各種環境中所展現的行為

戴禹心(2005)以及涂妙如(1994)指出,幼兒的社會行為就是在幼稚園中所展現 的行為,但幼兒不僅僅在幼稚園中活動,家庭或其他公共場所都是幼兒經常接觸到的環 境,而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陳聖謨,1996),個體受社會刺激或互動影 響的行為便稱為社會行為(李宜賢等,2002)。

4.包含正向的社會行為及負向社會行為

Hurlock(1978)認為學習社會化的歷程有三,包括學習社會認同的行為、能扮演適 當的社會角色、以及發展出社會參與的態度,但在這歷程中所發展出的社會行為不只是 好的、被社會認同,也會有負向社會行為(劉奕樺,1996;Asher & Coie, 1990),像是 退縮、過動、衝突、攻擊(Newcomb et al., 1993;洪儷瑜,1997),稱為「無社會人」。

「無社會人」又包括「非社會人」以及「反社會人」,「非社會人」是指個體忽視 團體的期望,表現的行為常無法符合社會的期望,因此不被團體接受,常常被迫獨處;

而「反社會人」是個體雖然知道團體的期望,但卻對群眾採對立的態度,蓄意破壞團體 秩序,結果被團體拒絕或忽視(Hurlock,1978),反之,若能發展正向的社會行為,像 是合群、互惠、尊重、互動、親和等(洪儷瑜,1997),就能成為「社會人」,達到社 會認同,扮演符合社會期望的角色。

綜合上述,可統整出所謂的社會行為是指人類從一出生便開始,並且透過人與人之

間的相處,在各種環境之中展現出來,且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塑造出不同的社會行為模

表2-2-2 社會行為的類型(續)

社會行為類型

研究者 年代

正向社會行為 負向社會行為 陳聖謨 1996 工作能力、主動性、

瞭解人己關係、禮貌 洪智萍 1995 獨立、自主、利社會

涂妙如 1994 學習、親和 攻擊、退縮

Newcomb,

Bukowski & Pattee

1993 社交能力、認知 攻擊、退縮

游淑芬 1993 獨立、利社會、親和 攻擊、退縮、分心

黃凱倫 1991 攻擊/過動、焦慮/害怕、

消沈/分心 簡淑貞 1985 工作能力、主動性、人

己 關 係 的 瞭 解 、 禮 貌 性、陌生或公共場所之 反應、語言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編製。

從上述之社會行為內涵可發現,社會行為是指從一出生便開始的行為,且在與他人 相處互動時,在各種環境中表現出來,並且包含正向的社會行為及負向社會行為,研究 者彙整上述研究的概念,將社會行為加以歸納,並從中探討氣喘兒的社會行為。以下就 正向的社會行為以及負向的社會行為加以論述說明:

1.正向的社會行為

(1)互動

不會排斥跟別人接觸,面對同儕的邀約不會拒絕,並樂於跟其他幼兒一起遊戲、工

作,並且在面對老師的提問,也很樂於給予回饋,亦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

(2)親和

表現出友善的態度,臉上常是笑容滿面,樂於與友伴分享自己的東西,並容易與老 師、同學建立良好的關係。

(3)獨立

不需別人幫助,自己做好份內的事,通常不需要有太多提醒,便能夠完成任務,像 是收拾玩具、穿脫衣物。

2.負向社會行為

(1)情緒化

情感的轉折相當大,可能前一刻還很開心下一刻便大發脾氣,只要有一些的不舒服 或是不順心,便能引起幼兒的情緒波動。

(2)退縮

害怕新的嚐試、羞怯畏縮,對自己沒有信心,非得別人不斷鼓舞才願意往前一步,

也較不會與同儕互動,面對爭執總是退讓,進行不擅長的工作很輕易的就放棄了。

(3)分心

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容易引起幼兒的關注,常常無法專注於眼前 的活動,或是自顧自的玩了起來。

二、形成社會行為的要素

社會行為是「經由與他人交往而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有許多面 向,如果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正確的方式面對,便較容易發展出正向社會行為,反之則 會形成負向的社會行為,而情緒控制、社交知識和社交理解、社交技巧、社交傾向是形 成社會行為重要的因素,茲將其說明如下:

(一)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是個體對於自己被不斷要求時的一種回應能力,讓個體在必要的時候,能 對自發性反應加以延宕,這項回應能力伴隨著某種範圍的情緒反應,這種反應不僅僅只 是感覺,亦是建立、維持、破壞個人與內外在環境關係的過程(Campos , 1989),是必 要的適應能力,有助於人類的生存,除此之外,Denham等人(2003)亦指出情緒能力 可分為三個成份,刺激個體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且助其解決問題、成就目標,此三成 份為:

1.情緒的表達能力(competent emotional expressivity),是指經常表達正向的情緒,

很少有負向的情緒,使個體能享受和他人相處的快樂感,樂意參與各種活動。

2.情緒的知識能力(competent emotional knowledge),就是正確辨認他人情緒原因 的能力,以正確的策略化解可能產生的衝突。

3.情緒的調整能力(competent emotional regulation),是指能夠調整情緒波動到適當 強度,以幫助個體展現適當的行為,成就個人目標的能力。

3.情緒的調整能力(competent emotional regulation),是指能夠調整情緒波動到適當 強度,以幫助個體展現適當的行為,成就個人目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