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幼兒情緒能力與相關研究

個體之情緒發展受生長成熟程度與環境中學習影響,情緒發展大體依循兩個 原則:其一,情緒基本表現方式主要是與生俱來的,隨成長情緒表現逐由簡單而 複雜化(簡淑真,2001)。其二,情緒動機與情緒表現時機作用所產生之行為,

深受認知與學習因素影響(柯華葳與李昭玲,1988)。張學善(2007)幼兒的情 緒能力發展與認知智慧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因此,情緒學習因素乃指個體的情緒 經認知學習的歷程而改變。此外從 Maslow 的需求層次論觀之,當個體的需求無法 得到滿足,導致動機性行為遭受挫折而產生「負面情緒的機會」(引自張春興,

1990,頁 242-246)。

黎樂山、程景琳與簡淑真(2008)研究亦指出個體之情緒行為能力受到早年 生活經驗的影響。倘若能瞭解對幼兒情緒能力帶來影響的相關因素,應該極有幫 助個體培養良好情緒行為能力,故研究者認為探究幼兒情緒能力發展有其必要性。

一、幼兒情緒能力之形成

Darwin 以從生物適者生存的觀點,解釋情緒性行為產生之因,嬰兒發展 出社會性微笑是為了討成人歡喜與關愛;嬰兒恐懼與焦慮的表情,是為了引 起成人注意,進而得到保護及照顧。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依德認為嬰兒出生便 有強烈的情感與情緒。(Bowlby, 1969; Sroufe & Waters, 1976)研究嬰兒笑的 發展階段,初生兒第一個月的微笑是自發的微笑,主要是因為中樞神經活動 不穩定,眼睛周圍肌肉為收縮,臉部其餘肌肉呈現鬆弛狀態。約第二個月起 才會因為刺激產生社會性微笑(引自李丹,1991,頁 367-375);(Camras, 1988;

Izard & Malatesla, 1987; Malatesla, 1988)嬰兒四個月大時會出現生氣、驚訝的 樣子;滿週歲左右時會清楚的看到害怕和害羞的表情(引自簡淑真,2001,

頁,49)。Izard(1977)人類情緒表達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初生兒從豐富的臉部 表情、音調與肢體動作中表達其情緒。

Carolyn Saarni 以社會建構的觀點,探討個體之情緒能力的形成,強調個 體、時間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重要性,提出幼兒情緒發展階段,如下(引自魏 惠真譯,2011,頁 9-8):

1. 一至十二個月:自我安慰、注意與情緒調適、在緊張時仰賴照顧者提 供適切的情緒鷹架、增進情緒表達之協調能力、社會參照、能使用情 緒符號達到目的(如,偽裝哭泣)。

2. 十二個月至兩歲半:情緒自我覺察以開展、當成長需求的探索被阻止 時,易產生憤怒情緒。能藉由自我評估和自我意識的能力,覺察自我 羞愧、驕傲、羞怯的舉止表現。情緒理解與情緒語言之能力提升。情 緒理解能力增加,已能感受另一個感覺或情緒的意義,形成早期的同 理心和利社會行為。

3. 二歲半至五歲:增加符號的使用來表達情緒、在戲劇性遊戲中具備開 玩笑及假裝情緒的能力、為欺騙其他人會利用虛假的表情的能力、藉 由與他人溝通,增進瞭解所處之社會文化情境中之情緒表達、具備同 情其他幼兒的能力、幫助他人行為、增加對另一種情緒的瞭解。

4. 五至七歲:對於自我知覺到的羞恥、驕傲、困窘等情緒行為,已能試 著調適、仍需藉由成人提供適切的情緒鷹架下,個體面對問題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具自信心、能以平靜的情緒面對同儕、社會技巧與自己和 其他人的感覺更加協調、開始與其他人協調「情緒表現方式的規範」。

綜上所述,嬰幼兒之情緒發展,隨生理的成熟、情緒經驗的累積、認知 的成長與社會互動的增加,在成長歷程中不斷地學習,逐漸發展出個體之情 緒能力與特質。因此,照顧者提供適切的情緒鷹架,能增進嬰幼兒之情緒能 力之發展。

二、幼兒情緒能力之發展

情緒能力的發展有其一定的歷程,參考上述文獻,以下就幼兒情緒能力 之發展,以簡淑真與郭李宗文(2008)於幼兒園教保活動綱要及能力指標,

情緒能力包含情緒的察覺與辨識、理解、表達與調節等四個向度的探究。

(一)幼兒的情緒覺察與辨識能力

「情緒察覺與辨識」是指個體能藉由自己、他人與環境中的語言、

非語言行為來覺察辨識自己、他人及環境中的情緒。

柯華葳與李昭玲(1988)利用看圖說故事研究學前幼兒、三和五年 級之學童及成年人情緒察覺與辨識能力,將對故事主人翁之情緒察覺與 辨識分為五個層次,層次 0 為無法察覺與辨識:層次 1 為能察覺情緒但 無法說出推測方式;層次 2 從故事上下文推測主角的情緒,層次 3 以自 己經驗來推測,層次 4 歸納大多數人的經驗來推測,研究發現,多數學 前幼兒的能力在層次 0 與層次 1,也就是說,幼兒之心裡所感受的,一次 只有一種情緒,只取正負對應情緒中之一項;三和五年級之學童,則發 展到層次 2 以自己的經驗來推測他人情緒;成人發展到層次 3,以自己經 驗來推測他人情緒。研究結果顯示,情緒察覺與辨識能力之發展,隨著 年齡的上升而上升。簡淑真(2001)研究 101 個四到六歲幼兒,描述 11 個情緒臉譜的辨識與描述,發現幼兒在各情境中的情緒辨識,5 歲左右 即可做到區別喜怒哀樂四類核心情緒,大多數 6 歲左右幼兒能細分 11 個 臉譜的情緒上的差異,其研究亦發現,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區辨情緒種

類漸趨豐富。由上述可知,四至五歲幼兒已具有情緒察覺和辨識的能 力,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與成熟,對於情緒的覺察與辨識逐漸豐富與精 緻。

(二)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

「情緒理解能力」是指個體瞭解自己、他人或環境中,產生情緒原 因、因果關係及對此的想法。

Saarni(1979)研究發現 12 個月至兩歲半的幼兒,情緒理解與情緒語 言之能力提升,已能感受另一個感覺或情緒的意義,形成早期的同理心 和利社會行為(引自魏惠真譯,2011,頁 9-8)。(Camars et al., 1996;

Repetti & Seeman, 2002)認為家庭社經地位、種族、文化與區域因素,均 會影響幼兒情緒理解能力(引自魏惠真譯,2011,頁 3-8)。胡慧宜

(1999)研究發現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覺察自我情緒」、「自我情緒控 制」、與「自我情緒管理」上,顯著較五、六年級為差,兒童情緒理解 能力、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發展有顯著相關。周金春(1991)

針對兒童理解多重情緒的能力的研究,發現幼兒園大班幼兒以「同一時 間僅有一種感覺」最多,「相同目標事件、相同向度的二種情緒」次之,

其研究顯示,幼兒隨著年齡成長,對於多重情緒的理解能力越佳。游雅 吟(1996)研究亦發現,不同年級的兒童理解多重情緒力有所差異,三 和五年級兒童對於多重情緒的理解能力明顯高於一年級,且兒童的認知 能力與理解多重情緒能力有關。周育如(2009)針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 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發現語言能力是發展情 緒理解能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父母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依故事情節 提供清晰脈絡的心智性情緒言談,心智性的情緒言談可產生心智性的理 解能力,藉此提升幼兒之情緒理解力。劉宜芳(2010)針對母親教養態 度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發現,母親會因為年齡會影響教養態度。母親 年齡「31-40 歲」與「41-50 歲」其反應層面顯著高於「21-30 歲以下」。

母親反應層面高者,其幼兒之「情緒的察覺與辨識」與「情緒的理解」

向度能力較佳。鍾麗儀(2012)研究亦發現父母以「忽視冷漠型」之教

養態度,對其幼兒「情緒理解」有負面影響。

由上所述可知,幼兒已具備對情緒理解的潛力並以發展出對情 緒理解的基本認知,幼兒之認知能力、語言能力、情緒經驗、家庭背 景、文化等均是影響幼兒情緒理解的重要因素。

(三)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

「情緒表達能力」指個體依其情緒狀態,在生理、心理及外顯行為 上的表現。

簡淑真(2001)研究發現,4 至 6 歲幼兒對於正向(如收到禮物)和 清楚(生氣或害怕)的情境,感受及表達都較一致;但在競爭的情境(如 爸媽只照顧弟妹),較易出現多重情緒,四歲幼兒對於多重的情緒表達 困難,而大部分六歲幼兒能清楚描述自我多重情緒;其研究亦發現,幼 兒能以口語及身體動作表達自我情緒,正向情緒以「快樂、高興、開 心、愉快、得意」等字詞代表;負向情緒以「生氣、難過、委曲、傷心、

嚇一跳」等字詞代表。身體動作則以「笑、跳、叫、走上去」代表正向 情緒,「哭、握拳、跳腳、踢、發抖、躲」則代表負向情緒。柯華葳和 李昭玲(1988)以看圖說故事研究學前幼兒及三、五年級之學童情緒表 達能力,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使用情緒表達的詞藻越具多樣 性,如學前幼兒以高興、快樂形容正面的情緒,三年級兒童以高興、快 樂、驚訝等三種方式,五年級兒童則以高興、興奮、快樂、愉快、驕傲 和神氣等詞形容正向情緒,相同的,研究亦發現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 長,利用詞藻形容負面情緒亦是趨於多樣性發展。Halberstadt(1991)認為 個體情緒表達模式深受成熟、家庭、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幼兒在與外 在互動過程中,了解其所處之社會文化脈絡,學會控制情緒表達的行 為,隨著年紀的增長越所表現出情緒表達方式越趨於符合所處之社會文 化,並且逐漸形成個人之情緒表達風格(引自魏惠真譯,2011,頁 6)。

鍾麗儀(2012)研究亦指出父母以「開明權威」教養模式,對於其幼兒

之「察覺與辨識」、「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皆為正向影響。由 上所述可知,幼兒之情緒表達方式,除了天生氣質的影響外,在成長過 程中會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環境,透過認知、學習及經驗累積,逐漸形塑

之「察覺與辨識」、「情緒表達」與「情緒調節」,皆為正向影響。由 上所述可知,幼兒之情緒表達方式,除了天生氣質的影響外,在成長過 程中會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環境,透過認知、學習及經驗累積,逐漸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