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 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 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

Copied!
2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郭李宗文 博士

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 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 王琪婷 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3 月

(2)
(3)
(4)

謝誌

東大幼教所求學三年,是我人生最充實階段,身邊的親友常以著驚羨的語氣 對我表示佩服,這段期間,經歷懷孕生子且身兼數職---教書、料理家務、養育兩 位幼兒、讀書及寫論文。一路走來,我深感除了自己的行動力、恆心與毅力,還 需要周遭親朋好友的支持與鼓勵,才能成就我的論文。

研究之路走得艱辛,但內在的滋潤與充實感卻是滿滿地,總覺得自己非常的 幸運,能遇到指導教授郭李宗文博士。老師博學多聞、待人真誠、熱衷教學在教 學、母職、妻子與女兒等角色皆是我心中的楷模。每每看到老師在百忙中,仍鉅 細靡遺的對論文架構及內容字字斟酌,耐心指導和鼓勵,讓我深深感動。同時,

非常地感謝口試委員曹常仁教授及莊佩芬教授,悉心審閱本論文,口試時所給 予的回饋與寶貴意見,讓我對於學術論文的嚴謹性有更深一層的思考,使論文 更臻完備。

在這三年求學期間,家人們的支持、鼓勵與包容,讓我有能量面對學業及論 文。首先要感謝父母是我堅強的後盾,微不至地照顧我年幼的兩個寶貝兒子、我 和老公。還有疼愛我的老公是溫暖的依靠,總是默默地陪伴與支持我完成夢想,

從外國文獻、統計、翻譯到口考。還有教學上的好搭檔正敏老師幫我處理學校瑣 碎的事務。此外,一輩子的好姊妹妹卓宜與Sofia是重要的保姆備胎,語喬細心校 稿與翠儀協助調整APA格式。研究之路深感被愛與關懷,若沒有你們的幫助,勢必 會走得更艱辛。還有,寶貝衍則與霈錞,謝謝你們這三年學習著給媽咪時間讀書 寫論文,往後媽咪將能夠更從容無慮地陪伴你們成長。

最後,要謝謝東大研究所的同學們一起共同分享在幼教修課的酸甜苦辣。特 別是和我最有緣的大姊琪玉,能夠一起成長、學習、打拼論文和口考,是多大的 緣分和福分。此外,同窗好友秀津、毓芯、哲恩、敬恆、怡靜、安琪、玉璇,謝 謝您們的溫暖、貼心 與照顧,讓當時懷孕的我能夠勝任課業與養胎,並順利完成 學業。在此,願將成果與喜悅分享給所有陪伴與之支持我的至親好友,謝謝您們!

王琪婷

104.03.20

(5)

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 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作者:王琪婷

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旨在從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母親與幼兒背景變項,探討母職 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的差異,進而探討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間 的關係,以期了解培養幼兒情緒能力的方向。

研究對象為居住於臺北市及就讀於公立幼兒園之 3 至 6 歲之幼兒 及其母親。使用立意取樣,將原住民母親與非原住民母親配對選樣。

使用的控制的變項為母親職業與母親教育程度。問卷採用「母親親職 效能量表」與「幼兒情緒能力量表」蒐集資料,分析的背景變項涵蓋:

母親族群、母親年齡、母親教育程度、母親職業、家庭月收入、家庭 型態、幼兒性別、幼兒年齡、手足數、幼兒排行等。

得到研究結果及發現整理如下:

一、母親族群、家庭月收入、家庭型態、幼兒性別、手足數與幼兒排 行等,均未在母親親職效能上或在幼兒情緒能力上產生顯著差異。

二、母親年齡、母親教育程度、母親職業、幼兒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

(6)

上產生顯著差異。母親年齡、母親職業、家庭月收入、幼兒年齡 在幼兒情緒能力上產生顯著差異。

三、在母職效能上母親族群與母親年齡有顯著交互作用。在幼兒情緒 能力上母親族群與職業有顯著交互作用。

四、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部分向度可以互相預測,但是只在非 原住民身上達到顯著。

關鍵詞:原住民、母職效能、幼兒情緒能力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of

Ordinary and Indigenous Family Author: Wang Chi-Ting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 of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and of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caused by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ordinary and indigenous moth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was explored, to fin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ing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Using purposive sampling, th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3-6 years old children enrolled in public kindergartens and their mothers living in Taipei City. The ordinary and indigenous families were paired by mother’s occupation and education as controlled variables.

Questionnaires "mother parenting efficacy scale" and "Emotional Competence Inventory children"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further analysis with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including tribe, 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of mothers, gender, age, ranking, count of sibling of children as well as family patterns.

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Mother’s tribe, family income, family patterns, child’s gender, count of siblings and child’s ranking caus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and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B) Mother's age, mother's education, mother’s occupation and child’s age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Mother’s age, mother’s occupation, family income and child’s age result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8)

(C)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s tribe and mother’s age caus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s tribe and mother’s occupa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D)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can predict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vice versa with limited effectiveness for non-indigenous family.

Keywords: indigenous, maternal parenting efficiency, Children’s Emotional

Competence

(9)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研究 ... 9

第二節 母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 16

第三節 情緒之相關研究 ... 25

第四節 幼兒情緒能力與相關研究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 6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 71

第二節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差異分析 ... 81

第三節 母親及幼兒背景變項與母親親職效能之差異分析 ... 83

第四節 母親及幼兒背景變項與幼兒情緒能力之差異分析 ... 115

第五節 母親族群與背景變項在母親親職效能表現上之交互作用 ... 145

第六節 母親族群與背景變項在幼兒情緒能力表現上之交互作用 ... 155

第七節 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的預測情形 ... 175

第八節 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的預測情形 ... 1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2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201

第二節 具體建議 ... 202

參考文獻 ... 206

一、中文部份 ... 206

(10)

二、英文部份 ... 212

附錄………214

附錄一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214

附錄二 幼兒情緒能力量表使用同意書 ………215

附錄三 母親親職效能力問卷 ………216

附錄四 幼兒情緒能力問卷 ………221

(11)

表次

表 2-2-1 國內外親職效能感相關研究彙整表 ... 16

表 2-3-1 DAP 中的幼兒情緒發展 ... 42

表 3-3-1 102 學年度台北市招收原住民幼生之公立幼兒園統計表 ... 58

表 3-3-2 原住民幼生與非原住民幼生抽樣人數表 ... 59

表 3-4-1 母親親職效能量表內容分析 ... 60

表 3-4-2 母職效能量表之 KMO 及 Bartlett's 檢定 ... 62

表 3-4-3 母職效能量表之解說總變異量表 ... 62

表 3-4-4 幼兒情緒能力量表內容分析 ... 63

表 3-4-5 幼兒情緒能力量表之 KMO 及 Bartlett's 檢定 ... 65

表 3-4-6 幼兒情緒能力量表之解說總變異量表 ... 65

表 4-1-1 母親年齡變項分配表 ... 72

表 4-1-2 母親教育程度變項分配表 ... 73

表 4-1-3 母親職業變項分配表 ... 73

表 4-1-4 家庭收入變項分配表 ... 74

表 4-1-5 家庭型態變項分配表 ... 75

表 4-1-6 幼兒性別變項分配表 ... 75

表 4-1-7 幼兒年齡變項分配表 ... 76

表 4-1-8 幼兒家庭子女數變項分配表 ... 76

表 4-1-9 幼兒出生序變項分配表 ... 77

表 4-1-10 合併後母親年齡變項分配表 ... 77

表 4-1-11 合併後母親教育程度變項分配表 ... 78

表 4-1-12 合併後母親職業變項分配表 ... 78

表 4-1-13 合併後母親家庭收入變項分配表 ... 79

表 4-1-14 合併後家庭型態變項分配表 ... 79

表 4-1-15 合併後家幼兒年齡變項分配表 ... 80

表 4-1-16 合併後家幼兒家庭子女數變項分配表 ... 80

表 4-1-17 合併後家幼兒出生序變項分配表 ... 80

表 4-2-1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81

表 4-2-2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83

表 4-3-1 原住民母親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2 非原住民母親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86

表 4-3-3 全體樣本母親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87

表 4-3-4 原住民母親教育程度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89

表 4-3-5 非原住民母親教育程度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0

(12)

表 4-3-6 全體樣本母親教育程度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3-7 原住民母親職業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2

表 4-3-8 非原住民母親職業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3-9 全體樣本母親職業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4

表 4-3-10 原住民母親家庭收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3-11 非原住民母親家庭月收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6

表 4-3-12 全體樣本母親家庭月收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7

表 4-3-13 原住民母親家庭型態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8

表 4-3-14 非原住民母親家庭型態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3-15 全體樣本母親家庭型態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0

表 4-3-16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性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1

表 4-3-17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性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2

表 4-3-18 全體樣本之幼兒性別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3

表 4-3-19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上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4

表 4-3-20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上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5

表 4-3-21 全體樣本之幼兒年齡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6

表 4-3-22 原住民母親之子女數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8

表 4-3-23 非原住民母親之子女數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09

表 4-3-24 全體樣本之子女數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4-3-25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出生序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3-26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性別在母親親職效能上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2

表 4-3-27 全體樣本之幼兒出生序在母親親職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3

表 4-3-28 背景變項在母職效能上產生顯著差異摘要表 ... 114

表 4-4-1 原住民母親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6

表 4-4-2 非原住民母親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7

表 4-4-3 全體樣本母親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8

表 4-4-4 原住民母親教育程度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19

表 4-4-5 非原住民母親教育程度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0

表 4-4-6 全體樣本母親教育程度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1

表 4-4-7 原住民母親職業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2

表 4-4-8 非原住民母親職業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3

表 4-4-9 全體樣本母親職業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4

表 4-4-10 原住民母親家庭月收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6

表 4-4-11 非原住民母親家庭月收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7

表 4-4-12 全體樣本母親家庭月收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8

表 4-4-13 原住民母親家庭型態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29

表 4-4-14 非原住民母親家庭型態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0

(13)

表 4-4-15 全體樣本母親家庭型態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1

表 4-4-16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的性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2

表 4-4-17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的性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3

表 4-4-18 全體樣本之幼兒的性別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4

表 4-4-19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的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5

表 4-4-20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的年齡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6

表 4-4-21 全體樣本幼兒的年齡在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7

表 4-4-22 原住民母親家庭之子女數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8

表 4-4-23 非原住民母親家庭之子女數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39

表 4-4-24 全體樣本之子女數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40

表 4-4-25 原住民母親之幼兒出生序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41

表 4-4-26 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出生序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42

表 4-4-27 全體樣本幼兒出生序在幼兒情緒能力差異分析摘要表 ... 143

表 4-4-28 背景變項在幼兒情緒能力產生顯著差異摘要表 ... 145

表 4-5-1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46

表 4-5-2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47

表 4-5-3 母親族群與教育程度在母職心理功能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48

表 4-5-4 母親族群與教育程度在母職心理功能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48

表 4-5-5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母職堅持度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50

表 4-5-6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母職堅持度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50

表 4-5-7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51

表 4-5-8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52

表 4-5-9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母職心理功能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53

表 4-5-10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母職心理功能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53

表 4-5-11 母親族群與背景變項在母職效能上產生顯著交互作用摘要表 ... 155

表 4-6-1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56

表 4-6-2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57

表 4-6-3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理解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58

表 4-6-4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理解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58

表 4-6-5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表達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0

表 4-6-6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表達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0

表 4-6-7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整體幼兒情緒能力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2

表 4-6-8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整體幼兒情緒能力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2

表 4-6-9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察覺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3

表 4-6-10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察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4

表 4-6-11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表達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5

表 4-6-12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表達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5

(14)

表 4-6-13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幼兒情緒的調節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6

表 4-6-14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幼兒情緒的調節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7

表 4-6-15 母親族群與家庭月收入在情緒的察覺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68

表 4-6-16 母親族群與家庭月收入在情緒的察覺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68

表 4-6-17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上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170 表 4-6-18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70

表 4-6-19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理解之各細格與邊緣平均數 ... 172

表 4-6-20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理解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172

表 4-6-21 母親族群與背景變項在幼兒情緒能力上產生顯著交互作用摘要表 .... 175

表 4-7-1 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察覺與辨識能力多元迴歸分析表 ... 176

表 4-7-2 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情緒察覺與辨識多元迴歸分析表 ... 177

表 4-7-3 非原住民母親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對情緒察覺與辨識迴歸分析表 ... 177

表 4-7-4 整體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察覺與辨識多元迴歸分析表 ... 178

表 4-7-5 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的理解多元迴歸分析表 ... 179

表 4-7-6 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的理解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0

表 4-7-7 非原住民母親的母職心理功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理解迴歸分析表180 表 4-7-8 全體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的理解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1

表 4-7-9 全體母親母職心理功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理解迴歸分析表 ... 182

表 4-7-10 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表達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2

表 4-7-11 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表達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3 表 4-7-12 全體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表達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3

表 4-7-13 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調節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4

表 4-7-14 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調節多元迴歸分析表 185 表 4-7-15 全體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情緒的調節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6

表 4-7-16 母職效能預測幼兒情緒能力摘要表 ... 187

表 4-8-1 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母職信念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8

表 4-8-2 非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母職信念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9

表 4-8-3 全體受測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母職信念多元迴歸分析表 ... 189

表 4-8-4 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母職技能表現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0

表 4-8-5 非原住民幼兒情緒的調節對母親母職技能表現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1

表 4-8-6 全體受測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母職技能表現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2

表 4-8-7 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母職堅持度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2

表 4-8-8 非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母職堅持度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3

表 4-8-9 全體受測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母職堅持度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4

表 4-8-10 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4 表 4-8-11 非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5 表 4-8-12 全體受測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多元迴歸分析表 196

(15)

表 4-8-13 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職心理功能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6

表 4-8-14 非原住民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職心理功能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7

表 4-8-15 全體受測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職心理功能多元迴歸分析表 ... 198

表 4-8-16 幼兒情緒能力預測母職效能摘要表 ... 199

(16)

圖次

圖 2-1-1 相互決定論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 ... 9

圖 2-3-1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之因果圖 ... 27

圖 2-3-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 ... 27

圖 2-3-3 斯辛二氏情緒理論 ... 28

圖 2-3-4 Salovey& Mayer(1990)情緒能力架構圖 ... 30

圖 2-3-5 Goleman(1998)情緒能力架構圖 ... 33

圖 2-3-6 情緒調節運作圖 ... 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圗 ... 53

圖 3-5-1 研究流程圖 ... 67

圖 4-5-1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46

圖 4-5-2 母親族群與教育程度在母職心理功能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48

圖 4-5-3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母職堅持度表現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49

圖 4-5-4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151 圖 4-5-5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母職心理功能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53

圖 4-6-1 母親族群與母親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56

圖 4-6-2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理解能力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57

圖 4-6-3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情緒的理解能力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59

圖 4-6-4 母親族群與年齡在整體情緒能力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61

圖 4-6-5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能力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63

圖 4-6-6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表達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65

圖 4-6-7 母親族群與職業在情緒的調節能力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66

圖 4-6-8 母親族群與家庭月收入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168 圖 4-6-9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察覺與辨識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70

圖 4-6-9 母親族群與幼兒年齡在情緒的理解之估計邊緣平均數剖面圖 ... 171

圖 4-7-1 非原住民母親思考模式和情緒反應對情緒察覺與辨識能力迴歸模型圖 177 圖 4-7-2 非原住民母親母職心理功能對幼兒情緒的理解能力迴歸模型圖 ... 180

(17)
(18)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闡述「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的 動機、目的、問題和名詞釋義。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 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受孕的那一刻起,胎兒與母親成為最親蜜的共同體,孕期母親可以感受到胎 兒的成長與變化,身體的負荷日益增重十分辛苦,但代表臨盆即將來臨,母親的 心情是喜悅,是緊張,是期待,是甜蜜。臨盆時剪斷了臍帶,嬰兒成為獨立的個 體,但母親的心卻仍牢牢地與嬰孩繫在一起。對幼兒而言母親是生育的人,是養 育的人,也是教育的人。教育和教導子女是為人父母責無旁貸的終生責任,父母 的角色是扮演社會化代理者(林惠雅,1999)。因此,家庭是孕育幼兒的場所,雙 親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皆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在親子互動的過程,對 於幼兒的身心、人格與情緒等方面相當的影響。家庭是養育幼兒的搖籃,母親則 是那推動搖籃的主要推手。

隨著社會時代的演進,大多數家庭為小家庭且母親為職業婦女,母親的角色 更顯沉重。如何在競爭的職場環境中得以生存,兼顧家庭及教養幼兒的重責,是 多數母親所面臨的窘境。研究者在職場中發現許多母親面對教養問題時,感到自 我效能不彰,因此在面對幼兒的行為問題或情緒問題時,常求助於學校的老師。

自我效能理論或效能感是促使個人行動的認知性動機,認為個人的想法、感覺、

動機與行動是受自我效能信念所影響(Bandura, 1997)。Francis 和 Chorpita(2010) 研究中發現,父母親的焦慮信念對幼兒的社會情緒問題行為有相當影響,當父母 親越擔心外在環境會危害幼兒健康,則易造成幼兒的內縮性行為(internalizing)

問題行為,如焦慮、退縮、身心症等症狀。因此,母親親職效能信念,會影響其 想法、行動、與教養行為,同時直接地影響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引自孫麗卿,

(19)

程,奠定幼兒情緒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 Bowlby 認為社會依附的發展,是嬰兒期於社會與情緒的發展重點,

安全的依附關係有助於嬰兒情感、情緒及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嬰兒基於對母親的 依附才能承受與母親的分離,探索環境,才能發展對自己的信任與自我的價值(引 自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等,2011,頁 114)。有關依附關係的研究亦指出,幼 兒在一至兩歲已形成對母親可能行為的預期,這種對母親行為的預期也引發出幼 兒習慣性的情緒反應模式(Sroufe, 1995)。因此家庭是幼兒生長與社會化的場所,

具有孕育與教育的功能,透過親子互動與家庭生活經驗,讓幼兒從中社會化與成 熟,使其得以適應生活並生長。故研究者以學齡前幼兒為對象,找出母親親職效 能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關係,而母親親職效能受到母親自身的背景如年齡、教育程 度、家庭型態、職業、家庭社經與種族等影響,同時,亦受到幼兒的年齡、性別、

手足數及手足排序等背景變項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將分別從母親與幼兒的背景 變項探討與母親親職效能間的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吳培源(2009)認為親職自我效能信念是影響親職行為的重要因素,父母自 我效能信念透過複雜的情感、動機、認知及行為的交互作用,影響父母的教養行 為。(Allert, 1982; Buss & Plomin, 1975; Hinde, Easton, Neller & Tamplin, 1982;

Maccoby, Snow & Jacklin, 1984; Hartup, 1977)以雙向互動論的觀點研究親子互動指 出,父母對幼兒的教養方式透過親子間複雜且微妙交互作用的歷程,導致幼兒的 氣質影響父母對幼兒的教養行為,而父母的教養行為也影響了幼兒的氣質型式。

在如此交互循環的影響下逐漸建立親子關係(引自王珮玲,1994,頁 338)。親子 互動過程幼兒的因素會影響父母所採用的教養行為,父母教養行為不具有一致性 的型態,同時幼兒的行為也不是由父母教養所直接引發或導致。( Grusec &

Kuczynski, 1980; Stafford & Bayer, 1993)社會化過程是一種互動過程,父母和幼兒 雙方均在社會化過程中扮演社會化代理者以及被社會化的角色(引自林惠雅,

2000,頁 75)。(Brody, Flor & Gibson, 1999)研究發現,高親職效能感與支持性的 教養行為有正向的關聯。Baumrind(1971)研究發現,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以要求與 溫暖接納的教養態度,能培養出被同儕接納的兒童;而父母採放任方式,則養育

(20)

出的幼兒較衝動、具有攻擊性、被同儕排斥;父母以嚴格要求缺乏彈性之方式,

則教養出幼兒特質較焦慮、退縮、不與他人合作、易被同儕忽視(引自蘇建文、

林美珍、程小危等,2011,頁 452)。蔡玉青與呂翠夏(2006)指出,親子互動的 過程中母親給足幼兒關愛,則幼兒情感表達、調適、情緒穩定性及自我控制能力 較佳,在人際的互動上具備較高的自信心、同理心、友善與積極樂觀;反之母親 以冷漠、拒絕、敵視的教養方式,則幼兒情緒穩定、自我控制能力且較有神經質 的傾向。研究者在職場中長期觀察當幼兒有情緒與行為問題時,母親能發揮自我 效能主動觀察與客觀分析幼兒情緒問題產生之因,積極改善調整教養行為與親子 互動,幼兒的情緒能力較佳,與同儕及老師有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母親的自我 效能高能發揮智慧及教養行為,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進而提升幼兒情緒 的自我掌控或對他人情緒的解讀,使得幼兒情緒表達趨向社會化並適應外在環 境。目前國內針對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間關係為何?這方面議題的研究很 少,因此母職效能有其探究之必要性,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美國哈佛大學高曼(Daniel Goleman, 1995)教授提出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緒智商意涵大致可用「知己、自制、勵己、知彼、利他」。具有高 情緒智商者,自覺能力高、能了解自我性格與情緒特質,敏銳地察覺他人情緒及 環境情緒,能適當因應場合與情境調整情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許多 成績優異的學生,畢業後成就很平凡,這顯示在全球化高度競爭的社會中,智商 高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中國父母相當重視子女在學校的學業表現,可是對於子 女的教養方式,忽略情緒智商的重要性,以致子女的未來事業成就很平凡(引自 葉重新,1998,頁 343)。(W. Mischel, 1960; Catkins, 1994; Eisenberg & Fables, 1992;

Rubbing, Copa, l Fox & Catkins, 1995; Thompson, 1994; Hubbard & Coie, 1994;

Putallaz & Gottman, 1981; Murphy & Eisenberg, 1996)好的情緒智能是健康與適應 的指標,同時對於學業、人際關係、家庭生活及事業成就有重大的影響(引自簡 淑真,2001,頁 46)。幼兒在人際互動中建構與應用情緒知識、揣摩情緒表達、經 驗情緒調節。幼兒從社會性互動中,透過經驗與學習,提升情緒能力,幼兒期建 立情緒能力的磐石(引自呂翠夏,2010,頁 2)。幼兒階段可塑性大,是身心靈各 方面成長的關鍵期,各方面的發展是獨立的但卻也彼此相聯繫,生長的歷程豐富

(21)

而又錯綜複雜,其中幼兒情緒層面的發展最抽象且難以捉摸。因此母親應幫助學 齡前幼兒覺察自己的情緒、管理情緒、激勵自己、覺察他人的情緒以及等能力。

綜合以上的研究資料顯示,幼兒期缺乏培養情緒能力,較無法適應學校環境,學 習、人際關係及生活常規等的問題較多,導致成為日後發展的重要不利因素。幼 兒情緒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議題,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回顧研究者在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國內在探討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 之相關研究非常缺乏,國內對自我效能的研究較多以教師與學生等議題,雖有對 父母親職效能的研究,但絕大多數都是針對父親或小學以上的學生家長,較少以 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而母親是幼兒的主要照顧者、教育者與陪伴者,在幼兒成 長過程中母親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幼兒各方面發展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因此 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的探討十分有意義與重要性。此外,研究者在蒐集文獻的過 程中,目前尚未發現國內針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為題的 相關研究,因此引發研究者想要瞭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 之情形;以及更深入的探究母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間的關係,此為研究動機 之四。

綜合以上四個研究動機,如何使母親發揮自我效能,協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情 緒能力,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重要性議題,以供家長、幼教及相關社福單位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擬以台北市之公立幼兒園,以 3-6 足歲幼兒 及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其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 之相關,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

一、探究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之親職效能的差異情形。

二、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情緒能力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是否與自身背景變項(年齡、教育程度、職 業、家庭月收入、家庭型態)及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手足數、

手足排序)等,在母親親職效能上的差異情形。

(22)

四、探究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是否因自身背景變項(年齡、教育程度、職 業、家庭月收入、家庭型態)及幼兒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手足數、

手足排序)等,在幼兒情緒能力上的差異情形。

五、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是否與自身背景變項或幼兒背景變項在母親 親職效能上的交互作用。

六、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是否與自身背景變項或幼兒背景變項在幼兒 情緒能力上的交互作用。

七、探討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對幼兒情緒能力的預測程度。

八、探究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情緒能力對母親親職效能的預測程度。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原住民及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情緒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原住民母親是否會因母親自身(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家庭月收入、

家庭型態)或其幼兒的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手足數、手足排序),在 母親親職效能上有差異?

四、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是否會因其母親或幼兒自身的背景變項不同,而在幼 兒情緒能力上有所差異?

五、原住民母親與非原住民母親是否會與母親自身及其幼兒背景變項等,在 親親職效能上,發生交互作用?

六、原住民母親與非原住民母親是否會與母親自身背景變項及其幼兒背景變 項,在幼兒情緒能力上的,發生交互作用?

七、原住民母親與非原住民母親之母親親職效能是否能有效預測幼兒情緒能 力的表現?

八、原住民母親與非原住民母親之幼兒情緒能力是否能有效預測母親親職效 能的表現?

(2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及研究變項意義明確,茲將本研究重要名詞界 定如下:

一、母親親職效能

母親親職效能是以 Bandura(1977)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於母親教養領域 上,知覺自身親職角色表現是否恰當、勝任且持著積極正向的信念,為整體 性的評估。母親親職效能定義為「母親在實踐親職時,預期自己能勝任親職 角色上能力的信念,知覺能依自己的能力、價值觀與態度於教養幼兒,自覺 表現積極正向且勝任愉快的一種信念」;本研究之母親親職效能是指母親自 評「親職效能量表」上的得分,母親親職效能量表得分愈高,乃指高親職效 能;親職效能量得分數越低,則為低親職效能。

二、幼兒

所謂幼兒,根據民國 100 年頒布之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施行細則第二條,

幼兒指二歲以上至入國民小學前之人。本研究中「幼兒」是指就讀於台北市 公立幼兒園 3 至 6 歲之幼兒。

三、情緒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

Weisinger(1998)指出「情緒能力」是情緒的智慧使用,藉由了解情緒並運 用來指引個人行為,並提升思考結果。

「情緒能力」是依據民國 101 年教育部頒布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 大綱情緒領域能力分類,本研究所指的「情緒能力」是「幼兒於生活中表現 處理情緒狀況時所展現的各項能力,包含情緒的察覺與辨識、情緒的理解、

情緒的表達及情緒的調節等四大分項能力」。並採用簡淑真和郭李宗文(2006)

所編製之「3-6 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表」。測量幼兒之情緒能力,此量表共 有四個主要向度,分別為「情緒的察覺與辨識」、「情緒的理解」、「情緒 的表達」、「情緒的調節」,其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24)

(一)情緒的察覺與辨識

個體透過自己、他人與環境的互動,從語言、非語言及環境的氛圍 中,主動察覺辨識到自己、他人及所處環境,於同一事件中所存在的多 種情緒。

(二)情緒的理解

個體瞭解自己、他人或環境的互動中所產生情緒的原因,及能了解 引發此情緒的原因和想法。

(三)情緒的表達

個體瞭解自己、他人或環境的互動中,從語言及非語言(生理、心理 與外顯行為)所表現出來情緒狀態。

(四)情緒的調節

個體在自己、他人或環境的互動中,能藉著運用內外在的策略,改 善調節自己、他人或環境氛圍中的情緒。「3-6 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 表」之向度所得的平均分數愈高,表示幼兒於該向度情緒能力的表現愈 佳。

四、原住民母親

本研究定義「原住民母親」是指稱原住民幼兒之母親。以台北市公立幼 兒園之原住民幼兒母親且具原住民身分為主。

五、非原民母親

本研究定義「非原住民母親」是指以台北市公立幼兒園之幼兒母親,且 其身分為本省籍(閩南、客家)、外省籍或新住民。

(25)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非原住民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的關係,

藉由所蒐集之相關文獻,經過分析比較及歸納的方式,將文獻探討的結果作為本 研究的基礎,進行研究設計。探討的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為自我效能理論基礎 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母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情緒之相關研究;第四 節為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基礎研究

本節將探討自我效能的理論與相關研究,針對自我效能的理念、來源、影響 與功能,進行文獻逐一探討,闡述如下:

一、自我效能理論之理論基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1977)以社會學習理論觀點,提出人格 的發展是透過一個相互決定論(reciprocal determinism)的歷程,經由行為

(behavior)、個人(person)、環境(environment)間的相互影響決定人類 的行為(圖 2-1)。在三元交互決定過程中,個人(person)是三因素互動的 核心,認為個體的行為深受到個體內在驅力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影響,在行 為產生的過程中個體之認知因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認知的核心因素即是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形成是源自個體的生活與楷模的影響,幼兒時期的生 活經驗與主要照顧者的互動經驗,是個體形成自我效能的起點。

圖2-1-1相互決定論的三個主要決定因素

引自王震武等,2002,頁 378

(27)

Bandura(1997) 針 對 自 我 效 能 觀 點 進 一 步 提 出 , 個 人 ( person ) 行 為

(behavior)與環境(environment)形成 P-B-E 關係,這三個主要決定因素彼 此間的互動,影響了個體的行為。個人因素包含認知能力、人格、信念、態 度、生理特質等,行為因素則包括語言、動作反應及社會互動等,環境因素 則包括物理環境、家庭、朋友及其他社會影響力量等。個體在多重因素交互 影響下,逐漸建構形成自我體系,進而成為指導個體行為表現方式的作用力 量。

綜合上述針對 Bandura 的觀點整理,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種行 為前,對自我評估是否有能力完成該項行為,是一種主觀性的自我評估,當 個體對任務評估為價值或成功機率高,便會進一步積極行動;若評估為價值 或成功率低,則拒絕或延緩行動。因此個體本身效能的信念會影響其所做的 選擇、抱負、投入於某特殊任務的心力以及面對挫折與困難的堅持性。

二、自我效能的定義

Bandura(1977) 根 據 自 我 調 適 為 核 心 的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 social learning theory),提出了一篇綜合性的論文「自我效能:行為改變的一個統合性理論」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其以社會學 習的觀點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其定義為「個人能否成功達成所 賦予的特定任務行為之信念」。自我效能概念架構中有兩個主要因素,為結 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與效果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個人在執 行某一特定任務行為前,先行評估行為之結果,並衡量自己能力是否能勝任,

以決定是否執行此任務行為(引自陳富美,2005,頁 48)。Bandura(1977, 1986, 1997)分別為自我效能作有系統的研究與發表,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影響個 體的思考模式,並對於行為的抉擇、努力度、持續度、投入度與成就表現等,

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作用。依據此觀點,個體擁有高自我效能感,對自己效能 預期越高,將採取積極行為並主動付出努力,較易以達成預期的行為結果。

自我效能理論深受各界肯定,並被應用於各領域研究,均獲得寬廣且深具啟 示性。

國內學者將自我效能應用於父母領域的研究,陳富美(2005)研究指出,

(28)

親職效能為促進父母參與孩子教養行為的重要因素;郭美娟和陳若琳(2012)

指出,母親的鼓勵及父親的意願是影響父親之親職效能的關鍵;吳培源(2009)

研究指出,新移民女性的母職效能感高的新移民母親,在面對子女之教養問 題時具備高信心與能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綜合以上學者看法,研究者認為自我效能包含的定義為:(一)自我效 能是個人對自己從事某種工作之自信,相信自己能力可有效達到預期目標之 正向信念。(二)自我效能具差異性,個體會因領域、性質與任務內容的不 同而有所差異。(三)自我效能會依據過去經驗,面對某一特定事務時做評 估,以確認自己完成此事務成功的效能程度。

因此研究者將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在面對某一特殊任務時,會依據自己 過去的成敗經驗,為執行此任務所需的能力判斷並評估自我的能力,以求有 效達成目標程度的信念。

三、自我效能的影響

自我效能對個體行為的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綜合過去學者的分析結果,

將自我效能的重要性歸納如下(Bandura, 1997; 趙柏原,1999;何千惠,2004):

(一)影響個人對行為的抉擇

個人對自我效能所具有的信念,會決定是否願意面對問題的情境,

在生活中當面臨抉擇時,自我效能高的個體,展現正向行為,選擇面對 問題與解決問題,而對於自我能力較低的個體則無法面對並選擇逃避。

(二)面對問題或困難障礙時,影響個人付出努力、執著與堅持程 度

自我效能較強者,會較自我效能低落者有較大的容忍力,付出更多 的努力,且其努力之執著程度亦較強。

(三)影響個人動機與行動力

自我效能較高者,訂定目標後,在面對瓶頸時願意付出更多努力,

(29)

而有成功的表現。而自我效能低者,預知自己能力不足,在面對困難時 容易放棄自己的抱負及企圖心,導致較易獲得失敗的經驗。因此,自我 效能高者相較自我效能低者有較強之執行力。

(四)當失敗挫折時,影響個人的思考常模與情緒反應方式

當個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自我效能感低者,常預知自己沒有能力 應付環境的變遷,因而在遭遇問題時,覺得難以解決與壓力大,產生焦 慮不安情緒和逃避的行為,甚至降低自我價值感;自我效能高者,具有 較高自信心以正向信念面對逆境。

(五)面對問題時,影響個人在產生自我抑制或自我助長的想法 高自我效能者,在面對問題時,易產生自我助長的想法,透過對成 功的預期,增強個人應付問題的努力程度;低自我效能者,則易產生自 我抑制的想法。當面對失敗時自我效能高者將之歸因於「自己不夠努 力」,而自我效能低者將之歸因於「自己沒有能力」。

綜觀上述,Bandura 之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個人認知與行為 之間扮演的是中介變項的角色。決定個體選擇的工作、願意付出努力與 堅持程度、結果的解讀、對未來的預期、面對問題與實現目標等方面。

自我效能低者堅持度較低、沮喪、自我譴責歸因及角色滿意較低等特 質。反之,高效能感者,認為自己能透過學習以增進個人的能力與競爭 力,擁有較高克服挫折及面對挑戰的能力。因此,自我效能高者比自我 效能低者更積極;在思考模式與情緒反應上,自我效能高者比自我效能 低者更能朝向正面的態度。由此可知將自我效能影響的主張,將其延伸 到母職效能感上,自我效能將影響母親的教養行為、教養動機及問題解 決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母親,透過評估自己投注心力的價值與在其 中的收穫具積極動機與行動力,藉由參與各種教養活動與經歷,促進自 我成長,並欣然面對困難將其視為是讓自己變得更精熟的挑戰,更努 力、全神貫注的行動來面對問題,很快速地便能恢復效能感,其教養動 機強,態度積極且具有自信心,因而有較好的教養表現;而自我效能低

(30)

的母親,教養動機較弱,態度消極且低自信心,面對教養行為困難時,

將失敗歸咎於自己能力不夠,對自己角色的滿意度降低,堅持度減低、

產生沮喪感,一旦遇挫敗後,母親親職效能感的恢復也很慢。

四、影響自我效能的來源

Bandura(1997)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個體依所相信的主觀事實,而影 響其動機、行動、情緒的表現程度。個體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是提升自我效能 的主要關鍵。個體增強自我效能感可經由下列四種方式,逐漸增強、強化。

茲分述如下:

(一)成就表現結果(performance accomplishment)

Bandura 認為過去精熟經驗對成就表現結果最具有影響力,為自我 效能感的主要來源。也就是說,個體若擁有過去相關的情境與成功經 驗,則能提高自我效能預期,對於完成此事件任務的自我效能會較高;

若個體重複失敗經驗便對自我能力產生疑慮,導致自我效能減低。因 此,精熟經驗乃是實際親身經驗的證據,在行動過程中,讓個體獲得認 知、行為和自我調節的經驗,當個體面對困境時,幫助個體努力克服面 對困難,從中建立自我效能感,有了成功的經驗,常常可以提昇自我效 能感的建立。自我效能一旦建立後,可類化到相關情境。

因此,形成自我效能,必須把握關鍵時機,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建立 必須,藉由平時的教養過程中透過親身經驗的累積,經歷解決困難的過 程,獲得成功的體驗,如此方能形成精熟經驗,構成母親自我效能感。

由此可知,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建立,從嬰幼兒出生就慢慢形成建立,母 親應把握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依據幼兒的特質提共適切的教養行為,

從教養過程中依親子的互動狀況,母親應修正自己想法與做法,較易發 揮其教養效能與營造成功的經驗,並把握建立父母效能感的最佳時機。

(二)替代性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

替代性經驗乃是看到別人努力得到成功,則相信自己經由努力也能

(31)

成功的信念,透過觀察學習對於自我效能感的影響,Bandura(1986)的研 究提出,人類從他人行為中觀察學習的過程可分兩階段:1. 他人如何行 動,行動結果是正向,便會增強此類行為;2. 若結果是負向,個體則主 動削弱此類行為。提出觀察者建立本身自信心的方式,是透過觀察他人 於不同情境中所採取的有效因應策略,再加以學習模仿。替代經驗除了 對知覺自我效能有正面影響外,也可能會有負面影響。由此可知,當觀 察者看見他人若因某些因素遭遇成功時,因而增加自信,進而增強自己 願意努力的程度,有助於個人自我效能的提昇。

母親藉由成功楷模的影響創造並增強自我效能感,觀察到跟自己相 似的楷模,母親相信自己努力發揮能力教養幼兒,也能獲得成功。因 此,母親在教養幼兒的過程若能從多元管道得到正確的教養知識與他人 經驗

,將有助於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建立,例如從閱讀書籍、媒體與親子相關 研究報告等提供之教養知識;參與優質教養課程、講座或團體;並從觀 察身邊親友成功的教養經驗中,藉由成功的楷模的經驗分享,學到有效 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方法,提升母親教養效能與信心,進而有助於母親 親職效能感的建立。

(三)言詞的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詞的說服因素,乃是個體藉由他人言語的鼓舞、激勵或正面回饋 來,使個體相信其具有成功達成任務的能力。語言說服給予個體接受到 正向的回饋之外,同時具有人際支持的功能。由此可知,對於他人建言 或批判的接受度較高的個體,自我效能相對亦較高。

Bandura(1986)的研究發表,認為語言的説服即使未提供真實的經驗 基礎,但仍然可創造預期的效能。但言詞的說服一旦面對困難的挑戰或 長期失敗,就會迅速的消失,導致所引發的效能預期通常是短暫且脆 弱。當母親在教養幼兒過程中遭遇困難時,配偶、家族成員、好友們對 於母親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當這些至親好友利用鼓舞性的談話或正向 的回饋對母親的肯定及鼓勵,可創造預期效能,藉由自信心的提升有助

(32)

於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建立。

(四)身心狀態(somatic and emotional states)

個體的生理與情緒狀態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當個體的生理佳 或正向情緒狀態(如愉快、喜樂),會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當個體 處於身心狀況不佳時或負向情緒狀態(如焦慮、沮喪),自我效能感將 降低。因此,母親會依自己的生理和情緒狀態來判定母親親職效能感,

母親若擁有較高的情緒智商,會主動覺察和修正負面情緒,保持良好身 心狀態,有助於促進母親親職效能感。

綜所上述,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是透過多元因素與生活經驗歷程,彼 此交互作用,經由不斷的經驗累積與學習而形成的。自我效能在認知作 用下對自我評價、信心度與抉擇力產生重大影響,自我效能高者,擁有 較高的自信心、接受挫折挑戰的勇氣與面對困難的智慧,較容易成功。

由此觀之,母親親職效能透過認知與幼兒親子互動過程中,透過經驗累 積、思考與自我評價的回饋而形成。當母親經由評估判斷自己無效能在 教養行為時,總是仔細思考自身的缺點和潛在困難,容易連結到失敗的 想法,導致產生壓力,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如此消極負面的想法分散了 解決任務的注意力,喪失了信心,反而使母親親職效能感降低;母親認 為能夠產生預期想要的結果,便能堅持面對挑戰,對教養行為較具自信 心,願意投入較多的心力於教養孩子,因而擁有較多的成功經驗,使得 母親親職效能感較高。研究者依據前述母親親職效能感的理論基礎,歸 納出母親親職效能感是母親個人主觀的知覺,依所面對特定情境,依其 所接收到的訊息,透過主觀認知權衡訊息的價值,並對此特定的情境及 訊息作出判斷。由此可知,母親親職效能感具有變動性及發展性,且自 我效能概念已顯然對母親決定態度和行為上有決定性的重要影響,教育 相關單位的研究,探討母親效能感提升的建議與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議 題。

(33)

第二節 母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教育學者們探討父母自我效能感時,以 Albert Bandura 所提的自我效能論的 理論為依據,研究者在本節文獻探討中統整相關研究以不同面向的親職議題,來 了解父母效能感的意涵。

一、父母效能感意涵

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大多為父母正處成人在中年期階段以建 立「親密感」的任務觀點來探討,工作方面的成就與建立美滿的家庭生活為 此階段的重要任務,所面臨的任務即是「傳承」(generativity)。成人階段必 須積極投入育兒任務,發展順利者會出現關懷及貢獻下一代的階段發展特 徵。人類發展到成年中期時,親職行為表現良好者有助於成人的心理健康;

反之,若發展不順利之成人則會出現心理發展危機,如遲滯不前、自憐恣縱、

不顧未來(引自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等,2007,頁 336)。當幼兒有良好 的表現時,父母從孩子的進步與成長中獲得喜悅與自我肯定,同時在親友的 社會讚許中強化自我對父母身分的認同感,而增進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父 母效能感即是「父母的自我效能(parental 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是 否有能力勝任父母角色的信念與自我效能,母親角色表現的知覺,會影響母 親的教養、溝通及整體行為(Brody, Flor & Gibson, 1999)。父母對於不同年 齡的子女會有不同的教養型式、需求。因此,母親對於照顧幼兒的成效信念,

包含母親自信、母親自尊、父母能力感等(Coleman & Karraker, 2000)。因 此研究者認為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內涵可依循著幼兒的發展階段及考量母親的 自我感受,將母職效能歸納為教養信念、教養能力、堅持度、情緒反應與自 我肯定。

表2-2-1

國內外親職效能感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張兆麗 2006 國民小學學

童父母

參加親職教育與親子互動時,洞察 力、滿意與肯定等面向之效能。

(34)

表 2-2-1(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陳富美 2005 國小 5、6

年級學童的 父母

父母教養能力、親子互動、子女學 業表現

黃凱霖 1995 國小 5、6 年級學童 的父母

教導子女的課後學習活動時,對自 我的能力信念

劉百純和陳若 琳

2010 第一個子女 為兩歲半之 內之家長

執行親職工作時,對自我教養行為 之信念與勝任能力

Brody, Flor &

Gibson

1999 學齡兒童 的父母

教養效能、溝通效能、整體效能

Coleman &

Karraker

2000 學齡兒童的 母親

進行特定親職任務的認知,對自我 角色的期待感。

親職角色之能力的自我評估,認為 自己能正向影響子女行為與幫助子 女發展之能力的覺知。

Dumka, Stoerzinger, Jackson &

Roosa

1996 學齡兒童 的父母

一般性親職效能感、子女的教養效 能、親子衝突的解決效能

Hastings Brown

2002 自閉症兒童 父母

信心、處理孩子行為問題的控制及 滿意度、對於孩子行為問題的正向 知覺、處理孩子行為問題感到困難 的比例

(35)

表 2-2-1(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Sanders

& Wooley

2005 2 至 8 歲 幼兒的母親

環境自我效能、行為自我效能

資料來源:中文文獻研究者自行整理;外文文獻,引自 (姚淑娟,2010,頁 31)。

二、影響父母親親職效能之因素

社會的不斷變遷,導致家庭結構產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已被核心家庭 取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投入就業市場越來越普遍,遞增的婦女勞動參 與將改變教養角色。現代家庭中親職行為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母職效能感會 影響親職的各個層面,本文將親職效能的相關實徵研究中與親職有關的背景 變項整理分析,說明如下:

(一)父母因素 1. 父母親角色

全球化使得社會快速變遷,高房價與物價下雙薪家庭數日以遽 增,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紛紛投入職場求專業上的自我實現 及協助分擔家計,因此,現代家庭中父母在親職行為所扮演的角色 要求有所改變,為人父母如何擔負起教養子女之責任,首先必須意 識到自我在親職角色之重要性,方能正視所扮演的親職角色並有效 確實發揮其親職角色。

(1)母親角色

劉百純、陳若琳(2010)研究指出,新手媽媽感受親職壓 力時,配偶對於情感、育兒與家務上的支持,是新手媽媽扮演 母親角色過程中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配偶對於新手媽媽的 肯定與付出,能減低母親親職壓力,建立自我對教養幼兒的信 心,使得母親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利翠珊、陳富美(2004)的 研究亦肯定,在經營家庭時夫妻雙方相互支持,使得家庭發展 更為正向,多數母親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其育兒及家務負 荷量十分沉重,需要父親的支援與心理上的支持。夫妻的互動

(36)

上,若丈夫採取口語關懷或是耐心傾聽,能讓妻子感到精神上 的鼓勵,而提升育兒信心及母職效能感。

(2)父親角色

陳若琳(2008)研究發現配偶對於父親的親職支持與肯定,

是提升父職效能之重要因素,在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父親角 色,提供孩子不同的父親角色功能,對孩子成長影響的重要性 亦提高。父親角色的扮演不僅對孩子發展有其獨特性與影響,

同時對父親角色形象亦能產生正向評價。姚淑娟(2010)的研 究亦發現當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愈多、父職自我效能愈 高,其親子關係滿意度也愈高。

由上述可知,共親職行為之父母親的自我效能有顯著的關 係,父親的肯定與合作,能提昇母親職能力的信心與母職效能 感;同時,母親表現出接受與欣賞父親的參與,亦能使父親自 我效能提升。具備高度父母自我效能之父母親,在參與共親職 之教養行為時,展現較高的意願與配合度。因此,母親與父親 雙方共同負起教養子女的責任,在教養子女的路上相互扶持,

子女的成長才能更加的健全,同時亦增強父母自我效能感。

2. 母親年齡

Bandura(1997)認為過去精熟經驗對自我效能最具有影響力。也 就是說,個體若擁有過去相關的情境與成功經驗,則能提高自我效 能預期,對於完成此事件任務的自我效能會較高。由此可知父母的 年齡增長,藉由精熟經驗、替代經驗及言詞說服等影響,個人的親 身經歷、身邊親友的經驗分享與鼓勵,而影響了父母的自我效能。

潘怡彣(2006)研究發現母親的年齡,會影響其親職滿意度與親職效 能感。任文香(1995)研究發現 30 歲以下父母,經濟與工作較不穩 定,親職的壓力較大。黃韋翎(2013)的研究亦顯示母親的年齡會影 響其母親親職效能。然而吳培源(2009)的研究卻發現不同年齡層的 新移民母親,在母職效能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37)

年齡應是影響母親職效能感之重要因素,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研究探討。

3. 母親教育程度

陳富美(2005)之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親,對 幼兒之教養行為與生活適應顯現較高信心,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

馬惠芬(2003)以質性研究方式深入訪談,五位育有學齡前及學齡 子女且教育程度大學以上的父親,研究發現這幾位參與親職的父親 均認為與孩子間有良好的親職溝通與互動,並擁有良好的教養行 為,且對自己親職效能感充滿了自信與成就。黃凱霖(1995)針對 國小學童父母協助孩子學業的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其 親職效能感越高。陳鳳珠(2007)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及 大專者,與具國中教育程度之母親,在母職效能感上有顯著差異。

此外,周禧慧(2011)之研究亦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較高者,擁有 較佳的親職效能感。

綜所上述,母親的教育程度,應是影響母親職效能感之重要因 素,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探討不同教育程度對母親親職效 能感的影響。

4. 母親職業

Coleman 和 Karraker(1997)的研究發現,父母的經驗、教養知 識、與職業種類會影響父母的親職效能感。郭美娟和陳若琳(2012)

研究發現,父親每週平均工作時數愈長,則父親參與育兒及親子教 養的時間愈少。然而,姚淑娟(2010)的研究亦指出不同職業類別 的父親在整體或各層面的親職效能感沒有差異。

由上述可知,職業的不同可能會影響親職效能,尤其是母親通 常是幼兒的主要照顧者,母親的職業是否會對母職效能感造成影響 嗎?值得深入研究,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探討不同職業對 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影響。

5. 家庭收入

在薪資凍漲而房價與民生物價不斷上漲的現代,如何經營家庭

(38)

與擔負起養育子女之重責,家庭收入是維持一個家庭的重要關鍵,

同時也影響了父母的親職效能。任文香(1995)的研究中指出,高 家庭收入的母親對親職感受的壓力小,與子女的互動較佳,因此,

親子關係的滿意度上較低家庭收入的母親為高。姚淑娟(2010)研 究發現家庭月收入較高與配偶互動良好的父親,參與親子互動行為 較多,對於父親之親職滿意度高,進而提升父親的自我效能感。再 則,陳若琳與李青松(2001)在研究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 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時發現,母親所感受到的各項親職喜悅都比父 親高。郭美娟與陳若琳(2012)研究結果發現,雙薪家庭幼兒父親 的親職效能愈高,則其父職參與中的親子教養程度就愈高。馬惠芬

(2003)研究亦發現,高社經地位的父親,參與親職工作意願較 高,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同時,雙薪家庭中母親家庭地位與權力 較高,父親就明顯參與較多親職,反之,經濟仰賴父親之單薪家 庭,母親必須承擔較多的家務與教養責任,因此父親較少參與親 職,並且兩者達到顯著差異。然而,陳鳳珠(2007)針對配偶親職 支持與母親親職效能感研究,卻發現家庭平均月收入在母親親職效 能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由以上文獻得知,現今社會家庭經濟壓力大,為減輕家庭的經 濟壓力,多數母親投入職場為家庭提供經濟貢獻,無論是處於職場 與家庭中奔波的母親,或是留在家中的家庭主婦母親,所擔負的壓 力是否會影響其母職效能值得研究與探討,故本研究亦一併探討家 庭收入對於母親親職效能感之影響。

6. 家庭型態

現代母親逐漸脫離過去傳統文化的尊卑觀,投入就業市場為家 庭經濟貢獻,在婚姻生活中擁有較高的想法與自主權。由幼兒母親 投入就業市場,許多母親無法親自照顧幼兒,選擇祖父母參與照 顧。陳若琳(2002)的研究指出職業婦女得到家人間的支持越多,

可減低照顧孩子的壓力及困擾。林慈航(1992)研究結果也發現,

(39)

壓力和生活壓力的減少有正向的幫助。

由上述研究可知,社會變遷導致家庭型態呈現更為多元發展,

家庭型態與親職效能之研究較少,母親的家庭型態是否會對親職效 能是否造成顯著影響?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7. 父母族群

葉芯慧(2010)針對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親子關係研究,

發現閩南、客家、外省與原住民家長之親子關係與互動行為,因受 文化、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其研究顯示原住民 族群在親子關係較其他族群為佳,但在自我概念、學科表現、學業 成就顯著低於其他族群。王桂鶯(2008)以質性研究方式針對都市 原住民母親的親職壓力,發現都市原住民母親感受較大的親職壓力 事件有以下四大項,子女教養、子女人身安全、子女身心健康狀 況、子女族群互動的親職壓力,前三項和漢人母親有相似的親職壓 力,然而原住民子女與同儕之間的相處互動關係,造成原住民子女 的自我認同與族群互動的挫折,是都市原住民母親和漢人母親的親 職壓力有所不同。此外,周禧慧(2011)的研究發現原住民幼兒母 親在「整體親職壓力」、「教養壓力」及「生活壓力」雖然顯著高 於平地幼兒母親,但原住民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心」顯著高於平地 幼兒母親,就平地與原住民幼兒母親之「整體親職效能感」並無顯 著差異。

綜上所述,不同族群之父母受其族群文化影響甚鉅,家庭文化 背景塑造了個體的價值觀、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因此可能導致不 同族群的父母產生不同親子互動、親職行為及親職效能。研究者在 蒐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國內對於原住民及非原住民的研究探 討大多以學生的課業與社會適應為主,針對親職效能研究甚少,且 研究者尚未發現關於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幼兒母親親職效能之相關研 究,而台灣是個多元族群組成的社會,研究者深感父母族群對於親 職效能感的影響是重要的議題,因此,族群背景變項是否影響幼兒 母親的親職效能,值得進一步研究。

(40)

(二)幼兒因素 1. 幼兒年齡

李宗文(2003)針對城鄉幼兒母親教養型態研究結果發現,幼 兒年齡與母親教養方式有顯著差異,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母親逐 漸偏向以威權開明的教養方式。Ames 等人(1993)研究證實,擁有高 親職效能感的父母,投入較多的參與行為在子女早年發展階段(引 自郭美娟、陳若琳,2012,頁 65)。而黃韋翎(2013)針對台北與 台東母親親職效能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卻發現,幼兒的年齡與母 親的親職效能無顯著之差異。潘怡彣(2006)研究亦顯示,母親的 親職效能不會因為兒童的年齡而產生差異。綜所上述,幼兒年齡是 否會對親職效能是否造成顯著影響?目前針對此議題研究很少,值 得再進一步探討。

2. 幼兒性別

王叢桂(2000)研究指出,父親對兒子注意與期待較高於女兒,

對女兒較親近與溫柔,但對兒子的要求與限制較多。馬惠芬(2003)

以幼兒父親之研究發現,父親對女兒的親子關係滿意度高於兒子的 親子關係滿意度,因此,育有女幼兒的父親比育有男幼兒的父親擁 有較高之父職自我效能感。陳鳳珠(2007)的研究亦發現育有女孩 母親的親職效能感較男孩母親為高。

然而,姚淑娟(2010)針對在高雄市公立幼稚園學前特教班就 讀的幼兒父親進行研究卻發現,不同子女性別的父親在整體的親職 效能感沒有差異。陳楷仁(2009)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家長間的 關係研究亦發現,子女的性別不會影響母親的親職效能。

由上述可知,子女的性別可能會影響父母親職效能,母親與幼 兒有著密切的互動,幼兒的性別特質是否會對母職效能感造成影 響?值得深入研究,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探討幼兒性別對 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影響。

3. 手足數

數據

表 2-2-1(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陳富美  2005  國小 5、6 年級學童的 父母  父母教養能力、親子互動、子女學業表現  黃凱霖  1995  國小 5、6  年級學童  的父母  教導子女的課後學習活動時,對自我的能力信念  劉百純和陳若 琳  2010  第一個子女為兩歲半之 內之家長  執行親職工作時,對自我教養行為之信念與勝任能力  Brody,  Flor &  Gibson  1999  學齡兒童 的父母  教養效能、溝通效能、整體效能  Col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 A stochastic process is a collection of "similar" random variables ordered over time.. variables ordered

„ "Distributed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Multimedia Conferencing Using SIP" ,Moon-Sang Jeong, Jong-Tae Park, and Wee-Hyuk 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FMA ,2005..

[r]

浩南挑了一張班遊的照片,想自行加工美化送給老師。他將長 14 公 分、寬 12 公分的照片周圍貼上等寬的花邊膠帶。若裝飾後中間剩下 的照片區塊面積為 80 平方公分,試問花邊膠帶的寬度為

(1999),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with Multiple Minimum Supports," Proceedings of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San Diego,

(2004), "Waiting Strategies for the Dynamic Pickup and Delivery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Vol. Odoni (1995),"Stochastic and Dynamic

Umezaki,B., Tamaki and Takahashi,S., "Automatic Stress Analysis of Photoelastic Experiment by Use of Image Processing",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Vol.30 , P22-27,

Zhong, "Design for Enhanced Solder Joint Reliability of Integrated Passives Device under Board Level Drop Test and Thermal Cycling Test," Electronics Pack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