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之相關研究

情緒(emotion)伴隨我們一生,喜、怒、哀、樂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在成 長的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角色任務及各種處境,如親子互動、家庭生活、求學階 段、人際互動與工作的等,情緒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情緒是個體與外在互 動過程中的一種主觀與複雜的身心理歷程。近年來情緒領域的研究受到各界的矚 目,生理學界及心理學界皆紛紛投入情緒領域的研究,因而使得情緒的定義依不 同學派論點而有所差異。

本章節將針對情緒定義及相關理論做探討,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情 緒之定義,第二部份情緒理論,第三部分情緒智力與情緒能力之內涵。分別加以 論述如下:

一、情緒之定義

根據 Goleman(1995)的定義,情緒(emotion)為:「對某事件的感覺 及思想,是一種心理與生理的狀態,且與行為相關。」情緒影響的層面 包含精神、認知、生理與行為層面。當個體於某種情緒狀態時,感受到 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例如處在生氣狀態時,個體感受到呼吸急促、心

跳加快、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壓升高等。Sroufe(1995)認為情緒是指個 體對顯著事件的主觀反應,具有經驗、生理、面部表情、姿勢或外顯行 為的變化。

葉重新(1998)將情緒定義為:「個人在接受到某種刺激後,產生 的心理狀態。情緒狀態包含生理上的激動、認知方面的感受及引發的行 為表現。」情緒的反應與個體之經驗有關,比如參加慶生會覺得興奮、

心愛物品遺失覺得懊惱及參加告別式感到悲傷等。張春興(1991),認 為「情緒是指個體在接受到某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身心狀態」,對於 此刺激事件,所引發的身心變化與行為反應是無法控制的。

綜合上述學者對於情緒之定義,情緒的產生是個體受到外在環境刺 激或內在心理因素導致引發個體一連串複雜的心理歷程,也就是說情緒 的產生過程是個體的主觀感受、認知評估及身心狀態等相互影響,並產 生身心與行為複合的變化狀態。

二、情緒的理論

(一)詹郎二氏情緒理論(James – Lange theory of emotion)

美國心理學家 Willian James(1884)為最早對情緒提出系統性解 釋的學者,其理論與丹麥生理學家 Karl, G. Lange(1885)對情緒理論 的解釋相似,理論被合稱「詹郎二氏情緒理論」(引自李選,2003,

頁 28-29)。以生理學理論之觀點著重於情緒生理變化的知覺,認為 個體產生情緒的歷程為:a. 先有引起個體反應的刺激;b. 該刺激 引發個體生理反應;c. 由生理反應產生情緒(引自張春興,1990,

頁 243)。也就是說,由於生理變化而激起的神經衝動傳至中樞神經 系統後,大腦對身體反應回饋機制下產生情緒,因此,生理反應為 因,情緒反應為果。例如,當被他人稱讚時,我們的心跳就加快,

而心跳加快的知覺引起我們快樂情緒的反應。情緒經驗(諸如快 樂、恐懼或憤怒)並非起源於個體對外界情境的知覺,而是對於刺 激性情境進行反應後,導致生理變化的反應。

圖2-3-1詹郎二氏情緒理論之因果圖

(二)坎巴二氏情緒理論(Cannon - Bard theory of emotion)

美國生理學家 Cannon 與 Bard(1915, 1932)對於情緒理論,主張 情緒經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兩者皆受中樞神經系統位於大 腦皮質之視丘管制,當感官察覺到刺激情緒,此訊息將同時上傳大 腦與下傳自主神經系統,生理反應與情緒反應同時發生(引自張春 興,1990,頁 244)。

圖2-3-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

(三)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 - 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Schachter 與 Singer 對於情緒理論的觀點,認為構成情緒的主 要因素是個體對於情緒狀態的認知性解釋。情緒經驗起源於個體 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與對生理變化的認知,因此,個體對生理變化 與刺激性質的認知決定情緒的反應,若能控制感官刺激之類別與 強烈程度將有助於改善情緒反應。此理論又稱為「情緒二因論」

(Two – factor 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或「情緒歸因論」

(A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引自張春興,1990,頁 245)。

引起知覺的

圖2-3-3 斯辛二氏情緒理論

(四)情緒之精神分析論

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中指出,個體的情緒與本能密不可 分。精神分析論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id)、自我(ego)、超我

(superego)三個部分。本我遵循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為 製造快樂的主要泉源,追求本能上立即性的滿足與快樂,逃避痛 苦。超我遵循道德原則(moral principle),將社會規範與價值觀加 以內化,壓抑本我的尋樂,讓自我追求完美,較易引發痛苦與批 判。自我乃遵循著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完成現實環境對自 我的要求。個體之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間一旦產生衝突,易對外 直接觀察、測量與操作的。Greenberg 和 Elliott(1993)將情緒分為四 類,第一類為原始情緒(primary emotions)是個體面對刺激情境立 即產生的直覺反應,屬於與生俱來的;其餘三類均由成長過程中由 外界環境中不斷觀摩與學習而來,第二類是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s)是個體對於原始情緒,透過思考後產生的次級反應,能夠 掩飾或隱藏原始情緒,第三類為工具性情緒(instrumental emotions)

是指個體未達到某種特定目的,刻意採用某種情緒反應,經常性地

蓄意工具性情緒,易造成蒙蔽或掩飾原始情緒的表達,第四類為習 得之不適應情緒(learned maladaptive primary responses)是指個體為 因應某種特定環境需要而產生的因應情緒,但當環境改變後,個體 仍延續使用此類情緒(引自李選,2003,頁 38)。個體之情緒本身、

情緒行為與情緒表達間於概念上並非同一,可能僅是偶然的因果連 結,由此可推論,情緒性行為、情緒性表達並非完全等同於情緒本 身。(引自郭李宗文,2014 未發表論文,頁 4)。也就是說,個體 為了表現出符合社會文化認同之情緒表現,在自覺或不自覺的狀態 下隱藏、增減或假裝情緒,因而產生假裝、模仿與掩飾等情緒行 為。

(六)情緒之認知論

認知理論的觀點情緒學習著重於個體刺激情境認知結構的改 變,對於引起情緒反應事件(刺激情境)變化結果的預期,以及對 於情緒狀態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等各方面的解釋(引自張春興,

1990,頁 246)。情緒與主體有意向地指涉到對象,對其行詮釋,進 而產生某種相關信念(陳伊琳,2004)。常雅珍(2004)指出外在 環境刺激必須透過評估才能引發情緒,評估的功能在了解刺激情境 對個體具有何種意義,因此,評估包含著環境的、生理的、認知的 和行為的等因素。也就是說,情緒認知理論認為情緒具有理性,能 夠分析與學習的特質,藉由檢視個體所抱持之信念是否為真,作為 其判定情緒是否為適當性的依據,當個體確認所處之刺激環境中之 認知無誤,即可確保情緒的適當性。

綜合以上學者觀點,研究者認為,情緒是個體一種自然的本能反應、

表達、抒發與防衛機制,情緒應包括生理、心理、認知或經驗等複合的 狀態,此狀態可藉由個體對內外在刺激,引發出個體內在自我感受之意 識反應,此意識反應則是由個體的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評估以及 行為表達交互作用而成,可藉由外顯行為被觀察和感覺到;個體在社會

化的過程中透過認知學習,部分的情緒在保護機制下運作,因而被個體 所隱藏或延宕反映,或許外在情緒行為表現看不出其情緒反應,但個體 的內在是存在著情緒反應的。

三、情緒智力與情緒能力的內涵

1966 年 Leuner 所著之「情緒智力與解放(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一文中,而後,心理學家開始對情緒智力的議題感到興 趣,Salovey 和 Mayer 於 1990 年提出較有系統的情緒智力理論。美國心 理學家 Goleman 於 1995 年出版”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一書,提出「智 商決定人生的 20%,情緒智商則主宰人生的 80%。」之觀點,有些高智 商的人事業成就平淡,而智力平庸的反而事業表現非凡,情緒智力為成 敗的關鍵。此書引起廣大讀者的熱烈迴響,學者們也紛紛探討「情緒智 力」與「情緒能力」的相關議題,在學術界引起關注和研究。

由於「情緒智力」與「情緒能力」這兩個名詞之關聯密切,學者們 對兩者詮釋的意見紛歧,使得兩者難以定義之,研究者擬對學者們對於

「情緒智力」與「情緒能力」的意涵予以論述,如下:

(一)Salovey 與 Mayer 的情緒理論

(Salovey & Mayer, 1990; Salovey, Hesee & Mayer, 1993)將情緒 能力視為一種覺察自己與他人的感覺與情緒,並能區辨情緒之間的 差異,進而處理情緒並且運用情緒訊息來引導個體思考與行動的能 力。他們提出情緒智力之架構並將情緒能力分為正確評估情緒與表 達、情緒調解與情緒運用等三個層次,其中第一、二層次又分為自 己和他人情緒的處理能力,如圖(2-3-5)(引自郭李宗文,2014 未 發表論文,頁 6):

圖2-3-4 Salovey & Mayer(1990)情緒能力架構圖

評估情緒與表達 (自己與他人情緒)

情緒調解 (自己與他人情緒)

情緒運用

1997 年,Mayer 與 Salovey 認為情緒能力,是個體能關注自己與 他人情緒所呈現之複雜訊息,並且能利用訊息來引導自我思考與行 為。情緒能力的發展是從基本的心理功能到複雜功能,為「正確覺 察與自己他人的情緒狀態」、「利用情緒促進思考」、了解情緒、

情緒語言及情緒傳達的訊息」及「管理情緒以達到特定目標」。針 對之前的定義,提出修正模式,認為情緒能力應包括下列四項能力

(王春展,1998;張進上、林玉萍與郭瓊鍈,2005):

1. 正確知覺、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能力:正確自己與他人情緒狀 態的能力,指個體感受、辨認情緒,由語言、外表,辨識他 人所傳達的情緒;能正確表達自己情緒;分辨真、偽情緒之 表達。

2. 激發、產生進而促進思考的能力:利用情緒促進思考的能 力,指個體情緒有調整思考之順序;助於情感判斷;改變觀

2. 激發、產生進而促進思考的能力:利用情緒促進思考的能 力,指個體情緒有調整思考之順序;助於情感判斷;改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