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母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教育學者們探討父母自我效能感時,以 Albert Bandura 所提的自我效能論的 理論為依據,研究者在本節文獻探討中統整相關研究以不同面向的親職議題,來 了解父母效能感的意涵。

一、父母效能感意涵

Eric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中,大多為父母正處成人在中年期階段以建 立「親密感」的任務觀點來探討,工作方面的成就與建立美滿的家庭生活為 此階段的重要任務,所面臨的任務即是「傳承」(generativity)。成人階段必 須積極投入育兒任務,發展順利者會出現關懷及貢獻下一代的階段發展特 徵。人類發展到成年中期時,親職行為表現良好者有助於成人的心理健康;

反之,若發展不順利之成人則會出現心理發展危機,如遲滯不前、自憐恣縱、

不顧未來(引自林美珍、黃世琤、柯華葳等,2007,頁 336)。當幼兒有良好 的表現時,父母從孩子的進步與成長中獲得喜悅與自我肯定,同時在親友的 社會讚許中強化自我對父母身分的認同感,而增進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父 母效能感即是「父母的自我效能(parental self-efficacy)」,指的是個體對是 否有能力勝任父母角色的信念與自我效能,母親角色表現的知覺,會影響母 親的教養、溝通及整體行為(Brody, Flor & Gibson, 1999)。父母對於不同年 齡的子女會有不同的教養型式、需求。因此,母親對於照顧幼兒的成效信念,

包含母親自信、母親自尊、父母能力感等(Coleman & Karraker, 2000)。因 此研究者認為父母自我效能感的內涵可依循著幼兒的發展階段及考量母親的 自我感受,將母職效能歸納為教養信念、教養能力、堅持度、情緒反應與自 我肯定。

表2-2-1

國內外親職效能感相關研究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張兆麗 2006 國民小學學

童父母

參加親職教育與親子互動時,洞察 力、滿意與肯定等面向之效能。

表 2-2-1(續)

Gibson

1999 學齡兒童 的父母

教養效能、溝通效能、整體效能

Coleman &

Karraker

2000 學齡兒童的 Stoerzinger, Jackson &

Roosa

1996 學齡兒童 的父母

一般性親職效能感、子女的教養效 能、親子衝突的解決效能

Hastings Brown

表 2-2-1(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內涵 Sanders

& Wooley

2005 2 至 8 歲 幼兒的母親

環境自我效能、行為自我效能

資料來源:中文文獻研究者自行整理;外文文獻,引自 (姚淑娟,2010,頁 31)。

二、影響父母親親職效能之因素

社會的不斷變遷,導致家庭結構產生改變,傳統的大家庭已被核心家庭 取代,女性教育程度的提升,投入就業市場越來越普遍,遞增的婦女勞動參 與將改變教養角色。現代家庭中親職行為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母職效能感會 影響親職的各個層面,本文將親職效能的相關實徵研究中與親職有關的背景 變項整理分析,說明如下:

(一)父母因素 1. 父母親角色

全球化使得社會快速變遷,高房價與物價下雙薪家庭數日以遽 增,現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紛紛投入職場求專業上的自我實現 及協助分擔家計,因此,現代家庭中父母在親職行為所扮演的角色 要求有所改變,為人父母如何擔負起教養子女之責任,首先必須意 識到自我在親職角色之重要性,方能正視所扮演的親職角色並有效 確實發揮其親職角色。

(1)母親角色

劉百純、陳若琳(2010)研究指出,新手媽媽感受親職壓 力時,配偶對於情感、育兒與家務上的支持,是新手媽媽扮演 母親角色過程中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配偶對於新手媽媽的 肯定與付出,能減低母親親職壓力,建立自我對教養幼兒的信 心,使得母親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利翠珊、陳富美(2004)的 研究亦肯定,在經營家庭時夫妻雙方相互支持,使得家庭發展 更為正向,多數母親擔任主要照顧者的角色,其育兒及家務負 荷量十分沉重,需要父親的支援與心理上的支持。夫妻的互動

上,若丈夫採取口語關懷或是耐心傾聽,能讓妻子感到精神上 的鼓勵,而提升育兒信心及母職效能感。

(2)父親角色

陳若琳(2008)研究發現配偶對於父親的親職支持與肯定,

是提升父職效能之重要因素,在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父親角 色,提供孩子不同的父親角色功能,對孩子成長影響的重要性 亦提高。父親角色的扮演不僅對孩子發展有其獨特性與影響,

同時對父親角色形象亦能產生正向評價。姚淑娟(2010)的研 究亦發現當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互動愈多、父職自我效能愈 高,其親子關係滿意度也愈高。

由上述可知,共親職行為之父母親的自我效能有顯著的關 係,父親的肯定與合作,能提昇母親職能力的信心與母職效能 感;同時,母親表現出接受與欣賞父親的參與,亦能使父親自 我效能提升。具備高度父母自我效能之父母親,在參與共親職 之教養行為時,展現較高的意願與配合度。因此,母親與父親 雙方共同負起教養子女的責任,在教養子女的路上相互扶持,

子女的成長才能更加的健全,同時亦增強父母自我效能感。

2. 母親年齡

Bandura(1997)認為過去精熟經驗對自我效能最具有影響力。也 就是說,個體若擁有過去相關的情境與成功經驗,則能提高自我效 能預期,對於完成此事件任務的自我效能會較高。由此可知父母的 年齡增長,藉由精熟經驗、替代經驗及言詞說服等影響,個人的親 身經歷、身邊親友的經驗分享與鼓勵,而影響了父母的自我效能。

潘怡彣(2006)研究發現母親的年齡,會影響其親職滿意度與親職效 能感。任文香(1995)研究發現 30 歲以下父母,經濟與工作較不穩 定,親職的壓力較大。黃韋翎(2013)的研究亦顯示母親的年齡會影 響其母親親職效能。然而吳培源(2009)的研究卻發現不同年齡層的 新移民母親,在母職效能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年齡應是影響母親職效能感之重要因素,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研究探討。

3. 母親教育程度

陳富美(2005)之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親,對 幼兒之教養行為與生活適應顯現較高信心,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

馬惠芬(2003)以質性研究方式深入訪談,五位育有學齡前及學齡 子女且教育程度大學以上的父親,研究發現這幾位參與親職的父親 均認為與孩子間有良好的親職溝通與互動,並擁有良好的教養行 為,且對自己親職效能感充滿了自信與成就。黃凱霖(1995)針對 國小學童父母協助孩子學業的研究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越高者,其 親職效能感越高。陳鳳珠(2007)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及 大專者,與具國中教育程度之母親,在母職效能感上有顯著差異。

此外,周禧慧(2011)之研究亦顯示母親的教育程度較高者,擁有 較佳的親職效能感。

綜所上述,母親的教育程度,應是影響母親職效能感之重要因 素,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探討不同教育程度對母親親職效 能感的影響。

4. 母親職業

Coleman 和 Karraker(1997)的研究發現,父母的經驗、教養知 識、與職業種類會影響父母的親職效能感。郭美娟和陳若琳(2012)

研究發現,父親每週平均工作時數愈長,則父親參與育兒及親子教 養的時間愈少。然而,姚淑娟(2010)的研究亦指出不同職業類別 的父親在整體或各層面的親職效能感沒有差異。

由上述可知,職業的不同可能會影響親職效能,尤其是母親通 常是幼兒的主要照顧者,母親的職業是否會對母職效能感造成影響 嗎?值得深入研究,故本研究引入此背景變項進行探討不同職業對 母親親職效能感的影響。

5. 家庭收入

在薪資凍漲而房價與民生物價不斷上漲的現代,如何經營家庭

與擔負起養育子女之重責,家庭收入是維持一個家庭的重要關鍵,

同時也影響了父母的親職效能。任文香(1995)的研究中指出,高 家庭收入的母親對親職感受的壓力小,與子女的互動較佳,因此,

親子關係的滿意度上較低家庭收入的母親為高。姚淑娟(2010)研 究發現家庭月收入較高與配偶互動良好的父親,參與親子互動行為 較多,對於父親之親職滿意度高,進而提升父親的自我效能感。再 則,陳若琳與李青松(2001)在研究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 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時發現,母親所感受到的各項親職喜悅都比父 親高。郭美娟與陳若琳(2012)研究結果發現,雙薪家庭幼兒父親 的親職效能愈高,則其父職參與中的親子教養程度就愈高。馬惠芬

(2003)研究亦發現,高社經地位的父親,參與親職工作意願較 高,其親職效能感也較高,同時,雙薪家庭中母親家庭地位與權力 較高,父親就明顯參與較多親職,反之,經濟仰賴父親之單薪家 庭,母親必須承擔較多的家務與教養責任,因此父親較少參與親 職,並且兩者達到顯著差異。然而,陳鳳珠(2007)針對配偶親職 支持與母親親職效能感研究,卻發現家庭平均月收入在母親親職效 能感上並無顯著差異。

由以上文獻得知,現今社會家庭經濟壓力大,為減輕家庭的經 濟壓力,多數母親投入職場為家庭提供經濟貢獻,無論是處於職場 與家庭中奔波的母親,或是留在家中的家庭主婦母親,所擔負的壓 力是否會影響其母職效能值得研究與探討,故本研究亦一併探討家 庭收入對於母親親職效能感之影響。

6. 家庭型態

現代母親逐漸脫離過去傳統文化的尊卑觀,投入就業市場為家 庭經濟貢獻,在婚姻生活中擁有較高的想法與自主權。由幼兒母親

現代母親逐漸脫離過去傳統文化的尊卑觀,投入就業市場為家 庭經濟貢獻,在婚姻生活中擁有較高的想法與自主權。由幼兒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