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間主動行為與回應行為的關聯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間主動行為與回應行為的關聯

綜合特殊幼兒兩次的影像資料,紀錄特殊幼兒與同儕互動的主動與回應行為 次數,進行描述性統計及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其結果如表 4-1 所示。

表4-1 特殊幼兒主動行為與同儕回應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表

M SD r p

特殊幼兒主動行為 9.18 7.03 同儕回應行為 22.57 13.42

.938** .000

**p<.01;各組 N=30

分析結果顯示特殊幼兒主動行為和同儕回應行為次數之Pearson 積差相關係 數為.938**(p<.01),達顯著正相關。表示特殊幼兒的主動行為越多,同儕回應 的行為也越多。這與文獻中所提到的內容是很類似的。許多研究(劉文英、林初 穗、潘惠銘,2005;鍾佳蓁,2004;Hupp & Reitman, 2000; Koegel, Koegel, & Carter, 1999; Koegel, Koegel, & McNemey, 2001; Mahoney, Boyce, Fewell, Spiker, &

Wheeden, 1998; Mahoney & Perales, 2003; Mahoney & Wiggers, 2007)顯示父母與 特殊幼兒之間的互動關係對於特殊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關鍵性影響,其原因來自 於父母的回應和孩子的發展是呈現正相關的,由此可知特殊幼兒的發展也有可能 因為同儕的回應而產生影響。本研究的結果也驗證了學者(Koegel et al., 1999;

Cowan & Allen, 2007; Harper, Symon, & Frea, 2008; Koegel et al., 2001; Koegel, Werner, Vismara, & Koegel, 2005; Pierce & Schreibman, 1997; Stahmer, 1995)認為 在增進同儕對特殊幼兒的回應過程,特殊幼兒的主動性也有可能被影響,進而引 發特殊幼兒各項能力的發展。

二、對照幼兒的主動與同儕的回應

綜合對照幼兒兩次的影像資料,紀錄對照幼兒與同儕互動的主動與回應行為 次數,進行描述性統計及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其結果如表 4-2 所示。

表4-2 對照幼兒主動行為與同儕回應行為之 Pearson 積差相關表

M SD r p

對照幼兒主動行為 18.50 8.37 同儕回應行為 38.17 15.46

.837** .000

**p<.01;各組 N=30

分析結果顯示對照幼兒主動行為和同儕回應行為次數之Pearson 積差相關係 數為.837**(p<.01),達顯著正相關。表示同儕的回應次數與正常發展的對照幼 兒主動行為有正向的高度相關,對照幼兒的主動行為越多,同儕回應的行為也越 多。

三、平均回應率之比較

從表4-1 與表 4-2,得知特殊幼兒的主動行為平均次數為 9.18 次,引發同儕 的回應有22.57 次;對照幼兒主動行為平均為 18.50 次,而同儕的回應有 38.17 次。為了了解同儕對特殊幼兒和一般幼兒的主動行為之回應是否有差異,故進一 步將同儕回應次數除以幼兒主動行為次數,求取其回應比率,並以此數據進行t 考驗,得到下表4-3 的統計結果。

表4-3 特殊幼兒與對照幼兒之同儕回應率之 t 考驗摘要表 特殊幼兒 對照幼兒 t 值 M SD M SD 主動與回應次數比率 3.05 1.56 2.13 0.57 3.013**

**p<.01;各組 N=30

由上表顯示,同儕回應特殊幼兒的平均回應率(M = 3.05, SD = 1.56)高於 對對照幼兒的平均回應率(M = 2.13, SD = .57),且達顯著差異(t = 3.013,p

<.01)。表示同儕對於特殊幼兒的回應就數量上來看並沒有比對待一般幼兒少,

反而是提供更多的回應次數。只要特殊幼兒有主動表達互動的行為出現,同儕會 給予更勝於給一般幼兒的回應數量。不過因本部分所採計的僅是互動的次數,而

未考慮到互動長度和互動品質,因此,有關同儕回應特殊幼兒是否是與回應一般 幼兒有同樣的互動層次或品質,則要留待後續的研究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四、綜合討論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不論是特殊幼兒或是一般幼兒,其主動行為都與同儕回 應行為有高度的相關,並且都達到.01 的顯著水準。可見不論是特殊幼兒或對照 幼兒,其主動行為增加則同儕的回應也會增加,這可能跟我們所認知到的刺激會 引起反應的關係是很一致的,因為當特殊幼兒的一個主動行為表現出現後,不論 是好或壞、強烈或是微弱,只要同儕接收到了,形成反應便不令人意外。

而比較特別的是,本研究中同儕對於特殊幼兒的回應表現卻高於對對照幼兒 的回應,這與一般所預期的結果是不同的。一般人可能普遍的會認為因為特殊幼 兒的主動與回應都不如一般幼兒,所以同儕對於他們的回應表現可能也會比較不 好,應該會有相當高的比例是不與他們互動甚至是忽視的情況發生,但是實際去 統計回應數量的結果卻並非如此,只是數量的多不一定代表回應的型態與品質是 好的,可能就需要更進一步的了解才能釐清。

由統計結果得知,不論是不是特殊幼兒,同儕的回應行為表現都有一定的數 量,這也顯示在幼兒這個階段,同儕對於特殊幼兒的回應表現次數並不會因為他 們特殊生的身分而短缺。但是從文獻中也得知,學者(Koegel et al., 1999; Koegel et al., 2001)強調的回應行為並不只是指數量上的增加,更包含了品質與內容上 的不同而產生的影響,而實際的回應內容則因為本研究並無深入進行探討而無法 得知,且兩者是否互為因果的關係,都得要留待後續的研究再更深入的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