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蒐集

本研究所使用的紀錄儀器為數位攝影機,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下幼兒互動的開 始到結束、肢體的表現、表情、口語對話等全面性的互動過程。在進入班級拍攝 前,事先以電話聯繫各園所及班級教師,並取得拍攝許可後,排定拍攝的日程與 時間,才至園所進行拍攝。為了配合教師教學,以最少干擾為原則,故影片的拍 攝、日期選定、時段…等以配合教師或班級活動來決定,故無法限定拍攝的活動 型態(較無法硬性要求一定是團體、小組或自由,即使是刻意要求,也可能會因 為時間的不足、活動內容的調整而改變),且因拍攝過程是跟拍特定幼兒,加上 拍攝人員的不足,故無法同時多組進行,只能分別拍攝班級內特定某一位一般或 特殊幼兒。

拍攝時段除非有特殊因素(例如:觀察對象都快到中午才到校、時常缺課、

教師課程進行不適拍攝,或上午排定活動預演及練習…等),原則上以上午的主 要課程時段拍攝。拍攝是由活動開始(老師給予開始的訊號或兒童開始探索)連 續拍攝到課程結束或幼兒離開活動。拍攝的過程,採一鏡到底,中間不可有拍攝 者人為的切割,預期攝影時間為30 分鐘,但因課程、突發狀況(例如:家長提 早來接幼兒、課程時間上的控制不如預期的長,或是活動時間不斷延長…等)會 有時間採樣上的不同,拍攝時間最少不少於15 分鐘,最多不超過 50 分鐘。

(一)拍攝要件

拍攝人員事前需參與「拍攝注意事項教學」,教學內容包含攝影機的使用方 式、入園注意事項、拍攝的技巧、檔案的轉錄與編碼…等事項的學習,並進行拍 攝前的預錄測試,確認每位拍攝者拍攝出的影片差距不大,才進行實際拍攝,拍 攝人員共8 人。

1. 在欲拍攝之目標時段或活動開始前即預備好,從活動前之暖身時間或老 師給予提示時即開始拍攝。

2. 在能收到適當音量的情況之下,儘量以廣角方式拍攝,以納入拍攝對象 及其附近(至少在其手臂張開範圍內)的人物。

3. 進入班級的拍攝是以非參與者的身分,以降低可能形成的干擾,故不可

參與園所的課程、活動及互動的過程,無非必要不與幼兒互動(必要的

情況:例如幼兒有立即的危險)。

4. 拍攝過程盡量保持攝影機的穩定,以確保事後進行資料分析、整理的便 利與完整。

5. 拍攝內容以互動為主,拍攝時要收錄到互動的開始與結束,在無法清楚 錄到原因始末或角度上的影響,事後以文字說明。(說明須包含:人員、

對話內容概述、互動的過程…等)

6. 每次拍攝以同一組個案為原則,在同一天拍攝兩位不同的個案(以同一 組的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各一次,隔天或一週內再拍攝一次同組個 案,總計每位特殊幼兒各有兩次影片記錄,對照幼兒也同樣拍攝兩次,

總計有120 次的影片記錄。

7. 每一個備份及母檔或母帶,並標示出下列內容:

(1) 拍攝者及日期 (2) 拍攝對象之代碼

(3) 活動內容:__團體 __自由 __小組

(4) 拍攝幼兒辨認特徵,例如:特殊生--綠色上衣+藍色牛仔褲+短髮

(二)編制拍攝與記錄代碼

依據原始資料的建檔產生流水碼與幼兒的個人資料,包含園所名稱、班級、

幼兒名字等。進行拍攝時,須確認拍攝對象與編碼對象相符,以確保可以完整回 溯。編碼系統如下:

1. 觀察對象編碼:

幼兒的編碼以6 碼為主,分別代表幼兒編號與影片序號,特殊幼兒編碼以 1001 起始;一般幼兒編碼以 2001 起始。

(1) 「S」:是指觀察對象的特殊幼兒。

(2) 「C」:是指觀察對象的對照幼兒。

(3) 「A」:是指同一班或同一園所中的一般幼兒,非觀察對象以外的 幼兒都當成同儕,並以「A」代稱。

(4) 「T」:是指教師或成人,甚至是拍攝人員都以「T」代稱。因本研 究主要研究對象為幼兒,故此資料在後續整理過程中將刪除。

2. 園所與班級編碼:

(1) 幼托園所:數字編碼流水代號為兩碼。

(2) 班級:數字編碼流水代號同為兩碼,接續在園所編碼後。

範例:

z 特殊幼兒範例:流水編號 10 之幼托園所中,研究對象的班級編號為 16,此特殊幼兒流水編號為第 19 個研究個案,此為其第 1 片的影片 拍攝。其代碼應為: 1016-1019-1

z 一般幼兒範例:上列個案的對照幼兒其代碼應為: 1016-2019-1

二、資料的登錄

本研究中觀察對象以幼兒為主,故幼兒與教師(或其他成人)的互動,雖有 記錄但不納入資料分析。資料登錄時在影片開始後的3 分鐘以內的互動不採納,

超過採樣時間的互動以時間內的整數計算(例如:只採樣到影片的27 分鐘,但 互動持續且超過這個時間,故只記錄到27 分鐘。因採計資料以整數分鐘為單位,

故會刪除片尾的秒數),並依據幼兒在時間內所表現的互動事件做紀錄。

觀察內容是以一位幼兒開始一個互動後,不論互動過程中的時間長度、互動 次數、內容、人數的多寡,而是以完整的互動來做區分。如同時有多位不同的幼 兒在同一時間產生互動,需區辨幼兒是多方交互產生互動,或是由多位幼兒各別 單向和觀察對象的互動,如為多方交互產生互動,則紀錄成群體的多方一次互 動,也就是計算上會形成單一次的互動,但互動成員的回應次數較多(例如:

Ca、Cb 及 Cc→S 互動 5 秒);多位幼兒各別單向互動,將分別記錄各別的互動 時間,故紀錄上會有重複的時間(例如:Ca→S 互動 5 秒;Cb→S 互動 3 秒;Cc

→S 互動 6 秒,而這三段的時間點可能是重疊的),結束的時間則以觀察對象離 開這個互動或採樣時間結束為終止。

重要的觀察要件,互動的形成必須是「至少有一方具有互動的意圖」,如果 只是不小心經過,碰撞到、在遠處觀察…等無互動企圖與表達,則不紀錄。如為 無法區辨的眼神接觸則無法當成是有互動意圖,除非從其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可 以察覺有互動企圖。互動的結束以互動中某一方離開此互動(某一個互動方結 束,單人離開不在此範圍)、活動內容明顯改變,或是停滯時間過長都算互動結 束。紀錄者記下起訖時間與時間總數(秒),以及所觀察到的主動、回應以及互

動意圖的代碼,並在後面表格內簡述行為表現,以利區辨行為(詳情請參閱圖 3-2 與圖 3-3 的說明)。

資料分析中所指的同儕,依據觀察的對象不同,而可以解釋如表3-3 的說明。

當觀察對象為特殊幼兒時,同儕是指非這個觀察對象的其他幼兒,也就是班級內 剩下的幼兒,包含了對照的幼兒;而當觀察對象為對照幼兒時,同儕同樣是指班 上剩下的幼兒,包含特殊幼兒。班上不只一名特殊幼兒時,當設定為非觀察對象 時,都隸屬於同儕的範疇。

表3-3 特殊幼兒、對照幼兒、同儕的關係表

觀察對象為特殊幼兒 觀察對象為對照幼兒

一名特殊幼兒數名特殊幼兒

(一)幼兒主動/回應行為表現類型定義表

本研究資料之登錄乃依據自編「幼兒主動/回應行為表現類型定義表」(參見 表3-4),本表係參考曾淑賢和陳淑芳(2007)、李淑惠(1995)和 Smith(1994)

等人的研究,以及現場實際觀察的幼兒行為編制而成。本表將幼兒主動行為的型

(二)幼兒主動行為意圖定義表

本研究參考曾淑賢和陳淑芳(2007)、李淑惠(1995)和 Smith(1994)等 人的研究,將幼兒主動行為與回應的意圖,分成中性行為、正向行為、負向行為,

表3-5 幼兒主動行為互動意圖定義表(續)

表3-5 幼兒主動行為互動意圖定義表(續)

(三)資料登錄方式

為便於登錄,乃整理出「幼兒主動與回應行為登錄表」(見附錄一)和「幼 兒主動與回應行為統計表」(見附錄二)。資料登錄時,一邊觀看錄影帶一邊依據 兩個行為定義表豋錄各定義行為發生之次數,填寫方式如下:

1. 填入影片中互動開始、結束的時間,以及時間的總計秒數。

圖 3-2 主動與回應行為紀錄表說明

2. 類別中「1」填入主動者,例如:圖 3-3 中第一欄 Sb → 代表主動者是觀 察對象的特殊幼兒,並且是以動作表達主動;類別「2」填入回應者,Ab → 回 應者是同儕,並以動作回應;類別「3」填入兩者的互動意圖,特殊幼兒是嘲笑 對方,所以紀錄是C7 的衝突與爭執,同儕則是看了他一眼,所以紀錄為 A2 的 觀察。

3. 部分行為的出現只在回應行為,中性行為中的「無」、正向行為中的「順 從」、負向行為中的「忽視」等都是。

圖3-3 主動與回應行為紀錄表 範例

(四)質性資料之事件擷取說明

質性資料採事件擷取法,先根據各班級環境品質評量結果,挑選出環境品質 得分4 分與 2 分的班級,共計有十間教室,13 個特殊幼兒個案。

逐一調閱每位個案幼兒的影像紀錄,並從中挑選出互動時間較長的片段進行 逐字稿的撰寫,進而據以進行互動行為的質性分析。逐字稿的記錄,特殊幼兒採 用代稱(例如:茵茵、小楊、阿祥…等),同儕則以大寫英文字母依照出現的順 序給予代號(每一片影片皆從A 開始,故在不同影片中所出現的同儕代碼相同 者,並非指稱同一人)。

個案代號之豋錄是以個案代碼加上單次編號,例如:1019-1-03 代表 1019 號 個案的第一片影片中,所擷取的互動紀錄之第三段。

三、融合班級環境品質之評估

本研究中園所環境品質,是以「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修訂版(ECERS-R)」

(郭李宗文、陳淑芳譯,2006)為評定工具,由 Harms、Clifford 和 Cryer 於 1980 年編定,並於2006 年重新修訂,提供給二歲半至五歲(指實際年齡足歲)的幼 兒班級使用,一次評定一個班級或一個活動室。適用於幼兒園所教師自行改善教

學環境、正式評鑑及研究中評估園所教學環境品質等,曾獲得許多教學現場及研

學環境、正式評鑑及研究中評估園所教學環境品質等,曾獲得許多教學現場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