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童軍教育的緣起、功能、意義與價值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童軍教育的緣起、功能、意義與價值

幼童軍是世界童子軍運動的一環,其訓練內容與童子軍階段的內容相銜接,

其訓練的主旨與目標亦與童子軍相同(陳鐵,1992)。吳國基(2005)也提出探 討幼童軍教育的緣起與意義,必須從童子軍的緣起與意義著手。本節針對幼童軍 教育緣起、功能及幼童軍教育之意義與價值作分析探討。

壹、幼童軍教育的緣起

童軍運動是英國貝登堡將軍(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 Powell,

1857-1941)所創辦。貝登堡原為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創立童子軍運動,隨後為 了達成將青少年培養成為健全公民之目的,必須從兒童時期開始直至青少年持續 的訓練。因此,乃依據其發展階段分別增設稚齡童軍、幼童軍、行義童軍及羅浮 蘭傑童軍。其夫人也為了女童及女性青少年創設幼女童軍、女童軍、資深女童軍、

蘭姐女童軍及蕙質女童軍。因此,談論幼童軍教育的緣起,必須先探究世界童子 軍的起源。以下將我國各類男、女童軍訓練級別及參加年齡整理如下表 2-1。

表 2-1 我國各類男女童軍訓練級別及參加年齡

結果,成效卓著,是世界童子軍的第一團(陳鐵,1992)。後來,貝氏將童子軍 訓練的意義和方法編輯成書並出版發行。童子軍乃普及英國,並遠播世界各地成 為全世界青年兒童們的一個偉大運動。

二、我國童子軍的發展

我國第一團童子軍在武昌文華書院興辦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童軍團,經過 各界推廣及發展表現優良,迄今已達九十餘年,其間歷經民國初年創辦時期、中 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中國童子軍總會到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政府撤遷台灣,

又歷經人民團體法公佈,中國童子軍組織經歷多次轉折及改組成為人民團體,茲 將我國童子軍的發展紀要整理如表 2-2 所示:

表 2-2 中國童子軍發展紀要

時 期 重 要 行 事

創辦時期 一、中華民國元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湖北武昌文華書院,由嚴家麟先生 創辦中國童子軍。

二、嚴家麟先生將「Boy Scout」翻譯為「童子軍」沿用至今。

三、民國四年,第二次遠東運動大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各學校的童子軍 參加表演,做了一次很好的宣傳。全國各大都市紛紛仿效上海的組 織和訓練方式,產生許多童子軍團體。

發展時期 一、 民國六年,江蘇省童子軍熱心人士,發起組織「江蘇省童子軍聯合 會」。同年北京京師學務局,也在局裡設立一個「北京童子軍委員 會」,制訂童子軍組訓大綱。

二、 民國七年,上海華童公學創辦幼童軍,為幼童軍組織之始。

三、 民國八年,由張維楨女士在上海創辦女童軍,是中國女童軍組織之 始。

四、 民國十三年,參加在丹麥舉行之第二次世界童子軍大露營,為我國 童子軍參加國際童子軍活動之始。

五、 民國十三年,羅浮童子軍在上海成立。

表 2-2(續)中國童子軍發展紀要

三、我國幼童軍教育的發展

民國元年嚴家麟於湖北武昌文華書院創辦中國童子軍,民國七年在上海華童 公學開辦我國第一個幼童軍團(吳燦陽,1997)。我國辦理幼童軍初期並無專屬之 組織章程及訓練教材,經過多年發展及努力,在民國十七年制訂完成中國幼童軍 誓詞、規律和銘言於民國三十七年完成幼童軍三級訓練合格標準之訂定,民國五 十年中國童子軍總會檢討後,將幼童軍的推廣列為總會的重要政策,中國童子軍

「極偉訓練營」開始辦理幼童軍木章預備訓練,訓練幼童軍服務員,並鼓勵全省 各機關學校試辦幼童軍團(陳鐵,1992)。中國童子軍總會經過多次變革與改組,

在民國七十九年依法登記成為全國性人民團體,往後幾年各地方童軍會分別改組 完成,並持續發展學校與社區之幼童軍教育。研究者將我國幼童軍發展紀要整理 如下表 2-3:

表 2-3 我國幼童軍發展紀要

時 間 重 要 行 事

民國七年 上海華童公學創辦第一個幼童軍團。

民國十七年 制訂中國幼童軍誓詞、規律和銘言。

民國二十四年 公佈中國幼童軍訓練標準,幼童軍教育在全國各小學展開。

民國三十五年 頒佈中國幼童軍團組織規程。

民國三十七年 公佈中國幼童軍三級訓練合格標準,幼童軍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 個級別。

民國五十年 開辦幼童軍木章預備訓練,訓練幼童軍服務員鼓勵全省機關學校試辦 幼童軍團。

民國五十二年 出版「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幼童軍部分」。重新訂定幼童軍諾言、

規律、活動進程及徽章制度及制服規定等。

民國六十一年 規劃在社區成立各類童子軍團,使幼童軍擴展到社區。

民國七十六年 著手修訂各級童子軍進程,歷時四年至民國八十年九月公佈稚齡童 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童軍及羅浮蘭傑童軍等各階段童軍之活動。

民國七十八年 修改童子軍各級進程及考驗合格標準,並於幼童軍之下增設稚齡童 軍。

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童子軍總會奉內政部指示,依法完成全國性人民團體登記,往後 幾年各級童子軍理事會逐年登記為人民團體組織。

民國八十年 修訂中國童子軍各級童軍進程合格標準。

民國九十三年 參酌世界領袖會議建議及配合國際潮流趨勢,修訂中國童子軍各級童 軍進程合格標準,並出版「中國童子軍進程合格標準」一書。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幼童軍教育的功能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幼童軍教育運用做中學,學中做、寓教於樂的方法及

融合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榮譽制度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其教育功能分述如下。

一、幼童軍教育具有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功能

李錫津(2005)指出,幼童軍教育具有通識教育的功能,幼童軍教育活動就 是小隊合作學習的表現。韓婉君(2001)研究也指出,實施小組討論及合作學習 可以改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沒有批判思考的學生,就沒有獨立性,要培養學 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就要提供一些機會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感覺。幼童軍做中 學學中做的教育方式正合乎這種需求。

二、幼童軍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童軍活動的設計,完全是以生活道德訓練為基礎,培養健全的品格及道德觀 念(劉彥俊,1994)。童子軍教育最後目的是修養品格,最後仍然是修養品格 (徐 觀餘,1985)。貝登堡說絕不能使技能的份量超過道德,戶外生活、伐木、露營、

旅行、行善、世界大露營都只是童軍活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品 格(呂建政,1988)。戴季陶認為童子軍訓練,有十分之七是德育訓練,有十分之 二是體育訓練,祇有十分一是智能訓練,所以童子軍訓練是以道德教育為主的最 好說明(蕭忠國,1981)。幼童軍教育希望影響兒童,使他們樂觀奮發,並鼓勵他 們自我發展,讓兒童由自立自強,而成為一個向上向善的人。

三、幼童軍教育具有服務教育的功能

貝登堡認為童軍須主動行善,而不是被動地獨善其身,童軍是透過實踐來學 習,是透過服務來表達愛(沈六等人,1989)。服務是童軍活動的四大核心課程之 一,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即是儒家教育中用來作為教育目的的仁與君子,人生的 服務就是行仁的道理,君子之所以為君子的道理就是不自私,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能服千萬人之務(劉彥俊,1994)。在平時培養助人和日行一善的習慣,遇有 災難發生,便盡力去救助,發揮服務社會的精神,童軍是被社會公認為公益行善

的社會團體(陳鐵,1981)。林錦盛(2001)也指出,服務是訓練童子軍成為一個 快樂、積極、有用公民的有效方法。他同時強調,童子軍的服務與一般所稱之服 務,有其不同之意義,因為童子軍的服務是盡一己之力的精神表現,是有組織、

有計畫的實施服務。由上可知幼童軍教育在教導學生達成「一日童軍,一世童軍」

的服務精神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幼童軍教育具有提昇兒童自我概念的功能

探索教育其精神本質,乃在於運用各式心靈與體能上的冒險挑戰,以開發個 人潛能與促進團隊精神,探索教育著重經驗式的學習模式與幼童軍教育強調做中 學,學中做的精神是一體二面(余紫瑛,2000)。Prouty(1990)研究也指出,探 索教育在經過實驗課程教學後,在自我概念量表獲得積極正面之效果。由上可 知,幼童軍教育具有探索教育的精神本質,而探索教育教學課程對提昇兒童自我 概念具有積極正面的效果。

綜上所述,幼童軍教育是透過實踐、省思與體驗方式,在學生生活現場實施 教學。最好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學生在適當時機露出滿意的笑容,幼童軍教育透過 發展自我知識、冒險精神及好奇心驅使,來發現新事物、學習新技能、完成活動 進程、鍛鍊強健體魄,促進和諧同儕關係,尊重個別差異滿足青少年成就感之學 習活動,建立自信心,提昇自我價值後,自我概念相對提昇。所以幼童軍教育對 青少年人格發展及學習之影響愈形重要。

參、幼童軍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幼童軍教育屬童軍教育的一環,其活動內容與童軍教育階段的訓練相銜接。

有許多學者將童軍活動、童軍訓練或童軍運動直稱為童軍教育,係因其具有教育 功能,因而以童軍教育稱之(呂建政,1988)。本研究採廣義的觀點,認為童軍

教育包含童軍活動、童軍訓練及童軍運動之各項名稱及內容。以下就幼童軍教育 的意義與價值敘述於後。

一、幼童軍教育的意義

陳鐵(1992)指出,幼童軍是以戶外活動、徽章制度、特定儀典、自願參加、

由做而學等方法融合而成的獨特制度以達成其品格的培育,技能與知識的教導,

健康與自我照顧,愛國與助人等方面為教育目的。

劉彥俊(1994)認為幼童軍教育是時代的教育,處處都表現愛國家、愛民族、

負責任、守紀律,以培養良好純正的公民為目的。幼童軍教育必須符合當代教育

負責任、守紀律,以培養良好純正的公民為目的。幼童軍教育必須符合當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