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幽默意涵與幽默認知歷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先回顧幽默的相關理論及認知歷程,接著介紹幽默 感與幽默風格的涵義,以及幽默表現的技巧與類型。第二節探討幽默的測量方式,

並分就幽默感、幽默風格兩部分,簡述國內、外實徵研究的方法,延伸本研究將 透過經驗取樣法探討日常幽默表現。第三節主要分析幽默與各類變項間的關係。

第一節 幽默意涵與幽默認知歷程

幽默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會出現在人際關係、教育活動、商業廣 告等各種情境中,可說是生活中無所不在。而回顧幽默產生的理論,各家有不同 的立基。本節首先說明幽默的意涵,接著再按照幽默理論興起年代分為動機理論、

生理激發理論,以及後期的認知理論三大類,依序做簡要的說明。

壹、幽默的意涵

幽默(humor)是人類獨有的一種審美感,是生活中一門獨特且不可缺少的 藝術。中文的「幽默」一詞要歸功於中國語言學者林語堂,他在 1924 年首將英 文 Hurmor 翻譯成中文,成為耳熟能詳的詞彙。Hurmor 的本意是體液,中世紀的 醫學認為人體血液、黏液、黄胆、黑胆四種體液會影響人的性格(citation)。爾 後其意涵根據牛津英文字典中的定義,則轉變成引起樂趣、滑稽、玩性、詼諧、

快樂的言行舉止或文字(Simpson & Weiner, 1989)。在傳統中文裡,意涵與「好 笑」、「有趣」、「滑稽」、「詼諧」等概念接近(陳學志,1991;2005)。

早期研究認為刺激與反應、人格特質、能力等都會影響個體幽默的反應程度,

近年來根據心理學的觀點,眾多研究大多逐漸將幽默視為是一種多面向且複雜的 概念,Martin 以多層次的觀點,解釋「幽默」是一種特定的外在刺激與心理歷程 的反應(邱發忠、陳學志、卓淑玲,2002;黃瓊慧,2010;Martin, 2000 ; Yildizbas

& Cakir, 2009),個體與周遭人事物互動而受到刺激,產生不協調、矛盾或超乎 常態的反應,最後表現出引人發笑的口語或表現(陳學志,1991;何茉如、林世 華,2000)。

綜合過去有關「幽默」之定義,可將其界定為五個層面(邱發忠等,2003;

Martin, 2000):(1)幽默是一種刺激;(2)幽默是一種經驗;(3)幽默是一 種反應或欣賞能力;(4)幽默是一種創造或因應能力;(5)幽默是一種認知或 理解能力。陳學志(2001)統整國內、外研究者的看法,定義幽默為:「一組特

10

定的刺激,能引起好玩的性質,個體覺知幽默刺激後能產生認知或情緒上的經驗,

並產生外在可觀察到的反應,除能理解幽默的意義外,並能依情境的變化創造好 笑的事件」。

故綜合以上專家學者之觀點,本研究認為幽默即為一種外在刺激,使個人在 情緒上或認知上產生好笑、好玩的感覺,而個體需具備幽默理解和幽默欣賞的經 驗和能力,進而能依照情境變化創造幽默事件,使周遭人事物感到放鬆、好笑的 意圖。

貳、幽默的早期理論 一、幽默的心理動機論

心理動機論是從人的情感狀態去分析幽默,試圖理解人們如何透過「幽默欣 賞」來舒緩個人內在潛意識的需求與衝突,在幽默產出的過程中使人感到愉悅,

而幽默內容也隱含個人本身的價值觀與態度(曾文志,2010)。心理動機論認為 人們透過幽默的防衛機轉來穩定情緒,因應生活中的恐懼或困難尷尬的情境(Ziv, 1984)。

(一)優越鄙夷說(Superiority theory)

亦稱為貶抑理論(Disparagement Theory),是幽默理論中最悠久的,早在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亞里斯多德(Aristole)、柏拉圖(Plato)等人就提出此觀點。

當人發現他人相對於自己的弱點、不幸、醜陋、愚笨,會感到優越而將負向或敵 視的態度透過幽默來表現出來,Aristole 認為笑是以貶抑「笑的對象」來建立自 我的優越感;「笑」是一種榮譽感(sudden glory),產生於自己與他人的弱點 或先前的自我比較(Thopmas Hobbes, 1651);幽默和笑隱含對他人優越和幸災 樂禍的心態(Zillmann & Bryant, 1983)。

(二)乖訛說、預期失望說和雙關說

起源自於德國一種關於喜劇效果產生原因的解釋,指人從期待或預期的心理 而產生落空發笑的狀態,但並不能解釋所有的喜劇效果。1790 年康德《判斷力 批判》,認為可笑的事物都是荒謬、乖訛、出乎意料的。笑是一種讓人們從緊張 的心理期待轉化為虛無的感情、期望的落空,或對一種在習慣上有兩個絕不相容 的相關序列所表述的頓悟。

(三)心理分析論(Psychodynamic theory)

11

亦稱為深層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由 Freud 提出的精神分析論為基礎,

認為當個體面對挫折衝突或有關性與攻擊衝動的焦慮時,個人本身的本我(id)

與超我(superego)正互相矛盾,Freud(1957)提到透過幽默(Humor)、滑稽(Comic)

和玩笑(Jokes)等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提供一種被社會所接受的 方式來釋放緊張或壓力的管道,降低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改變個體的想法,

透過「笑」幫助人在困頓的情境中釋放負面能量,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讓個體 產生心理平衡的狀態。簡言之,心理分析論認為個體會有幽默刺激的反應,主要 是尋求釋放緊張壓力的需求。

(四)錯誤歸因理論(Misattribution Theory of Humor)

由 Zillman(1983)重新闡述 Freud 的觀點後提出,認為人看到自己討厭或敵對 的對手、事物出糗失敗時,會產生正向情緒反應,但這種情緒反應不被社會觀念 所接受,也會受到超我的譴責,人們就將嘲笑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幽默上,透過幽 默和笑的刺激,將心中隱藏的慾望以「無害的幽默線索(innocent humorcues)」

轉移人內疚的道德壓力,認定這些人是「活該」的(邱發忠,1999),使得人們 對敵對個體的貶抑和敵視可以合法存在,以規避社會的指責,合理愉悅的嘲笑他 人的缺點,且讓內在攻擊慾望得以釋放(Zillman, 1983)。

二、幽默的生理論

幽默的生理論主要在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幽默刺激為何會引起個體的生理 衝突,以及笑的外顯行為。第二,解釋為何笑的生理反應會讓人有快樂、開心的 感受。幽默生理論認為幽默表現是一種生理的自發反應產生的平衡機制,也就是 刺激-反應的連結(Wilson, 1979),不牽涉心理狀態。幽默刺激出現時會使個 體產生生理的激動狀態,當個體順利轉換刺激後原本壓抑的感受會得到紓解,而

「笑」即提供多餘激動能量抒發的管道(邱發忠,1999)。

(一)激動產生論

Wilson (1979)當個體感受到生活情境中意外事件出現,其「失諧」所產生的 反射反應,亦可說個體接收幽默刺激而引發的生理衝動。

(二)過剩能量釋放理論

「過剩能量釋放理論」為激動產生論之延伸,人類發展出一套機制去對外在 情境做因應。雖然幽默刺激中的失諧反應會引起生理的激發狀態,但個體很快就

12

能了解這只是個幽默、玩笑,現實狀況並沒有危險存在(Wilson, 1979)。此時,

生理上被喚起的興奮、亢奮反應卻成為一種生理的負擔,需要儘快給予紓解和排 除,使個體回復正常的生理狀態。透過「笑」的外顯行為,恰好能達到釋放過剩 能量的目的,也就是經由大笑的反應,調適過多無法排出的能量,讓個體的生理 激動回復到原本正常的生理水平(Frued, 1960)。

(三)快樂產生論

「快樂產生論」欲探討幽默刺激為何能夠引個體產生發快樂的感覺。

Berlyne(1972)提出「激動觸發」與「激動回復」機制,以解釋當個體在接受外在 的幽默刺激時,其生理激動狀態和快樂的感覺會呈現「倒 U 型」的形式。當周 遭環境出現非原先預期的刺激時,個體「激動觸發」的機制會被引起,察覺到此 刺激與過去經驗的不同,而出現失諧、好笑的情緒,但當刺激過大導致個體無法 負荷時,會引起個體的焦慮感,直到個體能調解此幽默的失諧時,不舒服和焦慮 的感覺才會消失,回復到正常的狀態,即稱為「激動回復」(陳淑蓉,2002),

個體會產生快樂、愉悅的感覺。

(四)心理逆轉理論(reversal theory)

1977 年由 Apter and Smith 提出,認為人都有兩種「監控動機狀態」或稱為

「後設動機狀態(metamotivational state)」以控制內在情緒的狀態,分別為「完 成目標(Telic)」和「維持目標(Paratelic)」兩種狀態,Telic 狀態屬於較為嚴 肅、具有未來目標導向,受到社會、心理的約束;而 Paratelic 狀態則重視當下的 感受、具有遊戲好玩的性質,不受拘束(Apter, 1982)。

一般正常情況下,人會處於嚴肅的 telic 狀態,而當外在幽默刺激出現,失 諧會使激動狀態被引發,這時高度的激動會造成目標達成的阻礙,讓人感到不安、

緊張、苦惱、不悅;直到個人調適幽默刺激,覺察這個玩笑並不會產生傷害或危 險,將刺激中誇張、不合理的「遊戲氣氛」視為一種遊戲,人就會轉換到 paratelic 狀態,此時高度的激動的不悅情緒,會轉化為放鬆、舒服的感受,而有快樂、愉 悅的感覺。簡言之,心理逆轉論就是人透過知覺的轉換,從嚴肅的 telic state 狀 態轉換到放鬆的 paratelic state 狀態的一種歷程。

13 參、幽默的認知歷程

McGhee(1979)提出幽默的普遍性,第一階段為「幽默刺激的輸入」、第二 階段為「接受者對幽默的理解」、第三階段為「接受者對幽默的反應」。

Nazareth(1988)以統整的觀點,把幽默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面是引發幽默感覺 的特定刺激或形式,像是「笑話」、「喜劇」;第二層面為個體覺知幽默刺激後,

在生理、心理或認知上所產生的經驗或感受,如:「好笑」、「有趣」;第三層 面,則是對於幽默刺激理解或欣賞後,個體產生的外顯行為和反應,如:「大笑」、

「微笑」等。

Nazareth (1988)將幽默分成三個層面:引起幽默反應的刺激型態和方式、個 體覺知幽默刺激後的感受、幽默的外顯行為及刺激反應。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幽默刺激的輸入 接受者對幽默的

理解

接受者對幽默的 反應 圖 2-1 McGhee(1979)幽默心理學理論的普遍模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幽默的認知論著重於探討「幽默理解」及「幽默產生」的過程,幽默會隨著

幽默的認知論著重於探討「幽默理解」及「幽默產生」的過程,幽默會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