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幾何理論相關研究

壹、空間能力的探討

在一個幾何世界中,每個人透過知覺動作瞭解空間的各種事物,隨著 時間及經驗的累積,不斷的同化、調適,進而內化對空間有更多的認識與 瞭解。在劉秋木(1996);Lean and Clements(1981);Johoson and Meade (1987);Ben-Chaim(1988)等相關研究的研究結果中,空間能力和幾何學 習成就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在此將國內外學者對於空間能力的定義整 理如表 2-1-1:

表 2-1-1 空間能力的定義

研究者 空間能力定義

Kelly(1928) 對視覺形式的認知及記憶,或者是對視覺形狀之心 理操作情形(引自蔣家唐,1995)

Thurstone(1938) 能將心中記住一個空間的圖像,在腦海中扭轉、移 轉或者旋轉這個圖像至一個新的位置,再將此變動 過的圖像與研究者所提供的圖像進行比對。

(引自蔣家唐,1995) Guiford and

Lacey(1957)

能夠在心理將想像物體旋轉,及在平面上將想像物 體展開後的平面圖或摺起後的立體圖形,或是瞭解 空間中物體位置改變之關係的能力。

表 2-1-1 空間能力的定義(續)

研究者 空間能力定義

French(1951) 能瞭解物體在三度空間中移動之意象的能力 (Revo,1983)

Shepard and Metzler(1971)

能夠透視圖像變化的能力(引自蔣家唐,1995)

Lohman(1979) 能夠類化、保留及轉換抽象視覺圖像的能力

Gardner(1983) 空間智慧之核心能力乃是精確地知覺視覺世界、對於 個體之原有之決進行轉換與修改、重建個體之視覺經 驗與某些層面,即使再有關的物理刺激不在時,亦能 進行這些操作。(引自劉秋木,1996)

蔣家唐(1995) 辨識圖形及操控圖像的能力

李琛玫(1996) 能夠正確的辨識、觀察、透視圖形,且能將圖形記憶 於心中,然後在心中「想像」性的操弄、變化圖形的 能力

廖焜熙(1999) 對於物體在二度及三度空間的辨認能力,著重在兩者 之間的轉換過程,這些過程包括:移動、轉動、旋轉。

洪蘭(2000) 能夠將東西轉化成圖形顯現在腦海裡,正確的將形 狀、位置、大小比例轉換出來。

表 2-1-1 空間能力的定義(續)

研究者 空間能力定義

劉俊祥(2000) 能正確辨識、觀察、透視圖形,並將物體圖形記憶在腦海 儲存區中,然後透過想像性地操弄,將圖形在心中作位移 旋轉的能力。

簡慶郎(2000) 物體以圖像方式經由感官(知覺)、記憶、邏輯思考等方式 在腦海內轉化思考。

林佳蓉(2004) 能夠正確辨識、觀察、透視圖形,並將物體以圖像方式在 腦海中想像性地操作、轉換、思考的能力。

陳世玉(2007) 係指個體能夠正確觀察、辨識物體、並根據視覺所吸收的 圖像記憶於腦中,進一步透過思維想像的方式,在 2D 或 3D 立體之間任意的移動、旋轉或翻轉,展現出再認、保留 與回憶圖像的思考能力。

劉秋木(1996) 1. 能夠知覺物體形成心像(image) 2. 能夠將心像與其他符號轉換 3. 能夠操弄心像

黃啟文(2010) 指在生活認知中能分辨方向及位置,且能針對所接觸的空 間視覺做推理性的思考,能夠正確辨識、記憶、維持、轉 換、類比及歸納物體圖形的抽象思考能力。

由上表所述,就「柱體與錐體」這個單元而言,空間能力是指受試者 能夠將柱體與錐體的文字題、立體圖、透視圖及展開圖這些圖形在心中形 成圖像,並能夠將圖像加以操弄,用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貳、空間能力的類型:

空間能力是一種對心像操弄的能力(丁振豐,1994),許多學者採用分 析智力的方式,對空間能力的因素加以分析歸類,以下是相關學者的分析:

(一) Lohman(1988)的分類(引自陳世玉,2007)

將空間能力歸納出十種不同的類型,其中主要分類為空間視覺、空間 關係和空間定位,各分類說明如下:

1. 空間視覺:能在腦中形成有關刺激的心像並做轉換的能力。

2. 空間關係:能將眼前的刺激物,在腦中做快速的旋轉能力。

3. 空間定位:能設想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件的能力。

(二) McGee(1979)的分類(引自陳世玉,2007)

1. 空間視覺(spatial visualization):能將 2D 或 3D 的外在刺激物進行 心理操作、轉動、翻轉的能力。

2. 空間定位(spatial oriention):涉及一個視覺刺激物形式中成份重排 後的理解,亦能正確辨識刺激物,即使物件或圖形改變方位後仍能保持 清晰不亂的能力。

(三) Linn and Peter(1985)的分類(引自陳世玉,2007)

1. 空間知覺(spatial perception):個體能辨識空間關係之能力。

2. 心智旋轉(mental rotation):個體能想像旋轉空間中圖象之能力。

3. 空間視覺(spatial visualization):個體能操作一連串複雜影像折疊 與移動之能力。

(四) Thurstone(1938)的分類(引自丁振豐,1994)

Thurstone 所主張的智力群因論(primary mental abilities)中,主 張之力為七種基本的心理能力(primary mental ability)。這七種能力中 的空間關係(space,S),就是指運用視覺判斷三度空間的能力。由於其實 驗過程中要受試者以左圖為基準,比較右邊的四個選項中與左邊的相同,

所以其空間因素為方位(orientation)或關係(relation)。

(五) Guillford(1959)的分類(引自張春興,1991)

美國心理學家 Guillford 認為智力是人類思考的表現,因此提倡智力 結構論(structure-of-inetllect theory),其中將思考整個過程分成內 容(content)、運作(operation)及產物(product)三個向度,其中在思考 內容中,原本由 Guillford(1959)所分的四大類形狀、符號、語意、行為 四大類,1982 年 Guillford 又將形狀分成視覺與聽覺兩類,由原本的四項 刺激改成五項刺激(張春興,1991)。學者丁振豐(1994)認為思考內容中的 一項為視覺圖形,依 Guillford 的理論將有 1*5*6=30 種空間因素。

(六) Gardner(1985)的分類(引自張春興,1991)

在美國心理學家 Gardner 所倡智力多元論(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中,在所述的七種能力中,將「空間能力」視為認識環境、辨別 方向的能力,所以其空間分類因素為關係或方位。

(七) Pellerino and Kail(1982)的分類(引自丁振豐,1994)

Pellerino and Kail(1982)在整理所編製空間能力測驗及結果,繪 製了空間能力模式圖,如圖 2-1-1 空間能力模式圖(引自林秀娟,1993):

圖 2-1-1 Pellerino & Kail(1982)的空間能力模式圖 (八) Burt 的分類(1963)(引自李琛玫,1996)

2. 三度空間能力:在三度空間中觀察(透視)圖形關係。

(九) Piaget and Inhelder(1967)

1. 圖畫式的思考能力:能辨認靜止圖形型態的能力。

2. 操作性的思考能力:能移動或者操控圖形與物件的能力。

(十) Krutestkii(1976)的分類(引自丁振豐,1994)

Krutestkii(1976)在所著『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中提出學生各 類思考風格,如下所述:

1. 分析型(analytic):擅長語文─邏輯的成分,而拙於視覺─圖像的成 分。空間概念弱。

2. 幾何型(geometric):擅長視覺─圖像的成分,而拙於語文─邏輯的成 分。空間概念很強。

3. 調和型(harmonic):擅長語文─邏輯及視覺─圖像,空間概念強。

(十一) Bishop,A.J.(1983) (引自劉秋木,1996)

1. 解釋圖形資訊的能力(IFI):對於幾何作業、圖畫、圖表以及 各種圖解 中所呈現之視覺表徵與空間詞彙的理解。

2. 視覺處理歷程(VP):對視覺想像的能力以及將抽象關係與非圖形資訊轉 換成視覺用語的能力。

(十二) Spearman(1927) (引自林浚傑,2007)

主張空間能力為智力普通因素 G(General factor)的一環,就如同語 言能力(Verbal ability)力屬於智力普通因素,也就是個人天生具備的基 本能力。

(十三)Clements and Battisa(1992)(引自劉秋木,1996) 1. 空間導向:理解及操作物體位置之關係

2. 空間的視覺想像(visualization):理解及想像平面或立體空間裡之物 體的運動。

國小課程中安排了「柱體與錐體」這樣的單元,希望能夠由文字題、

立體圖、透視圖及展開圖讓學童瞭解柱體與錐體的構成要素及要素間的關 係,進而培養的空間認知能力。

參、兒童幾何概念發展

國內外學者對於兒童幾何概念的學習有許多不同看法,以下針對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及 Piaget and Inhelder(1975)的研究兩方面探討之。

一、 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 Piaget(1970)對兒童心智活動提出解釋,他認為兒童隨 著年齡增長,而產生了思維方式的改變,這種改變並非僅是知識量的增 加,而更是質的改變。因此,Piaget 提出「基模」為人類吸收知識的基本 架構,透過基模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自我的認知能力。張 春興(1994)指出基模隨著年齡的增長,將由小而大與由簡而繁地隨時變 化。進一步說明,也就是當個體基模能夠輕易同化環境中的新知識經驗 時,在心理上它自會感到平衡,而當個體基模不能夠同化環境中新知識經 驗時,在心理上就會感到失衡,而當心理失衡時,便會驅使個體改變或調 適既有的基模,而達到平衡。

Piaget 多年的觀察研究,發現自出生到青少年成長期間,個體的認知 發展在連續中出現階段性的特徵,並依各階段個體基模功能特徵不同,分 為四個年齡期,四階段說明如表 2-1-2:

表 2-1-2 Piaget 各階段認知發展特徵

階段 年齡 認知發展特徵

感 覺 動 作 期 (Sensorimotor stage)

0~2 歲 靠感覺與動作以了解環境,吸收知識,此 時期結束時,一般嬰兒已具備了物體恆存 性的概念。

表 2-1-2 Piaget 各階段認知發展特徵(續)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二、Piaget and Inhelder 的研究(1967)

在 Piaget 學派研究結果中,大部分幾何概念必遵從下列兩項基本原 理:

(二) 空間的表徵不是來自於瀏覽空間情境,而是來自於孩子在主動操弄該 空 間 情 境 時 建 議 的 經 驗 ( 李 震 甌 (2004);Clements and Battista(1992);Marilyn Nickson(2004))

(二) 拓樸優先論,意指幾何概念的發展遵循一定的程序,先由拓樸關係的

(Topographical space)

兒童發展出有關接近、分離、順序範圍和 連續性等概念。

投影空間

(Projective space)

兒童逐漸領會物體位置與物體間的關係,

但這種認知無法擺脫視覺的影響。

歐氏空間

(Euclidian space)

兒童的空間理解能裡已成熟,已能從視覺 迷惑中超脫,將所有物體及物體間的空間 關係統整為整體概念。

※資料來源:整理自丁振豐(1994,三個心理學派對空間能力研究的比較,p239) 從上所述,Clements and Battista(1992)指出,孩子形成空間表徵 是經由他自己的運作與內化活動逐步組織得來的。國內學者劉秋木(1996)

境時,能夠遵循邏輯法則思維,進行簡單的邏輯思考,並能理解可逆性的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