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節由研究者根據研究的過程與研究結果,提出一些建議,提供學校 教師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壹、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基於人力、經費、資源等各項因素,研究之對象採方便取 樣,共有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及雲林縣等四個縣市 10 個班級,合 計樣本數為 241 人,未來可以擴大到其他縣市鄉鎮學校等地區,以瞭 解不同地區的兒童對於柱體與錐體概念的理解情形與差異性。

貳、 教學方面

此單元為立體幾何教材的一部份,教師經常認為較簡單的教材,

也由於時間上的關係,給予學生實際操作的時間也就更少,如此可能 造成空間能力不足的學童在理解上的困難。

目前各校均有網路或電子白板,建議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應用軟 體,讓學生能夠將這些平面的立體圖形旋轉或展開,以讓學童可以了 解以平面來表現立體形體的這些圖形,在二維空間的變化情形。

學童對於展開圖中加入符號的試題,在答題上不論高低分組都有 所困難,建議在教學時,能夠在各個面加入符號,讓學童觀察展開或 摺合時的相對位置,以培養更進一層的空間能力。

施測後,希望教師能夠將有迷思概念的兒童,做進一步的補救教 學,使其產生的迷思概念加以釐清修正。

參、 試題內容方面

本研究採用紙筆測驗,因此以平面方式來表現立體圖形,圖形的 比例是否正確十分重要,另外試卷時,無法以顏色來區分底面、邊及 頂點,以致造成某些學童在讀圖上的困難,影響了答題的能力。

肆、 試題分析軟體方面

本研究透過 Testgraf98 軟體所繪製試題選項特徵曲線,診斷本測 驗的各試題每一選項之良窳,並由學生作答情形來分析國小六年級學 童在柱體與錐體概念發展情形,未來的研究可以使用其他的試題分析 軟體,互相驗證,以求研究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振豐(1994)。三個心理學派對空間能力研究的比較。臺南師院初等教育 學報,7,213-249。

王寶墉(1993)。現代測驗理論。臺北:心理。

何宗岳(2005)。高階相關積累進加權核平滑化試題選項分析整合模式。臺 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

余民寧(1992)。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三)-試題反應模式及其特性。研 習資訊,9(2),6-10。

余民寧(1992)。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四)-能力與試題參數的估計。研 習資訊,9(3),6-12。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

吳慧珉(2001)。選項特徵曲線之研究-以核函數之平滑化為估計取向。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文忠(1995)。以無參數試題反應理論之等化模式探討測驗等化與能力成 長曲線。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 市

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

李雲浩(2006)。國小四年級學生「長方體展開圖」之學習表現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郡禾(2002)。利用完美組型建構點二系列相關核平滑化無參數試題選項 反應理論及其應用。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木明(2004)。發展「立體幾何」教學模組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

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市。

林佳蓉(2004)。幾何空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浚傑(2007)。國小學童之平面視覺空間能力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 用數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蘭譯(2000)。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春興(199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裕中(2008)。資訊科技融入五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以柱體與 錐體之展開與摺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張麗芬(1988)。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月嬌和張英傑(2006)。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與份量之分析。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33-66

許逸偉(2009)。電腦適性測驗與資訊輔助補救教學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 小柱體與錐體單元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中市。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陳世玉(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頁 181-215

黃兆鑫(2006)。國小立體幾何動態電腦教材設計與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 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啟文(2010)。運用點觸控操控介面於網路圖資學習以提升國小兒童空間 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

版,臺南市。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一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二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三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四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五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六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七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八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九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十冊。臺南 市:南一書局。

張英傑等(編)(2010)。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教師手冊第十一冊。臺 南市:南一書局。

楊志強(2004)。測驗品質考驗與 TestGraf 98 的應用。教師專業成長與 實踐智慧 12 月,頁 93-104。

楊志強、楊志堅(2003)。選項特徵曲線在科學教育評量之應用。應用教學

科技於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

詹勳國、李震甌、莊蕙元、戴政吉、侯美玲譯(2004)。數學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焜熙(1999)。有機立體化學成就影響因素及解題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兆文(1994)。「無參數試題反應理論之等化模式」適用性之探討:國小數 學科成就測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劉再興(2004)。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以柱體與 椎體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劉俊祥(2000)。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秋木(2002)。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湘川(2001)。劉湘川(民 90a)。相關加權核平滑化無參數試題選項特徵 曲線估計法及其 IORS 整合模式。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 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湘川(2001b)。核平滑化試題選項特徵曲線與選項關聯結構整合擴充模 式。測驗統計年刊,9,1-18。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學-語文資優生視覺空間 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術論文,未出 版,彰化市。

蔡秉恆(2002)。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網路數位學校學習柱體與椎體成效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戴國正(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 作-以六年級數學領域之「幾何」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

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簡茂發、劉湘川、許天維、郭伯臣(1994)。試題反應理論在國民教育階段 國小數學科基本學習成就評量上的運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41,1-18。

簡慶郎(2001)。學習正投影對提升高工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n-Chaim, D.,Lappan, D. and Houand, R. T.(1988).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on spatial visualization skills of middle school boys and gir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5,51-71.

Clements, D. H.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Geometry. A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pp.

151-178). Reston, VA: NCTM.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 420-464).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Fuys, D. (1985). van Hiele Levels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7(4), 447-462

Fuys, D. J and Liebov, A. k. (1993). Geometry and spatial sense.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 195-222.

Fuys, D., Geddes, D., & Tischler, R. (1988). The van Hiele model of thinking in geometry among adolescents. Reston, VA: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Inc.

Johnson, E.S. and Meade,A. C.(1987).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spatial ability:an early sex difference. Child Development. 3,17-24.

Krutetskii, V. A.(1976).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al Abilities in

Schoolchildre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London.

Lean. G. and Clements, M. A. (1981). Spatial ability, visual imager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267-99.

NCTM(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NCTM(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Orton,A.(1992) Learning Mathematics. Issues, Theory and Practice(Second Edition).London:Cassell.

Orton,J. (1997) Pupils’ perception of pattern in relation to shape. Proceeding of the 21st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3 ,304-11.

Piaget, J. & Inhelder(196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 New York:

Norton.

Piaget, J. (1970). Piaget's theory. Carmichael'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Wiley, 703-732.

Piaget, J., & Inhelder. B. (1975).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Ramsay, J. O. (2000) . TestGraf: A program for the graphical analysis of multiple.choice test and questionnaire data. Quebec, Canada: McGill University.

Ramsay, J. O.(1991). Kernel smoothing approaches to nonparametric item characteristic curve estimation. Psychometrika, 56, pp. 611-630.

Tucker,L. R. (1946). Maximum validity of a test with equivalent items.Psychometrika, 11, 1-13

Tucker,L. R. Humphreys. L. G., & Roznowski, M. A. (1986). Comparative accuracy of five indices of dimensionality of binary item .

Champaign-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附錄一

附錄二

(4)5. 在下面的形體中,A,B,C 三個部位的名稱應該是:

(4)10. 一個五角柱有幾個邊?

(1) 1 個 (2) 5 個 (3) 10 個 (4) 15 個

(3)11.一個三角柱有幾個頂點?

(1) 1 個 (2) 3 個 (3) 6 個 (4) 9 個

(2)12.一個四角柱有幾個側面?

(1) 2 個 (2) 4 個 (3) 6 個 (4) 9 個

(4)13.一個三角錐有幾個邊?

(1) 3 個 (2) 4 個 (3) 5 個 (4) 6 個

(2)14.一個五角錐有幾個頂點?

(1) 5 個 (2) 6 個 (3) 10 個 (4) 1 個

(3)15.一個四角錐有幾個面?

(1) 1 個 (2) 2 個 (3) 5 個 (4) 10 個

(1)16.一個圓柱有幾個頂點?

(1) 0 個 (2) 1 個 (3) 2 個 (4) 4 個

(3)17.一個圓柱有幾個底面?

(1) 0 個 (2) 1 個 (3) 2 個 (4) 3 個

(1)18.一個圓錐有幾個頂點?

(1)18.一個圓錐有幾個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