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廠商內部能力理論與創新績效理論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三節 廠商內部能力理論與創新績效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廠商內部能力理論與創新績效理論 一、廠商內部能力相關理論

有很多實證研究證明廠商內部研發活動是廠商創新績效的決定因素(Jaider et al.,2008; Lee,2009;Liao,2010)。Beugelsdijk(2007)認為廠商外部環境和 區域因素被過度強調,而廠商內部特殊能力被忽略。他的研究發現,廠商的外部 環境和區域因素對創新的影響並不明顯,相反的廠商內本身特性和能力,如規模 大小、出口比例和研發強度的,比外部和區域因素來的重要。

Jurado et al.(2008)認為除了廠商所處的外部環境會影響廠商創新績效外,

廠商的內部能力也會影響廠商的創新績效,每個廠商有其個別特殊的異質性和企 業策略的角色。創新不只是廠商所在的產業結構特徵的影響結果(外部),它也是 加強組織核心能力的過程。這些能力包括財務、人力、實體的、商業的、技術的 和組織的資產,被廠商運用於發展和改善產品和服務。Tidd(2000)歸納一些可以 被當作創新的決定因素的組織特色,將他們歸類為基礎能力(basic

competences),包括:

1.技術能力,來自於內部研發活動。被研發(R&D)密度衡量

2.人力資源能力,包括廠商內員工知識和技能,由員工日常工作的訓練和經 驗累積而來

3.組織能力,包括管理系統、人員的知識和價值和規範。與管理模式、內部 溝通系統和內部部門互相依賴有關。

Cohen and Levinthal(1990)提出吸收能力的說法,吸收能力定義為廠商對 外部知識的認識、吸收和應用的能力。此觀點認為內部能力是廠商技術發展的關 鍵,並且強調它是動態和累積的。他們認為內部研發活動不僅促進新知識產生,

同時也增加廠商的吸收和開發外部知識的能力(吸收能力)。廠商的吸收能力除了 會對創新績效產生影響之外,也會對由群聚和網絡中所獲得的外部知識的認知、

吸收和利用產生調節效果。吸收能力是廠商學習頇收外部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Kim,1998)。知識外溢的吸收,需要接收廠商有相關的核心技術知識。一些 學者指出產業特徵(外部因素)對廠商創新能力的影響並非完全是外生的,也會受 組織內部能力的影響。只有在廠商擁有關鍵的知識前提下,廠商才能利用在其周 圍的技術機會作為工具以發展創新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90)。尤其是在 與大學或公共研究機構合作的情況下更為重要,因為來自於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提供的知識不具有立即應用性,需要廠商去有比較強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內部研 發活動不只產生新知識,同時也促進外部科學知識資源的利用。

Zahra and George(2002)將廠商的內部吸收能力分為兩種,分別是潛在性 吸收能力(potential absorptive capacity,PACAP)與實現性吸收能力(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RACAP)兩種概念。前者包含知識辨識取得和知識吸收消 化能力;後者為知識轉化與知識利用。廠商必頇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使得將知 識透過吸收轉化的過程,促進創新績效的產出。辨識指的是面對外部知識,組織 辨識與取得該知識的能力;吸收則為知識消化的能力及是對所辨識的外部知識進 行分析、解釋與瞭解的能力;轉化為結合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能力進行融合、

重組,即是對內部組織知識的再結構,或是以新的角度來詮釋原有知識;最後則 是利用,指的是組織將內部再結構的知識應用於組織運作與產品、服務提供上,

以提升組織效率、推出新服務、產品,提昇廠商競爭力。

而 Fosfuri and Tribo(2008)則依據 Zahra and George(2002)的概念,除 了將廠商內部能力分為潛在性吸收能力(PAC)和實現性吸收能力(RAC),PAC 包括 對外部知識的辨識與吸收;RAC 則包括轉化與利用,並發展了外部知識、吸收能 力與創新績效的影響路徑,概念如下圖:

圖 2-4:廠商吸收能力示意圖 資料來源:Fosfuri and Tribo(2008)

Tsai(2009)則認為研發網絡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會被廠商內部吸收能力所調 結,並且以與不同對象合作所形成的研發網絡分別研究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和吸 收能力的調節效果。其概念圖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5:廠商吸收能力影響路徑示意圖 資料來源:Tsai(2009)

Jurado et al.(2008)將廠商對外或取知識的來源分成產業技術機會和非產 業技術機會。產業技術機會指的是透過與其他廠商的合作關係所獲取的知識來源;

非產業技術機會指的是透過與大學和其他公私研究機構合作所獲取的知識來源。

並加入廠商內部研發能力做為探討。探討內部研發能力對廠商創新績效的直接影 響和對外部知識獲取的間接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內部研發能不只會對創新績效 產生正面影響,同時也促進對外部知識的利用。同時Jurado et al.(2008)的研 究結果發現,廠商不需要太高的內部技術能力即可開發由供給者、競爭者和顧客 所提供的知識,但如頇要獲取和利用來自於大學、研究機構的知識,則必頇要本 身具有較強的內部技術能力。因為非產業的技術機會來源,由於較難應用於商品 化、商業化,因此需要廠商本身具有一定的核心技術能力。

本文整理了應用廠商內部能力衡量廠商創新績效的相關文獻,依據 Jurado et al.(2008)的研究,依研發支出佔營業額比例為衡量吸收能力指標。如果單以研發 支出為衡量指標,可能會受到廠商規模大小的影響而產生偏誤,大廠的研發投入 相對於小廠而言是比較大的,因此以研發支出佔營業額比例為指標可以消除廠商 規模大小所產生的偏誤。結果如下表:

Hervas-Oliver and

Alobrs-Garrigos(2009)

以技術能力(具有高等教育的員工所佔比例)和市場 地方化的知識創造、知識共享、創新和學習(Bekele and Jackson,2006)。透過 知識的創造、應用與傳遞所造成的創新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如何從眾多的對 手中脫穎而出,生存在劇烈競爭的環境中,創新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創新的重要性最早是由 Schumpeter 所提出, Schumpeter(1939)注重企業家 (entrepreneurs)與小型廠商對於利用資源創新發展新產品進入市場的角色。他 們結合了其他必頇的生產要素,把新觀念產品化和商業化,是創新和經濟成長的 主要動力。Schumpeter 提出了了四個重要的創新的經濟理論概念

(Schumpeter,1939):

1.創新是資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歷史觀點(進化觀點)對於了解長期經濟變化的重要性 3.區分發明、創新和創新散播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4.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和技術創新間的連結很重要

James (2005)對創新定義為新技術、觀念和方法成功的開發並商業化應用成 為新產品、新製程或是改善舊有產品進入市場,包含了許多組織內外的行動者的 相互學習的過程。Gu and Tang(2004)將創新定義為對於新知識和新觀念接受、

消化、和商業化應用的一段過程。楊文欽(2002)則認為創新意指有能力獲得、吸 收、適應、改變、利用和創造,亦即吸收現有知識而創造新的知識。

不同研究對創新績效的衡量也不同,如 Schilling and Phelps(2007)以廠 商個別專利數來衡量創新績;Knoben(2009)則以創新程度的虛擬變數來衡量創新 績效,分為改善舊有產品、對廠商而言是新的、對市場而言是新的;Liao(2010) 則以製造成本的減少、製造品質的改善、保存存貨的成本來衡量創新績效;

Broekel and BoschmaI(2009)以新產品佔營業額比例衡量;Lee(2009)以研發密 度(研發支出除以營業額)衡量。Tsai(2009)的研究則定義新產品為包括過去三年 中推出市場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改善的產品,以及輕微改善的產品。Gilbert et al.(2008)的研究則將新產品數量做為創新績效的指標,定義新產品數量為過去 兩年中廠商推出新的或改善產品的數量。OECD(1997)定義技術創新新產品為一項 產品的技術特徵或預期用途與既有產品有顯著的不同;技術改善產品則是指已存 在產品的性能上有重大改進或升級;而輕微改善產品則是指不能歸類於上述兩者 的創新產品。本文參考 Liu(2010)和 Schilling and Phelps(2007)的研究,以廠商專利 數為創新績效之指標。

表 2-4:創新績效相關指標一覽表

衡量變數 文獻來源

專利 Liu(2010)、Schilling and

Phelps(2007)、Owen-Smith and Powell(2004)、Ahuja(2000) 創新程度(虛擬變數) Knoben(2009)、Jurado et

al.(2008)、Nieto and Santamaria(2007) 製造成本的減少、製造品質的改善、

保存存貨的成本

Liao(2010)

新產品數量 營業額成長率

Gilbert et al.(2008)、Tsai(2009)

新產品銷售佔營業額比例 Broekel and BoschmaI(2009) 產品的最終價格、廠商製造產品的種

類範圍、經理人的主觀認知

Oliver and Garrigos(2009)

研發密度(研發支出/營業額) Lee(2009)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