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產業群聚的定義與分析框架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 產業群聚的定義與分析框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 產業群聚的定義與分析框架 一、產業群聚定義

促進廠商創新的環境理論包括有產業群聚、工業地域、創新氛圍和區域創新 系統等,廠商所處的區域環境會影響廠商創新績效被大量研究所證實(Moulaert and Sekia,2003)。其中,產業群聚理論最常被用來解釋周圍環境對廠商創新的 影響。Marshall 於 1890 年所著之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中最 早提出產業群聚(clusters)等名詞。

產業群聚為特定的廠商和產業在共同生產活動上被緊密的連結,如空間區位、

創新的貣源、生產因素共享等(Feser and Bergman,2000)。在某一特定地域中,

同時呈現競爭及合作關係,具有地理鄰近特性和共同制度、習慣之相互連結的企 業、專業化廠商、服務供應者、相關產業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大學、制定 標準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依據其共同性和互補性而相互連結(Porter,2000)。

群聚的概念是相互關聯的企業在空間上的集結,產生有助於產業發展的各種行為,

包括上下游垂直整合、資源共享與合作競爭關係,具有不特定的範圍與形式,而 成為一個動態的連結;其主要構成元素除相關產業或互補型產業外,尚包括其他 公私研究機構、產業工會、技術移轉機構和學校等(朱南玉,2004;閻永祺,2004)。 產業群聚的規模,可以從單一城市、整個州、一個國家,甚至到一些鄰國聯繫成 的網絡。隨著全球競爭對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影響逐漸增加,由於產業群聚可以促 進區域和都市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因此受到越來越的多關注(Porter,2000)。

本文綜合上述學者對產業群聚的定義,認為產業群聚的定義為「在某一個特 定的地域中,基於地理鄰近性,由許多不同產業的廠商和公私研究機構、大學和 貿易組織所組成的群體,由於鄰近性而共享區域中的勞動市場、共同生產要素和 基礎服務設施供給,而彼此間具有相互依賴的緊密互動連結,其目的為藉由共通 性和互補性促進創新,並地區競爭力」。

產業群聚會以三種主要形式影響產業發展(Porter,2000):增加廠商或產業 的生產力;因創新和生產力的增加會增加群聚的參與量;刺激支持創新和擴展群 聚的新經濟形式。一旦眾多的相關企業形成產業群聚,產業會相互支援結成一個 組合體,上、下游之間藉由頻繁的接觸使資訊交流,同時刺激彼此的創新與技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業群聚被認為可以促進廠商的績效,包括產品創新、營業額成長和新廠商的生 存等(Gilbert et al.,2008)。

相對於近代其他聚集理論的研究取向,產業群聚逐漸發展出一套分析方式,

目的在區域或國家層級之上,辨識出既有或成形中的產業群聚,做為區域經濟發 展政策制定之參考(陳玟君,2002)。產業群聚是促進產業競爭力、地區發展及 創新能力的最大原動力,但是空間角色雖然重要,但仍必需同時有群聚內的動態 連結之配合,才能成功的促進創新與經濟發展(朱南玉,2004)。易言之,產業 在特定地區內的空間聚集,不必然意味著群聚內廠商具有網絡連結、行動者互動。

必頇同時考慮群聚內廠商聚集效果與網絡連結關係,才能更全面的評估群聚內廠 商的有競爭優勢和創新能力。

三、產業群聚分析框架與面向

了解一個產業群聚的發展情勢或樣態,大都就其聚集效果、地理空間、社會 網路、生產合作關係和研究發展合作之關聯,作為某一特定產業群聚的界定基礎。

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中,產業群聚的概念被廣泛的討論。但是關於產業群聚的討 論卻沒有一個被大家所認同的定義和理論架構,產業群聚被許多分歧的理論方法 所解釋,廣義來說,產業群聚包括聚集經濟、網絡關係、知識外溢和區域創新系 統等。分歧的理論方法與解釋,造成了實證研究和政策應用方面的障礙(Bekele and Jackson,2006)。

產業聚集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Gordan and McCann,2000):純粹聚集模 型、產業複合模型、社會網絡模型。從三個觀點來分析產業群聚,以期能釐清產 業群聚的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2-1:產業群聚理論分類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 Gordon and Mccann(2000)

純粹聚集模型假設廠商皆沒有任何合作關係。廠商間彼此無正式組織和緊密 的長期關係,廠商會因為競爭優勢和自身需求而隨時改變他們和供應者、顧客,

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任何位於區域內的廠商皆可以加入此關係中,意味著彼此間 為開放式關係結構,受益於聚集經濟和規模經濟的外部性;而產業複合模型則認 為產業群聚中廠商間具有不同型式的連結上,如投入產出和貿易關係。在此模型 中,聚焦於產業群聚中廠商間不同型式的連結上,包過生產、服務、市場連結。

產業複合模型的目的在於透過廠商間於空間行為上明顯可辨認的和穩固的關係 (投入產出的貿易連結和生產消費連結關係)來最小化空間交易成本(運輸成本、

通訊成本和裝載成本)、傳播外部經濟。位於群聚內的空間鄰近的廠商並不一定 能享受到產業複合所帶來的利益,而是必頇與鄰近廠商具有某些連結關係,譬如 說貿易關係、投入產出關係等,才可以享受該產業複合群體內的獨佔性利益;社 會網絡模型則強調位於公司科層組織的僵硬性和市場關係的不確定性間,具有第 三種關係型態,為網絡關係。網絡關係基於信任組成,可以共享知識、資訊的交 流,並且可以藉由共同研發合作來分攤技術研發的風險,打破個別廠商本身的能 力和資源限制,以促進彼此創新。

有學者歸納以往文獻,認為有三個相互間部分重疊的可以解釋產業群聚的創 新績效(Eisingerich et al.,2010)。首先,某些學者認為,高創新績效的群聚 可以被群聚內廠商的經濟效率所解釋,廠商空間的鄰近和聚集允許其享受規模經 濟和正面的外部性,包括專業化程度的增加、交易成本減少、生產要素的集中和 基礎設施的提供、高技術勞工的聚集、生產過程的分化和快速的資訊流動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Marshall,1890;Krugman,1991;)。此觀點也就是所謂的聚集經濟。

其次,產業群聚可能受益於群聚內廠商間知識移轉的特殊動力,促使廠商創 新績效的增加(Bathelt et al.,2004;Tallman et al.,2004)。此觀點認為群聚 的關鍵優勢在於知識創造和學習的過程。透過共同的價值、文化、經驗和環境,

可以增加群聚內有價制值的知識移轉的可能性,特別是默示知識的移轉,必頇透 過鄰近性和頻繁的面對面接觸來達成。

第三個觀點認為產業群聚的創新績效是透過廠商間的社會網絡所致。社會網 絡認為經濟活動鑲嵌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行為者間的互動中。透過社會網絡的形 成,可以使廠商跨越本身的界線,是造成群聚創新績效差異的主因(Cohen and Fields,1999)。

圖 2-2:產業群聚績效分析面向圖 資料來源:整理自 Eisingerich et al.(2010)

本文歸納了以往針對廠商群聚與創新績效的研究,發現了很少有研究同時從 聚集效果和研發網絡的觀點分析群聚內廠商的創新績效,或是沒有清楚的辨別聚 集效果與網絡連結的區別。有的研究單純從網絡觀點出發;而有的研究僅僅以群 聚的概念或是其他群聚內環境因素來研究,而沒有分別聚集效果和網絡連結。相 關文獻整理結果如下表:

Eisingerich et al.(2010)

加拿大、奧地利的產 業群聚,

研究網絡強度和網絡開放性對 創新績效的影響,並且以環境 不確定性為調節變數。

He and Fallah(2009) 美國紐澤西和德克薩 斯州電信產業

以專利發明者與專利受讓人 (代理人)建構網絡,研究網絡 結構。

Ostergaard(2009) 丹麥亞伯港的無線通 訊產業群聚

產業群聚中廠商如何透過社會 網絡與不同類型的合作單位互 動,以獲取知識。

Gilding(2008) 澳洲墨爾本的生物科 技業

分析當地網絡、國家內網絡和 國際網絡等三種層級的合作關 係。

Nieto and

Santamaria(2007)

西班牙製造業 測詴合作網絡的有無、持續時 間和不同類型的合作夥伴對產 品創新程度的影響。

Owen-Smith and Powell(2004)

美國波士頓生物科技

Ahuja(2000) 西歐、日本和美國的 化學產業

研究直接連結、間接連結、結 構洞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Hervas-Oliver and Alobrs-Garrigos(20

Chang-Yang Lee(2009)

六個國家的九種產

Gilbert et al.(2008)

美國廠商 以群聚和知識外溢來解釋對產 品創新和營業額成長率的影 響。

Schilling and Phelps(2007)

美國高科技廠商 分析群聚強度和知識接觸的可 及性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Levin and

Cross(2004),

美國、英國、加拿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