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及結論,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親職教育、輔導 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壹、根據本研究結果所提之建議 一、親職教育方面

1.適時給予孩子回饋,滿足其愛與被愛的需求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親子依附關係中,女生比男生趨向於安全的依附 關係,而男生則較女生趨向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因此,造成男生的生涯 自我效能表現低於女生,且在生涯上趨於未定向的狀態。然而,依附關係 是個體從幼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所發展出的一種情感連結,如照顧者能敏

感於個體的需求並適時的給予回饋,以滿足其愛與被愛的需求,則能協助 個體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且有助於其提升自信心,增加自我在生涯上的 效能表現。

2.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適時給予肯定

從本研究結果可知,依附關係與生涯自我效能皆能預測個體的生涯決 定,且生涯自我效能具有中介效果。父母不僅是提供孩子照顧與養育的重 要對象,也是孩子情感依附的對象,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對於 大學生,他們需要獨立自主,但仍渴望得到父母的情感支持與認同。因此,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適時的給 予肯定與認同,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不但能經營出良好的親子關係,也 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進而增強其做生涯決定的能力。

二、諮商輔導方面

1.透過諮商幫助大學生重新建立依附環境,修復依附經驗,並提升其生涯 自我效能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大學生生涯決定發展的歷程中,生涯自我效能與 依附關係是一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在大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上,應重視並提 升學生自我效能感,當學生遇到生涯決定的問題時,諮商師可從個體的自 我概念、價值感與依附關係的角度瞭解其如何影響自我的生涯決定,並增 進個體自我覺察,瞭解自己與親人間的關係,如何影響到自我的生涯效能 表現與生涯決定,藉此幫助個案透過覺察產生改變的可能。在協助個案解 決其生涯未定向問題的同時,諮商師亦應鼓勵個案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 統,其支持系統可以是父母、同儕,抑或是在諮商關係中諮商師提供個體 安全依附的內、外在資源,藉由諮商師在諮商關係中所發展的安全、信任 關係,可以修補個案原有的不安全關係,將有助於個體以自信、積極正向

的態度面對生涯發展的重要任務。

2.提供大學生個別或團體生涯探索的機會

本研究顯示,造成大學生生涯未定向的主要原因為其對自己未來生涯 感到焦慮猶豫,或受到外在阻礙所致,因此實務工作者可適時提供大學生 個別或團體生涯探索的機會,有助於其覺察在生涯決定上所遭遇到的阻礙 與導致焦慮猶豫的情緒狀態,而且透過團體的方式,例如生涯團體諮商、

工作坊、演講與座談會,還可以讓學生瞭解到並非只有自己會面臨生涯上 的不確定,從普同感中獲得支持。另外,研究也發現大學男生比女生更容 易因為缺乏教育及職業的知識而造成生涯未定向狀態;在大一的學生中有 同樣的發現,其容易因為對於自我和外在職業世界的不認識,而形成生涯 上的不確定,可見適時提供大學生各類升學、考試與就業等相關資料,將 有助於大學生生涯選擇的歷程。

三、對大學生之建議

1.善用學校資源所提供之服務,幫助自我瞭解與生涯探索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在面對生涯決定時,最容易有焦慮猶豫、

緊張、害怕等情緒,而造成生涯未定向的狀態。因此大學生應發展實際的 自我概念,並確認自我生涯的目標選擇,而最可及的資源即為學校輔導中 心或就業輔導單位,所以大學生可多善用學校資源所提供之服務,幫助自 我瞭解與生涯探索,此將有助於自我生涯規劃,減緩畢業前之焦慮。

2.從實作經驗中確認自我的興趣與能力,進而增強自我之生涯效能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缺乏個人知識與教育及職業的相關知識亦 為影響其生涯處於未定向狀態的重要因素。Erikson的心裡社會發展論指出 大學生正處於生涯探索之具體實現階段,因此大學生可尋找其專業領域或

自己感興趣的打工機會,藉由實務上的體驗,除了能瞭解自己的興趣、能 力是否與自己所就讀科系或某種職業所需的條件相符外,也能更深入的瞭 解相關職業的工作內容、待遇及未來就業趨勢等。如在實作經驗中,能獲 得成功經驗,則能進一步增強大學生自我的生涯自我效能。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地區公私立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共計抽取 11所大學,得有效問卷共計934份,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代表國內北部地區 目前公私立大學生之依附關係、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現況。由於本 研究未包含全國公私立大學與科技大學體制的學生,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 限,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進一步深入探討。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為研究工具,透過大學生之自陳量表獲得其依附 關係、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等資料。但受試大學生自陳時可能易受到 社會文化、期許的影響,而使收集到的資料產生無法避免的誤差。再加上 問卷以Likert’s五點量尺計分,即使研究者已盡可能刪除明顯反應心向之問 卷,仍無法確知受試者是否認真填答。此外,依附關係為一延續性的發展 關係,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進行縱貫研究,探究依附關係對個體生 涯決定是否具有持續性的影響。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親子依附關係量表在編製過程中,分別進行項目分析與信、

效度考驗,雖已確認量表的品質,但在未來後續研究中,仍可再加強探討 其信、效度結果,並分析量表的區別效度,以增加量表的適用性。

四、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主要以依附關係與生涯自我效能共同探討對於大學生生涯決 定的影響性。但本研究所研究之親子關係,是以大學生與親密親人間的關 係為主,不過,有些大學生主要的依附對象可能並非親人,而是教師、同 儕等其他重要他人,因此建議後續研究變項可擴大至更廣的人際關係加以 探討,將有助於大學生依附關係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仲匡(2004)。大學新生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 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薇甄(2006)。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

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麗芬(2003)。大學生非理性信念、生涯信念及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 秀 蘭 (2000) 。 生 涯 決 定 問 題 評 量 系 統 之 探 究 。 測 驗 與 輔 導 , 162 , 3397-3401。

田秀蘭(2001)。大專學生對生涯決定困難的知覺分析。教育心理學報,

33(1),87-98。

田秀蘭(2003)。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4(2),247-266。

田秀蘭、郭乃文(2002)。「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之發展及效度研究。測驗年

刊,49(1),19-38。

江捷如(1998)。二專學生的心理分離、依附關係與其生涯定向之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慧萍(2000)。大學轉變科系學生生涯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Sharf, R. S.(1997)

原著.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孟珍(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負向情緒調適預期與愛情關係衝突因應

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中。

李冠儀(2008)。國小學生依附關係、學業成敗歸因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

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

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

吳劍雄(1997)。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

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

余鑑(1999)。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國立編譯館。Herr, E. L. &

Cramer, S. H. (1996)原著.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5th ed).

邱卉綺(2005)。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

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邵俊德(1995)。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珮思(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心理分離-個體化、共依附特質與情緒勒

索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南投。

林郡妙(2008)。啃老族。2008 年 5 月 4 日,取自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2&catdi d=0&artid=20080504ad002。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驗證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清文(2000)。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手冊。台北:心理。

林惠瑜(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親子界限與其生涯自我效能的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惠瑜(2004)。大學生知覺之家庭親子界限與其生涯自我效能的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