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關係、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間的關

係。本章共分為三節,分別就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及名詞釋義進行描述。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處於現代急劇變遷的社會裡,生涯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人們對於自 己的現在與未來也愈來愈關切。在每個人的生涯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許 許多多關鍵性的重要決定,而生涯決定(career decision)是一個連續的歷 程,前一個決定點可能影響接下來的許多決定,因此任何一個決定都可能 對個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田秀蘭,2000)。依發展論的觀點,生涯為個人 從出生到死亡不斷發展變化的歷程,早期發展是後續發展的基礎,其中探 索期為個人生涯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大學生正處於探索階段中的轉換期,

此階段的生涯發展任務是職業的具體化、特定化,並以行動加以實現 (Blustein, Prezioso, & Schultheiss, 1995)。亦即,大學生在此階段必須面臨 許多關乎未來發展的重大抉擇,例如教育與職業領域的選擇,因此其必須 選定特定目標,正式進入專業領域訓練或就業市場中,並達成自我實現。

近幾年來,國內外針對大學生做了許多有關生涯決定的相關研究(田秀 蘭,2000;金樹人、林清山、田秀蘭,1989;林清文,1994;祝子媛,2008;

許淑穗,1998;許淑穗、張德榮,1998;陳玫君 1995;陳怡樺,2008;Betz

& Voyten, 1997 ; Brown, Garavalia, Fritts, & Olson, 2006 ; Johnson, Nichols, Buboltz, & Riedesel, 2002; Mathieu, Sowa, & Niles, 1993),可見生涯決定早 已成為生涯發展中的重要議題。生涯選擇、決定是一般大學生所必經的歷 程,在這個階段,其要做許多關於未來發展的重大決定,諸如主修科系、

社團活動、繼續深造或職業選擇,乃至人生價值、婚姻、生活方式的選擇

等,無一不牽涉到決定的歷程(吳劍雄,1997;林清文,1994;楊景登,2007;

Guerra & Braungart-Rieker, 1999),因此生涯決定對大學生而言有其重要 性,大學階段也就成為了解個人生涯發展的重要指標。

青少年是個體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一個重要轉變時期,個人從原本對 家庭、父母的依賴,轉而成為一個能夠獨立自主的個體。因此個體一方面 須與父母分離,以期能獨立自主,同時又期待能與父母親近,憑藉父母的 支持去面對新的挑戰。Blustein、Prezioso 和 Schultheiss(1995)認為安全感 和親密關係對個體言而,不只在童年期很重要,在青少年晚期亦扮演重要 角色,其證明情感依附理論可用來理解生涯發展的說法;個人若擁有安全 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就能發展出強烈的職業認同感,並且有能力做出 生涯決定,而且在生涯發展任務中,依附關係與生涯定向、生涯探索特別 有關,因為這些發展任務特別需要個體有安全的心理基礎,才能有良好的 發展與適應。另外,在 Paul、Daniel、Kathleen 和 Spencer(2002)的研究發 現加入原生家庭動力評估有助於生涯衡鑑,也可讓個體瞭解家庭在其生涯 發展與生涯決定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對大學生而言,品質良好的 依附關係能夠提供其安全需求的支持,進而探尋新的經驗與選擇,此將有 助於大學生決定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涯選擇。換言之,大學生如能經驗到安 全的依附關係,將有助於其生涯決定的過程。

在生涯發展領域中,生涯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被假設能影響個 體生涯決定過程中的態度與行為,並促進個體從事與生涯決定有關的生涯 探索行為(Blustein, 1989;Luzzo, Funk, & Strang, 1996),所以,個人生涯自 我效能的介入會左右生涯決定的行為結果,並影響後續成人階段的生涯發 展與適應。Taylor 和 Betz(1983)認為生涯自我效能是提供瞭解、評估以及 介入生涯決定一個很有用的架構。根據許淑穗和張德榮(1999)的研究指 出,生涯自我效能反映出大學生對自我狀態和情境的覺察力,其不但影響 個人生涯的初始行為,更影響其後續的生涯適應。

在 Wolfe 和 Betz(2004)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的生涯行為及功能與父 母的依附品質有關,而依附關係的構成變化反映了生涯抉擇的過程,所以 個體和父母的依附關係可用來預測生涯選擇自我效能及害怕承諾的高低 程度。當親子間的依附關係愈佳,愈能降低阻礙生涯的想法,此有助於提 升大學生生涯決定自我效能,並降低其害怕承諾的程度(Ecke, 2007;Wolfe

& Betz, 2004),因此提升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其愈能做出生涯決定。而 個體所持的生涯自我效能信念,會決定其生涯選擇的範圍與面對問題的態 度,高生涯自我效能者面對生涯問題時,會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解決所面 臨的生涯困境;反之,低生涯自我效能者,會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勝任,

容易窄化自我生涯選擇的範圍,甚至逃避(楊景登,2007)。所以,低生涯 自我效能或生涯猶豫者在作教育或職業選擇時,則可能需要自己或環境的 協助,以建立其自我效能或自信(Wolf & Betz, 2004)。若個體在生涯發展早 期對自我瞭解與肯定的程度愈高,則愈有可能作出明確的生涯選擇,以助 於未來的生涯發展順利(林幸台,1987;張添洲,1993)。因此生涯自我效 能被視為影響生涯決定的中介變項(mediator variable),是提供瞭解、評估 以及介入生涯決定一個很有用的架構(Taylor & Betz, 1983)。

在性別與年級方面,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性別角色常會受到傳統 社會的約束以及差別期待的影響,這些不同的角色期待,往往會使兩性容 易隨著性別的刻版印象而選擇符合社會所期待的職業,進而影響兩性的生 涯發展情形。黃淑敏(1999)、繆敏志(1992)與 Mau(2002)的研究則指出,性 別與其他環境因素對個體的生涯發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性別變項 也是預測個體生涯發展的有效因素,同時也說明了兩性在生涯發展上的差 異。隨著年齡與年級的增長,大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心理成熟度也會隨之增 加,進而影響其在生涯發展上的知覺(連廷誥,1996;Nevil & Super, 1998)。

Newman 和 Newman(2003)也認為個人自我經驗和教育經驗會影響到個體 生涯決定過程,而生涯自我效能即源於個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隨著年齡的

增長,個體的生活空間逐漸擴大,從家庭到學校乃至社會,產生更多的生 活經驗,進而擴展個人的生涯自我效能(陳佩雯,2005),因此大學生在求 學階段所處的年級,可能對生涯自我效能與決定有更大的影響。綜合言 之,性別和年級在生涯決定過程中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在探索大學生生 涯發展議題時,此兩背景變項亦有必要納入探討之範疇。

而根據國內輔導學者實徵調查研究(林清文,1994;金樹人、林清山、

田秀蘭,1989)指出,有相當多數的大學生生涯探索不足,迄無明確的生涯 發展目標,而備感茫然、徬徨,甚至不利其專業知能的學習。可見大學階 段的青少年,有不少人存在著生涯抉擇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在 Blustein(1987)的研究發現,當個體在生涯中出現了教育、社會或經濟上的 阻礙時,一個有計畫、有邏輯的決定取向,可能會對其特別有幫助。因此,

學校需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及肯定自己,做好生涯規劃以發揮潛能與自我 實現。唯有在整個發展歷程中,做好評估、選擇、準備與計劃,個人獨特 的生命意義才得以彰顯(林清文,2000)。

教育工作者、學校應協助學生提升其生涯自主意識與責任,進行個人 自我的探索,建立個人的生涯目標,發展生涯選擇的能力,以逐漸釐清其 生涯發展方向,幫助他們做成妥適的生涯選擇與決定,讓大學生能順利的 為未來進入職場的生涯做好準備。因此,先行了解大學生影響其生涯發展 與生涯決定的因素,乃顯得格外的重要。

綜合上述的研究,研究者將進一步以大學生之依附關係、生涯自我效 能及生涯決定三方面做深入的了解,以了解大學生之依附關係、生涯自我 效能對其生涯決定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可分為以下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