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作為學校教 育與輔導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壹、對學校單位之建議

一、建立智能障礙學生對自我之價值感

本研究發現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整體自我概念高於中間 值,可見高職綜合職能科整體實施成效值得肯定,對於這群以往被認定 易出現低自我概念的學生給予肯定及信心,但五個自我概念在生理自我 為最低分,顯示智能障礙學生對於自己的體力、身體健康的自我概念較 差,且在這部分女生又明顯比男生無自信,教師須需給予較多關注,可 提供相關課程及適性輔導,提供學生合適增進體能的策略與服務,幫助

國中就讀資源班的學生在生理自我和社會自我部分明顯比就讀特 教班的學生無自信,可能是國中就讀資源班的孩子與其他無障礙的同儕 進行比較,且在普通班可能交友上曾遇到困難或挫折,而在生理和社會 產生較低落的自我概念,教師須在這部份給予較多關注,可以透過個別 晤談的方式,了解在經營人際互動上的困難,以給予個別的關心與協助,

幫助學生主動參與社交活動,增進成功的機會,可以增加學生的信心,

讓學生增加自我肯定的機會。

低家庭社會地位在家庭自我、學業自我及社會自我部分明顯比中社 會地位的學生無自信,研究的正式樣本也發現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占所有 樣本數的一半以上,顯示提升低社會低位學生的自我概念是當務之急,

從生活適應調查表也發現低社會地位的學生在家庭適應和學校適應也 明顯較低,因此欲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概念,教師直接幫助學生學 習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增進學業能力,給予個體成功的直接經驗,

成功的經驗能提供學生對自己操控與能力水準的預測,證明自己的能力 並增強自我效能感,提升其自信;家庭部份,主動提供家長親職教育相 關資訊或是在定期IEP會議中主動詢問家長學生在家的適應情況,並適 時給予協助與建議,鼓勵家長正向管教,多陪伴與關心孩子,以增進學 生家庭自我概念與家庭適應。

二、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生活適應能力

個人適應是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較弱的部分,顯示智能障礙學 生在自我接納、情緒表現、身心狀態等適應情形較差,因此建議可提供 學生相關的心理輔導與諮商,或是情緒管理課程,幫助學生管理自己的 情緒,促使學生自我接納。學校也可透過研習活動或相關主題講座,增 進教師對情緒管理或是自我肯定方面的知識,進而將其專業發揮在教育 上,設計相關課程提升智能障礙學生身心適應能力。

三、提供家長輔導與支持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智能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和生

活適應都有明顯的差異,低社經地位學生占所有樣本數一半以上,但低 社經地位的學生在自我概念和生活適應上卻是明顯低中社經地位的學 生。可見這些弱勢家庭及學生急需要學校給予協助,教師可協助家長申 請相關補助或福利,學校可舉辦親師知能研習或是建立家長支持團體,

主動提供家長親職教育或是電話聯繫等方式,增進家長教養知能,促進 親師合作,讓學生能有良好的自我概念發展和生活適應。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以下針對未來相關主題之研究,提出三點建議,提供後續研究者在 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變項上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限定台北市和新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 對象,因此建議未來可將研究對象擴及到其他縣市,可更全方位的了解 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和生活適應情形,也可比較不同地區的學生是 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問卷方式進行量化研究,能分析量化結果來了解高職綜 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現況,但是每位研究對象 仍有其特異性,無法以問卷選項中得知,或是學生在填答過程中,可能 會有分心或是題意不清的情況而失真。因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能加入 家長訪談、學生訪談教師訪談,或是觀察等質性資料,藉以瞭解智能障 礙學生的實際表現與他人觀感,使研究更具完整性與客觀。

三、研究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包含研究對象之性別、年級、國中安置型態與家 庭社經地位,關注個體本身和家庭方面的差異,為了進一步瞭解造成高 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差異因素,建議未來

相關研究可納入更多重要的背景變項,如學生的家庭型態、學業成就、

父母管教態度等變項,探討造成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在自我概念和生活適 應上的差異情形。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自編問卷,預試後進行信、效度分析並刪除不 良的題目,其中自我概念調查表中的生理自我和情緒自我題數分別只有 兩題和三題,題數過少,代表性不足,且自我概念和生活適應調查表有 些向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過低,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問卷的每一個向度題 數應至少有四題以上,在編製問卷時應謹慎思考問卷內容是否有代表性

,以提高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提高問卷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3) :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江明曄(2001):台中女中身心障礙學生生活適應狀況調查。特殊教育 季刊,80 23-29。

何華國(2000):啟智教育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四版)。臺北市:五南。

吳君瑋(2011):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相關因素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 教育新論(193-220 頁)。臺北:心理。

吳武典、林繼盛(1982):家庭與學校聯繫程度與兒童學業成就和生活 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5,127-138。

吳新華(1996):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

宋立鈞(201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如鵬、楊招膜(2003):腦性麻痺青年自我概念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12,205-229。

李靜吟(2013):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台傑、陳枝祥、張昇鵬、吳訓生、劉錫裔(1998)。智能障礙學生免 試就讀高職安置需求之推估研究專案報告。臺北:教育部。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林幸台(1998):身心障礙學生接受第十年技藝教育方案之規劃與檢討。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紀念專刊,117-129。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第四版)。臺北市:巨流。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信香(2002):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美玲(2012):高職階段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自我擁護之研 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美玲、吳訓生(2013):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高職階段中度智能障礙學 生自我概念與自我擁護之關係。特殊教育學報,37,29-30。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 學報,19,57-85。

吳君瑋(2011):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相關因素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寶貴、錡寶香(1993):高職階段聽障學生制控信念與自我概念之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51-72。

侯雅齡(1998):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

34,11-23。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侯雅齡(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測驗年刊,48,141-166。

侯雅齡、吳裕益(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 理。

洪有義(1982):國中智能不足與資賦優異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

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5,167-194。

洪宜昀(2002):大學聽覺及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榮照(2011):智能障礙者之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 導論。臺北市:心理。

范靖惠(1999):休閒覺知自由與青少年自我概念。學生輔導,60,58-67。

柳嘉玲(2010):北部地區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倪小平(2005):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 :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