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 、 省思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與討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之主要發現,研究者提出下列建 議,以供日後國民中學實施媒體素養課程及批判性思考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壹、對教育的啟示

一、需引領學生具備批判性思考

臺灣是一個存在著很多意識形態的地方,我們發現很多團體,會試圖利用言論 或是新聞媒體的力量傳播,對大數據資料的解讀獲得民眾的支持,讓民眾選邊站,

把整個臺灣的人民分成很多邊。言論可以很有力量,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型態 的傳播,所以我們要教導學生如何用批判性思考去看每一筆言論背後的思考邏 輯,以及發表言論的人是否帶著他的背景資料、預設立場或是動機目的在解讀數 據。

二、需引領學生增進宏觀的視野

教師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想法,鼓勵學生學會藉由多元管道蒐集資訊,

並練習從不同的面向看待所有人、事、物,從異同中練習反思及判斷。

三、需引領學生學習聆聽與保持客觀

由於網路世界的發達,教師無法管控學生資訊的取得來源與運用方式,所以 引領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與價值的形成,遠比教授知識來得重要。透過課堂討論 讓學生學習尊重他人、接納不同看法但不盲從。

四、需引領學生學習理智的判斷

尋求團體的認同是青少年的特質,這也容易造成學生未經思考即跟進的衝

74

動,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理智思考的能力,學習判斷各種事物的影響層面及參與的 必要性,避免因一昧的盲目追隨,使自己成為大數據時代下的受害者。

五、需引領學生辨別真訊息,不散播假消息

聽聞種種詐騙的方式與手法,卻仍有層出不窮的受騙案例,大數據的資料經 濟帶給人們"最速件"消息,但別忘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真理,因此須培養學 生面對訊息時勿以直覺進行判斷,應多方求證確認訊息的真偽,且一旦查證訊息 為假,不任意散播而造成他人受害,有七分證據絕不說八分話。

貳、給教師的建議

一、教師應增進自己此資訊世代的理解

因應世代的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教師應隨時留意潮流、關心時事,並吸收 新知,了解現代趨勢,教師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不再墨守成規,去認識並跟隨 社會的現況,瞭解改變的趨勢,先瞭解社會的現況,才有能力帶著學生用正確的 態度認識世界。

二、教師應有對學生特質的觀察能力

現狀的轉變永遠比理論創立的速度快,教師不能盡信教科本,還要結合對學 生的觀察與理解,才能同理並掌握現代學生的真實樣貌。

三、教師應有批判思考能力

由於訊息流通的快速與便捷,教師會經由各種途徑得到許多資訊,但如何去 蕪存菁運用在自己的教學或輔導,讓資訊是完整而非雜亂無章,是現代教師必須 培養的能力。另外,大數據時代將能獲取大量的資料庫,資料本身僅是客觀的呈 現、不具意義,教師需要運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去判斷資料真偽及辨別使用的價值。

五、教師應培養宏觀的視野與客觀的態度

為避免資料運用因片面擷取而造成以偏概全的錯誤,教師在使用資料運用於 教學時,應保持中立的客觀立場,盡可能全面性、多方向地去蒐集相關資料,避 免先入為主的偏見而影響到資料的判讀。

六、教師應能隨時調整自己

從事教育事業,教師應時常省思自己,隨時保持敏銳的覺察,發現問題所在,

進而調整改變教學方式,教學應是不斷反思與修正的歷程,應突破現有的教學思 維模式,才能提升自身專業,讓自己持續的成長。

七、教師應主動參與進修研習

教師應主動參與研習或利用各種進修管道,充實自己媒體素養以及批判性思 考方面的相關知識與技巧。

參、對教學的建議

一、營造開放且接納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教學常使用的單向講述方法之下,學生較少有能藉由引導而整理自我 想法的機會,因此,要能激發學生想法,並將思緒整理成觀點再表達出來,甚至 對他人的觀點提出意見,皆需要適度外在增強的動力,教師應提供一個開放且具 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支持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論點、意見或價值觀分享出來並和 他人互相討論,再尋求能解決問題的方法,為避免學生因不確定自己的論點是否 完全正確而無法有自信的表達時,更需教師適時肯定及引導,營造開放且接納的 學習氛圍,有助於激發學生思考。

76

二、採用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之教學素材引發學生學習動力

近年來媒體時常出現未經查證事實的新聞報導,有時會形成對社會氛圍造成 負面影響的爭議情形,研究者選擇以「新聞報導」為課程題材,配合學生的生活 經驗,建議教學上應針對時事,適時改變教材的內容或素材,並以挑選近幾年來 的新聞媒材為主,作為引發學生討論及思考的生活化議題。

三、讓學生學習尊重差異

教師除了須鼓勵學生發表論點,肯定學生的發言的勇氣,同時,也應隨時重 申應尊重他人看法的原則,並在引導發問的過程中,試著要求學生站在他人的角 度思考為何別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不負面批評的同時,也要站在他人立場思索,

從比較雙方的觀點讓思考更全面、更完整。

肆、給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

由於本研究礙於時間、行政配合等因素的考量,研究的對象僅限於研究者任 教的九年級班級學生,建議未來有興趣研究此議題的研究者可考慮從七年級、八 年級,甚至不同階段學生進行相同議題實施研究,以有效研究媒體素養教學方案 對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各階段影響效果或長期的影響。

二、延長實驗時間

由於本研究實驗教學時間僅為期四週,雖批判思考教學已達顯著效果,但仍 有些分測驗項目並未達到顯著差異,顯見短期間要改變一個人之觀念、價值觀及 學習習慣並不容易,就如同學者葉玉珠於2003年提到的批判性思考是一種高層次 能力,亦是一種複雜的心智運作歷程,可見教師要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技巧是需

要長時間的努力,所以未來可以嘗試較長實驗時間之研究。

三、有系統規劃的各層面的媒體素養課程

本研究指精選幾則有爭議性的新聞作為教材,但新聞媒材其實分為許多系 統,比方說娛樂新聞、政治新聞、財經新聞、國際新聞及社會新聞等,研究者觀 察學生發現只要到了選舉時刻,學生也會被選舉熱絡的新聞影響,常於下課時間 熱情參與討論,甚至到了爭辯政治立場的程度,但不禁要思考的是,學生真的懂 政治嗎? 除了政治新聞還有很多社會須關注的議題,像是環保議題,社會正義等 議題都因礙於教學時間不足以及缺乏對新聞做系統化的規劃、設計,故許多議題 都無法和學生做深入討論,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對此作深入探討。

78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心盈(1999)。批判思考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東大學教育所,台東。

王宏毓(2014)。自尋社會性科學議題素材對不同批判思考傾向學生批判思考能 力與科學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 學系所,台北市。

李宛諭、張昇鵬(2005)。隱喻模式應用於國中資優生批判思考教學成效之研究。

資優教育研究,5,25-62。

林雍智(2015)。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2008~2014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暨行政研究所,台北市。

林芳瑜(2010)。批判思考教學運用在媒體素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 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林作逸(2006)。國小資優班媒體素養批判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市。

呂傑華、白亦方(2012)。媒體素養教育與課程實踐歷程之再思與展望。課程與 教學,15(1),1-34。

洪玉萍(2015)。高中生媒體識讀能力之行動研究─以離島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新北市。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吳美美(2004)。資訊素養與媒體素養-數位時代的素養與素養教育。台灣教育,

629, 9-14。

吳禮強(2014年9月20日)。張芸京信主轉性 現在喜歡男人。中時電子報。2016 年10月3日,取自:ttp://ppt.cc/SSP3W

邱文秀 (2016年1月10日)。三姊弟事件延燒 網友製詳細布丁時間軸打臉。中時電 子報。2016年9月10日,取自:http://ppt.cc/MZfzM

周建志(2000)。批判性思考教學方案對國民中學資優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提昇之

80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彰化。

教育部(2002)。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

許芳慈(2016)。從 Freire 批判教學論論教師網路媒體素養之培育。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12(2),65-88。

許棠詠(2013)。高中媒體識讀課程與媒體識讀能力之探討-以收視壹電視新聞 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桃園市。

許心怡(2013)。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許心怡(2013)。雙北地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