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之研究場域為研究者工作服務的學校—桃園市立某國中,實驗上課地點 皆在該班班級教室中。其中接受實驗教學的對象九年級的二個班。一個班設定為實 驗組,一個班設定為控制組。本校目前地處桃園都會區,屬於都會型學校。近十年 來此社區蓬勃發展,新大樓建設廣設,又因鄰近有大型百貨公司的落成,讓此社區 逐漸發展成為商業密集區,加上不遠處有桃園大型的公園,綜合以上原因由於生活 機能良好,交通便利,故讓房價高漲,許多白領階級的民眾搬遷至此成為此社區的 新住戶。在此社區開始發展之前,由於鄰近法務部矯正署桃園監獄、殯儀館及靈骨 塔及公墓,故原本居住在此的居民多為藍領階級。綜上所知,本校由於特殊的歷史 背景及近來的發展過程形成本校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差異很大的情形,部分家長對於 學生的成績不重視,因此學生讀書風氣不盛,學習動機低落,但部分家長卻對教育 很有想法和很有理念,時常關注著學校單位及教師們如何推行教育工作,以上差異 即為本校因特殊地緣關係及近年來發展的歷史背景所自然形成的現象。目前全校共 有 43 班,教師及行政職員共 90 幾人,其中接受實驗教學的對象九年級兩個班。國 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教學為九年級每週共三堂課,分別由家政課、童軍課和輔導活 動課各一節。各班教室中資訊教學設備充實,如投影機、教室電腦、投影幕、喇叭 等皆齊全,今年更於七年級每班級加裝電子白板,學校正在積極往科技智慧型學校 發展中。

二、研究時間與內容

本研究在第一次段考後實施,利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輔導活動科課程施 行,每個班級授課節數四節,歷時四週。目前國民中學綜和活動學習領域之輔導 活動科課程時間為每週一節課。研究內容為實驗組學生接受媒體素養課程,與對 照組做比較,瞭解並分析媒體素養課程對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

10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研究者任教的桃園市某國中九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為實驗教學對 象,每班各 26 名學生,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對照組,兩個九年級班級皆 為研究者自己任教的班級。

四、研究倫理

本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任教之九年級班級學生,實驗組班級共 26 位學生,控 制組班級共 26 位學生,總計 52 位學生參與本研究,由於參與學生未成年,考量 研究倫理,研究者在研究設計階段即先以書面家長同意書發給參與學生,參加同 學之家長需在家長同意書上面簽名,家長同意書上說明了研究動機、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等相關事宜,並說明本研究將以匿名方式進行,研究過程也尊重家長及 學生意願,可以隨時退出此研究。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無家長或學生表達退出 研究計畫意願。

五、研究工具與蒐集資料的方法

本研究選擇以研究者任教班級九年級兩個班做為研究對象,運用自編教案之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進行教學。透過申請購買心理出版社之出版測驗「批判思 考測驗-第一級」並取得授權後對實驗對象實施前後測,藉此探究媒體素養相關課 程是否能提升國中生批判思考能力。

研究者依據心理出版社之出版測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將測驗信效度等 相關資料整理如下所述:

(一) 測驗內容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係葉玉珠(2003)根據葉玉珠、葉碧玲、謝佳蓁(2000) 所編製的「中小學生批判思考測驗」修訂而成。屬於團體測驗,此測驗為一標準化 測驗,已經過大規模的預試及信效度考驗,適用於國小五年級至高中二年級學生檢 測批判性思考能力,適合作為批判性思考的測量工具。本研究測量的能力包括五個 部分,分別為:辨認假設、歸納、演繹、解釋和評鑑,每部分五題,合計二十五題,

最高分25分,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國中三年級學生,平均數為16.49,標準差為

3.57。以下描述本測驗之編擬者葉玉珠(2003)認為一份適用於中小學的批判思考測 驗 應 包 含 辨 認 假設 (recognition of assumptions) 、 歸 納 (inductions) 、 演 繹 (deductions)、解釋(interpretation)及評鑑(evaluation of arguments)五種能 力,以下茲將這五種技巧的意義說明如下:

1. 辨認假設能力

(recognition of assumptions)

:是指當我們表達一個想法 時,我們的心裡面原本就有些沒有明白說出來,但卻是存在一般性看法。辨認假 設就是能辨認一個表達性的敘述中已經存在的前提的能力,亦即指能夠辨認在陳 述中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立場或是隱含前提的能力。

2. 歸納能力(inductions):是指能夠由已知訊息中推論出最有可能導致的一般性 或必然性結論的能力,亦即把每個問題的敘述都當成是真的、成立的,並能從這 些敘述中推論出最可能的結果的能力。

3. 演繹能力(deductions):是指能夠從兩個已知的陳述或前提中,辨認兩者之間隱 含的關係,並推出必然導致的結果;亦即將兩個問題陳述都當成是真的,決定由兩 個問題陳述一定會導致的結論的能力。

4. 解釋能力(interpretation):是指能夠從敘述當中,看見包含在裡面的現象或發 現隱含在其中的因果關係;即把每個題目中的敘述當作是真的,然後根據這個敘述 去判斷、看見最合理的隱含事實、情況或因果現象的能力。

5. 評鑑能力(evaluation of arguments):當我們在分辨具有爭議性的情況時,通常 會提出一些想法、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我們把這些想法、證據稱為個人論點,

有些論點比較強,有些論點比較弱。「強的論點」是指「客觀、合理」的論點;「弱 的論點」是指「不客觀、不合理」的論點。評鑑是指能夠對每個論點是否具備足夠 支持度進行強弱判斷的能力。

(二) 計分方式

12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的答題時間為國中學生25分鐘。每題答對得1分,答 錯為0分(答錯不倒扣)。因此,得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25分。總分越高,表示批判 性思考能力越好。以國中三年級學生來看,得分6分者,其百分等級為1;得分17分 者,其百分等級為52;得分為20者,其百分等級為84;得分為24分者,其百分等級 為≧99(葉玉珠,2003)。

(三) 信度、效度與項目分析 1.信度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的內部一致性係數採ITEMAN 3.0 分析,此α係數乃 Crocker和Algina在1984年所提出,專門用於評分值為1和0的測驗之內部一致性分 析,此α數值通常被認為是測驗中信度的下限(lower-bound)(User’s manual for the ITEMAN conventional item analysis program,1989-1996,p.3-17);以2288 位中小學生為樣本進行項目分析的結果發現「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所得α係數 為.76,分測驗「辨認假設」、「歸納」、「演繹」、「解釋」、「評鑑」的α係數分別 為:.33、.38、.49、.42、.32。此外,「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總分與分測驗分 數之間有中度到高度相關,其相關係數為.624~.754,p<.001;各分測驗之間有低 度到中度的相關,其相關係數為.228~.445,p<.001(葉玉珠,2003)。

2.效度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Critical Thinking Test-Level I;簡稱CTT-I) 與年級、父母教育程度、思考風格及學業成績分數均有顯著相關,其中與年級的相 關最高(r=.688,p<.001),其次是各科的學業成績(γ=.270~.573,p<.001); 再其次為多元智能(γ=.207 與.341,p<.01);接下來是父親及母親的教育程度

(γ=.130~.306,p<.05);最後是思考風格(γ=.130 與.121,p<.05。)(葉 玉珠,2003)。

3.項目分析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Critical Thinking Test-Level I;簡稱CTT-I)

的項目分析採ITEMAN 3.0 分析,在2288名樣本中,低分組共有662人,高分組有768 人。鑑別度與難度分析發現CTT-I之鑑別度指數為 .20~ .77,平均值為 .47、答對 百分比(難度指數)為.36~.89,平均值 .61。從以上數值可以推論CTT-I的題目具有 良好的鑑別度,並且難度適中(葉玉珠,2003)。

貳、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的研究樣本以非隨機分派的方式將兩個班級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因 此研究樣本並不具一般代表性,因此若要將研究結果推廣,需審慎評估。

二、本研究受限於學校行政與研究者本身時間人力與物力之限制,採準實驗研究 法,故本研究之各項結果,僅限於研究層面的解釋,不宜進行普遍性之推論。

三、本研究之內容聚焦於探討媒體素養教育對國中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影響,

但是影響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因素除了研究者之教學方案外,可能還有其 他外擾變項如年齡成熟、家庭背景等種種因素,這些外在干擾因素都可能會 對研究結果造成部份影響。但是本研究將忽視這些外擾變項,而僅以研究者 所設計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於國中學生批判思考能力進行研究與討論。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