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 、 省思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根據第三章探討實施「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學生面對媒體訊息的批判 性思考技巧之改變情形,歸納研究結果並提出下列結論。

壹、本研究設計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有明顯助益

一、在總分之批判性思考能力有明顯提升

本研究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批判思考能力,透過高層次且開放性問題及教學素 材激勵學生思考,練習判斷多元訊息中的意涵,使他們用更正確的態度解讀媒體 訊息,在教學介入後以「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葉玉珠,2003)作為成效評估,

經量化分析的結果得知實驗組前後測總得分達顯著差異,控制組前後測未達顯著 差異,可得知在「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教學介入後,實驗組的得分獲得顯著的 差異,能解釋為實施「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批判性思考能力能有效的提升。此 研究結果與黃拓遠(2016)、林芳瑜(2010)之研究結果相同。

二、在「辨認假設」、「歸納」、「演繹」及「評鑑」等批判性思考能力有明顯助益 依陳密桃(1996)與陳萩卿(2000)等依據第二章文獻探討中各學者所見,

提出之批判思考教學模式,均主張要增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教學上應該 讓學生透過發問、質疑、互相解答、相互評論等過程,來增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 能力。本研究由量化分析顯示:實驗組的學生們接受四週的教學之後,其辨認假 設、歸納、演繹及評鑑等批判思考能力有明顯提昇。研究者進一步藉由分析學習 單之紀錄等資料,發現接受「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實驗組學生經過四週的教學

66

後,多能接受每個人都會對每個事件有不同的觀點,並能接受對方以不同立場或 不同角度的思考進行的發言。其次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學生一開始會直接相信研 究者提供之單則媒體素養教學新聞教材,並多跟著新聞撰寫者的立場進行批判和 評論,但其後在研究者呈現更多蒐集資料後,學生們會發現只從單則新聞,只憑 單一訊息就進行評斷是有失公平或不全客觀的事情;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直接上網 讓學生從網路引擎瀏覽挑選想觀看的新聞的體驗課程中,讓學生知道媒體產業為 了吸引消費者觀看而使用的行銷的手法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包含誇大不實、故意 誤導或隱藏部分真相等方法,讓學生知道並能更加注意媒體產業運用的言語所產 生的力量。據此顯示本研究所設計「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對 學生在「辨認假設」、「歸納」、「演繹」及「評鑑」等系統性之批判性思考有明顯 助益。

三、在「解釋」之批判性思考能力未有明顯提升

本研究設計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經量化分析的結果在「解釋」此一分測 驗上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課程設計上進行的太快了,從練習 分辨事實或觀點直接跳到直接從新聞文本去探討,應該可以多增加一些引導,從 精選一些小短文、選擇適切的短句來慢慢開始練習讓學生從短句中去思考隱含的 預設立場及意識型態,而非一開始就直接給予學生看新聞文本找出性別刻板印象 這種大任務,或許循序漸進的引導會讓學生學習上達到較佳的結果。在質的分析 方面可以看到多數學生已經能知道要多方比較訊息,但對於自己是否能區辨新聞 內容中的事實,能否判斷真假、意見、個人想像及預設立場或語言背後的價值觀 較無足夠信心,知道要多思考、要更客觀後更加對於自己判斷的能力產生質疑,

這其實也是此「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所希望帶給學生的目標,讓學生知道在媒體 資訊多元又充滿各種複雜的價值觀的社會中生活,我們又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力之 下,在發表言論時更因謹慎,在想做出什麼行動前要先三思而後行,勿產生落入

盲從或受到負面影響而不自覺的情形。研究者反思教學設計過程,應多增加讓學 生練習區辨的機會,應蒐集更多適合的教材,或許更能提升學生在此項之能力。

綜上所述,本研究設計「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在「解 釋」之批判性思考上有引發思考,但在量化分析上沒有達到顯著差異。

貳、「媒體素養教學方案」適合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中施行

從探討及設計「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過程之中,以及相關研究者的探討中,

研究者發現,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很適合融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中,其 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一、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課程與媒體素養教育,不論是在教學目標、教學議題、

教學內容或是教學方法上,都是很類似的相關科目,因此若要將媒體素養教育融 在課程中進行,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是很適合的科目。

二、新聞時事與生活經驗的分析與探討,本來在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中就是很 常見的教學方式,新聞媒體文本是課程中很適當的素材,在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 域常會藉由帶領學生藉由看見社會上正在發生的大小事件引發的效應,引導學生 思考,讓學生藉由觀察而學習,因此可見將新聞議題用作課程討論之教學素材是 適切的。

三、2002年教育部公布『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由此教育政策可看出,教育相關 單位亦認同媒體素養教育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密切相關性。此觀點與張鈞淳(2010) 提出的研究觀點相同。

四、研究者在施行「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課程中,從學生的學習單及上課學生 的反應中,發現學生對於將新聞議題用作課程討論的素材接受度很高,探究原因 為這些帶有爭議性的新聞議題本來就能高度引發民眾討論及批判,藉由課程中帶 學生以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去作探討,更能增進學生以客觀的態度來面對這些生活 中的新聞事件。

參、「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學生有正面影響

有別於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由教師講授觀念,學生只是被動 吸收,本教學方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蒐集並呈現有爭議性的新聞議題,讓學生

68

在問題討論的過程與學習單的回答中,思考媒體訊息引發的效應,並看見批判性 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並思考若每個人都無法用正確的態度判斷媒體訊息,可能會 帶來那些負面的影響。學生們對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瞭解應該先從多方蒐集資訊,

理解衝突與爭議的原因,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教學法而不是像傳統上課方法,

僅是單方面的吸收,而是藉由討論、發表及互相評鑑等多元的教學方式,可以激 發學生展現更多思維,並讓教師真正看見學生的思考脈絡,亦可以讓學生練習表 達自己,並能聽見他人想法、尊重他人的想法,瞭解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同故 會對每件事情抱有不同看法,從看見差異,包容異己到達反思自己的最終目的,

故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學生有正面影響。此觀點與張鈞淳(2010)提出的研究觀點 相同。

肆、本研究發展出適宜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 一、教學素材的選擇符合學生生活經驗

在第二章文獻探討學者林作逸(2006)的研究結果發現將影片運用於批判思考 教學有助於學習,若以全面、延伸的角度加深加廣影片內容,更有助於提升學生 批判思考能力;故本研究設計之教學方案,有運用 youtube 蒐集之新聞影片片段 作為教學素材,結果顯示學生對於新聞影片的專注力很高,再者記者及主播對於 事件也會做出評論,由此也可讓學生練習聽見記者及主播播報內容中的觀點及事 實;另外,也蒐集爭議性的新聞媒材來引發學生思考及討論,此點與加州州立教 育廳認為應先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評估的資訊做為教學內容 之研究觀點相同(陳萩卿,2000)。

二、教學目標的擬定符合本研究的精神

教育部於 2002 年頒布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其中詳列了為培養國 民能有智慧、有方法的洞察媒體資訊,應於媒體素養教育培育的能力目標,包含 了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辯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及影響和 接近使用媒體等共五項能力;本研究為了增進學生判斷、選擇媒體訊息的批判思

考技巧,參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提出的五項能力目標,並結合葉玉 珠(2003)編制「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所提出的批判性思考所需的能力,擬定成 本研究之教育指標,作為本研究中「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之教學目標;並於第三 章第四節討論中可知本研究設計之教學方案能達到本研究擬定之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式的運用激發學生思考動力

本研究於第二章文獻探討參考國內外文獻對於提升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方式,

發現進行教學時,均重視藉由提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之議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 動機,進而促進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及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技巧,從呈現主題,

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評估的資訊做為教學內容,拋出高層次思 考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彼此分享對此議題不同的看法,並將這些想法做分 類,並發表以及給予彼此回饋,最後由教師總結並鼓勵學生能建立自己的判斷並

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評估的資訊做為教學內容,拋出高層次思 考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讓學生彼此分享對此議題不同的看法,並將這些想法做分 類,並發表以及給予彼此回饋,最後由教師總結並鼓勵學生能建立自己的判斷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