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

在進行討論媒體素養教育的意涵之前,研究者將所謂媒體素養教育作概念性 的定義。根據教育部(2002)所發佈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將媒體素養 定義為是一種「優質公民」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民主社會中,對無所不在的資訊 具有主體意志、獨立思考的公民;這種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人民兩種能力:釋放 (liberating)和賦權(empowerment)。而學者Silverblatt(1995)將媒體素養定 義為:「能夠了解大眾媒體傳播的過程,知道如何分析媒體內容,察覺媒體對個人 及社會的影響,發展評鑑及應用媒體的能力。」參考以上定義本研究所稱之「媒 體素養」,是指在主動或被動接收各管道的媒體訊息時,能夠保有主體意志,藉由 反思、分析媒體內容,來覺察訊息對個人的影響,避免受到影響而產生不好的後 果。

教育部(2002)發佈之「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提到媒體可以帶來傳 播新聞、休閒娛樂、教育宣導,同時也可能夾帶偏頗不客觀的意識形態、使單一 化的價值觀與偏離真實的社會再現。事實上,所有的媒體內容都是經過選擇與建 構的過程而產生。媒體素養的教育意義,在於培養及促進一個健康的媒體環境,

期望能人民能夠批判、反思「媒體」的性質;而批判目的則是在於探索知識建構 的的社會機制,即訊息的產生,皆是經由一套複雜的社會過程而產生的,媒體傳 達的訊息和符號靜靜地融在我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由於 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得知,訊息在被生產的過程中經過判斷後被意義化,而民眾

16

如何接收媒體、運用媒體,就成為媒體素養反思的對象 (鄧宗聖,2010)。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針對媒體素養的教育使命,提出以下五點:ㄧ、

形塑健康媒體的社區和文化環境;二、培養使用媒體、思辨媒體、近用媒體的行 動轉化與實踐;三、瞭解媒體資訊對民主社會健全發展的影響和重要性;四、建 構民主社會的公民傳播權;五、培育學生與公民獨立學習和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 能力(教育部,2002)。而學者余陽洲(2005)認為討論媒體素養的概念可以分為 四類如下:第一,是了解媒體建構的資訊內容,不必然等於真實;第二,是對隱 藏於資訊內容之中特定的價值觀有所覺察;第三,是對媒體內容能操作人情感反 應的技術有所認識;最後,是了解自我有接受或拒絕資訊的權力。

綜合以上訊息,研究者嘗試整理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意涵,包括:ㄧ、須讓 學生了解所有媒體訊息皆是建構而成,不一定是事實;二、須讓學生了解每個獨 立的個體建構的訊息會依其建構者的自身而有所不同;三、須讓學生了解不同獨 立個體即使接收相同訊息,也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四、須讓學生了解媒體傳達的 訊息有其價值與觀點;五、須讓學生了解在傳播媒體訊息背後或許有獲得利益或 權力的動機性。以上整理之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意涵將作為本研究所設計之教學 方案之依據。

第二節 批判性思考的教學模式探究

批判性思考是可以培養的,它是一種大腦運作的活動,要學習以分析、思辨 的方式來思考,包括集中注意力、將事物分類歸納、選擇與判斷的能力等。批判 性思考也是一套方法,訊息進來後,經過思考與分析,讓人能更有證據相信眼前 的結果,而容易照單全收的人,也可學到合理懷疑的必要性(Cottrell, S,2007)。

鍾冬玉(1993)認為要助長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可經由適當的教學,也就是說 批判思考的能力是可訓練的,可經由教育而產生改變;在教學上應當使用適當的 批判思考教學模式及策略來增進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以下分別介紹批判思考相關 教學模式。

壹、陳密桃的批判性思考策略教學模式

陳密桃(1996)以臺灣地區國中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3300名為研究對象,

進行批判思考之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國中學生的批判思考,因其年級、城鄉別、

認知風格、後設認知、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差異。批判性思考策略教學法強 調八個教學步驟:

一、引起動機:實施教學時必先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做好學習的準備。

二、講解說明:教師必須告知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三、發問、質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思考高層次的認知問題。

四、互相解答:教師可要求學生相互發表想法,讓學生瞭解各方觀點的不同。

五、相互評論:培養學生評鑑的能力。

六、發表思考或看法:教師可請學生公開發表其看法。

七、全班討論: 讓學生互相回饋。

八、教師綜合:由教師有系統的綜和及講解,為此課程做出結論。

從上述整理可以看出此教學模式藉由讓學生討論、分享想法、發表看法及互 相回饋等過程,使學生經由以上思辨的過程最後做出最適當的判斷。本研究在設 計教學過程時,將設計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之議題,採用此教學步驟設計課程。

18

貳、加州州立教育廳之批判思考教學模式

陳萩卿(2000)針對加州州立教育廳(Califor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提出之批判思考教學模式進行說明,先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 評估的資訊做為教學內容,接著訓練基本的思考技巧,以增進分析問題、判斷抉 擇、形成結論等批判思考技巧。加州州立教育廳提出之批判思考過程教學模式如 下圖 2-1:

圖 2-1 加州教育廳批判思考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批判思考運動初探,陳膺宇,1994。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頁141。

林芳瑜(2000)指出面對媒體傳播的各項資訊時,需有分析、思辨、覺知、反 思、評鑑等思考能力,以上所指皆是批判性思考的範疇,由此可知批判思考為媒 體素養教育課程中重要的能力,當人們能以批判性思考去解讀、判讀媒體傳播的 內容時,就能避免輕易的被媒體訊息左右自身的觀點和價值觀,而造成負面的影 響。本研究以此教學模式中先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評估的資 訊做為教學內容,符合日常生活情境脈絡的實例為教材的觀點,設計媒體素養教

學課程之討論主題,藉著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議題,期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以 利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

參、本研究所編擬之教學模式

由上述各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發現國內外學者於進行批判性思考教學時,

均重視藉由提供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之議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促進學 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及訓練學生批判性思考技巧,因此,本研究參考以上批判性思 考教學模式後,建構本研究之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步驟說明如下:

一、引起動機:告知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二、呈現主題:採用來自媒體新聞、書報或社區等未經評估的資訊做為教學內容。

三、發問:教師拋出高層次思考問題促進學生思考。

四、小組活動:小組內彼此分享對此議題不同的看法,並將這些想法做分類。

五、發表與回饋:小組發表討論結果並針對各組發表內容給予回饋。

六、教師統整:教師總結並鼓勵學生建立自己的判斷。

20

第三節 媒體素養與批判性思考兩者關係探討

許芳慈(2016)指出媒體傳播的訊息看起來多方發展,實則內含著許多意識 形態,傳播媒體訊息背後或許有其獲得利益或權力的需求等等動機性。虛擬世界 是被權力、意識形態等等內隱動機壟罩的渾沌狀態,而媒體「識讀」能讓人能從 這個狀態中清醒,進而具備解讀訊息的基礎能力。文化研究者 Kellner 和 Share(2005) 也指出透過有方法且系統性的教育,以了解媒體中的訊息並不是客觀中立,從而 能有探討隱藏意涵的基本能力,可以發現、解讀、分析此訊息內含的意識形態,

Kellner (1995)認為:「批判性的媒體素養教育是批判教學論的一部分,其可以教授 個人他們文化、社會、政治如何組織,如何運作。」張霄亭與朱則剛在 2004 年出 版的「教學媒體」一書中提出媒體素養的主要內容即是民眾對於大眾傳播媒體的 使用與解讀的能力,包括如何分析、比較、評估與使用的能力。媒體素養應用於 教育中是指了解大眾傳播媒體的產業生態環境和產業結構、藉此培養大眾運用媒 體的批判能力 (吳美美,2004)。

現今社會中媒體多元發展,成千上萬的訊息被快速製造傳播,不經證實,沒 證據的觀點的成為謠言,這些謠言正在被大量散播著(許芳慈,2016)。臺灣人從 小開始便大量暴露在媒體之中。林雍智(2015)研究指出媒體是青少年認識這世 界的主要媒介,但思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大量的暴露在媒體一些似是而非的價值 觀下,其影響更是令人擔憂。應培養學生正確的批判思考能力,透過高層次且開 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學習判斷訊息中的意涵,使他們用更正確的態度解讀媒 體訊息(Scharrer,2002)。

研究者嘗試整理歸納國內媒體素養教學與批判性思考之相關研究如下表 2-1:

表 2-1 媒體素養與批判性思考相關研究

研究者

22

課程,讓學生學習識讀媒體,以達到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之目標。

24

第三章 歷程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主要目的在探討研究者於教育現場任職所觀察到的問題,先提出發現 之問題,並說明預計使用之解決方法,描述發展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經過,最後 分析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教學介入能否提升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本章共分為 五節,第一節為實務現場問題描述;第二節為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第三節為

本章節主要目的在探討研究者於教育現場任職所觀察到的問題,先提出發現 之問題,並說明預計使用之解決方法,描述發展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經過,最後 分析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的教學介入能否提升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本章共分為 五節,第一節為實務現場問題描述;第二節為媒體素養教學方案發展;第三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