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論 、 省思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者省思

壹、訂立上課的原則將有助於教室秩序管理

在實驗教學期間,研究者期待透過討論、對話與辯證等教學方式來增進學生 批判性思考能力,故依照順序呈現具有真偽之別的新聞教材或有爭議性的議題試 著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們踴躍參與對話與討論。但教學過程中,有時卻會因 學生過於活潑或是爭辯的過度激昂而出現教室秩序較為吵鬧混亂的現象,剛開始 研究者選擇關掉全班窗戶的方法,消極地想阻隔上課聲音傳到別班、吵到別班上 課,但發現因為秩序混亂,想發言的人只好更加用力大聲講話,而班上同學也不 知道要聽誰講話,後來研究者漸漸發現教師應能適時讚美表現良好的組別,將有 助於小組間良性競爭,幫助教師解決教室秩序過於吵雜的困擾;其次是,教師應 於課程開始前說明上課的規則與發言原則,藉由全班對活動規則的承諾,運用同 儕力量相互督促,將能有效解決教室管理問題;教師在學生報告時,應注意輔導 發表的同學使其講話音量不要太小到聽不見,如此也有利於班級秩序的管理和批 判思考活動的進行,或者應準備至少一支麥克風或建立欲發言者的手勢,讓發言 者的聲音及論點有效吸引到同學的注意,讓同學都能看清楚聽明白。在研究者調 整自己後,上課雖偶會還是會出現吵雜的場面,但只要同學們注意到有人要發言,

就會安靜下來將角色轉換成聽者。

貳、要營造安全又溫暖的學習環境

研究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新聞播報的社會案件會滿溢著熱血 的心腸,比方說在呈現”8 歲男童偷安全帽”的事件時,善良的同學一開始都會充滿 正義感的指責那位安全帽失主,並且認同網友肉搜及謾罵失主的行為,認為網友 是在主持正義,在後來研究者繼續呈現更多方面的訊息時,學生才會發現原來一 開始只相信片面的訊息就斷然批判是多麼危險的事情;這時也出現一些聲音,有

同學就馬上說”就是有你們這些自以為正義的魔人,這社會才會這麼亂”,另一位 同學接著跟著附和說”真是無腦亂衝”,出現這些聲音讓原本因為善良同情 8 歲 男童的同學們傷心了,故研究者試著要求學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為何別人會有 不同的觀點,站在他人立場思索,對方有無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件事情,讓同學看 見一開始認同網友肉搜行為的同學們本質是善良的,才會熱心的想要幫忙,而後 來出現批判聲音的同學則是個性較為謹慎,從引導學生比較雙方的觀點,並看見 雙方的優點,幫助學生思考更全面、更完整。故本研究發現營造安全溫暖的學習 情境幫助學生勇敢提出自己意見是重要的,教學者要能要求學生避免偏執己見或 人身攻擊,並肯定有主動建構知識的勇氣,學生除了須對每個議題進行思考也須 能鼓起勇氣發表想法,最後也應學習聽者的風度,你可以不認同對方的論點,但 要試著理解對方論點的預設立場,尊重對方的看法。

參、為因應多元價值的社會要反求自己

就如同林倖妃於 2011 年的研究認為,對媒體訊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正確判斷 是要認識媒體、以及思考媒體產業的存在的價值。在研究者整理學生學習後的學 習單時,發現很多同學認為媒體產業為了行銷或是為了各電視台的政治立場而試 圖影響民眾價值觀,並覺得藝人等公眾人物都很愛欺騙民眾,所以語言變得較為 偏激,但讓同學變得不相信臺灣媒體產業並不是本研究想帶出來的目的,並非所 有媒體都不好。但研究者反思認為應該設計更多課程讓學生理解,不只是媒體,

在外在世界訊息如此膨脹又多元的社會裡,我們能更做的就是反求自己,讓自己 謹慎,讓自己能培養正確的判斷態度,不怨天尤人,世界瞬息萬變,讓自己增加 批判性思考能力才是因應這個世界的最好的原則。

肆、研究限制

72

本研究選取桃園市一所國中二年級兩班學生為樣本,兩組學生皆為同一所國 中學生,入學時採常態分班,學生生長背景大多相同。以兩組學生第一次模擬考 校排名做為獨立樣本進行 T 檢定,發現兩組未達顯著水準,可推論兩組學生起點 行為也相同。但本研究在選取樣本的數量、樣本特質與學校地域上有所限制,因 此對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不宜過度引申。此外,本研究因採準實驗研究法,無 法隨機分派兩組學生,雖前測結果無顯著差異,表示二組樣本具有同質性,但是 否有未考量到之其他干擾變數影響實驗效果情形,例如家長學經歷、家長教養功 能、家庭媒體設備、家長陪伴學生的時間等,但基於研究限制,本研究並不作此 探討,留待後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