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設計如下:

選取研究者自身教學現場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利用輔導活動科來進 行課程,實驗組施行媒體素養課程;對照組則維持原課程內容授課,並透過施行

「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心理出版社)前後測,藉此探究媒體素養相關課程是 否能提升國中生批判思考能力。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採用選取研究者任教班級中其中兩班為研究對象,以施行進行自編之

「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教學。研究設計採用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採前測、實驗介入、後測之實驗設計,以探討接受媒體素養教學方案 之後國中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情形。研究步驟依序如下所述:

一、前測階段: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第一週均接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

的施測。

二、實驗介入階段:實驗組學生進行研究者自編「媒體素養教學方案」教學,每週 一次,每次45分鐘,進行四週,計四次實驗教學,共計180分鐘。。

三、後測階段:實驗教學完成後一週(即第六週),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均再接 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的施測,以做為後測數據。

表1-1 教學實驗設計表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O1 X1 O2

對照組 O1 O2

6

O1: (前測)接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的施測 O2: (後測)接受「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的施測 X1: 接受媒體素養教學方案課程

參、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驗證「批判性思考教學方案」之教學成效,實施實驗教學,實驗 變項如表 1-2 所示,研究架構圖由圖 1-1 所示。

表1-2 研究實驗變項表

圖 1-1 研究架構圖

控制變項 自變項 依變項

1.學生背景 2.授課時數 3.任教老師

實驗組(實施媒體素養教學方案) 對照組(一般教學)

批判性思考測驗-第一級 1.辨認假設

2.歸納 3.演繹 4.解釋 5.評鑑

一、控制變項

(1) 學生背景:兩組學生皆為同一所國中學生,入學時採常態分班,學生生長 背景大多相同。以兩組學生第一次模擬考校排名做為獨立樣本進行 T 檢 定。若兩組未達顯著水準,可推論兩組學生起點行為也相同。

(2) 任教老師:實驗組及控制組之任教老師皆為研究者。

二、自變項

(1) 實驗組: 除進行一般課程教學,並使用四節課的時間,共計 180 分鐘。

施行「媒體素養教學方案」,係指於課程中,以研究者編製教材 來進行教學。

(2) 控制組: 僅進行一般課程教學,不實行「媒體素養教學方案」。

三、依變項

本研究中所指之依變項是實驗組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指受試者於後測時,

在「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中所測的五種能力:

(1)辨認假設:在陳述或宣稱中能辨認出隱含的、理所當然的一般性前提。

(2)歸納:能在目前確認已知的訊息中推論出最成立的結果。

(3)演繹:能從兩個已知的陳述中,找出必然的因果現象。

(4)解釋:能從陳述當中指出隱含在其中的現象或因果關係。

(5)評鑑:能對每個論點是否具備足夠支持度進行判斷的能力。

肆、研究程序

本研究實施過程分為:由於研究者正待在國中教育現場工作,預計從教育現 場找出能夠深入探討的問題現況,配合閱讀相關文獻以確認研究主題方向、擬定 研究架構、尋找適合的研究工具、正式施測、資料彙整與分析處理以及完成論文 撰寫等階段。茲將內容分述如下:

一、閱讀相關文件以確認研究方向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即密切注意相關文獻,並與指導教授討論與確認研究 方向,待研究主題確認後,則加以綜合分析相關文獻以作為研究的基礎。

二、擬定研究架構

8

確定研究主題後,即開始歸納整理個研究各個研究變項的內涵與層面,並根 據文獻資料整理結果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擬定本研究的目的、問題與研究架 構。

三、尋找適合的研究工具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研究者向心理出版社申請及購買「批判思考測驗-第一 級」 (葉玉珠,2003),並取得授權,以利後續研究進行。

四、發展課程

歸納整理相關文獻的內涵與層面,並根據文獻資料整理編擬出媒體素養教 學方案之教學目標加上探究批判性思考所需能力要素,發展出此教學方案之 教學目標,接著蒐集有爭議性的新聞媒體教學題材,發展課程方案。

五、正式施測與實驗處理(教學介入)

採準實驗設計,於實驗組及控制組進行前測,並於教學介入後一週進行後 測。

六、資料彙整與分析處理

將前測及後測數據整理,再輸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SPSS)進行統計分析工 作。

七、學生課後省思學習單歸納分析

將學生課後省思學習單做統整歸納及分析,比對是否能達成各單元設定的課 程目標,以進一步瞭解學生學習情形與教學成效,透過質的分析,對文件內容進行 研究與探討,以瞭解文件背景脈絡與隱含之意義,藉此更進一步瞭解學生批判思考 能力的情形,藉以補充量化分析之不足。本研究進行質化分析前,研究者先將每一 學生以「s+座號」的方式編碼(如座號 1 者為 s1;座號 2 者為 s2;依此類推),將 學生的省思及看法,依文件的種類一一整理、歸納後呈現。

八、完成論文撰寫

據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討論,綜合歸納研究成果,並與先前相關研究進 行比較分析,提出具體結論與相關建議,完成論文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