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和限制,以及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省思,提出下 列幾項建議,以作為未來後續研究參考之用,也進一步提供第一線教學的教 師,在教學實務上的應用。

一、對研究上的建議

(一)本研究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進行個別化概念結構圖之繪製,以進行 後續的分析和比較,事實上,仍有其他繪製受試者概念結構圖的方法,

例如:徑路搜尋、規則空間等,未來可以針對這些不同的繪製概念階層 的方法,一同分析和比較是否有其差異性或優劣性。

(二)本研究中,某些概念所隸屬的題目數量較多,即意謂受試學生答錯某 些的題目會因其包含的概念多寡而使得概念結構圖有所差異,因此,未 來研究者使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時,要注意各個概念所分配的試題 應在一定的數量,平均答錯試題對於概念的影響程度。

(三)本研究應用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比與比例式的單元,未來仍可應用 於其他單元上面,讓各主題和單元能夠連貫起來,成為一系統化的研 究,也讓後續的研究能更加精進。

(四)在 CAISM 軟體操作上,建議未來的研究者能開發更簡易且完整的線 上系統,並搭配補救教學的練習題庫,以迅速且有效地呈現受測學生概 念結構圖,並針對精熟度不足的概念,即時練習相關概念的試題,

以增強概念不足之處。

二、對教學上的建議

(一)本研究以 S-P 表分群搭配概念詮釋模式進行的概念結構圖的分析與比

較,使得教學者可以依據各群組受試學生的測驗結果、輔以概念結構圖 分析,針對精熟度不佳的概念,給於個別晤談等補救措施,亦可依個別 受試者的需求和屬性,進行概念的加強,進而提升教學效能和學生的數 學能力。

(二)研究者於晤談之中發現,仍有少數受試學生概念混淆不清,尤其對於 應用問題轉化成(連)比例式的運算這部份,仍有待加強,也意味著平時 在第一線教學的教師在講解比與比例式的單元時,盡可能讓學生感受到 日常生活中比例的實際例子,從學生自身的體驗過渡到測驗的問題中,

進而自行列式計算,如此一來,對學生比例的相關概念上會更加穩固確 實。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九章出版社編輯部 (1992) 。模糊數學入門。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王巺民 (2010) 。以模糊理論實現可程式系統晶片上之 LED 節能照明控制。

北臺灣科學技術學院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貞 (2008) 。應用模糊詮釋結構分析國小一年級數與量分年細目之概念 次序結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青芷、林原宏 (2008) 。在職進修教師的基礎統計和知識結構探討-概念詮 釋結構模式之分析。第二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8.12.18-20)。

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區進德校區。

何意中 (1988) 。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生比例推理之研究。花蓮師範學報,

2,387-433。

余民寧 (2002)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 社。

林志威 (2010) 。應用模糊理論於太陽能電池基板污點檢測。私立逢甲大學 資訊電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志聰 (1997) 。模糊集群分析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上市、上櫃商銀企銀之經 營績效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炎全、洪琮璞、莊璧華 (1995)。白話「九章算術」及其在當前數學教育之 價值。臺中縣: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原宏(1996)。知識結構分析-徑路搜尋、多向度量尺和集群分析的方法論 探討,測驗統年刊,4,47-69。

林原宏 (2001) 。模糊理論取向的認知結構分析。師範學院九十學年度教育 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393-421。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林原宏 (2002) 。模糊語意變數的多準則評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 報,16,451-470。

林原宏 (2005) 。模糊取向的概念詮釋結構模式之概念結構分析與應用。教 育與心理研究,28,161-183。

林原宏、陳進春、許天維 (2005) 。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法的應用示例。測驗 統計簡訊,66,1-9。

林福來 (1984) 。青少年的比例概念發展。科教月刊,73,7-26。

林福來 (1987) 。比例推理能力的研究。載於國科會科教處主編,認知與學 習研討會專輯(第一次),23-45。臺北:國科會科教處。

林福來、郭汾派、林光賢 (1986) 。比例推理的錯誤診斷與補救。中華民國 七十四年度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15-118。

周筱亭、黃敏晃 (2002)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比(含線段圖)。臺北縣:國立 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吳育楨、陳建宏、林原宏 (2007) 。S-P 表和次序理論在國小六年級因數與 倍數的概念診斷整合分析。中國測驗學會 2007 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海報

發表)。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紀順雄 (2007) 。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取向的分數加法概念診斷。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淑梅 (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成、溫武男、郭俊麟、陳靉懿、翁宜青、楊國泉、吳韻儀 (2003) 。九 年一貫數學領域「代數主題」能力指標詮釋-比。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92-2420-H-003-002-F1) 。嘉義縣:國立 中正大學師培中心和課程研究所。

胡明森、陳美智 (2002) 。從測驗到評量-應用電腦化 S-P 圖表分析工具落時 專科英文之教學評量。航空技術學院學報,1(1),173-190。

國立編譯館 (1986) 。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十一冊。臺北市:臺灣書店。

郭文金、謝哲仁 (2004) 。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用電腦軟體 G.S.P.學習比例 問題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36,69-92。

孫霞繡、許桂敏(1990)。國民對數學素養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計 畫編號:NSC78-0111-S001-002-B)。

張寧 (2007) 。從複雜到結構:詮釋結構模式法之應用。公共事務評論,8(1),

1-29。

唐復 (2003) 。教育視導網路化之需求評估與發展策略。私立淡江大學教育 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 (1993)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中正書局。

教育部 (2003) 。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 育部。

陳竹村、林淑君、陳俊瑜 (2002) 。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比(含線段圖)。臺 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碩珮 (2006) 。網路結構分析方法於道路夥伴關係管理之研究-以臺灣汽車 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去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陳紹銘 (2006) 。國小六年級學童等量公理概念之模糊詮釋結構模式分析探 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敏彥、林原宏 (2007) 。結合模糊集群、S-P 表與多元計分次序理論於國 小學童數學認知診斷分析。2007 第四屆測量統計方法學學術研討會暨 臺灣統計方法學會年會(2007.09.22)。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

陳騰祥 (1986) 。S-P 表分析在學習診斷的應用法及其實作感受之探討。國 立彰化教育學院輔導學報,9,275-311。

陳騰祥 (1988) 。S-P 表分析理論及其在學習評鑑上教師命題技術改進態度 的效用之探究。國立彰化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1-69。

莊一凡、陳光勳 (2004) 。資訊融入數學科教學困難模式探討。臺灣智慧科

技與應用研討會。臺北市:私立輔仁大學。

莊宗霖 (2008) 。認知診斷測驗分析即時服務系統之發展與探討。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莊宗霖、林原宏 (2007) 。診斷導向之補救教學即時服務系統:OTSP 系統 建置與應用。NCS’07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全國計算機會議論文集(一)上 2007 National Computer Sympasion,(pp. 196-205)。私立亞洲大學。

莊玉如 (2005) 。國小四年級學童比例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游森期、余民寧 (2006) 。知識結構診斷評量與 S-P 表之關聯性研究。教育 與心理研究,29,183-208。

許惠芳 (2008) 。國小二年級學童數與量分年細目概念結構圖之模糊取向分 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天維、林原宏 (1994) 。詮釋結構模式的理論與應用簡介。國教輔導,

34(1),31-35。

黃淑芬 (2007) 。應用概念詮釋結構模式分析國小學生國語與數學的解題能 力。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國亮 (1995) 。模糊理論應用於集群分析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 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楷翔 (2010) 。模糊行為決策於視覺自主人型機器人之設計。私立淡江大 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楊智堅 (2006) 。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第三階段結構化教材研究。私立淡江大 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楊錦連 (1999) 。國小高年級兒童解決比例問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秉燁、鍾靜蓉 (2003) 。詮釋結構模式運用於結構化教學設計之研究。教 育研究資訊,11(2),1-39。

劉仲原、方國定、施雅月 (2003) 。以模糊分群理論為基礎之競爭市場結構 分析-以行動電話為例。中華管理學報,4(3),49-63。

劉祥通 (2004) 。分數與比例問題解題分析:從數學提問教學的觀點。臺北:

師大書苑。

劉祥通、周立勳 (1999) 。國小比例問題教學實踐課程之開發研究。國立臺 中師範學院數理學報,3(1),3.1-3.25。

鄭英豪 (1990) 。比的參數與比例關係式的瞭解。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佩郡 (2008) 。六年級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面積概念之概念詮釋結 構模式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鄧振源、曾國雄 (1993) 。多數決策者與多目標投資決策問題中同優方案共 識性排序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4(1),227-256。

薛道隆 (1993) 。模糊集群分析於市場區隔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 所碩士論文。

戴雪峰、鄭樹團 (1997) 。加權 ISM 方法。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3,11-15。

戴建耘、程榮凱 (2006) 。S-P 表對汽車類專業科目試題分析之初探。技術 與教育學報,11,141-160。

魏金財 (1987) 。兒童比例推理能力探討。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主編),七十六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2-140。臺北縣:臺灣省國民學 校教師研習會。

貳、日文部份

佐藤隆博 (1987) 。ISM 構造學習法。東京:明治圖書出版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