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提出對於教育行政單位、學校單位、

特殊教育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提高特教師生比

研究發現,在執行新課程時,特教學生的能力差異極大,造成特殊教育教 師在分組及備課上都有極大的困難,若一組的分組人數過多,在教學歷程中,

教師除需注意個別程度的差異,也需注意班級經營與突發狀況,也間接影響 了學生的學習品質。故建議有關單位需評估考量師生比例,減少教師負擔及 壓力。

(二)改善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習內容

117

研究發現,未曾參加過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特殊教育教師在推行上竟 顯著易於參加過研習之特殊教育教師,顯示在研習的成效上並未達教育行政 單位所預期之目標。也有特殊教育教師表示「每次研習說的方式都不一樣,

令人無所適從」,顯示在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並未有完善的規劃,上層應先 有完善的計畫與配套措施,再來舉辦研習;故建議教育單位應先有完善的計 畫與配套措施,再來強化落實層面(如辦理相關工作坊),加強教師推動新 課程之能力。

二、對學校之建議

(一)加強校內特教宣導的機會

研究顯示,多數特殊教育教師認為校內對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瞭解不 足,以致特殊教育教師想依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來為學生做調整時,校內其 他教師及家長並無法理解、配合,造成排課及設計課程教材上的困難,甚至 是衝突。建議各校平時多鼓勵校內教師參與特教研習,或提供機會,讓參與 研習之教師發表研習心得與其他教師分享,使研習資源充分運用,亦能提供 無法參加研習教師相關資訊,並促進教師彼此之溝通。

(二)增加校際間經驗交流

多數特殊教育教師認為,研習中並無法獲得想要的資訊—該如何執行?上 級的要求為何?因此教師之間觀摩分享、校際間經驗交流,對於新特殊教育 課程綱要的教學實務最有幫助,建議分區學校能建立專業成長團隊增加教師 間、校際間的互動,不但能節省相關教育資源,更有助於教師間溝通、合作、

分享經驗,進而促進特殊教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效能。

三、對特殊教育教師之建議

(一)多參與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相關研習進修

研究顯示,未參與過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相關研習之特殊教育教師在執 行新課綱相關課程時較參與過研習之特殊教育教師順利,特殊教育教師反應

118

「越聽越迷糊」等狀況,說明教育行政單位也未有統一的計畫與配套措施,

更不能滿足一線特殊教育教師之需求;但且研究也發現特殊教育教師對於實 施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之意見仍然分歧,顯示特殊教育 教師對於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內涵可能仍有不足或不了解之處。因此,教 師應多參與相關研習進修活動,或是自行進修,以求了解其內涵及所依據之 理論;或者藉由研習進修更能明辨是否有相矛盾,不合教育原理之處,才不 會陷入「教育改革萬能」之迷思。

(二)主動參與領域研究小組

研究顯示不同班型之特殊教育教師對於簡化普通教材、學生能力提昇及教 師教學負擔層面有顯著關係。顯示對於特殊教育教師—尤其是特教班教師來 說,為執行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必須面對不熟悉的九年一貫課程,還需配合 學生能力來刪減、簡化課程及能力指標,這對於已習慣於舊特殊教育課程綱要 之特殊教育教師來說無異是極大的困境。建議特殊教育教師積極參與領域研究 小組,並組織工作坊進行教學及資源分享,使特殊教育教師也能儘早熟悉九年 一貫課程內容,以設計適合特殊學生之教材。

四、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中部地區 111 所公立國民小學 500 位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 對象,包括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研究對象並未包含其他地區、國民中學、

私立國民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之特殊教育教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人員。未來進 行相關之研究時,可考慮將其他地區、國民中學、私立國民中小學及特殊學 校之特殊教育教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人員同時列為研究對象,以求得更為廣 泛的研究結果。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之自變項包含個人背景變項及學校背景變項,依變項包括在排課 運作的實際狀況、在設計課程教材的實際狀況、實際實施時所遭遇的困難及 建議。至於對特殊教育教師對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認知與意見等層面則未

119

進行研究。未來在進行相關研究時,可以將上述層面的試題列為研究變項,

以求整個研究在研究層面上的完整。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主要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問卷調查為進行研究之主要工具,以中 部地區 111 所公立國民小學 500 位特殊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包括組長、

導師及專任教師。研究問卷的回收情形雖然不錯(回收率達 80% 以上),

然以調查研究法有其先天之限制,如:僅能推論間接或可能的關係,無法獲 得直接或因果的關係;推論時,受限於社會性、時間性;僅能獲取表面事實 資料,不及深入探究內曾問題等狀況。故未來在進行相關研究時,若能輔以 訪談或內容分析等研究法,將使研究結果更貼近事實。

(四)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以研究者自編之「中區國小教育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 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之認知與意見調查問卷」為進行研究之主要工具。此問 卷之編制以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以及相關研究之文獻為主要依據。雖有經專 家學者,以及現職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之審查,並經預試及預試後之統計 考驗。然而,由於研究者本身進行研究之時間和經驗的不足,未能在深入觀 察和訪談後編寫問卷,以至於難免在問卷層面和內容方面有疏漏之處,此為 本研究不足之處。未來進行相關之研究時,除了閱讀、研究相關的文獻和研 究報告之外,應事先進行較為廣泛的訪談,了解特殊教育教師對新特殊教育 課程綱要的內涵,藉以確立研究範圍,以求研究問卷的架構、內涵能與研究 之主題相契合,切中特殊教育教師實施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時所面臨之問難 所在,以求研究結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實質的幫助。

120

12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

1-8。

曾詠宜(2012)。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 宅發展處統計報告(編號:(101)060.310)。台北市:行政院。取自 http://ngis.nat.gov.tw/statistic/Document/pdf/101.pdf

毛連塭(2002)。特殊兒童教學法。臺北市:心理。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

朱永馨(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呂百理(2001)。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 程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市。

沈美君(2009)。台灣與美國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

吳明隆、涂金堂(2011)。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亭芳、簡明建(2009)。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載於林寶貴(主編),特 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3-33 頁)。臺北市:心理。

李佳融(2007)。學前融合班教師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李湘茹(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內涵特性與發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 教育,47,39-50。

李翠玲(2003)。特殊教育教學設計。臺北市:心理。

122

李繼綱(2008)。美國特殊教育立法對我國的啟示。中國特殊教育,2008,11-14。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研究。臺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3)。從特殊教育課程設計理念的演變談如何幫助特殊需求學生在 普通課程中進行有效學習。2003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 19-28)。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邱義烜(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宏熾(2001)。多重與重度障礙教育課程與教學。特教園丁,17,1-15。

林坤燦(2004)。特殊教育叢書(第四十輯)。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取自 http://www.cse.ndhu.edu.tw/ezfiles/75/1075/img/237/spebook-40.pdf 林慈淑(2006)。帶得走什麽能力?-九年一貫“統整”課程概念的矛盾。歷史

月刊,225,108-114。

林嘉琦(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覺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影響因素及執行意 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林寶山(1993)。教育原理。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編(2008)。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高雄市:麗文。

洪文章(2006)。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中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 與調適策略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73-211。

洪清一(2006)。身心障礙者教材教法-生活訓練。臺北市:五南。

師資培育法(2005 年 12 月 18 日)。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