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妥善規劃自我生涯規劃

研發單位為組織重要的技術來源,在技術維持與工作經驗上,

傳承、累積與專業知識追求才能促使個人與組織不斷的發展精進達 到自我成長,而職涯決定時會以過往經驗與現實條件來追求自我實 現。本研究發現員工在規劃個人職業生涯時,若以影響職涯發展因 素為考量基礎,可排列出各因素影響的強弱次序,由強到弱依序為 同儕關係、工作回饋、價值觀念、個人興趣、家庭支持到工作壓力,

故在職涯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許多抉擇,抉擇當下應如何有規劃與及 時做出對個人最有力的決定,除了帄時應透過對自我與環境充分認 知,也應對自我能力、價值觀、興趣進行自我評估,並考量上述六 項影響因素強弱關係進行參考,以提昇個人成功機會,降低面對挑 戰時的衝擊與負擔。

(二) 積極尋求家庭支持協助並維繫同儕關係

個人生活存在於家庭與組織中為相互影響之動態關係,在面臨 外界壓力時,若能積極尋求家庭支持能較有效率減緩心裡牽絆,與 家人相互勉勵、期許下也較具正面積極意義。而同儕間的激勵與分 享更有助於員工走過這過度時期以產生正向態度。在人生道路上唯

進行組織精簡方案時應妥善規劃,並考量日後人力資源可能面 臨之問題。帄時組織應採取人員精實政策,例如:積極進行年度績 效考核,落實人力汰弱擇強作業,若遇組織不得已執行精簡措施時 宜採取階段式策略與開放組織精簡方案讓同仁自由選擇方式,如本 研究發現同仁最能接受方案之前三名由高至低依序為:「不景氣時,

同意公司取消年度全體員工調薪,待景氣回升後追溯補足原年度調 薪幅度方案」、「不景氣時,同意公司舉辦年度晉升作業,但不調 整薪資,待景氣回升後追溯補足原晉升後薪資水準」、「不景氣時,

同意公司決策取消加班費,改以補休方式取代」經由上述程序,依 照同仁意願實施精簡方案,能讓員工充分感受到企業願意聆聽同仁 意見與解決問題的誠意。在組織進行精簡方案時應先找尋是否有其 他方案可降低其企業成本,不將員工視為企業經營之「成本」,反 將其定位為「創造價值之泉源」,採取循序漸進方式對待員工,並 適時參酌員工可接受之方案取代大批裁員行動,才能達到勞雇雙方 齊心共體時艱之目的。

(二) 建立員工及其家庭之完善溝通管道

組織應該與員工及其家庭建立完善溝通管道,如每一季舉辦員 工座談會或每年舉辦員工家庭日、運動會等活動,除針對公司經營 績效與員工分享外,並可藉此機會表述組織與員工意見以進行雙向 溝通,達到共同價值觀之目的,進而與員工家庭建立良好關係也可 成為日後影響同仁對於公司重大策略轉變時,成為支持同仁重要想 法與關鍵因素。

(三) 促進同儕關係

同儕的友誼為一種親密、相互分享的關係,分享著興趣、秘密、

人生抱負與計畫,遇困難時,是願意為彼此挺身而出,一貣面對並

解決問題,而促進良好的同儕關係才能有助於組織內同仁互動與組 織發展。建議組織可藉由辦理團隊競賽、聯誼與大型烤肉等活動有 助於團隊之間發揮互助互信精神並增進同性或異性間同儕情誼,在 遇到人生轉折處,若有同儕陪伴之下能較積極走出人生困境。

三、對未來研究建議 (一) 擴大研究範圍

本研究對象傴限於台灣高科技個案公司具代表性專案單位進行研 究,因此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個案公司產業特性與公司文化影響,並且受 限於個案公司環境因素,取得樣本數量並不多,故建議後續研究者,可 擴大研究對象到同產業其他家公司或跨產業,而進一步探討個人職涯發 展對組織精簡方案選擇之影響在不同產業間所呈現關連性,期許獲得更 客觀的研究結果。

(二) 採取質化研究

因本研究主題牽涉到組織精簡方案之相關議題,本來尌屬於員工較 敏感話題,故在問卷題項回答上,因有所罣礙以致於保守回答問題,導 致研究結果容易失真。因此。建議可採質性之深入訪談研究,更能深入 了解受詴者心理層次反應,以補足本研究之不足之處,增加研究之準確 性與深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2006)。台灣產業發展與兩岸合作。2011 年 8 月 1 日,取自 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phtml?

Part=magazine9502-431-3

白景文(1999)。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型態。2010 年 12 月 10 日

取自 http://members.tripod.com/hoganyeh/

朱湘卲(2000)。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行政院主計處(2009)。98年6月暨上半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2009 年8月24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722154 644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0)。98年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結果綜合分析。2010 年3月3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128103 64671.doc

行政院財政部(1991)。進出口商品結構別複分類之研究的認定標準。

1991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mof.gov.tw/ct.asp?xItem=38716&Ct Node=130&mp=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科技統計名詞定義手冊。台北:國家 科學委員會。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宜怡(2001)。組織生涯發展之程度對工作態度影響之探討。國立中 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靖芬(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艾貞(2005)。中等教育學程學生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 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洪昭榮(1988)。主管領導力發展與培育。台北:清華。

胡釗維、曠文琪(2009)。華碩虧了30億/ 施崇棠:華碩要拚到底。2010 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1/15/91-2395727.

htm

范楊焄(2002)。一位男性國小資深教師的生命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月香(2006)。高階技術長的生涯規劃。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 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馬培治(2009)。台灣微軟暫不裁員然大砍差旅、行銷預算。2009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member.digitimes.com.tw/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莊慧秋(1990)。男歡女愛的禁忌。載於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主編),

「中國人的心理」系列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頁26-30)。

台北:張老師。

陳玉娟(2009 年 1 月 12 日)。華碩虧損效應擴大 微星、技嘉全陎凍結

times.com.tw/

陳旻(2001)。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 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淑玲(1996)。新人類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天中(1998)。生涯規劃概論-生涯與生活篇。台北:桂冠。

黃佑安(1992)。學習動機取向、自重感及個人變因與教育訓練自評成 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企業顧問公司學員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楓婷(2009)。專業照明市場。2011/05/11,取 自 http://www.digitim 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0&id=0000138445_R9T5GGQ 63DUAHR6Y9T7OC。

楊朝祥(1989)。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 委員會。

經濟部技術處(2008)。2015年台灣產業發展-建構穩健發展的台灣。2011 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taiwan2015.org/files/Download/2010427 11553.pdf

經濟部統計處(2009)。98年1月經濟部新聞資料。2010年12月6日,取

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美琪(2006)。碩士在職學生生涯發展階段,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 研究-以S科技大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高雄。

藍科正(2000)。比較勞資關係。台北:華泰。

鐘珠蓮(2003)。女性員工生涯發展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 例。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饒達欽(1984)。再論我國高中職校之實施群集階梯課程。工業職業教 育雙月刊,4(8),26-29。

二、外文部分

Appelbaum , S. H., Simpson, R., & Shapiro, B. T. (1987). Downsizing: The ultimate human resource strategy .Introduction Business Quarterly, 52(2), 52-60.

Arthur , & Lawrence. (1984).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3), 250-360.

Aryee, J., & Leong, D.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9th ed.). Florida:

Har court Brace Jovcmovich.

Band, D.C., & Tustin, C.M. (1995). Strategic downsizing. Management Decision, 33(8), 36-45.

Beach, D. S. (1975).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New York,NY: Macmillanm publishing co., Inc.

Beach, D. S. (1980).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4th ed.). New York,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Cascio, W. F. (1993). Downsizing: What do we know? What have we learned? The Executive, 7(1), 95-104.

DeWitt, R. L. (1993). The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of downsiz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4(1), 30-40.

Duxbury, L. E., Higgins, C. A., & Mills, S. (1992).After-hours

telecommuting and work- family confli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 173-190.

Gizeda, M. M. (1999). Re-conceptualizing career change: a career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4(6), 305-311.

Greenhalgh, L., Lawrence, A. T., & Sutton, R. I. (1988). Determinants of work force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declining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3(2), 241-254.

Greenhaus, J. H., & Callanan, G. A. (1994). Career manage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The Dryden Press.

Greenhaus, J.H.(1987), The intersection of work-family roles: individual,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ssue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 23-44.

Gutek, B. A., & Larwood, L.(1987). Introduction: Women’s Careers are Important and Different. In B.A. Gutek & L. Larwood(Eds.),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pp. 7-14). Beverly Hills, CA:Sage.

Hall, D. T. (1971).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areer Sub-identity Development in O rganizational Setting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6, 50-76.

Hall, D.T. (1976). Career planning key to employee retention. 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65(5), 20-21.

Hall, D. T. (1986).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CA:

Jossey Bass.

Hall, D. T., & Lawrence, W. F. (1976). A Psychology Success Cycle and Goal Set ting:Goal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 1.

Hall, D.T. (1990).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 C.A:Harcourt Brace Jovcmovich.

Harrington, L. J., & Shepard, M. (1996). Career strategies for turbulent times.

Intern al Auditor, 53(3), 48-52.

Haywood, B. G. (1993).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ospita Material Manag e Q, 14, 42-48.

Hoske, M. T. (1998). Careerupdate: Make a career plan to reduce stress.

Control Engineering, 21, 110-152.

Ivancevich & Gleck (1989).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lassics . TX : Business Publications.

McFarland, D. (1969).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NY:

Academic Press.

Minoli, D. (1995). Analyzing Outsourcing: Reenginee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New York,NY:McGraw-Hill Inc..

Monday, N. H., & Wayne, R. H. (1987).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Olmsted, B., & Smith, S. (1994). Creating a flexible workplace : how to select & manage alternative work options. New York,NY : AMACOM.

Robert, W. L., & Roger, L. W. (2000). O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career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cultural validit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8, 376-384.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er.

Schein, E. H. (1990). Career Anchors: Discovering Your Real Values. San Diego:University Associates, Inc.

Schein, E. H.(1987). Lorsch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 Brown,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2rd ed.)(pp. 422-454). 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Inc..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