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綜合分析與結論,研究者對於未來相關的研究設計提出以下建 議,以供未來其他研究可參考:

壹、 教學設計內容與量表要素相關程度

本次教學設計之教案,是透過研究者本身習得相關技巧與過往教學經驗,並 和同科同儕討論而成,然新課綱之內容有關素養的定義與內容,與全球公民相關 的部分還有很大發揮空間,本次設計僅是嘗試結合,還有許多待修改之部分,但 也可發現將創造力技巧融入課程後,讓公民課程除了過往邏輯整理與思辯偏多的 內容,又增進了引起好奇心與增加學習動機的有趣部分,可看出學生對該課程的 興趣與嘗試,然在時間規劃上也要多做取捨,建議盡量能集中技法與主題的扣 合,並且留適當的時間帶入反思,或是有其他時間或與其他科教師合作,完成跨

領域任務式的挑戰,或許就能讓學生對於學習的內容更深入也增加更多實作面 向,練習的時間也能增加,也就能在量化數據上有所顯著效果。

貳、 研究對象的學習階段挑選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國三階段的學生,本預計的人數因為學校行政安排的規 劃,只好減少施測人數,但由於人數的減少,加上國三生經常面臨學生人數更變 的情況,因此建議若要融入創造力技法的教學課程到公民課中,建議還是以七八 年級的學習階段為主,學生在此階段比較能投入課程且有較充裕的時間完成其他 活動規劃,九年級學生的優勢在於思考上較成熟,且奠基在七八年級的公民知識 上,確實能在討論時有更明確和豐富的意見,但也可在課堂前後發現學生在升學 壓力之下,會傾向把時間拿來休息,對於有趣的活動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教 師覺得心疼但僅也能修改學習單的負擔量,以達教學研究與學生負荷的平衡,因 此若是以七八年級作融入的教案,可能可以讓學生更完整的上到課程與體驗,也 能透過量化看到更顯著的結果。

參、 研究工具前後測的適用性

在本研究中,採用的創造力測驗與公民素養量表在過往文獻中,都可看出該 測驗的效果,不過仔細評估與本研究適切後,發現該創造力量表是以圖像化評 估創造力,但公民課程中的創造力融入以文字面向偏多,因此若之後有公民課 程想要融入創造力並做類似研究時,建議可再多採用文字或詞句的創造力測 驗,與教學訓練的相關程度能更高,也許能有更顯著的結果,另外關於公民素 養之量表,由於該量表較少拿來做前後測的工具,且學生原本的公民知識表現 已不錯,因此做前後測較看不出顯著的差異,可能可設計單一評估的公民素養 較適合,或是找尋其他與課程更適切的問卷量表,能更清楚評估課程與學生能 力的改變,也能在研究上有較明確的結果。

肆、 綜合結論

綜合以上,本次研究雖然在量化上無顯著結果,可能與教學設計、時間安排 與研究工具的選擇有關,但在整體課程安排與學生學習上,教學者與學生都得到 了豐富的收穫,尤其在班級內氣氛與師生間關係的改變最明顯,該班內其實有一 位特殊學生及幾位課業上較落後的學生,大多在學習上較封閉被動,在研究者過 往的教學課程中,很少有時間或方式了解他們的想法意見,但在此次的課程中,

發現學生的想法漸漸富有彈性,且竟然在下課時拿著自己寫出的創意想法與教師 分享,班上也共同鼓勵該生的意見,令人驚嘆,而課業落後曾干擾秩序的學生,

提出的創意想法能有趣卻有建設性,讓該班導師與教師都感到意外。

另外,原本研究者擔心因教學需花上更多時間操作活動和議題探討,需減少 知識講述的時間,且大多知識性的內容都放在回家作業請學生自主學習,可能會 讓學生在傳統公民科學科測驗上退步,但實驗結果可發現兩班學生成績相當,但 上課氣氛與風格截然不同,教師教學回饋也不同,因此,期許未來仍能繼續有相 關教學設計與研究,在經過建議修正後,讓公民課程的方式能越來越多元,不僅 融入生活,也讓學生能透過開放性的思考方式,對於不同的意見更有包容力,也 能開創更多的新穎想法,再透過行動實踐,把富有創造力的公民素養,落實在每 一天的生活中。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1,2-9。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創造力研究 (56-125 頁)。臺北市:心理。

朱啟華(2013)。台灣國際教育的反思—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為例。嘉大 教育研究學刊,30,1-20。

吳時省(2014)。全球公民素養量表之發展。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p6ja3

李弘善(譯)(1996)。思考教學(原作者: Robert J,Sternberg, R. J. & Spear-Swerling L.)。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創造力:激發創造力必讀經典(Vol. 2)(原作者:

Sternberg, R. J.)。台北:五南。

林幸台(民 63)。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 心理。

林崇德(1995)。國中生心理學。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胡雅茹(2017)。九宮格思考法。台中:晨星出版社。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

52-62。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 國民核心素 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 DNA》。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6(5),1-7。

徐振雄、邱佩瑜(2013)。公民素養與通識跨域思維:以[科技法與科技倫理]課程 規劃與 PBL 及 KJ 教學法的應用為例。通識論叢,15,7-30。

翁慈蓮(2018)。創造力教學融入高中公民科選修課程對學生公民科學科成效、

創造力、創意自我效能、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以「e 起拍出苗栗魂」及「公 民遊意識」創造力教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jbehr 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郭麗珠(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

97-111。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 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4),393-411。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六版)。台北:心理。

陳意尹(2017)。臺灣中小學生全球公民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 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m55dcb 張玉成(1988)。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玉成(2005)。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30,181-200。

取自 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wtsay/lesson/11680.pdf。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4,75-108。

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公民訓育 學報,8,123-152。

郭怡伶(2015)。國中社會領域公民科融入領域特定創造力教學模式的成效。國 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w76awu

游念玲(譯)(2009)。圖解難題解決力(原作者:高橋誠)。台北:商周。(原著出 版年:2006)

黃茂在、陳文典(2004)。問題解決的能力。科學教育月刊,273,21-41。

黃惇勝 (1995)。台灣式 KJ 法原理與技術。臺北市: 中國生產力中心。

程美芳(2017)。「六頂思考帽創意思考策略」融入英語多元文化教學對國中生創 造性潛能、創造性傾向及情緒複雜度的提升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db93jj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溫春琳(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行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台北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qebgqy

董秀蘭(2009)。國中階段公民教育案例教學的研發與實例。台灣教育,659,24-32。

董秀蘭(2016)。社會領域: 一個培養現代公民素養與核心能力的關鍵領域。教育 脈動,5,d1-12。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圖書。

詹志禹、陳玉樺 (2011)。發揮想像力共創臺灣未來-教育系統能扮演的角色。教 育資料與研究,100,23-52。

賈馥茗(1979)。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楊俊鴻(2018)。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以日本、韓國與新加坡為例。

中等教育,69(2),21-39。

廖小鳳(2017)。核心素養與學習內容的兩難-以公民科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6(3), 71-73。

鄭竹涵(2011)。六何法對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研究—以讀報教學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雅憶、楊俊明、劉祖華(2017 年 05 月)。整合九宮格法與情境故事法之結構化 設計思考流程。載於社團法人台灣工程教育與管理學會(主編),工程與科技 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3-151 頁)。台灣:社團法人台灣工程教育與管理 學會。doi:10.6571/CETE.2017.05.12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38-55。

潘裕豐(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台北:華騰文化。

潘朝昱(2008)。國中學生創造性傾向量表編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v7xrp

蔡佩樺(2016)。運用設計思考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趙嘉毓(2018)。模擬聯合國課程方案對學生全球公民素養效應之研究 以新北市 一所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w2w7x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取自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ietw.cityweb.com.tw/GoWeb/inclu de/pdf/whitepaperfull.pdf

教育部(2012)。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取自

http://hss。edu。tw/wSite/ct?xItem=3059&ctNode=301&mp=4

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2016)。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取自 http://iccs.cere.ntnu.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取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