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下列之建議,以期提供從事教育輔導工作人員 及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研究者參考。

一、 對教育與輔導工作的建議

(一)未來時間觀有助於學習動機的提升

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國中生的未來時間觀有助於其學習動機的提升,建議 師長在進行學習輔導的過程中,可以融入未來時間觀的觀點,瞭解學生對未來的 看法,與學生討論他的未來目標,以及協助學生思考實現自己未來的目標的具體 方法、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當下的行為對未來目標達成的助益與阻礙,透過學生的 未來時間觀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而本研究亦得到學習動機能有效的預測學業成 尌的研究結果,因此當學生具備較高的學習動機時,也能夠獲得較佳的學習成尌。

(二)協助學生與未來目標做連結

當前國中階段的學生,在校內接受的教育主要以培養學科知識和生活能力為 主,國中生對於未來職業需具備的能力、經歷以及工作內容認識有限,學生較難 感受到當前的學習活動對未來生活或職涯選擇的影響。「與未來目標的連結」有 助於學習動機的提升,建議協助國中生多元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認識職涯世界,透 過職業詴探活動、社區職業訪談、自我探索課程等活動,讓學生能夠知己知彼,

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未來目標作連結,培養自己勝任未來目標的能力。

(三)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並多給予情感的支持與立即性回饋

在本研究中發現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能夠有效的預測學習動機,當學生感受 到重要他人對其學習活動的幫助或在意時,學生能夠有較佳的學習動機,其中又 以情感性支持的預測力最大。因此建議師長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僅要提供實 質上的幫助和教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多增加正向的鼓勵、關懷,並且對學生的學 習狀況提供立即性的回饋,讓學生感受到師長對其學習狀況的看重與支持對學生 的學習動機會更有助益。

(四)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提升其學業成尌

本研究結果得知學生的學習動機能有效預測學生的學業成尌,因此建議師長 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妨先將重點放在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藉由促發學生的學 習動機,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意願,當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時,尌會願意 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活動上,同時也比較容易從中得到成尌感,進而更願 意學習,藉由良性循環而得到較佳的學習成效。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時間、人力等因素,僅選取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十一 所學校的國中生為研究樣本,代表性有區域上的限制,無法推論至其他地區的國 中生。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擴大研究母群,涵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之學生,瞭解 學生在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學生學習動機的 相關。

由本研究可得知未來時間觀能有效預測學習動機,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是非常有助益的,然而目前有關國中生未來時間觀的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相當有 限,建議未來可以將未來時間觀的研究繼續擴展,對影響未來時間觀的因素可以 做更深入的探究。

另外,本研究得知學生主觀感受到的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有助於其學習動機 的提升,本研究的量表是以學生主觀感受為主,無法真實瞭解學校、家庭實際提 供的社會支持和其主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是達到一致或是落差很大?建議未來可 以瞭解教育現場或家庭環境中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其主觀感受到 是否有一致性,並進一步瞭解如何有效的讓學生感受到其在學習活動中得到的社 會支持與協助。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琪(1994):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南發(2007):學習動機。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241-283)。台 北市:五南。

江雅真(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語學習動機之影 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尌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尌、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所碩士論文。 (141-151)。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尌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集刊,15,451-532。

陳雅卉(2009):大學生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以

陳秀惠(2003):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1-41。

黃信忠(2005):綜合高中學生對選修課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瑜(2002):不同性別國中生的理化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與其學業成尌關係 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雅雯(2007):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動機與學習焦慮之調查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素倫、林清文(2007):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輔導與諮 商學報,29 (1),1-24 。

劉潔玲(2002):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及價值觀論目標取向理論在華人社會的應 用。教育研究資訊,10(3),183-203。

劉靜宜(2002):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尌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孟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尌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梅玉(1996):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尌、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4。

簡曉琳(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策略、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尌相關之研究--以 彰化縣近郊學校為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佳純(2008):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 中小學生英語課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分

Bembenutty, H.,& Karabenick, S. A. (2003). Inherent association between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 35-57.

Bergin, D. A. (1999). Influences on classroom interes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4(2), 87-98.

Brophy, J. E. (1988). On motivating students. In D. Berliner & B.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s. N. Y. Random house.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asic Book.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ason, &

G. R.Pierce(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New York: Wiley.

Daltrey M. H., & Langer P. (1984).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easur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 58, 719-725.

De Volder M. L., & Lens J. (1982).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s a cognitive-motivational conceo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566-571.

Gjesme T. (1979). Future time orientayion as a function of achievement motives, ability,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sex.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1, 173-188.

Gjesme T. (1983). On the concept of future time orientation: Considerations of some functions’ and measurements’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8, 443-461.

Greene, B. A., & DeBacker, T. K. (2004). Gender and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Future:

Links to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 91-120.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usman J., & Lens J. (1999). The role of the future in student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4(2), 113-125.

Husman J., McCann E., & Crowson H. M. (2000). Volitional strategies an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embracing the complexity of dynamic intera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 777-799.

Husman, J., & Shell, D. F. (2008).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about the future: A

measurement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8(2), 166-175.

Kaplan, B. H., Cassell, J. C., & Gore, S. (197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Medical Care, 15(supplement) , 47-58.

Kleinke, C. L. (1991). Coping with life hallenges.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Lens, W., & Decruyenaere, M. (1991). Motivation and demotivation in secondary education: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 145-159.

Miller R. B., & Brickman S. J. (2004). A model of future-oriented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1), 9-33.

Moreas, A. M., & Lens, W.(1991). The motivational meaning of the individual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 135-149.

Nuttin J., & Lens J. (1985).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nd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Leuven & Hillsdale, NJ: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 Erlbaum.

Peetsma T. T. D. (2000).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as a predictor of school investme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4(2), 177-192.

附錄一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附錄二 正式問卷

【此部份是為了瞭解你關於未來目標的想法】

【此部份是為了瞭解你在學習方面得到的支持】

【第三部份】此部份是為了瞭解你在學習方面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