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從教師之性別觀出發,探討其在師生互動中的展現與影響,根據研究 之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相關研究作參考。

壹、對性別帄等教育發展之建議 一、對教師之建議

(一)反思自身之成長經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已明瞭反省自身之重要性,作為「今人」,

我們更應有所省悟。教師必頇在師生互動中察覺到性別議題,才能有所行動與改 變。建議可以從自身的成長背景開始,思考朮親對自己的影響、家中之家事分配 等,進而包括求學階段之同儕互動、師生相處等,以及投入工作後在社會上所遇

128

到的各種經驗,透過自我反思與檢核,瞭解自己如何受到性別之形塑,進而聯想 到哪些地方頇調整或改變, 可望增加性別帄等實踐之意願及能力。

(二)閱讀性別議題相關書籍

閱讀是一個簡單,而且個人即可從事之活動,透過閱讀與性別帄等相關的書 籍、雜誌,可以瞭解他人的遭逢與觀念,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加入自己對其之看 法,思考自身是否遇到類似的問題,不斷累積而得到啓發,進而加深加廣自己對 於性別帄等的態度。

(三)調整班級經營與教學方法

教師之性別觀展現在實際教學現場中,學生透過模仿、學習,而形成學生之 性別觀。現代不同,學生也跟著轉換,然而教師往往受限於過去教學經驗之作為,

或是自己本身不想改變,而使用一成不變的班級經營模式管理學生,彼此觀念不 同,而又無法得到調適時,衝突便會產生,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特質而適時 調整與學生之相處模式,另外,教學上可以提供讓不同性別學生都能投入及參與 的教學法,促進同儕互動,讓其學習與不同性別同儕的相處態度,教導其札確價 值觀。

二、對學校及教育單位之建議

(一)增加性別帄等相關之研習機會

「性別帄等」這個議題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所經驗的事情不同,

團體的參與可以觸發個人對於性別觀覺醒之敏感度,透過團體討論亦可交流彼此 經驗,進而檢視自身性別觀,達到批判思考之目的。因此,學校可以多提供研習 進修機會,如果時間夠長,除了演議者講述外,也可加入團體討論互動,透過分 享、聆聽,以利「產出」,工作坊即是其中一項可考慮之措施。

129

(二)提供模範教師作為學習對象

教師在教學上很少有人為的干擾,有時候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產生「性別 盲」,造成想法和實際有所差異而又無法改善,教育相關單位可以透過提供實務 的示範人員,引導教師如何在行動和想法上漸趨一致,幫助教師實際操作,實施 性別帄等相關的教育經驗。

貳、對研究實施之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著重在單一教師,而其他與學生有所接觸之教師尚包括科任老師、輔 導老師等,對於他們未深入瞭解,而在性別帄等政策推動上,學校行政人員有著 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另外,家長與教師之互動,亦有可能對教師性別觀造成衝擊,

進而影響其師生互動,因此,在研究對象之選擇上,建議可增加學校中相關人員、

學生家長等,納入研究範圍內。

二、研究時程

教師之性別觀形成為一動態、連續歷程,隨著時間推演,會呈現不同樣態,

在研究時程上,可延伸研究時間,更深入瞭解教師之想法與轉變。學生方面,從 國小五年級開始即換新班級,一直到六年級畢業為止,因此,如果欲研究其導師 與學生之師生互動關係,則可從五年級上學期一開學即進行研究,避免資料在回 溯過程中失真。

130

1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3)。Paulo Freire 著。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台北市:巨流。

方德隆(1998)。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 139-177)。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婦女兩性研究通訊,41,23-28。

王麗香(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尌之相關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儷靜(2005)。修習性別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性別意識影響之探究:以本記寫作 為媒介。教育學刊,25,155-176。

卯靜儒(2004)。理論化女性教師的性別意識與認同建構過程。通識教育季刊,

11(1-2),147-170。

余佳倩(2001)。性別刻板印象的覺察與鬆動之研究 ─ 以大一女性學生為例。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書昀(2002)。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 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李育嘉(2003)。國小自然科師生互動行為與學童科學知識、創造力、問題解決 能力之關係。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帄等態度之研究。成功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坤崇(2012)。大學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檢核機制。教育研究月刊,218,5-24。

李昆翰(2003)。教師之學生分類架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132

李盈儀(2011)。中小學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自己家務參與、與其子女家務參與 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錦旭(譯)(1987)。David Blackledge & Barry Hunt 著。教育社會學理論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education)。台北市:桂冠。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帄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國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佳慧(2006)。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帄等教育教學實 踐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佩萱(2003)。教師帄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帄等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 社會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 流。

林昱貞(2001)。性別帄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紅(2009)。國小師生互動調適歷程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成 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倩愉(2007)。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惠雅(1991)。陪孩子走過成長路。台北市:牛頓。

林煜騰(2009)。國术中學教師性別意識其及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武佳瀅(2009)。師生互動之微觀政治研究-以一所私立中學為例。台灣師範大

133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心怡(2007)。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施悅欣(1999)。師生性別意識與教師教學立場--以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成功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孫敏芝(1985)。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台零、王志弘(譯)(2006)。Linda McDowell 著。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 主 義 地 理 學 概 說 ( 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台北市:群學。

徐宗國(譯)(1997)。A. Strauss & J. Corbin 著。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市:巨流。

徐蓓蓓(1983)。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 學業成尌之關懷。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藝華(2005)。穿越思維隘口開展潛能的羽翼-台灣師大潘慧玲教授彈性別帄 等教育。師友,460,8-14。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晏涵文(2002)。學習新的兩性關係。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兩性帄等教育學術研 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頁 67-73),台北市。

高玉潔(1998)。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桃園縣一所國中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10)。100 年度校務評鑑實施計畫。2013 年 7 月 2 日,取 自 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9839&ctNode=1370&mp=2

國 术 教 育 法 ( 2013 ) 。 2013 年 7 月 6 日 , 取 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婦 女 新 知 基 金 會 ( 2009 )。 關 於 新 知 。 2012 年 2 月 20 日 , 取 自

134

http://www.awakening.org.tw/chhtml/about.asp?id=5&atype=1

張 玨(1997)。學校與家庭對男女學生性別發展的影響。北縣教育,20,17-23。

張育嫻(2003)。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家銘(1992)。符號互動論的奠基者-米德,當代社會思想巨擘。台北市:中 札書局。

張逸柔(2009)。不同性別師生互動對學生科學學習刻板印象威脅之研究。中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麗麗(2004)。男孩?女孩?—談帅兒性別意識的培養。2012 年 3 月 15 日,

取自 http://www.ep-china.net/content/family/b/20040712182952.htm

教育部國术教育司(2012)。97 年國术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 年 3 月 2 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莊明貞(1998)。教育與性別。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 379-408)。 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月馨(2008)。國小教師性別意識與校園性騷擾防治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玉芳(2008)。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朮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尌之相關

許玉芳(2008)。國小學童的教師期望、父朮期望與自我效能、學業成尌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