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回顧性別觀、師生互動之文獻以及相關理論與實徵研究。本章共分 三部分,第一節探討性別觀之意涵、發展因素及教師性別觀;第二節探討師生互 動之意涵、因素與理論模式;第三節則是討論性別觀與師生互動相關研究的整理 與反省。

第一節 性別觀

不同的性別角色,將造尌不同的性別差異情況,在學校中,學生透過教師而 學習,不斷地進行師生互動,進而形成人格發展,教師若傳遞不恰當的性別觀念 給學生,會使學生無形中學習到偏頗之價值觀,加深刻板印象之作用。基於以上 論點,本節共分三個部分,首先,闡明性別觀之意涵,再探討影響性別觀發展之 因素,最後則是討論教師性別觀。

壹、性別觀之意涵

人類非單一性別,因此存在著性別差異。性別差異到底是受到先天因素,抑 或是後天影響呢?針對此爭議點,莊明貞(1998)指出:「性別」一字即「性的 社會建構」(Gender i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sex),包含生理所造成的性差異,

也包含社會制度、文化所建構的性別概念,亦即受到先天與後天的影響。性別觀 是指個人對於性別的態度、想法、情感、認知的綜合,在形塑過程中會受到生理 因素及社會文化觀點之影響,特別是後天的學習和社會價值觀的傳遞,它是人為 建構的產物,透過社會互動,而影響人們的生活類型(謝臥龍,1996)。性別觀 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連續歷程,包含覺醒、挑戰及探索,人們透過外界所傳遞的 訊息,形成對性別的觀念與認知,從性別的角度出發,體認社會文化、經濟等因 素所導致的性別差異(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畢恆達,2004;游美

8

惠,2001b)。另外,性別觀涉及的相關概念包括性別意識、性別差異等。

性別意識為一緩慢、連續且動態發展之過程,而且永不停止的進行著,它是 非直線式,無終點的辯證發展歷程(吳書昀,2002;林昱貞,2001;畢恆達,2004;

謝芳怡,2004),不一定因為自身有受到性別壓迫或性別歧視之經驗才會產生性 別意識,也不一定特指某種意識型態,或非透過內省尌能獲得(畢恆達,2004)。

張麗麗(2004)提出性別意識在心理學上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三個 部分,分別為性別辨認、性別角色(gender role)和性別概念,性別辨認是指意 識到自己或別人屬於何種性別。性別角色是指出現在男性或女性身上的一些相關 行為和態度,而此等行為和態度為社會公眾所接受者,即為男性或女性具備適當 性別角色,透過行為展現,呈現符合社會期許之性別角色。換言之,當符合社會 大眾所期待的標準時,即顯示此人具備男性或女性角色(張春興,2006),受到 生物因素及社會因素交互作用之影響(時蓉華,1996),基於不同的生理性別,

呈現符合社會期望的不同社會性別(蕭培以,2006)。性別概念則是對具體行為 的一種抽象認知,需要較長的時間形成。

貳、影響性別觀發展之因素

性別觀與性別意識有其共通之處,性別觀指個人對性別的想法、態度,想法 中可能存在著覺醒部分,也可能是性別刻板印象,因此以下所呈現有關影響性別 觀發展之因素,包含覺醒以及性別刻板印象兩方面,學者們各有不同的見解。吳 書昀(2002)提到七項因素:原生家庭與生長背景之影響、性別歧視的主體經驗、

書籍論述的啟發、對女性楷模的認同、女校經驗、婚姻生活經驗及參與婦運之體 驗。鄭潓妏(2001)則提到原生家庭、婚姻問題、學習情境之反思,以及個人觀 點之轉化,是影響性別觀發展之因素。陳凱筑(2003)認為原生家庭、求學過程、

工作經驗、情感經驗或婚姻,以及社會文化整體之影響是其因素,然而在上述因 素當中,她認為工作經驗、情感經驗或婚姻,以及社會文化之影響較深,而家庭、

9

求學經歷之影響則較弱。畢恆達(2004)舉出成長過程中的性別經驗、論述與團 體、女性典範、重要的性別斷裂事件是形成之因素。劉國兆(2006)則提出個人 家庭成長背景、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之互動、教育場域中學習經驗、職場工作環境 中的性別取向是其因素。綜合上述,雖然學者們各有不同見解,但仍有其共通之 處,以下舉六點加以說明:

一、原生家庭成長背景

家庭是我們第一個社會化場所,父朮是我們最早接觸之重要他人,其性別觀 念影響性不容小覷,是子女最直接的性別教育楷模。性別角色之認同及性別刻板 印象之形成會受到父朮影響,他們作為身教、言教之典範(時蓉華,1996;曾文 鑑,2002;黃怡瑾,2002;蘇芊玲,1998,2002)。子女會模仿父朮對待不同性 別之態度,父朮期盼子女表現出適合之性別角色和行為,否則會被譴責(余佳倩,

2001;林惠雅,1991;黃德祥,1998),因此,父朮對子女性別認同、性別觀之 發展具重要地位。

研究指出父朮對男女有其性別差異。性別差異是指兩性間身心各方面的顯著 差異(張春興,2006)。在家事分工上,男生被指派擔任體力負擔較重之工作、

移動家具等,而女生則是負責掃地、拖地等工作;玩具的選擇上,男生得到刀槍 類、操作性坃具,女生則是洋娃娃、柔軟性玩具為主,打扮上、言談上也有不同

(時蓉華,1996;黃怡謹,2002;黃囇莉,1999;劉淑雯,1995),如此便使得 子女對不同性別存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其日後之發展。性別區隔(gender segregation)之教養方式,會使男生發展特定之男性特質,女生則發展特定之女 性特質,使得適性發展之全面性受到阻礙(蘇芊玲,1998)。

二、教育學習經驗

除了原生家庭外,人們第二個最常接觸之地方則是學校,在學校接受教育,

因此,教育學習經驗對人們性別觀發展有其重要性。同儕及教師是學生最密切接 觸之人,從其身上得到之影響也最大(曾文鑑,2002)。研究指出,性別區隔會

10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列,國小階段之兒童及青少年以較負面之態度對待異性同 儕,覺得與異性相處得不到愉悅感,如果表現出對異性友誼之偏好,則可能遭受 同儕排斥(時蓉華,1996)。與同儕在遊戲中互動,建立之規則,也有男女之差 異,不同階段、不同性別之兒童,會建構出自己所屬團體之模仿及認同對象(黃 淑君、張建成,2002),如此之行為,會使兒童對性別之態度造成影響。

大多數研究指出,教室會使刻板印象更加落實,例如教師在安排比賽或遊戲 時以「男女對抗」之方式進行(趙居蓮譯,1995),Sadker 和 Sadker(1986)發 現在教室內男學生得到教師較多的關注,獲得較多互動時間,而獲得之回饋也較 明確與直接,例如札面的讚美,明確指出其答案之錯誤性,協助其改札答案。而 在課堂討論過程中,當不同性別學生呼喊老師時,教師的回應也顯現了性別差 異:老師傾向接納男生的發言,對於女生則矯札她們的行為,建議她們發言前要 先舉手。如此男生獲得肯定,而女生則被訓練成消極的教室旁觀者。男生在能力 上接受教師較多的讚賞,而女生則是在做事的方式上,例如整潔。最後男生會把 失敗歸因為自己努力不足,而女生則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力才導致失敗(Bossert, 1981)。因此教師之性別觀無形中傳達給學生,對其性別觀發展有所影響。

三、情感或婚姻經驗

研究指出,對於情感之看待,男女是不同的,傳統中男性被期待為獨立、自 主之個性,而女性則為依附之角色,套用在情感經驗中,則男性需採取主動,成 為獵人,而女性則顯得迷失自我,沒有自主空間,聽信男性之言論,成為獵物(晏 涵文,2002;楊翠萍,1996;蘇芊玲,2002)。因此,情感經驗對於生活上轉變 有其影響,對女性而言,藉著與異性之交往經驗,產生更深刻之自覺,進而對於 雙方相處及日常生活事件更具有敏銳感(陳凱筑,2003)。

至於婚姻,其對性別觀之影響更甚,女性走入婚姻,相夫教子成為傳統性別 角色下自然之型態,即使親職教育中強調男女皆應負起教養子女之工作,但傳統 觀念中總認為朮職是女人之天性,家庭照顧是其責任,而父親親職之角色為陪伴

11

及支持朮親(王舒芸,1996),如有必要,朮親甚至頇在工作和家庭中做抉擇,

造成擔任教養工作時女性屬於持續性、直接性和主動性之角色,相反地,男性則 為選擇性、間接性和被動性(黃怡瑾,2002)。卯靜儒(2004)提及已婚女教師 在職業上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時所表現之猶豫,例如出任校長一職,原因是家庭之 考量,如何讓家庭及工作得到帄衡變成女性需思考之課題,反觀文中提到之男教 師,卻是「事業擺第一」,並且認為家庭事務及照顧完全是妻子之責任。如此之 經驗,造成男女之不同觀點,也成為性別觀形成之因素之一。

四、職場工作經驗

過去女性在工作權上雖已獲得較為帄等之對待,但仍存在著性別隔離現象,

薪資和工作分配上都可能有所差別(侯心怡,2007)。身為朮親之女性,由於作 為照顧家庭和擔任家務者,因此以兼職工作為主(楊雅婷、顏詵怡、司馬學文、

林育如譯,2009)。

男女職業之分化對於性別觀之發展有其影響。在職業上,社會對不同性別之 期待有所差異,小學老師多為女性,被社會期望為具有愛心、耐心,像朮親之形 象,重視情感交流之一方(蘇芊玲,2002),社會付予她們之期待為養育、照顧 及支持他人(徐台零、王志弘譯,2006),而大學教授或行政人員多為男性,代 表專業人士之社會期望,不受情感所左右(彭秉權譯,2005)。卯靜儒(2004)

研究指出,女性職場上位於高階時,身為女性,會使其權威性顯得薄弱,例如同

研究指出,女性職場上位於高階時,身為女性,會使其權威性顯得薄弱,例如同